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胡也频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位颇有创作实绩的诗人。沈从文曾称道他的诗歌“作为近代新诗新型之一种”,“以离奇的风格,造成一种新的趣味”。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孤傲 香艳 谦卑 象征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胡也频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位颇有创作实绩的诗人。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 孤傲的主人公形象
追求合群而畏惧孤独是人类的本能。踯躅旷野、孤独无助的诗人也同样渴望在茫茫人海里拥有心灵相契、可以互相慰藉受伤灵魂的知己。而一旦在人海里遇到这样的知己,诗人是无比珍惜的。
在《忆梦苇》里,诗人把对朋友刘梦苇多舛命运的哀叹,对两人深情厚谊的怀念,与兔死狐悲的自伤身世交织在一起,其诗篇哀婉而动人:“我能细数落叶翻飞,海水呜咽/却不堪一念您的命运/你现在是长眠于地下了/我呢,将温柔的眼泪慰藉与空虚!”
自然,珍视友谊的人也希望对方能坦诚相待,他们对友谊的背叛者是深恶痛绝的。胡也频有好几首诗提到了友人的虚伪以及友谊在俗世里因异化而变质:“我不愿哭和笑——/全成为虚伪的装饰/同情之音初出喉咙/即消灭于耳际!”“所谓亲切的朋友/尽为富贵与荣誉前来/见贫苦而退怯。”(《九月之夜》)诗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这样的“友谊”不愿违心地接受,而是取决绝的姿态:“我心已染遍人情之秋色/终可忘却你之赐与/呵,我往昔寂寞之伙友/远去,愿荒疏你的惯技,甜蜜的言语!”(《投赠》)
但在更多的诗篇里,我们可以听到诗人在旷野荒原里的呐喊,看到诗人在污浊的现实里仍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在抗争,反抗俗世,反抗命运:“我偏负这诗人的倨傲/低吟:‘自然虽大,我的心灵更大’!”真的猛士,不是忽视一切黑暗、悲惨的廉价的乐观,而是处于生命绝境却不失去希望、奋起抗争的壮烈。诗人正是这样的猛士!
二 香艳而谦卑的爱情咏唱
《胡也频诗稿》里,对爱情的吟唱占了很大篇幅。诗人这些诗作写于1926—1927年前后,那时他才二十三四岁。在漂泊患难中与丁玲相识相知,共同的生活境遇点燃了他们爱情的火花,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天长地久、朝朝暮暮,是热恋中人的心愿。但现实里恋人常有别离,不说生离死别,即使是偶尔的分开,也会让诗人备感痛苦:“你远在湘云深处/除了梦,我无能去依傍/只有寂寥的夜半/我睡醒了,细想你脸色之喜怒。”(《寄曼伽》)恋人远在湖南,天高水阔,诗人只有在梦里和她去相聚了。梦醒时分,便把相处时的温馨浪漫的点点滴滴来回味,于是她的倩影便飘到诗人眼前。
诗人和恋人虽心心相印,但毕竟是两颗不同的心灵,它们在共振时也难免偶尔的误会、闹别扭。诗人这时是异常焦灼的,他急欲向恋人剖析他的心迹,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我曾发誓/任花好月明/及秋风横扫落叶/或魑魅即是人心/我们只为温爱而歌唱。”(《痛哭之因果》)这种不论沧海桑田、人世变幻,仍然相偎相依的爱情誓言,当让目下那些拜金、拜权的势利者羞愧!
