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接触文本最直接的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跳读、漏读、多读或者读破词语等现象,无法正确领会句子及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主要从当前小学低段学生朗读现状及朗读训练方法两方面论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方法:以兴趣为引领,讲究“咬文嚼字”,分解句子从降低难度,利用图片帮助学生体会朗读感情,搭建展示平台以营造朗读氛围。
关键词:小学低段;朗读训练;语文教学
语文朗读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学生在课上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正确朗读课文的每一处内容,适当的轻音、重音、停顿、延长,这些朗读能力能够提升学生识字的能力、阅读文章的能力、理解文章情感的能力。因此,训练好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能力,能为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低段学生朗读现状
根据观察,小学低段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因识字量不够、对朗读兴趣不高、羞于展示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各方面原因,常常会出现读课文时声音太小,读书时极容易出现跳读、漏读、多读或者读破词语等现象,同时在朗读过程中,会出现音调拖长,或者一顿一顿地读句子,无法正确停顿句子,更加不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二、小学低段语文朗读训练方法
(一)兴趣引领,激发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赞科夫也表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便能让学生专注于朗读。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朗读便不再那么难了。在语文课堂中,可通过“小老师点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某一学生朗读文章后,教师先不点评,先由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点评朗读,包括声音是否洪亮、朗读是否正确、轻声及后鼻音是否读标准、文章朗读是否有感情等方面。教师根据点评邀请小老师示范朗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通过这样在常规课堂中不断练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技巧。
(二)“咬文嚼字”,正确朗读文章
语文朗读中的“咬文嚼字”,目的在于强调学生朗读时有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让学生能够清晰、正确地朗读文章内容。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用手指读课文,眼睛跟着手指走,做到不多读、不漏读、不跳读、不破读等,其中破读是低段语文朗读中出现较多的现象。学生识字量不多,容易将两个词语破开来读,教师在引导朗读时可带领学生给句子画停顿符号,避免破读。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彩虹》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画好长句子的停顿,学生练习朗读后比一比,看看谁能做到停顿自然、不错字。这样的练习在语文日常课堂中多次出现,便能加强学生对长句子的朗读能力,为日后中高年级学习长篇课文奠定基础。再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大禹治水》中的句子:“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这个句子生字较多,其中“教训”“疏导”这两个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比一比的环节进行练读,将句子读正确、不漏字、有停顿。
(三)分解句子,降低朗读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段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中最难朗读的就是长句子,如何读好长句子是低段语文教师时常烦恼的问题。在朗读课文时,长句子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分层练习,降低朗读难度。学生能读好短句子,将长句子先分解成最短的句子,再逐步加词,学生能更好地停顿,也能更快地学会长句子的朗读。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夜色》中“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一句,在教学过程中,将句子逐步分解为“小鸟在睡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我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五步,一步一步加短语,引导学生朗读长句子并不难,多次尝试后,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好长句子。
(四)利用图片,体会朗读感情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了大量精美的课文插图,丰富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象可能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这种想象,从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这一课中,课文中描绘了两个被箬竹叶包好的粽子和一个被剥开后露出了黏黏的糯米红豆的粽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粽子,联系生活中,想一想:你会闻到什么?你想吃清香的粽子吗?再读好文中的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学生通过图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很容易便将作者喜爱粽子的语气读出来。
(五)搭建平台,营造朗读氛围
学生要学会朗读,教师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在课堂中练习远远不够,因此班级需要构建一个合适的展示平台,营造班级朗读氛围。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引导学生上台展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演讲背景,演讲时将演讲过程拍摄下来汇总成班级的朗读书籍,这样学生自主参与性强。假期在家中,开设“阅读打卡”活动,挑选一本喜欢的书籍,每天从中选择一句话通过语音的方式进行打卡,设置合理的奖励机制,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课外书籍,低段学生都乐于展示自己喜欢的东西,受到奖励也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在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这一门语言技术,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部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参考文獻
[1]何华英.小学低段语文有效朗读的训练方法[J].黑河教育,2016(08).
