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教师;职业生涯;自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65-03
我很喜欢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这句话。是啊,人生之路充满未知和不可预期性,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未来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但是,只要你足够努力,认真生活,生活总会赋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幸福。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就像一盒开启的巧克力,虽不知道下一颗味道如何,却总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越投入越喜欢
青春年少时的我,一点也不喜欢做老师。原因有二:第一,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内向胆小,年少时的我总觉得教师是公众人物,需要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面向自己的学生。这对当时不爱言谈的我来说,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从小到大,我一向都是个胆小内向、默不作声的人。上学时,每每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到,总是面红耳赤、声若蚊蝇。即便后来上了大学,我也对课堂讨论发言有些发怵。第二,从小学到中学,我都不是一个成绩出色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和优势,从不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我对于那些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的老师们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生涯计划的一部分。在高考填志愿时,我所有的志愿都与老师这一职业无关,但最后在班主任审核志愿时,他强烈建议我把所有的志愿都改成师范院校。被迫无奈,我报考了师范院校。当我被省城的师范大学录取后,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在农村是件极大的喜事;忐忑的是,我沒有做好做老师的思想准备。幸运的是,我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校教育专业,这个专业让我在大学里初次接触到心理学,让我得以有机会借助心理学专业知识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我,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定位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
毕业后,我在师范学校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初为人师的我,面对台下一群群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庞,内心惶恐不安,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那时的我,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天天拼命翻阅参考资料,钻研教学内容,用心准备每一堂课,虚心向学生听取他们对我的教学的反馈意见。虽然作为一名新老师,没有太多的教学实战经验,但我的学生们很给力,他们用极大的热情和耐心配合着我的教学,一点一点地给我注入教学的勇气和自信。
和学生们相处愈久,我就愈喜欢这一份职业。难怪加里宁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凭这一点,没有任何职业可以与之相比。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多是心灵上的成长和丰富。为人师的过程,也让我成长了许多,这个成长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丰盈和满足。记得一个飘雪的冬天,我和在外地工作久未谋面的学生们聚餐后,他们争先恐后地给我打车,司机一脸羡慕地问:“大姐,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怎么这么受欢迎?”我好奇地反问:“是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司机说:“我虽然看过无数次的送行,但是那些大多数只是社交性的、礼貌的送行,而这群人对你的感情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听了这句话,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了为人师的骄傲和自豪。从教愈久,我就愈喜欢这份平凡的却对人影响深远的工作,我也会一直将这份热爱继续下去。
在挑战中增加勇气
19世纪思想家爱默生说过:“多做些你畏惧的事,畏惧就可以去除掉。”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胆子很小、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的人。这个个性特征的好处是,做任何事情时,我都会小心谨慎,不会犯什么大错误,也不会出什么纰漏。但缺点也很多,有时会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不会有什么创新。就自己的生活而言,太过平静,缺乏激情。所以,有时为了做出改变,我会刻意挑战一下平时不敢做的事情,体验一下害怕或恐惧的感受,以增加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其实,很多事情就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当你真正开始着手去做自己感到恐惧或害怕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事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
记忆中有件事我至今难忘。那是在女儿八九岁时,有一次我带她去儿童游乐场玩。胆子像我一样小的女儿,除了反复玩旋转木马和碰碰车外,其他稍为刺激一些的娱乐项目她都不敢玩,看着周围那些啥都敢体验、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我内心有些失落。我希望女儿能有些冒险精神,但是却又不能强迫女儿去玩她不敢玩的项目。我决定从自己做起,挑战一下较刺激的娱乐项目,以给胆小的女儿做个示范。说实在的,看着那在高空猛烈旋转的大摆锤,我也是胆战心惊。但是,我最终说服自己鼓起勇气坐上了大摆锤,当摆锤上升到最高空时,望着地面渺小的人群、建筑和树木,内心恐慌异常。我不断地暗示自己,娱乐设施是安全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害怕到极致时,我就闭上眼睛做只埋头的鸵鸟,眼不见心不乱,以此释放内心的恐惧。不一会儿我就适应了这种高空飞腾的感觉,并慢慢睁开眼睛享受刺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我让女儿明白了,令人害怕恐惧的事情人人都会遇到,但不意味着做不到。
工作上,我也会不断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不足或不擅长的事情。我是个不喜欢积极主动的人。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在公众面前发言不是件难事,但是在参加一些项目培训,面对陌生同行时,我仍然会有一些拘谨和紧张。虽然我很羡慕那些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的人,但我也接纳自己不爱发言、不够积极主动的个性特点。不过有时,我也会在公众场合主动抛头露面一次,以体验当众发言的那种紧张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当然,为了去除自己的紧张感,发言时我只注重过程的参与,不会过多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我而言,只要主动在陌生群体面前发声了,这就是一种成功,无关乎发言是否精彩,听众是否满意。
