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数起来,从我离开家乡至今已有接近三个年头了。常年离家在外,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记忆中的那片平原及其孕育的文化最是令我割舍不下,成为我的一个执念。然而,我深深明白的是,这份执念是来自于两年前我在山西所看到的家乡戏,那一幕幕熟悉的戏曲和唱腔至今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的心头,成为夜深人静之时的一份感念,支撑我走过了那些在外漂泊的时光。
我从小就喜欢家乡的豫剧,奶奶常说,在我还在幼儿懵懂时,就可以在村口的豫剧表演中安静下来,不知道是我否真正走入到豫剧之中,为此,还常常引起村里人的“打趣”。再长大以后,每逢村里来了豫剧戏曲表演团或者是庙会,我都会央着我的奶奶带我最早去,只为了能够抢占到最好的观赏位置,能够让我更好地看戏,否则“会听不清、看不清哟”。
我十八岁离开家乡来到外地读书,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的时候,然而,多年在外求学的疲惫令我时刻想念家乡的气息。在我离家的第一个年头,那年春节过后,我随着一个同学来到他的山西老家游玩,在他家乡附近的一个县城中兼职家教。在我的印象中,山西是中国的煤海,有着黄体高原的广阔和雄壮。果不其然,在到达山西阳城县以后,同学的哥哥骑着一辆三轮车接我们到家里去。一路飞驰,沿途的梯田、尘土、山路蜿蜒丰富了我对这个高原地区的初始印象。达到他的家乡以后,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山村坐落在一个小型的山坡之上,脚下是黄土,村里人多居住在窑洞四合院之中。不久,我便发现,这个地方的村民依靠于大自然和煤矿资源过着安定而祥和的本分生活,民风淳朴,家家团结和睦。慢慢地,我的疲惫在这份淳朴的乡村生活中缓缓消逝,心也安定下来。
在这里游玩体验的三天,由于这里临近我的家乡河南省,我便随口问了一句同学的家人他们是否喜欢豫剧。显然,他们也对豫剧并不陌生,而且同学的母亲告诉我,一个月以后,山下的庙会就到了,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庙会唱戏要唱三天呢!这次唱的还是河南的豫剧!
一个月以后,我再次随着同学回到他的家乡村落,毫不掩饰自己其实就是“奔着庙会的豫剧而去的”。当天晚上,我正在同学的家里吃饭,同学的邻居喊我:庙会要唱戏啦!我便匆匆顾不上吃饭,央求家里的6岁的孩子带我到庙会去看豫剧。后来我才知道,同学母亲为了让我不错过庙会豫剧表演,特地央求知道消息的邻里一定要在豫剧开始之前“来家里知会一声”。达到以后,发现,这里的戏曲舞台比较陈旧,舞台很宽,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大气而华美,具有地方的韵味。庙会聚集了附近各个村子里的村民。大家互不认识,却在这样的热闹生活中有了一面之缘,这不得不说也是戏曲的一大魅力吧!
