中国在太空中的未来

来源 :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民用卫星都可以对中国发射台拍出比冷战时期任何间谍卫星还要清晰的照片的时代,你死我活的竞争所需要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了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将其公民送入太空。这一天将作为一座里程碑载入人类的宇宙探索史。但从长远来看,神舟五号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一问题的确值得商榷。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距此还不到一个月的同年5月5日,美国人阿兰·谢泼德便接踵而至。但自此以后四十多年里,就再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将自己的载人飞行器送上太空了。
  
  杨利伟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也的确应该如此——为了国家利益,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并成功抵达了此前尚无中国人造访的领域。这位货真价实的本土英雄也将得到俄罗斯与美国先行者们拥有的声名。毫无疑问,许多漂亮女孩都渴望见到这位英雄,而杨肯定不得不提醒这些追星族自己已经是个有家室的人了。
  
  可我们必须看到,杨只是第431位在太空航行过的人类成员,在他之前,来自28个国家的公民已然捷足先登。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宇航员还只有7位;而今,现役太空人的数目已逾100人之多,而已退休的就更多了。尽管在身着太空服或是出席某些官方活动时他们还是颇受尊敬,可是,他们已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普通人看待。
  
  在神舟五号进入太空之际,在那浩瀚的苍穹,杨利伟一点都不孤独。国际空间站里早就工作着两位宇航员——俄国人尤里·马连琴科和美国人埃德·卢。有趣的是,后者生于美国本土,却也具有华人血统。实际上,华裔美国宇航员的人数不少。还有两位美国宇航员生于中国:泰勒·王生于上海,后移民美国并获国籍,在1985年宇宙空间实验室第三次任务中进入太空;仙农·露西德也在上海生于一个传教士之家,后来在俄克拉荷马长大成人,曾五次乘航天飞机上天,并长期居留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至今仍保持着女性居留太空时间的世界最长纪录。
  
  還有其他三个国家具有向太空发射载人飞行器的技术能力:法国、印度和日本。法国希望欧洲航天局能够发展“赫尔墨斯”号作为自己的载人航天器——起初“赫尔墨斯”被设计成一种相当复杂的有翼飞行器,后来发展成与“阿波罗”相近的太空舱——而最终这一计划却因缺乏政治意愿而流产。最初选定的8名受训宇航员的确上了天,只不过是搭载美国与俄罗斯的航天器。日本也曾论证过往返于空间站间的小型载人太空飞船的可行性。
  
  对于中国能否成为国际空间站项目的第17个成员国,并用神舟飞船在空间站之间运送宇航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估计。然而,有两件事情不容忽视:最为重要的一点,太空航行非常、非常地困难,区区一个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获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技巧,足以应对更为复杂的任务了。神舟五号证明中国可以把一个人弄到太空去再把他弄回地球来,但是,还远不足以证明中国已经具有执行多乘员太空任务、在太空多天停留、与轨道上的其他飞行器交会、近距离接触及安全对接等诸多太空站所必需的技术。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与磨练才能达到。
  
  有的人士估计,中国公开发射飞船甚至航天员登陆月球,肯定会引起继上世纪60年代美苏竞逐登月后第二轮的太空竞赛。然而,上世纪60年代美苏的比拼是在冷战背景下展开的,两大霸权势不两立,苏联对其技术机密更是严加看管,守口如瓶。而今,在一个美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中国商品的时代,在一个民用卫星都可以对中国发射台拍出比冷战时期任何间谍卫星还要清晰的照片的时代,你死我活的竞争所需要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了。
  
  而与上世纪70年代美苏协议相似的某种形式的合作倒是很有可能达成——联合科技实验、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之间的互通电话、太空营救协议,甚至宇航员在对方飞船上的象征性的工作,无一不在此列。
  
  中俄合作还会继续。中国曾经向俄罗斯派出宇航员接受培训,并向俄罗斯购买太空服、着陆设备及其他硬件设施。尽管神舟是中国设计,但它从俄罗斯“联盟”计划受益良多。有传言说,中国对购买俄罗斯“阿尔马兹”中央设计局制造的、现储存于仓库中的空间站表示出极大兴趣。中国可以直接用俄罗斯质子火箭发射它,也可以海运至中国,用中国制造的火箭发射升空。
  