唯有努力才会不断提升自信
曾经有无数个学生问我:“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有自信?自信有没有具体的捷径和方法?”这个问题对于伴随着自卑一路而来的我而言,最好的答案就是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努力是通向自信的唯一途径。青春年少时,我曾为自己平庸的外表和平平的成绩而自卑;外出上大学时,为自己来自乡村眼界狭窄而自卑;入职后为自己蹩脚的普通话和难看的粉笔字而自卑。总之,在人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总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让我自卑的事情。其实,自卑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道:“每一个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现背后,都藏着自卑感。”但我觉得,这种自卑未必是一件坏事情。俗话说:“知人者智,自和者明。”它使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在某种程度上,自卑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人前进的一种动力。正是不同时段的自卑,使我一直努力地去学习、工作和做事,以弥补自己的短板。越努力越自信,不断地努力和奋进,使我在工作中收获颇多。教学上,我曾获取过市区优质课评比心理学科类第一名,也先后获得过市级“带头优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曾经对写作望而生畏的我,先后有四十多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导刊》等期刊上。不断地努力的态度也使我在前行过程中滋生了许多信心和力量。
现在人已中年的我,面对未知的领域或自己的劣势,仍然会有自卑和胆怯,但我不会在困境中屈服,仍会一如既往地尽自己所能去挑战它、克服它。现在的我仍然是平凡而不完美的,但我会努力去尝试克服身上的缺陷。与我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就是一种应对自卑的方式。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们会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这一生要走向哪里,要怎么走?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和人物,会经历哪些泥泞和坎坷?我们事先都一无所知,任何人都无法预先为我们设计好剧情和脚本,我们只能跟着自己的心走。但是无论对错,一定不要随便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不要让未知的东西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勇敢地走,努力地做,相信这一程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作者简介:叶慎花,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学副教授,江苏省徐州市“带头优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以外,一直无条件地热心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有40多篇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导刊》《心理与健康》《思维与智慧》等刊物上。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65-03
我很喜欢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这句话。是啊,人生之路充满未知和不可预期性,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未来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但是,只要你足够努力,认真生活,生活总会赋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幸福。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就像一盒开启的巧克力,虽不知道下一颗味道如何,却总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越投入越喜欢
青春年少时的我,一点也不喜欢做老师。原因有二:第一,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内向胆小,年少时的我总觉得教师是公众人物,需要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面向自己的学生。这对当时不爱言谈的我来说,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从小到大,我一向都是个胆小内向、默不作声的人。上学时,每每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到,总是面红耳赤、声若蚊蝇。即便后来上了大学,我也对课堂讨论发言有些发怵。第二,从小学到中学,我都不是一个成绩出色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和优势,从不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我对于那些偏爱成绩好的学生的老师们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生涯计划的一部分。在高考填志愿时,我所有的志愿都与老师这一职业无关,但最后在班主任审核志愿时,他强烈建议我把所有的志愿都改成师范院校。被迫无奈,我报考了师范院校。当我被省城的师范大学录取后,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在农村是件极大的喜事;忐忑的是,我沒有做好做老师的思想准备。幸运的是,我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校教育专业,这个专业让我在大学里初次接触到心理学,让我得以有机会借助心理学专业知识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我,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定位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
毕业后,我在师范学校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初为人师的我,面对台下一群群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庞,内心惶恐不安,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那时的我,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天天拼命翻阅参考资料,钻研教学内容,用心准备每一堂课,虚心向学生听取他们对我的教学的反馈意见。虽然作为一名新老师,没有太多的教学实战经验,但我的学生们很给力,他们用极大的热情和耐心配合着我的教学,一点一点地给我注入教学的勇气和自信。
