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领学生猜测老师年龄,从而巧妙地引入新知,不仅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利用猜测年龄引人新知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位名师的技艺吧。
片段一 巧借年龄渗透“转化”
(华应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华老师,您多大了?我觉得非常友好。但是我不想直接告诉你,请问你多大了?
生:我今年11岁。
师:你11岁,我儿子12岁,你猜,我可能多大?
生:40岁。
师:啊,40岁,怎么想的?
生:我爸也是40岁,我现在是11岁,年龄之间肯定不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就想,您是40岁。
师:哦,想得真好,华老师就是40岁。你们想一下,刚才华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的?(稍停)把一个不熟悉的华老师转化成了什么?
生:熟悉的人。
师:对,熟悉的人。看来,转化是非常有趣的,不光在生活当中,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也一样可以用到转化。在我们数学课上,哪些地方能用到转化呢?
生: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赏析】一位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华老师深谙此理,将转化思想自然地融入日常交谈中, “但是我不想直接告诉你,请问你多大了?”折射出华老师的匠心独运、平易近人,也沟通了师生情感,又很好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当华老师问:“你们想一下,刚才华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的?”这时,学生无言以对,华老师立刻意识到问题有点“大”了,进一步问:“把一个不熟悉的华老师转化成了什么?” 他这一问,直接推出生活中的“转化”,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最近发展区”,此时,学生毫不犹豫、异口同声地说:“熟悉的人。”从而使转化思想像潺潺之水流入学生心田。这样,华老师利用猜测自身年龄的方式交流,使学生在快乐之中感受“转化”,为利用“转化思想”学习新知播下了“爱”的种子。
片段二 巧借年龄突显“关系”
(刘德武——“两步应用题”)
师:咱们来做个猜年龄的游戏。我有多大?
生:(答略)
(师板书“62岁”)
师:刚才有同学说我62岁,但很可惜,也没猜对;你们刚才猜得都不对。看来,你们并不怎么棒,如果我告诉你们很短的一句话,你们就能立刻棒起来。这句话就是“比62岁小7岁”,我多大?
生(欣喜若狂):55岁。
师:这“55岁”,既有数55,又有单位名称岁,叫做数量。同样,“62岁”也是数量。而“小7岁”就不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数量,正是它,沟通了这两个数量之间的什么?(师用手势比划)
生:关系!
师:你们是知道了什么以后才棒起来的?
生:关系!
师:看来,这个游戏中,数量和关系,哪个更重要?
生:关系!
【赏析】在两步应用题中,“关系”是沟通两个数量之间的桥梁,是题眼,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为了帮助二年级学生提升审题能力,突破难点,找“题眼”,抓“关键句”,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利用自己的年龄与学生做游戏,引人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他的这句“看来,你们并不怎么棒,如果我告诉你们很短的一句话,你们就能立刻棒起来”,把“很短的一句话”和“棒”紧紧联系在一起,此时,学生迫切要求该“短句”出场的心情油然而生,“比62岁小7岁”一出口,顿时,“55岁”的回答声震耳欲聋,有些同学甚至手舞足蹈起来。正是有了这个“短句”——“关系”,才使学生真的“棒”了起来。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了“关系更重要”(相对来说)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聚集在“关系句”上,从而抓住了解决问题的“题眼”,使问题迎刃而解。
片段三 巧借年龄感悟“估测”
(朱乐平——“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没有。
师:你估计一下,我大概有几岁?
生1:38。
……
师:怎么没有人认为我已经是80岁了呢?
(生笑)
师:有没有人认为我是3岁呢?
(生又大笑起来)
师:也不会,我们怎么不说他是3岁或80岁呢?
生:估计。
师:估计,我们要好好看的,对不对?
【赏析】一个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显”的数感真实化。为了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为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前的估算,朱老师创设了猜自己年龄的情境。学生分别估计他38、34、37、40,等等,都在意料之中,却没有一个学生说他在10岁以下或很接近100岁。于是,教师故意问:“怎么没有人认为我已经是80岁了呢?有没有人认为我是3岁呢?”这两个无需作答的问题逗得孩子们笑声不断,既风趣幽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暗含对学生先仔细观察再估数的表扬,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盲目估数。“估计,我们要好好看的,对不对?”又进一步强调了估计前“好好看、仔细看、用心看”的重要性,道出了“观察”是估算的策略之一。这样,朱老师巧用猜年龄,通过与学生“聊天”式的交流,在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情境中,使学生无声无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估计能力、增强了数感。
上述片段中,三位特级教师都是通过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来引入新知的,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各有千秋。(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城关镇七神庙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 巧借年龄渗透“转化”
(华应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华老师,您多大了?我觉得非常友好。但是我不想直接告诉你,请问你多大了?