  总而言之,杨利伟是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公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但除此之外,一切都还尚在未知之数。
  
  (作者为美国资深航天专栏作家)
其他文献
人们习惯用“精英”来称呼他们:他们大多是年龄在28~40岁、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事业有成的男性。    坚毅、有魄力、善于学习等字眼都可以用来形容这群人,买房、买车也已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当这些分布在文化、经济、政治的圈子中,拥有“三高”(高学位、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正开始形成一个社会的“准阶层”时,人们发现,他们其实已经不堪重负……    有位女性说,宁愿给一个精英男人当八奶
期刊
中国早在1970、1971年之交,就秘密选拔了首批19名宇航员。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事人有些已经故去,健在的也大多年老体衰……从1999年开始对此追踪调查的北京军旅作家舒云,历尽艰辛为人们揭示了这一段隐秘的历史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提出,中国应该搞载人航天,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而在1969年,中国选拔宇航员的事情
期刊
本·阿尔弗莱克和珍妮弗·洛佩兹,这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明星情侣,也是两个在好莱坞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名字。然而,不久前两人共同主演的一部电影《吉格利》的票房收入,不仅连投资的十分之一都没赚回来,还招来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嘲笑,成为“好莱坞情侣合作必败”的又一例证。  在好莱坞电影史上确实有很多明星情侣合作失败的例子。比如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伯顿、保罗·纽曼和乔安妮·伍德沃德、亚力克·鲍德温和金·贝辛格,汤
期刊
专访国务院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高世楫研究员:    新闻周刊:在标准形成的过程中,市场、企业和政府三种力量中谁是主导力量呢?    高世楫:正如其它制度的形成和演化一样,市场力量应该是标准形成的主导力量。但是,由于标准部分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所以单纯依靠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由于标准在网络性产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利用标准形成垄断,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期刊
  
期刊
研究生导师越来越难当,究竟是谁在为难谁?还是我们的研究生政策和制度有问题,大家都在被那只不合理的巨手为难?    当了多年的研究生导师,发现导师越来越难当了。难在何处?我算了算,至少有三难:招生难、发表难、毕业难。或许有人问,你说的都是研究生之难吧,与导师何干?倘若不信,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招生难。前几年,研究生数量有限,分配到每个导师名下,每年也轮不到一个。只有皇帝轮流做,今年你招,明年
期刊
凶杀、侦探、性和邪教      美国现代作家,往往有种一百年前英国作家的派头,那就是把整个地球当作他们的故事背景,不仅是地理上的地球,还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地球。一句话,大帝国的派头儿  我在书店闲逛时有两种状态,取决于当时钱包的厚薄。若是钱少,便会小心翼翼地挑书,前言后记看了不说,顺手还要阅读十数页,确信自己真的喜爱这本书,才买下来。往往在书店呆上两三小时,最后只买下三两本。若是钱多,就会大手大脚,
期刊
这位刚在英国获得MBA学位的“生活计算者”,曾用3000多美元,77天时间环游了22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不是露宿街头、咸菜加馒头的自虐式暴走,也不是一路刷盘子打工的苦行僧式周游。相反,他坐飞机、睡五星……    2003年10月19日,暂居北京马甸的朱兆瑞决定把自己的新书送给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好友们。根据邮局规定,邮寄一本书需要2.9元的邮资,这是全国统一邮价。朱兆瑞按自己思维的老习惯,抱着书,转身拐
期刊
中国汉字中精英的“精”,“米”字边,“月”作底。这似乎冥冥中注定了这群“精英”们的宿命:永远以追求柴米物质或荣誉为生命的第一目的,而花前月下的安详与浪漫将只出现在他所有目标实现之后……    刚刚32岁的张立身兼两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中国代表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张立每天的日程如下: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8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到晚上6点结束。晚上会有一到两个小时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
期刊
中国独特的救灾体系,几十年来绩效甚巨。但单以行政手段和动员、平衡、协调,要应对当下的问题仍是捉襟见肘  7月18日,国际红十字会筹款与公关代表托瑞尔风尘仆仆从淮河灾区回京,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就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7月12日,托瑞尔与国际红十字会东亚地区办事处救灾代表尼尔斯等6人组成的考察组分别考察了安徽、江苏等受灾严重的地区。    托瑞尔在灾区感受是,情况比较严重,有的水位达到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