当天晚上,第一部戏便是豫剧中最有名的代表曲目《穆桂英挂帅》。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便兴奋得坐立不安,这是我听得最多的戏目,但是却百听不厌。这个故事讲的是北宋的西夏犯境,佘太君忧国忧民,即使在深感朝廷的刻薄以后仍旧以国家民族的危亡为重,年过五十的穆桂英毅然决定出征。在豫剧特有的唱腔中,与山西当地的村民一起,感受到国家英雄的气魄。马金凤大师的徒弟王文慧深得其师傅唱腔和表演的精髓,“老太君魏国要尽忠,明我挂帅去征东”的水袖动作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在戏剧的高潮处,即穆桂英出征的表演中,水袖向前、乡下的飘落与收起结合“穆桂英二十年不闻号角声”的唱词,调动了村民的情绪。在台上唱到“我不擒安王永不回家门!”时,我竟然发现台下的多数村民都能够哼唱出来,带有民众特有的戏曲韵味。我想,戏曲的艺术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广大人民的智慧,而这些村民所哼唱豫剧中呈现的浓烈的艺术感受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第二天,我特意提早请假来到同学的家中,为的就是能够尽快到庙会中继续欣赏豫剧戏曲。在家里吃完了两碗的小米饭以后,我再次来到距离同学家不远的庙会上。这一天的曲目是豫剧经典的《对花枪》,它讲述的是一个老妇人在多年以后仍旧执着寻找自己的丈夫与爱情的故事。舞台上,青衣的唱腔由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旦来扮演,它们之间所形成巨大反差就使这部曲目形成了特有的豫剧韵味。结束以后,我在意犹未尽的豫剧戏曲氛围中慢慢走向同学的家里,路上与同学的侄子,那个六岁的小孩子慢慢说着属于我们的故事,向他讲述我小时与奶奶一起与村口看豫剧的经历,我的心绪在戏曲的激荡中也慢慢“落幕”了。我相信,明天,依旧是一个能看豫剧的好天气!
第三天,我仍旧早早从县城赶到了同学农村的家里,为的就是赶最庙会唱戏的最后一天。按照同学父亲的话说“你个年轻人是真的喜欢豫剧艺术呢!晚饭都好了,吃了快去,别晚了!”如前几天一样,表演的豫剧曲目是《花木兰》,利用豫剧特有的唱腔和艺术表现形式向我们了我国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我还依稀记得,在我第一次听这部曲目时,我的奶奶告诉我,“花木兰是咱们河南的人!是女英雄!”从那时起我便在豫剧中观看想象着花木兰的形象。令我惊奇的是,再次听到《花木兰》,虽然与小时候的表演者是不同的,但是花木兰在我童年脑海中的“想象”还是那么的清晰。
其实,从第二天开始,来看豫剧并能留在最后的村民并不似第一天那样多了,但是我的热情却依然没有减退。第三天,令我惊喜的是这个河南洛阳市戏曲团的本次活动的负责人在戏曲结束的时候走过来和我攀谈了几句。“这年头,喜欢这个的人不多啦!但是我们团还是豫剧最有特色的演出团,我们经常来山西省表演的,这个地方观众比其他的省份观众要热情!”我心里面隐隐升起了一种欣慰,这是在家乡才有的一种共鸣,但是在山西,我却清晰地品味到了。
日子不会在我对豫剧的“迷恋”中停留,我依然在白天去县里面兼职,晚上时而回到同学家里。同学的家人一直待我十分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的母亲常说“哪里都不如家里好,你想来就过来,听豫剧,赶庙会!”。然而,短暂的假期很快结束,我又继续回到学校开始我的求学生活。毕业以后,先后来到了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多地工作,那一次的经历在生活的年轮中慢慢远去,但是没有远去的是那几天的回忆。回忆与记忆是不同的,我想,回忆是在单纯记忆的基础上掺杂着情感与回味价值的东西,是能给人带来经久体验的记忆。
我之后没有机会再回去我那个同学家里,在辗转多地求职生活奔波以后最终在河南家乡稳定下来,又多次在城市的剧院追求我从小到大的“豫剧情怀”。而我渐渐发现,我热爱戏剧的“动机”似乎不那么“单純”了,我不再是单单喜爱豫剧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仿佛在追寻儿时记忆中的豫剧表演或者是我在山西观看豫剧的经历。
时过境迁,我明白了,其实,我最还念的还是那一次在山西同学家的那个村落看到的豫剧表演,那淳朴的民风和带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与豫剧的家乡滋味掺杂在一起,时而会涌上我的心头。我时而琢磨,那次看豫剧的回忆之所以在岁月中仍能够品尝出甜味,令我回味无穷,除了有豫剧本身的因素,还有就是山西那一处渺小而不失淳朴的小村落抚平了我长期以来漂泊生活带来的忧伤和愁绪,让我没有产生丝毫漂泊于外、做客他乡的尴尬,反而,我机缘巧合利用我的豫剧情怀在乡音的缥缈中体会异样的心情带给我的人生体验,让我明白,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在广大的平原上仍旧存在一个让我搁置情怀的小小角落。
