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鲁迅真实的内心世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1982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情感与生命体验的最真实的表达,被后人认为是鲁迅所有文集中最难读懂的一部。本文试图通过对《野草》的解读来探寻鲁迅矛盾与苦闷、坚韧与抗争、绝望与反抗绝望等内心世界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从而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回味。
  关键词:《野草》 鲁迅 内心世界 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共24篇,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1927年结集,题名《野草》。这一时期的鲁迅正处于理想与现实、前进与彷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之中,因此《野草》真实地记录了鲁迅这段时期精神探求的苦闷和心灵深处的绝唱,也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真实表达。《野草》展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解读《野草》我们可以探寻鲁迅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 《野草》:鲁迅真实的内心世界
  
  1、坚韧与抗争精神
  在《野草》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鲁迅顽强的抗争意识和韧性的战斗精神,《秋夜》便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在《秋夜》中鲁迅以其高超的艺术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秋天的夜空图”和“小青虫抗争图”。
  前一副图画重点描写秋夜室外的景物,借“奇怪而高”的“非常之蓝”的眨着几十个冷眼的星星的夜空,以及夜空中“窘得发白的月亮”,展现了严酷、寒冷、恐怖的现实环境,表现出黑暗势力的沉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粉红花”只能瑟缩着做梦,盼望春的到来;而勇敢顽强、坚韧不屈的枣树则在黑暗重压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鲁迅的影子。他面对黑暗现实勇敢无畏的内心世界。
  2、绝望与反抗绝望的精神
  现实社会是如此的黑暗,沉重,鲁迅常感到疲惫、绝望,但内心对“第三样时代”的渴望又使他不断地反抗绝望。《过客》典型地表现了这样的心理:黄昏,荒漠的旷野,从远处走来了衣裤皆破碎、赤足着破鞋的“过客”,他可谓身处绝境。
  精神颓败的“老翁”极力劝阻他不要再前进了,告诉“过客”前面是“坟”。孤独的“过客”谢绝老翁的劝阻,也谢绝女孩的布施,宁可带着伤痛、淋漓的鲜血,也要执拗地朝着前面已经笼“夜色”的“坟”走去。因为,“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
  鲁迅通过这个象征性的故事,凸显了“过客”披荆斩棘、义无反顾、不畏艰难、反抗绝望战斗精神。过客虽身处绝境,可仍然顽强地奋然前行,因为“前面的声音叫我走”,那叫他的“声音”,便是过客的理想,是理想在呼唤、鼓舞他向前,尽管他听了老翁的劝阻曾一度犹疑和彷徨,在女孩的布施面前也一度表示感激和动摇,然而他终于克服了彷徨和动摇,而抱定他的理想奋然前行。
  3、极度矛盾与苦闷的痛苦情绪
  《野草》中有不少篇章表现 “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苦闷与矛盾心理,从而表现出鲁迅当时无比复杂的内心世界。
  《墓碣文》中鲁迅用饱含哲理的语言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此时的鲁迅,在人们(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后,在狂热和兴奋的同时,却感到了现实的寒冷残酷;在人们沉浸在天堂的喜悦的时候,则看到了地狱的幽暗绝望。
  希望是虚妄的,绝望也是虚妄的,希望与失望交织,但始终不甘于绝望,这种矛盾与苦恼,有如冰冷阴暗的长蛇缠身,让人感到极度的恐怖、难受,这时的鲁迅所能做的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文章结尾,死尸突在坟中坐起,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无论多么的绝望,但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不改,信念依然,即使化为尘埃,也会笑对尘世。
  《野草》中涉及内心矛盾苦闷的篇章很多,其中浸透着鲁迅的大爱大憎、大悲大痛,贯串着鲁迅直面人生、独战黑暗而又抉心自食、上下求索的精神。
  
