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顾晓蕊,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美国《读者文摘》、美国《国际日报》、台湾《人间福报》、香港《新文学》等。
他出生在旧社会,父亲去世得早,是母亲把他拉扯大。母亲年轻时家境殷实,念过几年私塾。自懵懂记事起,母亲就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心里播下善的种子。
当初年少,母亲的话他常转身即忘。可有一件事,却印在了心里。有一天,他跟同村的孩子吵架,受了委屈,跑回家哭诉。母亲又急又气,呵斥道:“你不要惹事,把娘气出个好歹,你怎么办?再说,村里人待咱不薄,要念着别人的好。”他记住了母亲的话,自那时起,他遇事忍让,不再让母亲担心。
家里全靠母亲种地维持生计。由于经年累月的操劳,落下一身病痛。看到母亲一天比一天憔悴,他的心隐隐作痛。他盼望着快些长大,替母亲分担些劳累。
15岁那年,他谋到一份差事,到粮行做苦力。他本来就是苦孩子,累点倒不怕,可搬得慢了,还得挨监工的鞭子。他的背上被打得划出血印子,痛得几乎昏死过去。然而,一想到母亲的病,他咬着牙忍了下来。每天,他只啃两个窝头,实在饿急了,吃谷糠充饥,用省下的工钱给母亲买药。
母亲的病总不见轻,偏偏背上又长个脓疮,疮长到碗口大小。疼痛折磨她,身体越发虚弱,人也瘦得像张纸。他打听到有位乡村医生,能治这种病症,跑了很远的路,请他来家里给母亲看病。
医生把了把脉,说:“你要是孝子的话,你母亲的病就有救了。”他恳求道:“你说,为了母亲,让我做啥都行。”他听从医生的话,跪在母亲床边,吸出半碗脓血。随后,医生写了药方,嘱咐按时煎服,他当即许下愿望:“如果母亲的病能好,我从此吃素。”
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起来,眼里有了光彩,面色也日渐恢复。他握着母亲的手,高兴得直落泪。母亲为他吃了那么多苦,能为母亲哪怕做一点点,他也觉得很开心、满足。
此后的几十年,他娶妻、生子,尽心侍奉母亲,直到母亲84岁辞世。他的故事传了开来,被村民称为孝子。而这个人,就是我的外公。
太姥姥去世不久后,外婆也相继去世,妈妈劝说多次,把外公接到了城里。望着苍老消瘦的外公,妈妈心疼地说:“你长年吃素,营养跟不上,我给你做些荤菜,补养一下身体吧。”外公摇头说:“我发过愿。母亲在或不在,我的心都一样。”妈妈眼眶全湿,扭身进了厨房。
外公住了一周,着急回去。妈妈猜想,他许是忙惯了。因此,买了大半袋花生,让他帮忙剥壳。两天后,花生剥完了,外公仍嚷着要走。妈妈翻看日历,发现清明将至,知道他惦着给太姥姥上坟,只好送他回老家。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不放心,回去探望外公。谁知屋里没人,听邻居说,外公在学校门口摆摊。妈妈跑去一看,外公蹲在货担前,面前围了几个衣衫破旧的孩子。外公笑眯眯的,抓一把糖果,一人分上一颗。妈妈走上跟前说:“您这不是白忙活嘛?”外公说:“那些年,乡亲们没少帮咱。母亲生前常念叨,我这也是替她还愿。”
后来的日子里,外公一直摆着小摊。他不在乎挣多少钱,半卖半送的,只想给孩子们一点欢笑,一点点甜。他用这样的方式,悄悄地行着善。
一个傍晚,外公挑着货担回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磕到石头,被发现时,已是气息奄奄。妈妈得到消息,匆忙坐车赶回老家。月光透过窗户,倾洒在病房里。妈妈扑到外公床前,轻声呼唤他,他眯着两眼,说:“我梦见了母亲……”后面的话,妈妈没听清,正要俯身去问,只见外公已闭上了眼睛。那一刻,外公走得是那么从容,神态安详,无惊无惧,仿佛踏上了另一段温暖的行程。
