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肯纳兹:造像珍品与新水墨融合互补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收藏爱好者,您或许没有听说过埃斯肯纳兹,但一定知道2005年以2.3亿元拍出,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记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埃斯肯纳兹就是这个天价记录的创造者。在第17届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这位全球知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Eskenazi)在伦敦克利福德街10号推出两场重要展览。据悉,这两个展览将于11月15日结束。
  作为盛展双秀之一的“中国雕塑公元500年-1500年”展览展出22件造像,其中大多为佛教艺术品。展览重点之一是一尊体态恢宏的木鎏金彩绘观音坐像,有可能是现今私人藏家手中最好的一尊观音坐像,完全可与任何博物馆收藏中最上乘的佛教造像相媲美。展览中最古老的是一件砂岩佛头肩像为5世纪中至晚期。难得的造像让业界人士称该展览为中国造像珍品展,不容错过。
  “李华弋的瀑布,山石与竹子”展出8件作品,呈现了中国当代水墨大师李华弋创作生涯的新进展。其中,5幅描绘飞瀑的山水作品为一系列,另有3幅月下石的习作。
  据了解,埃斯肯纳兹家族生意创始于1923年的米兰。身为收藏家、古董经纪人的埃斯肯纳兹是公司50年来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埃斯肯纳兹的名号已经成为东方艺术权威的代名词。日前,这位眼光独到的古董商接受了《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的专访,就伦敦亚洲艺术周的相关问题谈了谈他的感想。
  《中国收藏》:在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您选择推出“中国造像珍品展”和“李华弋个展”是出于什么考虑?
  埃斯肯纳兹:“中国造像珍品展——中国雕塑公元500年-1500年”是我们古董商行有史以来举办的最顶级也是最全面的中国造像展。这一领域曾一度神秘莫测,往往是博物馆收藏的对象。如今,中国造像已进入主流收藏市场,成为越来越多海内外资深藏家收藏的目标。而“李华弋的瀑布,山石与竹子”展览则有8幅中国当代水墨大师李华弋先生的新作展出。之前我们也举办过李华弋先生个展,并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中国收藏》:一个是千年的造像,一个是当代的水墨,为什么会想到将这样两个年代跨度巨大的展览同时推出?
  埃斯肯纳兹:两个展览虽然年代跨度大,但理念却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互补的关系。李华弋的作品融合了娴熟的传统水墨技法和当代构图,神奇地跨越了东西美学,同时以一种非常个人且当代的姿态与历史相联系。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儿子Daniel,是他促成了我们与李华弋先生的合作。
  《中国收藏》:伦敦亚洲艺术周是一次全球收藏家、艺术家及古董商的盛会。作为参与者,您认为它有何魅力?
  埃斯肯纳兹:可以说,我们与伦敦亚洲艺术周有着深厚的情谊。我们是艺术周的创建者之一,而我本人也有幸曾担任艺术周主席。伦敦,作为世界文化之都,其蕴藏着丰富的亚洲艺术。对于身处伦敦的我们来说,伦敦亚洲艺术周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亚洲艺术的宝贵机会。
  《中国收藏》:在艺术周中,埃斯肯纳兹古董商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埃斯肯纳兹:一方面,我们是重要的参与者。同伦敦的其他古董商行和拍卖行一样,我们展示自己的收藏,推出丰富的展览,与全球收藏家、艺术家及古董商交流;另一方面,艺术周期间,多家伦敦著名博物馆也都推出了亚洲艺术展览。可以说,无论从数量还是品质上,它们的亚洲艺术收藏都堪称卓越,尤其是中国文物。比如大英博物馆正在举行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特展,就是有关中国明代早期珍宝的重要展览。对于我们来说,这样难得的展览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中国收藏》:在本届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有关中国艺术品的展览、讲座、拍卖十分“抢眼”,英国人也那么爱中国艺术品吗?
  埃斯肯纳兹:在英文中,那些精美的瓷器被称为“china”,与中国(China)使用的恰恰是同一个词。现在,中国瓷器在英国乃至全世界已经无处不在。数百年来,中国艺术品都一直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圈所追捧的对象。现在,英国的收藏家和普通民众对中国艺术品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中国收藏》:在英国,中国艺术品的收藏状况如何?