[2]马钊.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朗读训练方法[J].明日,2019(16).
[3]张琼.农村小学低段留守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探究[J].数码设计,2018(13).
关键词:小学低段;朗读训练;语文教学
语文朗读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学生在课上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正确朗读课文的每一处内容,适当的轻音、重音、停顿、延长,这些朗读能力能够提升学生识字的能力、阅读文章的能力、理解文章情感的能力。因此,训练好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能力,能为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低段学生朗读现状
根据观察,小学低段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因识字量不够、对朗读兴趣不高、羞于展示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各方面原因,常常会出现读课文时声音太小,读书时极容易出现跳读、漏读、多读或者读破词语等现象,同时在朗读过程中,会出现音调拖长,或者一顿一顿地读句子,无法正确停顿句子,更加不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二、小学低段语文朗读训练方法
(一)兴趣引领,激发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赞科夫也表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便能让学生专注于朗读。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朗读便不再那么难了。在语文课堂中,可通过“小老师点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某一学生朗读文章后,教师先不点评,先由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点评朗读,包括声音是否洪亮、朗读是否正确、轻声及后鼻音是否读标准、文章朗读是否有感情等方面。教师根据点评邀请小老师示范朗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通过这样在常规课堂中不断练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技巧。
(二)“咬文嚼字”,正确朗读文章
语文朗读中的“咬文嚼字”,目的在于强调学生朗读时有一口流利且标准的普通话,让学生能够清晰、正确地朗读文章内容。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用手指读课文,眼睛跟着手指走,做到不多读、不漏读、不跳读、不破读等,其中破读是低段语文朗读中出现较多的现象。学生识字量不多,容易将两个词语破开来读,教师在引导朗读时可带领学生给句子画停顿符号,避免破读。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彩虹》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画好长句子的停顿,学生练习朗读后比一比,看看谁能做到停顿自然、不错字。这样的练习在语文日常课堂中多次出现,便能加强学生对长句子的朗读能力,为日后中高年级学习长篇课文奠定基础。再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大禹治水》中的句子:“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这个句子生字较多,其中“教训”“疏导”这两个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比一比的环节进行练读,将句子读正确、不漏字、有停顿。
(三)分解句子,降低朗读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段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中最难朗读的就是长句子,如何读好长句子是低段语文教师时常烦恼的问题。在朗读课文时,长句子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分层练习,降低朗读难度。学生能读好短句子,将长句子先分解成最短的句子,再逐步加词,学生能更好地停顿,也能更快地学会长句子的朗读。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夜色》中“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一句,在教学过程中,将句子逐步分解为“小鸟在睡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我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五步,一步一步加短语,引导学生朗读长句子并不难,多次尝试后,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好长句子。
(四)利用图片,体会朗读感情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了大量精美的课文插图,丰富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想象可能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这种想象,从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这一课中,课文中描绘了两个被箬竹叶包好的粽子和一个被剥开后露出了黏黏的糯米红豆的粽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粽子,联系生活中,想一想:你会闻到什么?你想吃清香的粽子吗?再读好文中的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学生通过图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很容易便将作者喜爱粽子的语气读出来。
(五)搭建平台,营造朗读氛围
学生要学会朗读,教师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在课堂中练习远远不够,因此班级需要构建一个合适的展示平台,营造班级朗读氛围。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引导学生上台展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演讲背景,演讲时将演讲过程拍摄下来汇总成班级的朗读书籍,这样学生自主参与性强。假期在家中,开设“阅读打卡”活动,挑选一本喜欢的书籍,每天从中选择一句话通过语音的方式进行打卡,设置合理的奖励机制,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课外书籍,低段学生都乐于展示自己喜欢的东西,受到奖励也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在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这一门语言技术,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部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参考文獻
[1]何华英.小学低段语文有效朗读的训练方法[J].黑河教育,2016(08).
[2]马钊.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朗读训练方法[J].明日,2019(16).
[3]张琼.农村小学低段留守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探究[J].数码设计,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