他出生在旧社会,父亲去世得早,是母亲把他拉扯大。母亲年轻时家境殷实,念过几年私塾。自懵懂记事起,母亲就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心里播下善的种子。
当初年少,母亲的话他常转身即忘。可有一件事,却印在了心里。有一天,他跟同村的孩子吵架,受了委屈,跑回家哭诉。母亲又急又气,呵斥道:“你不要惹事,把娘气出个好歹,你怎么办?再说,村里人待咱不薄,要念着别人的好。”他记住了母亲的话,自那时起,他遇事忍让,不再让母亲担心。
家里全靠母亲种地维持生计。由于经年累月的操劳,落下一身病痛。看到母亲一天比一天憔悴,他的心隐隐作痛。他盼望着快些长大,替母亲分担些劳累。
15岁那年,他谋到一份差事,到粮行做苦力。他本来就是苦孩子,累点倒不怕,可搬得慢了,还得挨监工的鞭子。他的背上被打得划出血印子,痛得几乎昏死过去。然而,一想到母亲的病,他咬着牙忍了下来。每天,他只啃两个窝头,实在饿急了,吃谷糠充饥,用省下的工钱给母亲买药。
母亲的病总不见轻,偏偏背上又长个脓疮,疮长到碗口大小。疼痛折磨她,身体越发虚弱,人也瘦得像张纸。他打听到有位乡村医生,能治这种病症,跑了很远的路,请他来家里给母亲看病。
医生把了把脉,说:“你要是孝子的话,你母亲的病就有救了。”他恳求道:“你说,为了母亲,让我做啥都行。”他听从医生的话,跪在母亲床边,吸出半碗脓血。随后,医生写了药方,嘱咐按时煎服,他当即许下愿望:“如果母亲的病能好,我从此吃素。”
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起来,眼里有了光彩,面色也日渐恢复。他握着母亲的手,高兴得直落泪。母亲为他吃了那么多苦,能为母亲哪怕做一点点,他也觉得很开心、满足。
此后的几十年,他娶妻、生子,尽心侍奉母亲,直到母亲84岁辞世。他的故事传了开来,被村民称为孝子。而这个人,就是我的外公。
太姥姥去世不久后,外婆也相继去世,妈妈劝说多次,把外公接到了城里。望着苍老消瘦的外公,妈妈心疼地说:“你长年吃素,营养跟不上,我给你做些荤菜,补养一下身体吧。”外公摇头说:“我发过愿。母亲在或不在,我的心都一样。”妈妈眼眶全湿,扭身进了厨房。
外公住了一周,着急回去。妈妈猜想,他许是忙惯了。因此,买了大半袋花生,让他帮忙剥壳。两天后,花生剥完了,外公仍嚷着要走。妈妈翻看日历,发现清明将至,知道他惦着给太姥姥上坟,只好送他回老家。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不放心,回去探望外公。谁知屋里没人,听邻居说,外公在学校门口摆摊。妈妈跑去一看,外公蹲在货担前,面前围了几个衣衫破旧的孩子。外公笑眯眯的,抓一把糖果,一人分上一颗。妈妈走上跟前说:“您这不是白忙活嘛?”外公说:“那些年,乡亲们没少帮咱。母亲生前常念叨,我这也是替她还愿。”
后来的日子里,外公一直摆着小摊。他不在乎挣多少钱,半卖半送的,只想给孩子们一点欢笑,一点点甜。他用这样的方式,悄悄地行着善。
一个傍晚,外公挑着货担回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磕到石头,被发现时,已是气息奄奄。妈妈得到消息,匆忙坐车赶回老家。月光透过窗户,倾洒在病房里。妈妈扑到外公床前,轻声呼唤他,他眯着两眼,说:“我梦见了母亲……”后面的话,妈妈没听清,正要俯身去问,只见外公已闭上了眼睛。那一刻,外公走得是那么从容,神态安详,无惊无惧,仿佛踏上了另一段温暖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