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当然新课程中所提出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有发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现的新事物,解决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的新问题才叫创新,而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要教會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注重引导,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创新的出发点,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升华成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时机,有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启迪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在黑板上写出774,问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回答“能”。接着,让学生说出一些三位数,而且都是“3的倍数”,老师把这些数变换各数位上的数学位置,如213—321、123、132、231,让学生“检验”变换位置后。这些数还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都能被3整除!”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一步探究指导:“你们现在和我比赛,看谁能迅速判断出任意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我比赛。比赛结果,我比他们快的多。学生这时更觉惊奇:“这里面有什么决窍?”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完全激发出来。这样,经过我的引导,启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主动探索,难点不改自破。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动手操作,夯实学生创新能力基础
动手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知识,而且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用切萝卜来练习对“对长方体的认识”,让学生把萝卜切成一个长方体。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更加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样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获取了知识,自然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会更具体,更深刻。学生在操作中,实现了自我探究,自我创造,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怀疑精神,实行激励评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怀疑权威,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对学生出现的新奇的想法。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进行数学思考和展开丰富想象所带来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此比较5/9和8/13的大小的教学中,课本上常规的教学法是通分。我组织学生探讨,能用其它的方法解决吗?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有的学生把它转化为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1”作为标准,5/9=1-4/9,9/13=1-4/13,得出结果。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创新。多中选优,好中求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和引导。教师要以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师要以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2]《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6年4月1日
[3]邵慧彬 《引领学生尝试成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当然新课程中所提出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有发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现的新事物,解决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的新问题才叫创新,而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要教會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注重引导,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创新的出发点,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升华成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时机,有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启迪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在黑板上写出774,问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回答“能”。接着,让学生说出一些三位数,而且都是“3的倍数”,老师把这些数变换各数位上的数学位置,如213—321、123、132、231,让学生“检验”变换位置后。这些数还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都能被3整除!”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一步探究指导:“你们现在和我比赛,看谁能迅速判断出任意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我比赛。比赛结果,我比他们快的多。学生这时更觉惊奇:“这里面有什么决窍?”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完全激发出来。这样,经过我的引导,启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主动探索,难点不改自破。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动手操作,夯实学生创新能力基础
动手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知识,而且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用切萝卜来练习对“对长方体的认识”,让学生把萝卜切成一个长方体。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更加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样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获取了知识,自然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会更具体,更深刻。学生在操作中,实现了自我探究,自我创造,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怀疑精神,实行激励评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怀疑权威,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对学生出现的新奇的想法。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进行数学思考和展开丰富想象所带来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此比较5/9和8/13的大小的教学中,课本上常规的教学法是通分。我组织学生探讨,能用其它的方法解决吗?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有的学生把它转化为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1”作为标准,5/9=1-4/9,9/13=1-4/13,得出结果。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创新。多中选优,好中求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和引导。教师要以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师要以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2]《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6年4月1日
[3]邵慧彬 《引领学生尝试成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