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初:心象物化的措置空间采编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lo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源初,一位出生于贫困家庭的艺术家,因为对于艺术的热爱,而执着于艺术创作。出生于大陆,而后转战香港、美国,地理空间的不断变化,让这位本来就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艺术家,在面对破碎的文艺记忆和迷离的现实体验更多了一份纠葛。
  面对自然,人类是脆弱的;面对社会,物欲横流和自我强调之重以及个人现实的虚幻,人类是悲剧的……多重生活现实,多重的思维视角,多重的生活触动,让陈源初摒弃了早期清新的都市人物的创作,开始了现在“苍茫、深沉、梦幻、浑厚、叠加、措置”系列作品的创作。于是在陈源初的作品里,各种“现实的”与“想象的”、“具象的”与“抽象的”、“东方的”与“西方的”、“象征的”与“表现的”总总形象元素纷纷出现。陈源初在主动放弃逻辑的、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的经验相融合,追求一种意外的趣味及意象的暗示性。
  艺术创作潜意识最重要的是,契合内心所真正想要的结果。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愈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契合。陈源初正是在不断追求内心最深处的声音,通过措置的空间将自我的心象物化在观众的视野之中。物象与物象自然流露在画面中的措置,反而使得陈源初的画面具有了诗歌意象一般的美学意味。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错置、重叠、梦幻系列作品的创作?
  陈源初:从1973年离开中国起。
  东方艺术·大家:是什么样的执着让您选择了艺术家的身份?
  陈源初: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苦,到了国外逐渐好转。我没有选择,我是自然而然地生活,艺术对于我是与生俱来,没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影响我,在上小学时就在语文算术本上画满画。之后不管读书,谋生,经商,都离不开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您早年也从事都市人物的创作,写实功底很好,是什么样的思想触动让您开始选择从事现在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
  陈源初:都市人物只是我多种题材中的一部分,我更多的作品是与自然,原野,苍穹,海洋等等有关。我创作的动机是我想表达对人类命运的种种感觉和思考。
  东方艺术·大家:从大陆到香港,再到美国,地理空间上的不断变换对您思想和创作上会有怎样的影响?
  陈源初:变换时间地点和空间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在中国,我会更多的体会到环境的污染,人和人的拥挤、矛盾、受骗、办理事情的麻烦等等,在俄罗斯会感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却物质条件太差,在日本感到空间太小,各种资源都给利用上了,人必须要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泰国感到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在印度感到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在欧洲感到生活的精致和对物资的节俭,在美国感到经济的衰退,但人们仍然大大方方地浪费。我不可能在这些绝然不同的地域创作出一样的作品。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作品用色大胆、混沌,您选择这样一种处理色彩方式的原因是怎样的?
  陈源初:我的作品同时叠合了现实与梦幻、不安的灵魂和日常情感,构图松缓不定,光色节奏感阴弱,彩色空间减轻。在现实的图景中,总漂泊着我的游移不定的来自心灵的阴影和神秘部分纠缠。我的很多作品中景色凄厉, 遍地哀鸿, 人物神色哀戚、情绪奇诡。仿佛是一批幽秘莫测的魂灵,从日常情景中挣脱出来,形成了超越实物的虚幻表象,使现实与梦幻同时都变得难以捉摸。我希望用飘渺的笔触,交错相叠的形景,浮雕般的肌理,光斑闪烁不定的色彩,形成画面的神秘意味。
  东方艺术·大家:您擅长写作、写诗,您觉得您这种文人的视角对于您的个人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陈源初:我不擅长写作、写诗,所以才努力地尝试。我的画里有诗有文,文里有诗,诗里有画,互相纠缠,混淆不清,浑浑沌沌,互相影响。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如何看待别人对您作品的评价“既不在中国又不在西方,一直在不停的穿行之中”?
  陈源初:我们实际上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被无限复合的若干的平行空间中。我尝试摆脱一种落后的艺术体系,“新”的、更为“科学”的艺术体系肯定是先进的吗?不容置疑的吗?我实际上是以一种自我虚拟结构代替一种已存在的超稳定结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乱象,都是源自于这个超稳定结构。现代物理学对于世界结构稳定性的挑战,已经世界范围内人际间交往、流动的频繁,使我们的世界观的社会观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长年“漂泊”的生活状态,让我对于艺术创作的姿态反而是开放的,没有确定指向的。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又是确定的,在表达多种平行空间的复合性、时间感,包括文化感是一种典型的措置,就是措置与重叠。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看,它的一种破碎的记忆、梦、恍惚的、无意识的片断、无意识的手法最后叠加在一起的一个结果。
  穿行,并不一定要我的身体在穿行,我的思想一直在穿行,在不同的国家、地域、气候、人种、动物、植物、梦、神、痛苦、快乐、无奈之间不断穿行。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作品还带有一种“乡愁”的气质,多年国外的生活,常年空中漂泊的生活,是否已经让您这个“乡愁”变得没有实体的空间?
  陈源初:我的漂泊的生命历程和复杂的阅历使得我带有一种乡愁气质,乡愁并非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它也是哲学意义上的,带着何以存在的冲动去寻找诗意栖居的家园。在简单的日常反应和带有形而上意识的终极追问中寻找创造意义,面对日益繁杂的现实社会和高速发展的目不暇接,虚无感成为处在都市文化之中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感。使我陷入了一种常常夹杂着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张力感;以致我易于将张力感和创作性的情绪混淆,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处于焦虑状态。这更像是一种灵魂出走,通过出走寻找我心绪的慰藉。
  乡在哪?我在国外生活的时间远超中国,人们问我从哪来,我说从纽约来。小时候的家乡,是上海浦东,我幼时玩耍的地方,是东方明珠塔下,现在游客云集,没有一点乡的感觉。也引不起什么愁。祖上的故乡在宁波,去寻到故址,早就是市中心,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倒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小城Wilkes Berry 住过几年,看到越来越破落的街景和稀疏的当地纯朴而贫困的居民,有点穷乡僻壤的乡愁感觉。
  东方艺术·大家:您最想通过作品传达的当代表达又是怎样的?