  埃斯肯纳兹:很幸运的一点是,在英国,有不少中国艺术品的公共收藏,比如博物馆等公共机构。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伦敦,牛津、剑桥、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很多其他英国城市都有不少中国艺术品的公共收藏。这些公共收藏中,有一些是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他文献
在拍卖场上,在各大卖场中,彩宝镶嵌的戒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门类。而提到戒指的意义,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被赋予的那种独特的承诺意味。其实除此之外,在琳琅满目的戒指门类中还有一种鸡尾酒戒指,其华丽的风格和表达经济、人格独立的感觉,使得其近年来在时尚圈魅力大展,颇为流行。  追溯起来,鸡尾酒戒指的兴起要回到上世纪初美国禁酒时期,由于政府禁止喝酒,民间就出现了地下酒馆,人们去喝酒时还喜欢带上一个或若干个
期刊
宝石是不是越天然越好?工艺越复杂就一定越值钱?在国内的珠宝收藏、投资、消费领域中,相信很多人都曾产生过类似的疑惑。今天,本刊编辑部特地为读者系统梳理出关于珠宝认识常见的“十大误区”,你有没有中招呢?  误区一:雕刻工艺越复杂越好?  以翡翠为例,很多质地上乘的翡翠料往往只是做成很简单的手镯或者戒面,而不加雕刻,以显其天生丽质。而一些有杂质或者绺裂的翡翠或白玉,才往往被能工巧匠雕刻成人物或者场景图案
期刊
与喜欢直接的西方人相比,向来讲究含蓄的中国人所理解和关注的珠宝是什么样的?一起来听听几位业内人士如何畅聊珠宝——  重工艺更显文化品位  蒋蔚(珠宝收藏爱好者)  我周围的人更喜欢碧玺和水晶,认为这些才是最传统的珠宝。很多宝石都被作为宗教圣物,比如藏传佛教的“八宝”就有绿松石,碧玺和水晶也往往被做成念珠或者佛像摆件。而红蓝宝、钻石等一般都是被分割,做成戒指、项链和耳环,很少有人用它做挂件和摆件。由
期刊
明代早期的50年,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众多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也出自这一时期。正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名为“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特展,就是围绕这一时期的珍贵中国文物来建构的。在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中,绘画是能非常清晰明确地反映这一时期风貌的艺术载体之一,尤其是明代绘画,更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赵孟 《双马图》  绢本设色。一棕马与一白马立于树
期刊
大约自2008年开始,无论是在国际珠宝界还是国内市场,一股“中国风”蔚然成潮,并且至今不衰。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海内外诸多珠宝品牌不断以中国元素为设计主轴,制作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成品。  中国元素“绽放”  18世纪后期,随着大量中国手工艺品和古玩进入欧洲,中国元素开始风靡西方的上流社会。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皇室贵族更以佩戴富有东方风韵的珠宝来彰显身份和地位。  历史的巧合往往耐人寻味。在
期刊
11月3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吸引了海内外600多位华人收藏界人士,“收藏家的责任与素养”成为与会者共同的研讨主题。  开幕当天,大会通过了《上海宣言》,宣言指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收藏盛况空前。但趋利轻义的倾向有所滋长,收藏家文化底蕴不深的矛盾日益显现。宣言提出“责任素养和担当意识”,希望收藏界认真总结,以回归收藏的本原。大会还重申,收藏家应当加强自律,
期刊
陈老莲一生作品无数,可记载中叶子却只有两套:一套是『水浒叶子』,妙趣横生,广为人知;一套是『博古叶子』,高古奇骇,谈及甚少,虽无『水浒叶子』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但在艺术地位上却绝不亚于前者。  所谓叶子,是古时候喝酒行令的酒牌,叶面上记有牌号、题赞和酒约,标明牌价、叶面内容、行令方式。《水浒叶子》共40幅,也就是说,只有40个好汉经过精挑细选有幸入画,一叶一人,形态衣着各不相同。  而《博古叶子》全
期刊
“圩田岁岁正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这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题广济圩三首》中的一首。诗中描述的富足的风流国“太平州”是现在安徽省当涂县、繁昌县和芜湖县一带,宋时为太平州,元朝至元年间改称太平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改称之为太平府。  时间倏忽转换,杨万里著诗五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太平府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新画派,因太平府所在地当涂史称姑孰,这一画派被称为姑孰画派。姑孰画派的
期刊
今天我们暂且不细究玉石分类。据相关记载,中国自古代以来,如山东等地就出产蓝宝石。只不过,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在整个中国宝石文化历史中都占有相当比重。有研究学者认为,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中不仅涉及到作为矿物单晶体的狭义的宝石,还涉及到琉璃、松石、玛瑙等作为矿物集合体岩石的玉石,和珍珠、玳瑁、琥珀、珊瑚、砗磲等作为生物有机质的宝石,构成了宝石的广义。  至于域外彩色宝石文化传入究竟在何时,说法不一。公认
期刊
提起苏作民俗银帽饰,大家首先就会联想到帽镇和帽字。这两大类银饰目前存世量最大,而且旧时被人们装饰在儿童虎头帽子迎面最显眼的部位,所以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深藏”在帽后披风上的帽铃却已经鲜有人识了。  帽铃又叫排铃,学名帽后饰,是儿童虎头棉风帽上的装饰物。帽铃最初就是零散的一个个小银铃铛,十多只为一组缝在风帽后面的坠脚处,一来可以坠住披风不致轻易被风吹起;二来也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时刻播报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