我从小就喜欢家乡的豫剧,奶奶常说,在我还在幼儿懵懂时,就可以在村口的豫剧表演中安静下来,不知道是我否真正走入到豫剧之中,为此,还常常引起村里人的“打趣”。再长大以后,每逢村里来了豫剧戏曲表演团或者是庙会,我都会央着我的奶奶带我最早去,只为了能够抢占到最好的观赏位置,能够让我更好地看戏,否则“会听不清、看不清哟”。
我十八岁离开家乡来到外地读书,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的时候,然而,多年在外求学的疲惫令我时刻想念家乡的气息。在我离家的第一个年头,那年春节过后,我随着一个同学来到他的山西老家游玩,在他家乡附近的一个县城中兼职家教。在我的印象中,山西是中国的煤海,有着黄体高原的广阔和雄壮。果不其然,在到达山西阳城县以后,同学的哥哥骑着一辆三轮车接我们到家里去。一路飞驰,沿途的梯田、尘土、山路蜿蜒丰富了我对这个高原地区的初始印象。达到他的家乡以后,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山村坐落在一个小型的山坡之上,脚下是黄土,村里人多居住在窑洞四合院之中。不久,我便发现,这个地方的村民依靠于大自然和煤矿资源过着安定而祥和的本分生活,民风淳朴,家家团结和睦。慢慢地,我的疲惫在这份淳朴的乡村生活中缓缓消逝,心也安定下来。
在这里游玩体验的三天,由于这里临近我的家乡河南省,我便随口问了一句同学的家人他们是否喜欢豫剧。显然,他们也对豫剧并不陌生,而且同学的母亲告诉我,一个月以后,山下的庙会就到了,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庙会唱戏要唱三天呢!这次唱的还是河南的豫剧!
一个月以后,我再次随着同学回到他的家乡村落,毫不掩饰自己其实就是“奔着庙会的豫剧而去的”。当天晚上,我正在同学的家里吃饭,同学的邻居喊我:庙会要唱戏啦!我便匆匆顾不上吃饭,央求家里的6岁的孩子带我到庙会去看豫剧。后来我才知道,同学母亲为了让我不错过庙会豫剧表演,特地央求知道消息的邻里一定要在豫剧开始之前“来家里知会一声”。达到以后,发现,这里的戏曲舞台比较陈旧,舞台很宽,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大气而华美,具有地方的韵味。庙会聚集了附近各个村子里的村民。大家互不认识,却在这样的热闹生活中有了一面之缘,这不得不说也是戏曲的一大魅力吧!
当天晚上,第一部戏便是豫剧中最有名的代表曲目《穆桂英挂帅》。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便兴奋得坐立不安,这是我听得最多的戏目,但是却百听不厌。这个故事讲的是北宋的西夏犯境,佘太君忧国忧民,即使在深感朝廷的刻薄以后仍旧以国家民族的危亡为重,年过五十的穆桂英毅然决定出征。在豫剧特有的唱腔中,与山西当地的村民一起,感受到国家英雄的气魄。马金凤大师的徒弟王文慧深得其师傅唱腔和表演的精髓,“老太君魏国要尽忠,明我挂帅去征东”的水袖动作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在戏剧的高潮处,即穆桂英出征的表演中,水袖向前、乡下的飘落与收起结合“穆桂英二十年不闻号角声”的唱词,调动了村民的情绪。在台上唱到“我不擒安王永不回家门!”时,我竟然发现台下的多数村民都能够哼唱出来,带有民众特有的戏曲韵味。我想,戏曲的艺术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广大人民的智慧,而这些村民所哼唱豫剧中呈现的浓烈的艺术感受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第二天,我特意提早请假来到同学的家中,为的就是能够尽快到庙会中继续欣赏豫剧戏曲。在家里吃完了两碗的小米饭以后,我再次来到距离同学家不远的庙会上。这一天的曲目是豫剧经典的《对花枪》,它讲述的是一个老妇人在多年以后仍旧执着寻找自己的丈夫与爱情的故事。舞台上,青衣的唱腔由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旦来扮演,它们之间所形成巨大反差就使这部曲目形成了特有的豫剧韵味。结束以后,我在意犹未尽的豫剧戏曲氛围中慢慢走向同学的家里,路上与同学的侄子,那个六岁的小孩子慢慢说着属于我们的故事,向他讲述我小时与奶奶一起与村口看豫剧的经历,我的心绪在戏曲的激荡中也慢慢“落幕”了。我相信,明天,依旧是一个能看豫剧的好天气!