值得注意的是,胡也频诗歌中对待恋人的态度既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异性,如古代帝王对待后妃一般,也不是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和恋人平等地交流对话的。个性倨傲的诗人在自己心爱的人儿面前是非常谦卑的:“当她微侧着脸儿/作倦了的表示/诗人须损弃尊严/愿为她忠心的奴隶。”(《春神》)诗人在俗世面前的倨傲和在恋人面前的谦卑是并不矛盾的,它们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不同层次和侧面。诗人的谦卑,一方面与他因为自己的生活际遇,而形成的骨子里的自卑情结有联系,另一方面他把恋人当作女神来崇拜,也是企望实现对自己孤寂的灵魂的救赎与超越。
三 象征派的因子
胡也频诗歌在句式的选用上,也有象征派诗的特点。象征派诗句比较拗折,语言组合搭配方式常违反习惯,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但有时候又造成了语意的晦涩险怪。“你秀媚的眼光灿烂在黑暗里/并艳冶我既碎的心花;”(《别曼伽》)“灿烂”、“艳冶”活用为动词,化抽象为形象,搭配非常灵活。有点句子可以明显看出是从李金发等的作品里点化而来的,如“蛙鸣之声与月亮联袂而来”(《消极》)。
李金发等人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诗坛具有开拓性贡献,但缺点也是毋庸讳言的。很多诗篇像是一对意象的杂乱叠合,其意蕴比“斯芬克斯之谜”还难猜,除文言化外,欧化现象也较严重,不太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而胡也频的创作在使象征派诗表意明朗化和本土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胡也频诗歌中虽也有很多意象,但那些意象的意蕴是较显豁的,不是把一系列意象叠加起来去暗示读者,而是通过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使所要表现的情感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如《洞庭湖上》,“隐隐的低弱之音/在暴风雨里流荡:似渔父求援的呼喊/似孤雁失恋的哀鸣。”又如“呵,被时代忘却的小人儿/应如残雪萎之路隅?”(《寒夜的哀思》)喻体既为常见之物,又显得新颖别致。
胡也频诗歌的民族化特色要浓郁一些,如“如今是忧船身的窄小/将禁不起我离愁的重载”,很容易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里的名句。正由于这些努力,胡也频在对李金发等的诗歌借鉴吸收的同时,又能够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开拓出自己的诗歌王国。
参考文献:
[1] 咸立强:《踯躅旷野的灵魂——胡也频诗歌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许浩然,男,1979—,四川阆中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孤傲 香艳 谦卑 象征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胡也频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位颇有创作实绩的诗人。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 孤傲的主人公形象
追求合群而畏惧孤独是人类的本能。踯躅旷野、孤独无助的诗人也同样渴望在茫茫人海里拥有心灵相契、可以互相慰藉受伤灵魂的知己。而一旦在人海里遇到这样的知己,诗人是无比珍惜的。
在《忆梦苇》里,诗人把对朋友刘梦苇多舛命运的哀叹,对两人深情厚谊的怀念,与兔死狐悲的自伤身世交织在一起,其诗篇哀婉而动人:“我能细数落叶翻飞,海水呜咽/却不堪一念您的命运/你现在是长眠于地下了/我呢,将温柔的眼泪慰藉与空虚!”
自然,珍视友谊的人也希望对方能坦诚相待,他们对友谊的背叛者是深恶痛绝的。胡也频有好几首诗提到了友人的虚伪以及友谊在俗世里因异化而变质:“我不愿哭和笑——/全成为虚伪的装饰/同情之音初出喉咙/即消灭于耳际!”“所谓亲切的朋友/尽为富贵与荣誉前来/见贫苦而退怯。”(《九月之夜》)诗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这样的“友谊”不愿违心地接受,而是取决绝的姿态:“我心已染遍人情之秋色/终可忘却你之赐与/呵,我往昔寂寞之伙友/远去,愿荒疏你的惯技,甜蜜的言语!”(《投赠》)
但在更多的诗篇里,我们可以听到诗人在旷野荒原里的呐喊,看到诗人在污浊的现实里仍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在抗争,反抗俗世,反抗命运:“我偏负这诗人的倨傲/低吟:‘自然虽大,我的心灵更大’!”真的猛士,不是忽视一切黑暗、悲惨的廉价的乐观,而是处于生命绝境却不失去希望、奋起抗争的壮烈。诗人正是这样的猛士!