和学生们相处愈久,我就愈喜欢这一份职业。难怪加里宁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凭这一点,没有任何职业可以与之相比。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多是心灵上的成长和丰富。为人师的过程,也让我成长了许多,这个成长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丰盈和满足。记得一个飘雪的冬天,我和在外地工作久未谋面的学生们聚餐后,他们争先恐后地给我打车,司机一脸羡慕地问:“大姐,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怎么这么受欢迎?”我好奇地反问:“是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司机说:“我虽然看过无数次的送行,但是那些大多数只是社交性的、礼貌的送行,而这群人对你的感情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听了这句话,我发自内心地感到了为人师的骄傲和自豪。从教愈久,我就愈喜欢这份平凡的却对人影响深远的工作,我也会一直将这份热爱继续下去。
在挑战中增加勇气
19世纪思想家爱默生说过:“多做些你畏惧的事,畏惧就可以去除掉。”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胆子很小、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的人。这个个性特征的好处是,做任何事情时,我都会小心谨慎,不会犯什么大错误,也不会出什么纰漏。但缺点也很多,有时会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不会有什么创新。就自己的生活而言,太过平静,缺乏激情。所以,有时为了做出改变,我会刻意挑战一下平时不敢做的事情,体验一下害怕或恐惧的感受,以增加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其实,很多事情就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当你真正开始着手去做自己感到恐惧或害怕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事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
记忆中有件事我至今难忘。那是在女儿八九岁时,有一次我带她去儿童游乐场玩。胆子像我一样小的女儿,除了反复玩旋转木马和碰碰车外,其他稍为刺激一些的娱乐项目她都不敢玩,看着周围那些啥都敢体验、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我内心有些失落。我希望女儿能有些冒险精神,但是却又不能强迫女儿去玩她不敢玩的项目。我决定从自己做起,挑战一下较刺激的娱乐项目,以给胆小的女儿做个示范。说实在的,看着那在高空猛烈旋转的大摆锤,我也是胆战心惊。但是,我最终说服自己鼓起勇气坐上了大摆锤,当摆锤上升到最高空时,望着地面渺小的人群、建筑和树木,内心恐慌异常。我不断地暗示自己,娱乐设施是安全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害怕到极致时,我就闭上眼睛做只埋头的鸵鸟,眼不见心不乱,以此释放内心的恐惧。不一会儿我就适应了这种高空飞腾的感觉,并慢慢睁开眼睛享受刺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我让女儿明白了,令人害怕恐惧的事情人人都会遇到,但不意味着做不到。
工作上,我也会不断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不足或不擅长的事情。我是个不喜欢积极主动的人。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在公众面前发言不是件难事,但是在参加一些项目培训,面对陌生同行时,我仍然会有一些拘谨和紧张。虽然我很羡慕那些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的人,但我也接纳自己不爱发言、不够积极主动的个性特点。不过有时,我也会在公众场合主动抛头露面一次,以体验当众发言的那种紧张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当然,为了去除自己的紧张感,发言时我只注重过程的参与,不会过多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我而言,只要主动在陌生群体面前发声了,这就是一种成功,无关乎发言是否精彩,听众是否满意。
唯有努力才会不断提升自信
曾经有无数个学生问我:“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有自信?自信有没有具体的捷径和方法?”这个问题对于伴随着自卑一路而来的我而言,最好的答案就是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努力是通向自信的唯一途径。青春年少时,我曾为自己平庸的外表和平平的成绩而自卑;外出上大学时,为自己来自乡村眼界狭窄而自卑;入职后为自己蹩脚的普通话和难看的粉笔字而自卑。总之,在人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总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让我自卑的事情。其实,自卑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道:“每一个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现背后,都藏着自卑感。”但我觉得,这种自卑未必是一件坏事情。俗话说:“知人者智,自和者明。”它使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在某种程度上,自卑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人前进的一种动力。正是不同时段的自卑,使我一直努力地去学习、工作和做事,以弥补自己的短板。越努力越自信,不断地努力和奋进,使我在工作中收获颇多。教学上,我曾获取过市区优质课评比心理学科类第一名,也先后获得过市级“带头优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曾经对写作望而生畏的我,先后有四十多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导刊》等期刊上。不断地努力的态度也使我在前行过程中滋生了许多信心和力量。
现在人已中年的我,面对未知的领域或自己的劣势,仍然会有自卑和胆怯,但我不会在困境中屈服,仍会一如既往地尽自己所能去挑战它、克服它。现在的我仍然是平凡而不完美的,但我会努力去尝试克服身上的缺陷。与我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就是一种应对自卑的方式。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们会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这一生要走向哪里,要怎么走?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和人物,会经历哪些泥泞和坎坷?我们事先都一无所知,任何人都无法预先为我们设计好剧情和脚本,我们只能跟着自己的心走。但是无论对错,一定不要随便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不要让未知的东西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勇敢地走,努力地做,相信这一程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作者简介:叶慎花,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学副教授,江苏省徐州市“带头优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以外,一直无条件地热心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有40多篇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导刊》《心理与健康》《思维与智慧》等刊物上。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