第三天,我仍旧早早从县城赶到了同学农村的家里,为的就是赶最庙会唱戏的最后一天。按照同学父亲的话说“你个年轻人是真的喜欢豫剧艺术呢!晚饭都好了,吃了快去,别晚了!”如前几天一样,表演的豫剧曲目是《花木兰》,利用豫剧特有的唱腔和艺术表现形式向我们了我国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我还依稀记得,在我第一次听这部曲目时,我的奶奶告诉我,“花木兰是咱们河南的人!是女英雄!”从那时起我便在豫剧中观看想象着花木兰的形象。令我惊奇的是,再次听到《花木兰》,虽然与小时候的表演者是不同的,但是花木兰在我童年脑海中的“想象”还是那么的清晰。
其实,从第二天开始,来看豫剧并能留在最后的村民并不似第一天那样多了,但是我的热情却依然没有减退。第三天,令我惊喜的是这个河南洛阳市戏曲团的本次活动的负责人在戏曲结束的时候走过来和我攀谈了几句。“这年头,喜欢这个的人不多啦!但是我们团还是豫剧最有特色的演出团,我们经常来山西省表演的,这个地方观众比其他的省份观众要热情!”我心里面隐隐升起了一种欣慰,这是在家乡才有的一种共鸣,但是在山西,我却清晰地品味到了。
日子不会在我对豫剧的“迷恋”中停留,我依然在白天去县里面兼职,晚上时而回到同学家里。同学的家人一直待我十分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的母亲常说“哪里都不如家里好,你想来就过来,听豫剧,赶庙会!”。然而,短暂的假期很快结束,我又继续回到学校开始我的求学生活。毕业以后,先后来到了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多地工作,那一次的经历在生活的年轮中慢慢远去,但是没有远去的是那几天的回忆。回忆与记忆是不同的,我想,回忆是在单纯记忆的基础上掺杂着情感与回味价值的东西,是能给人带来经久体验的记忆。
我之后没有机会再回去我那个同学家里,在辗转多地求职生活奔波以后最终在河南家乡稳定下来,又多次在城市的剧院追求我从小到大的“豫剧情怀”。而我渐渐发现,我热爱戏剧的“动机”似乎不那么“单純”了,我不再是单单喜爱豫剧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仿佛在追寻儿时记忆中的豫剧表演或者是我在山西观看豫剧的经历。
时过境迁,我明白了,其实,我最还念的还是那一次在山西同学家的那个村落看到的豫剧表演,那淳朴的民风和带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与豫剧的家乡滋味掺杂在一起,时而会涌上我的心头。我时而琢磨,那次看豫剧的回忆之所以在岁月中仍能够品尝出甜味,令我回味无穷,除了有豫剧本身的因素,还有就是山西那一处渺小而不失淳朴的小村落抚平了我长期以来漂泊生活带来的忧伤和愁绪,让我没有产生丝毫漂泊于外、做客他乡的尴尬,反而,我机缘巧合利用我的豫剧情怀在乡音的缥缈中体会异样的心情带给我的人生体验,让我明白,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在广大的平原上仍旧存在一个让我搁置情怀的小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