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上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创设的是一种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九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也有了更多交流自我调节的机会,能够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性”,提倡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善传统学习方式的趋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提升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优质课、公开课、研究课,还是家常课,教师已经有意识的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如果仔细观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略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形”似而非“神”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流于形式
教师使用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任务不明确,方法不引导。一般是教师一声令下“现在开始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探究××××”,几分钟后,不管讨没讨论完,实验做没做完,教师一喊“停”,教室便安静下来,整个过程中教师站在教师某处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组碱巡视,一语不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把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是完成一项程序而已。
2.自由放任,缺乏调控
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张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在讨论探究,有的小组寂静无声;有的小组优等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茫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机会。
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调控者。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加与活动。教师要深入合作学习小组,把自己当作学生主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地合作与互动,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交流及展示中,教师要避免过多干预。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过多地限制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猜想,老师不急于得到圆满答案,只能在关键时刻做点拨或启发。
2.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这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协商安排学生座位。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组内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合作小组的组长、发言人、候补发言人,组间某些角色可以互换或轮换,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发言人、候补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明确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到位
在合作学习及交流中,让学困生先发表看法,不作出对或错的判断,让中等学生发言各抒已见,大胆提问,再让优等生进行归纳小结,老师作最后的点评。让整个学习过程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各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调控措施。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步骤;扩大学习交流的参与面,使每个组员都有均等的表达机会;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当学生的语言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指出并更正。
三、反思与困惑
反思“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没有责任感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做好导演,否则课堂将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小组学习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正确、合理引导学生,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持续健康發展。
九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也有了更多交流自我调节的机会,能够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性”,提倡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善传统学习方式的趋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提升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优质课、公开课、研究课,还是家常课,教师已经有意识的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如果仔细观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略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形”似而非“神”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流于形式
教师使用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任务不明确,方法不引导。一般是教师一声令下“现在开始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探究××××”,几分钟后,不管讨没讨论完,实验做没做完,教师一喊“停”,教室便安静下来,整个过程中教师站在教师某处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组碱巡视,一语不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把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是完成一项程序而已。
2.自由放任,缺乏调控
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张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在讨论探究,有的小组寂静无声;有的小组优等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茫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机会。
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调控者。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加与活动。教师要深入合作学习小组,把自己当作学生主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地合作与互动,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交流及展示中,教师要避免过多干预。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过多地限制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猜想,老师不急于得到圆满答案,只能在关键时刻做点拨或启发。
2.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这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协商安排学生座位。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组内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合作小组的组长、发言人、候补发言人,组间某些角色可以互换或轮换,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发言人、候补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明确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到位
在合作学习及交流中,让学困生先发表看法,不作出对或错的判断,让中等学生发言各抒已见,大胆提问,再让优等生进行归纳小结,老师作最后的点评。让整个学习过程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各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调控措施。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步骤;扩大学习交流的参与面,使每个组员都有均等的表达机会;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当学生的语言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指出并更正。
三、反思与困惑
反思“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没有责任感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做好导演,否则课堂将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小组学习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正确、合理引导学生,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持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