  二 客观环境与创作主体精神的契合:鲁迅内心矛盾的原因
  
  《野草》是鲁迅处于人生中最彷徨、苦闷时期的作品。用鲁迅的话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不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鲁迅的这种苦闷彷徨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笔者就鲁迅的这种特殊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1、客观现实的黑暗、沉重导致鲁迅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野草》作于1924—1926年,此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鲁迅经历了“五卅”运动、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深感军阀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深感封建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的压迫,他内心有太多的黑暗、苦闷和寂寞。
  现实的沉重、黑暗,让鲁迅感到无比的痛苦,有着坚强意志和人生信念的鲁迅,又不愿意随波逐流,麻木灵魂,坠入平庸。因此,他内心的痛苦翻江倒海,折磨着他,于是敏感而诗意的鲁迅用象征的手法,借事寄意,托物言志,将自己的孤独寂寞、苦闷矛盾、反抗绝望、追求希望等内心情感作了诗意的体现。因此,阿英称道《野草》是“一部最典型的、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
  2、坎坷的人生经历导致了鲁迅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鲁迅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十三岁之前,生活有滋有味,不愁吃不愁穿,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但突然之间,一场灾难降临,一切都改变了,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鲁迅看到了太多的世态炎凉,这也使他对中国人的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仙台学医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使他对国民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幻灯片事件”后,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作为疗救国民劣根性的手段和工具。
  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滋味,内心的痛苦可想而之,鲁迅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他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甘坠于深渊,他要像“过客”那样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地前行。现实的黑暗、沉重,让他深深地失望,内心不熄的理想又让他执着地抗争。希望、失望、绝望、新的希望,不断交替,导致了鲁迅内心始终处于痛苦、矛盾的状态。
  3、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安邦治国、济世救民的情怀导致鲁迅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有一种忧患意识,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希望能够安邦治国,济世救民,建功立业。
  鲁迅出身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虽然在中年以满腔悲愤,指控“仁义道德”“吃人”,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则以浸进他的骨髓,化为他的血液,让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呼唤“真的人”出现,致力于他的“立人工程”。
  正因为鲁迅有着传统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济世情怀,才使他面对黑暗的现实、愚弱的国民性时,那样愤怒,那样痛苦,那样极端,在他的心中,他始终渴望一个人性的国家,人人平等,相亲相爱,身体健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太大了,当然会造成他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4、个体精神气质的极端、敏感、多疑、细腻等导致了鲁迅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们都说这是鲁迅的自我写照,的确,这是鲁迅的一副自我写真画像,典型地表现了鲁迅极端的个性特征。对于自己的敌人,对于黑暗现实,愚弱的国民性,他毫不留情,用医生般的冷静与深刻解剖现实,将一个个麻木的灵魂展示给我们,以便“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而对于国家、人民,鲁迅则愿意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奉献一切。他的这种特质,除了天性之外,还源于童年记忆。
  我们都知道,鲁迅就是在13岁那年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周树人,曾经是周家大少爷,天资聪慧,家境宽裕,生活在一片恭维与羡慕之中。可想而之,那个时候的周树人是何等光鲜,骄傲。不想命运之神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一夜之间成为“吃白食”的人,内心的自卑简直无法言说,这种自傲与自卑的情绪一直伴随鲁迅,形成他极端的个性特征。
  此外,被人歧视,遭人白眼的童年经历,一直埋在他心灵深处,使他始终处于防备状态,总觉得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他,关心他,因此才会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后,鲁迅变得更加敏感、多疑、细腻,而这种精神气质,常常容易让人处于矛盾苦闷的情绪中,时常感觉到孤独寂寞,尤其实在情绪的低落时期,孤独感更强,矛盾苦闷情绪更浓,对周围的感觉更敏感。
  总之在《野草》中,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展现了自我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尖锐和深刻,融合着一个天才诗人、杰出思想家和倔强的革命斗士的高远幽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解读《野草》,能让我们走进20世纪中国最为孤独又最为崇高的心灵,触摸那颗痛苦而高尚的灵魂,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回味。
  
   参考文献:
   [1] 鲁迅散文:《诗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3] 旷新年:《我眼中的鲁迅》,中教网,中学语文教育。
  
   作者简介:王余,女,1963—,四川自贡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研究,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余华的前期小说通过对疯狂、暴力、绝望和死亡等主题的聚焦,展示了一幅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谬世界图景,这正是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直觉”外化、表现为小说世界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余华 前期小说 冷酷 表现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批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从198
期刊
摘要 电影《公民凯恩》自1941年公映以来,一直倍受影评人的关注,关于电影的摄影、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大量经典的分析论述。本文侧重于通过对电影《公民凯恩》形式技巧与表意内涵的分析,阐发其独特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技术 形式 诗电影 奥逊·威尔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凯恩》被称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部好莱坞
期刊
摘要 丁玲早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立足女性自身,强调女性人格的独立,凸显“强己”意识。她认为,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解放自己,像男性一样做“人”。但由于自身经历及当时思想和阅历的局限性,丁玲早期还没有考虑到经济独立对女性解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女性解放 人格独立 “强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颠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萧萧》中,描绘了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民俗风情和女性历经磨难仍能够坚忍、倔强的秉性,蕴涵着浓厚的乡土民情的自然、真诚与善美,颂扬了生命及优美的人性。  关键词:女性 《萧萧》 沈从文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沈从文是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作家,也有人称他是中国著名的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描绘了
期刊
摘要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在政治斗争的背景下,内容极度政治化,失去儿童文学应有的寓教于乐。其形式以诗歌为主,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童话、寓言“荒芜”;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众化,缺少专业作家的参与;虽然作品数量相当,但缺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儿童文学 文化大革命 政治化 故事 诗歌  中图分类号:I287 文献标识码:A    大家知道,“文革”十年间,教育事业、出版事业、文学艺术创作等
期刊
摘要 残雪是一颗耀眼的星辰,辉映着文风渊厚的星沙大地,她浪迹于内心世界,穿梭于梦幻之中,用女性独有的笔触为我们创造了另一种终极之美。  关键词:残雪 女性 孤独 突围 梦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群星灿烂的湖湘作家中,残雪是一颗耀眼的星辰,辉映着文风渊厚的星沙大地。作为当代湘文化和三湘女性文学的优秀代表,她的创作显现出极其鲜明的女权主义特色,对妇女生存际遇和情感世界的
期刊
摘要 老舍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创作领域涉及最全、同时也是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位作家,与他丰富的生活爱好、情趣有莫大关系。这些生活情趣和爱好非但没有浪费时间,贻误老舍的创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还成就了老舍厚重的文化事业,活跃了老舍繁重写作历程中的精神状态,提高了写作效率,丰富了写作题材,开阔了写作视野。  关键词:老舍 生活情趣 文学活动 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老舍作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结构三方面来分析其叙事技巧,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王安忆的作品,解读她的文章。  关键词:王安忆 《长恨歌》 叙事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王安忆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她的作品是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运用白描的手法一笔笔勾勒出来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技巧的解读,来分析这位女作家及其
期刊
摘要 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了当下驳杂的生活现实,以一个丢包找包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刘跃进离奇的遭遇,揭示了由金钱与权力纠结的社会真实生活,同时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人性的荒寒。小说结构精巧,意蕴丰富,满足了多层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驳杂 权力 人性 荒寒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在2007年 “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
期刊
摘要 山地之子贾平凹,具有乡村出生的文化人较为明显的内心情结,那就是对故乡割舍不了的依恋。本文着重揭示贾平凹小说中对故乡的感情及其对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忧患。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 故乡 感情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贾平凹历时三十年的创作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三十年时间里,我国实施了改革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