二 香艳而谦卑的爱情咏唱
《胡也频诗稿》里,对爱情的吟唱占了很大篇幅。诗人这些诗作写于1926—1927年前后,那时他才二十三四岁。在漂泊患难中与丁玲相识相知,共同的生活境遇点燃了他们爱情的火花,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天长地久、朝朝暮暮,是热恋中人的心愿。但现实里恋人常有别离,不说生离死别,即使是偶尔的分开,也会让诗人备感痛苦:“你远在湘云深处/除了梦,我无能去依傍/只有寂寥的夜半/我睡醒了,细想你脸色之喜怒。”(《寄曼伽》)恋人远在湖南,天高水阔,诗人只有在梦里和她去相聚了。梦醒时分,便把相处时的温馨浪漫的点点滴滴来回味,于是她的倩影便飘到诗人眼前。
诗人和恋人虽心心相印,但毕竟是两颗不同的心灵,它们在共振时也难免偶尔的误会、闹别扭。诗人这时是异常焦灼的,他急欲向恋人剖析他的心迹,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我曾发誓/任花好月明/及秋风横扫落叶/或魑魅即是人心/我们只为温爱而歌唱。”(《痛哭之因果》)这种不论沧海桑田、人世变幻,仍然相偎相依的爱情誓言,当让目下那些拜金、拜权的势利者羞愧!
值得注意的是,胡也频诗歌中对待恋人的态度既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异性,如古代帝王对待后妃一般,也不是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和恋人平等地交流对话的。个性倨傲的诗人在自己心爱的人儿面前是非常谦卑的:“当她微侧着脸儿/作倦了的表示/诗人须损弃尊严/愿为她忠心的奴隶。”(《春神》)诗人在俗世面前的倨傲和在恋人面前的谦卑是并不矛盾的,它们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不同层次和侧面。诗人的谦卑,一方面与他因为自己的生活际遇,而形成的骨子里的自卑情结有联系,另一方面他把恋人当作女神来崇拜,也是企望实现对自己孤寂的灵魂的救赎与超越。
三 象征派的因子
胡也频诗歌在句式的选用上,也有象征派诗的特点。象征派诗句比较拗折,语言组合搭配方式常违反习惯,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但有时候又造成了语意的晦涩险怪。“你秀媚的眼光灿烂在黑暗里/并艳冶我既碎的心花;”(《别曼伽》)“灿烂”、“艳冶”活用为动词,化抽象为形象,搭配非常灵活。有点句子可以明显看出是从李金发等的作品里点化而来的,如“蛙鸣之声与月亮联袂而来”(《消极》)。
李金发等人的创作,在中国现代诗坛具有开拓性贡献,但缺点也是毋庸讳言的。很多诗篇像是一对意象的杂乱叠合,其意蕴比“斯芬克斯之谜”还难猜,除文言化外,欧化现象也较严重,不太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而胡也频的创作在使象征派诗表意明朗化和本土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胡也频诗歌中虽也有很多意象,但那些意象的意蕴是较显豁的,不是把一系列意象叠加起来去暗示读者,而是通过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使所要表现的情感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如《洞庭湖上》,“隐隐的低弱之音/在暴风雨里流荡:似渔父求援的呼喊/似孤雁失恋的哀鸣。”又如“呵,被时代忘却的小人儿/应如残雪萎之路隅?”(《寒夜的哀思》)喻体既为常见之物,又显得新颖别致。
胡也频诗歌的民族化特色要浓郁一些,如“如今是忧船身的窄小/将禁不起我离愁的重载”,很容易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里的名句。正由于这些努力,胡也频在对李金发等的诗歌借鉴吸收的同时,又能够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开拓出自己的诗歌王国。
参考文献:
[1] 咸立强:《踯躅旷野的灵魂——胡也频诗歌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许浩然,男,1979—,四川阆中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