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方法的再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设计问题,怎样用好设计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优化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问题。切入点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揭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课堂的问题需要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的指向,有积极回答的愿望。问题的难易要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际需要,触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问题要分配得当,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兴趣型的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集中注意,才会积极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问题的本身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
二、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三、设计梯度型的问题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往往学有困难,很难引起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讲课《三角形中位线》的例题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4)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5)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6)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的四边形 EFGH的形状只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垂直或相等性质有关,具体情况略。这些问题都清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解决了,进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的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设计类比型的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
五、设計诊断型的问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应”的条件,提出了如下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都肯定是“全等”的,他们的理由是:因为已经告诉我们有两个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还有一条边相等,用“ASA”或“AAS”总能判定它们全等。这时,老师提示他们与书本上表述仔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区别:刚才的问题中没有“对应”两个字。这时对学生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理解“对应”这个词的?接着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不少学生理解了:对应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对的边相等,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必须相等,并画出了图形的反例。
六、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种艺术,课堂问题的设计又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教学实践中要积累经验,对学生的水平现状要心中有数,对以前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研究,认真研究怎样设计问题,如何选择最佳时机以什么方式提出问题,频繁的提问不等于就是调动学生,关键要看学生思维参与程度。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精心设计的问题还要用灵活的即兴提问作补充,即兴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教育价值的即兴提问是在充分把握当时的教学气氛的基础上的灵活的教学机智的表现,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理论积累作支撑。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离不开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营造适宜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薛红霞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优化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问题。切入点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揭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课堂的问题需要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的指向,有积极回答的愿望。问题的难易要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际需要,触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问题要分配得当,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兴趣型的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集中注意,才会积极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问题的本身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
二、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三、设计梯度型的问题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往往学有困难,很难引起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讲课《三角形中位线》的例题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4)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5)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6)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的四边形 EFGH的形状只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垂直或相等性质有关,具体情况略。这些问题都清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解决了,进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的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设计类比型的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
五、设計诊断型的问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应”的条件,提出了如下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都肯定是“全等”的,他们的理由是:因为已经告诉我们有两个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还有一条边相等,用“ASA”或“AAS”总能判定它们全等。这时,老师提示他们与书本上表述仔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区别:刚才的问题中没有“对应”两个字。这时对学生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理解“对应”这个词的?接着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不少学生理解了:对应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对的边相等,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必须相等,并画出了图形的反例。
六、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种艺术,课堂问题的设计又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教学实践中要积累经验,对学生的水平现状要心中有数,对以前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研究,认真研究怎样设计问题,如何选择最佳时机以什么方式提出问题,频繁的提问不等于就是调动学生,关键要看学生思维参与程度。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精心设计的问题还要用灵活的即兴提问作补充,即兴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教育价值的即兴提问是在充分把握当时的教学气氛的基础上的灵活的教学机智的表现,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理论积累作支撑。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离不开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营造适宜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