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淡水养鱼生产中,常会发现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即发生“小瓜虫病”,并易引起病鱼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笔者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病原体
小瓜虫常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成虫球形,个体较大,长达422微米、宽358微米,肉眼可见,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球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内散布大量伸缩泡和食物粒。幼虫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成熟虫体内前端有一个“6”字形的漏斗状胞口,小瓜虫的食物大多由此进入。
二、主要症状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瓣上布满1毫米左右的白色点状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俗称白点病。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重症者鱼体头部、躯干、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好像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眼球混浊、发白,表皮发炎腐烂、局部坏死。鳃上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鳃小片破坏。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摄食,成群聚集在池边或水面。水温15~25℃时易引起暴发性死亡,水温高于25℃时也会发生死亡,但一般不形成胞囊,水温28℃以上幼虫易死亡。
三、诊断
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即提取病鱼体表白点制作成湿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若发现多个具有小瓜虫症状的虫体,可确诊为小瓜虫病。
四、防治方法
1. 放养鱼种前彻底清淤消毒,用250~300毫克/升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
2. 合理安排放养密度,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病鱼及时捞除。
3. 引进或放养鱼种时,发现有小瓜虫寄生可用9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药浴30分钟。
4. 用0.2毫克/升硝酸亚汞溶液遍泼全池。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册亨县渔业局 邮编:552200)
一、病原体
小瓜虫常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成虫球形,个体较大,长达422微米、宽358微米,肉眼可见,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马蹄形,小核呈球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内散布大量伸缩泡和食物粒。幼虫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成熟虫体内前端有一个“6”字形的漏斗状胞口,小瓜虫的食物大多由此进入。
二、主要症状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瓣上布满1毫米左右的白色点状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俗称白点病。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重症者鱼体头部、躯干、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好像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眼球混浊、发白,表皮发炎腐烂、局部坏死。鳃上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鳃小片破坏。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摄食,成群聚集在池边或水面。水温15~25℃时易引起暴发性死亡,水温高于25℃时也会发生死亡,但一般不形成胞囊,水温28℃以上幼虫易死亡。
三、诊断
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即提取病鱼体表白点制作成湿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若发现多个具有小瓜虫症状的虫体,可确诊为小瓜虫病。
四、防治方法
1. 放养鱼种前彻底清淤消毒,用250~300毫克/升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
2. 合理安排放养密度,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病鱼及时捞除。
3. 引进或放养鱼种时,发现有小瓜虫寄生可用9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药浴30分钟。
4. 用0.2毫克/升硝酸亚汞溶液遍泼全池。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册亨县渔业局 邮编:5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