  陈源初:我想让我的作品表达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梦幻、语言的抽象、感情的具象、历史与未来、哲学与美学等等。我对泼皮、无赖、傻笑、血腥、暴力、市井等等没有兴趣。
  东方艺术·大家:您接下来的创作是否会延续这个主题,还有一些其它的尝试或者改变吗?
  陈源初:我会不断尝试各种我有兴趣的主题,只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笑)。
其他文献
一    北京三联书店是以出版发行生活、新知图书著名的,古代汉语读物的编辑出版自然非其优势强项。1995年该店刊印《槐聚诗存》,差错率居然高达万分之二十,挨了批评家一顿笑骂。(详见赵玉山《槐聚诗存勘误》,《钱钟书评论》卷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这家书店一不做,二不休,又干了桩我们现在还得惊讶为规模弘大的工作——编辑出版《钱钟书集》!时光真是飘忽,书评家好心善意的指导教训,好像荷叶上
期刊
看来:那双被中国擦亮的西方眼睛  “中国是‘诗意的’国家,中国是数字,中国人有‘倍数’思想,中国人钟爱‘墙’,中国人有的是‘清教精神’;更‘情何以堪’者:中国是许多美国人的‘恋物’。”  —出自陈国球《在伦敦遇上1981年的中国》  “大卫·霍克尼”俨然成为2015年4月轰动京城的文化事件,各大艺术网站将大卫·霍克尼此次中国之行定义为“世界级大师的34年重回中国之行”,1981版的《中国之行》也从
期刊
6月1日,由赵力策划的向阳个人作品展“向阳的意园”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向阳回国后阶段性创作的总结。展览将集中呈现向阳自2010年从纽约回到北京后完成的最新创作,不仅包括较为人熟知的大型丝线、建筑装置作品,还将展示多组纸上、平面作品,首次亮相的以兽骨为材质的小型装置作品,力图呈现向阳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思考的广度。  其中《非常建筑之意园》,曾于2012年在卡塞尔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展出。这件大
期刊
五月绽放的除了花朵新叶,还有大大小小、国内海外的博览会,还有吗?或许还有谁谁谁的心情,当然,还有本期展评里的:  “玫瑰”与 “美食” —吴思蓉的《艺术不是装满唯美安慰的桶》评价备受瞩目的女性艺术家马琳·杜马斯在泰特美术馆的个展,只不过这是一只冷冽的“玫瑰” ,刘睿的《食物作为感官诱惑的当代艺术》则从台北市立美术馆的“食物箴言:思想与食物”出发,思考以感官刺激的视觉艺术为前提下是否也反映着当代在消
期刊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东方国家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数个世纪以来的殖民地已随20世纪悄然在东方逝去。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重大历史进步。然而许多现代化学者发现,殖民地现象仍像幽灵一样徘徊着、缠扰着东方国家,甚至许多殖民地带来的问题已成为这些东方国家未来发展的桎梏之一。特别是,随着教育对国家作用越来越大,殖民地教育问题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东南亚殖民地国家为线索,探讨殖民地教
期刊
展览:暗度—原弓个展  日期:2015/04/26-2015/05/20  地点:天津美术馆  原弓在天津美术馆的新作《哈姆雷特机器》的第三幕“谐谑曲”除了四位专业演员,还有二十位盲人演员参与表演,钢琴的拆解残骸,博伊斯的《黑板绘画》,垂悬着的红色条状幕布,以及自动喷雾的机器装置,构成了舞台的背景及道具,穆勒的诗歌剧本在此被改编成口号性台词,“我想成为一个女人”“你为什么杀死你不会爱的人”“你是春
期刊
展览:美国士兵(American Solider)  时间:2015/01/23-2015/06/21  地点: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美国密苏里州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965年春季,仅仅一周之内就会有数千名美国海军士兵抵达越南,39岁的英国摄影记者拉里·伯罗斯(Larry Burrows)此时开始为美国《生活》杂志拍摄一系列照片以记录这些年轻人
期刊
一    唐太宗李世民既已实现了贞观之治,萦绕心头的最大愿望当是如何使业已建立起来的繁荣和秩序长治久安并且臻于至境,其志上则欲攀五帝,下则不让三代。“吾欲富贵吾民”道出了李世民超越历史的志向,而不是仅仅让老百姓充当腹饱体壮的奴隶。《文中子中说》后附的《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记叙了李世民的这种政治志向。  李世民向魏征等提出了一个越出他们能力之上的任务。他的宏伟目标欲与三皇五帝齐眉,使“三皇不足四
期刊
怀疑就是出发点,  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  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  不是“我看故我在”、  “我听故我在”,  而是:“我思,故我在” 。  观看我的画时一定需要思考,  需要提出问题。  我常常是用单一的色彩,  表现灰暗的白昼和灰沙的夜晚,  时常朦胧梦幻,  力图意境深远,  希望借此体察自己的,  知识、能力、素质。  培养自我造诣。  我的画面需要层次更迭,  时空穿越,  只
期刊
在寻找意义的途中,丛林总是遮蔽人们清晰无误的判断,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一种存在的实体“真实”。然而,真实抑或世界的幻象都是一种源于认识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去认识或是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便是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在陈源初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足迹,即:错置的图像与不确定的体验不断的消解一个整一的、逻辑的世界,随之而来的支解将思考与观看逐渐模糊,漂浮不定的形象在一种莫名的荒芜中不断挤压、抵消,遗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