生:我今年11岁。
师:你11岁,我儿子12岁,你猜,我可能多大?
生:40岁。
师:啊,40岁,怎么想的?
生:我爸也是40岁,我现在是11岁,年龄之间肯定不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就想,您是40岁。
师:哦,想得真好,华老师就是40岁。你们想一下,刚才华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的?(稍停)把一个不熟悉的华老师转化成了什么?
生:熟悉的人。
师:对,熟悉的人。看来,转化是非常有趣的,不光在生活当中,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也一样可以用到转化。在我们数学课上,哪些地方能用到转化呢?
生: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赏析】一位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华老师深谙此理,将转化思想自然地融入日常交谈中, “但是我不想直接告诉你,请问你多大了?”折射出华老师的匠心独运、平易近人,也沟通了师生情感,又很好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当华老师问:“你们想一下,刚才华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的?”这时,学生无言以对,华老师立刻意识到问题有点“大”了,进一步问:“把一个不熟悉的华老师转化成了什么?” 他这一问,直接推出生活中的“转化”,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最近发展区”,此时,学生毫不犹豫、异口同声地说:“熟悉的人。”从而使转化思想像潺潺之水流入学生心田。这样,华老师利用猜测自身年龄的方式交流,使学生在快乐之中感受“转化”,为利用“转化思想”学习新知播下了“爱”的种子。
片段二 巧借年龄突显“关系”
(刘德武——“两步应用题”)
师:咱们来做个猜年龄的游戏。我有多大?
生:(答略)
(师板书“62岁”)
师:刚才有同学说我62岁,但很可惜,也没猜对;你们刚才猜得都不对。看来,你们并不怎么棒,如果我告诉你们很短的一句话,你们就能立刻棒起来。这句话就是“比62岁小7岁”,我多大?
生(欣喜若狂):55岁。
师:这“55岁”,既有数55,又有单位名称岁,叫做数量。同样,“62岁”也是数量。而“小7岁”就不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数量,正是它,沟通了这两个数量之间的什么?(师用手势比划)
生:关系!
师:你们是知道了什么以后才棒起来的?
生:关系!
师:看来,这个游戏中,数量和关系,哪个更重要?
生:关系!
【赏析】在两步应用题中,“关系”是沟通两个数量之间的桥梁,是题眼,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为了帮助二年级学生提升审题能力,突破难点,找“题眼”,抓“关键句”,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利用自己的年龄与学生做游戏,引人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他的这句“看来,你们并不怎么棒,如果我告诉你们很短的一句话,你们就能立刻棒起来”,把“很短的一句话”和“棒”紧紧联系在一起,此时,学生迫切要求该“短句”出场的心情油然而生,“比62岁小7岁”一出口,顿时,“55岁”的回答声震耳欲聋,有些同学甚至手舞足蹈起来。正是有了这个“短句”——“关系”,才使学生真的“棒”了起来。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了“关系更重要”(相对来说)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聚集在“关系句”上,从而抓住了解决问题的“题眼”,使问题迎刃而解。
片段三 巧借年龄感悟“估测”
(朱乐平——“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没有。
师:你估计一下,我大概有几岁?
生1:38。
……
师:怎么没有人认为我已经是80岁了呢?
(生笑)
师:有没有人认为我是3岁呢?
(生又大笑起来)
师:也不会,我们怎么不说他是3岁或80岁呢?
生:估计。
师:估计,我们要好好看的,对不对?
【赏析】一个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显”的数感真实化。为了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为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前的估算,朱老师创设了猜自己年龄的情境。学生分别估计他38、34、37、40,等等,都在意料之中,却没有一个学生说他在10岁以下或很接近100岁。于是,教师故意问:“怎么没有人认为我已经是80岁了呢?有没有人认为我是3岁呢?”这两个无需作答的问题逗得孩子们笑声不断,既风趣幽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暗含对学生先仔细观察再估数的表扬,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盲目估数。“估计,我们要好好看的,对不对?”又进一步强调了估计前“好好看、仔细看、用心看”的重要性,道出了“观察”是估算的策略之一。这样,朱老师巧用猜年龄,通过与学生“聊天”式的交流,在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情境中,使学生无声无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估计能力、增强了数感。
上述片段中,三位特级教师都是通过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来引入新知的,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各有千秋。(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城关镇七神庙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