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七层大蛋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公民凯恩》自1941年公映以来,一直倍受影评人的关注,关于电影的摄影、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大量经典的分析论述。本文侧重于通过对电影《公民凯恩》形式技巧与表意内涵的分析,阐发其独特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技术 形式 诗电影 奥逊·威尔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凯恩》被称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部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银幕处女作自1941年上映以来,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夸奖。这部影片所使用的技巧是如此大胆和惊人,以至于影评家詹姆斯·奈若穆尔将其形容为“应有尽有的七层大蛋糕”。同时,作为一部以真实人物为蓝本改编的仿传记片;作为一部描写“失败的英雄”的哲理片;作为一部深刻的社会寓言及个人神话,《公民凯恩》也呈现出了特有的诗电影的气质。
  
   一 七层蛋糕之美——技术的可能性
  
   到奥逊·威尔斯首执导筒的1941年,电影才不过诞生了46年,但尽管时间不长,电影却已经套上了很多陈规的枷锁,尤其是当时的“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陈腐的模式无处不在,而奥逊·威尔斯在本片中所使用的技巧却令人大跌眼睛,耳目一新。有人说,奥逊·威尔斯好像在拍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他无视一切现有的规范,对视听语言表意的丰富性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探索,走在了当时电影制作的最前列。
   1、片种——嘲弄或反讽
   《公民凯恩》中呈现出了多种类型片的元素,如影片开头,紧张的富有悬念的阴沉的音乐,叠化构成的幽暗场景,展现给我们一个哥特式的、噩梦般的世界。这个开头显然是模仿了惊悚片的范式,将观众带入一种类似恐惧的情绪之中。接下来的叠化将一个奇异的飘雪场景展现出来,镜头拉开,原来是水晶球玩具。即将离世的凯恩翕动嘴唇,吐出一个神秘的词汇“玫瑰花蕾”。凯恩去世后,围绕这个临终遗言,记者不停地去访问熟悉凯恩的人,想解开“玫瑰花蕾”之谜。这样,本片又具有了悬疑片的形式。
   影片中还有一段新闻记录片,记载凯恩的生平。新闻片种的特点应该是真实准确,然而这里的新闻片却呈现出了一个矛盾的虚假的人物,以至于新闻片播放完之后,带给人们的居然是更大的疑惑,以及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这里,奥逊·威尔斯嘲弄了新闻片的所谓纪实和真实。片中有个片段,凯恩在新闻镜头前,想为自己的新居抹水泥,结果水泥从泥抹子上一块块掉下来,尴尬地沾在凯恩体面的大衣上。这样的一笔是有用意的,这种尴尬和意外,正是对假大虚空宣传的有意露马脚。这里,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凯恩的真实生活充满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和意外。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中对歌舞片的戏仿。凯恩办报成功,得意洋洋地开庆功会,这时一班歌舞演员适时登场,他们带来了一首歌颂凯恩功德的歌曲,所有人都能合唱,更妙的是,凯恩竟能伴舞。这个庆功会使用这样一种典型的歌舞片场景,大概是想要暗示出繁荣的虚假和短暂。而虚假繁荣恰恰是脱离现实的歌舞片所能带给观众的唯一的东西。
   恐惧、悬疑、真实、繁荣,这些多重的意义,也许恰是一个具有丰富层面和含义的影片所能带给我们的多种感觉的一部分,导演借用这些片种样式,既嘲弄了陈规,也强化了影片中的某些特殊情绪。
   2、结构——“瓣式”或“多重倒叙”
   同一个故事的多重叙述,这一手法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电影中都并不少见,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嚣与骚动》即采用了这一叙事模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亦使用了相同的结构。然而,此片中对“多重倒叙”的应用却是独特的,出类拔萃的,影片的形式和内容高度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影片由六段闪回组成,合在一起反映了真实的凯恩完整人生。六段的组合并不是随意的,这其中的安排有着极强的内在逻辑,每一个人的叙述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随着更多叙述人的加入,观众会发现,对凯恩的了解层层深入,直至抵达灵魂。这层层深入的过程,也象玫瑰花瓣一片片飘落,露出其核心的部分,所以,也有人把本片称为“瓣式结构”的典范。
   影片的第一部分采用新闻记录片的形式来概括叙述公众眼中的凯恩形象。这也是个引子,接下来由记者带领着观众去寻找“玫瑰花蕾”的谜底,由此一步步深入凯恩的私人生活。第二部分是柴契尔传记中的倒叙提供了凯恩的身世,带有探索源头的性质,这部分追溯凯恩的童年,发迹史,大萧条时的失败,这实际上是商人形象的凯恩。第三部分是伯恩斯坦的叙述,从一个崇拜者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无往不胜的凯恩形象。从最初办报的辉煌,到后来婚姻的引人注目,伯恩斯坦眼中的凯恩真诚热情、完美无缺。第四部分是凯恩的好友李蓝的叙述,应该说,李蓝是比伯恩斯坦更了解凯恩的人,在他眼中,凯恩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最初的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到后来为名为利不择手段。他看清了凯恩所有行动后面的真实动机,也因直言不讳而开罪凯恩被解雇。第五部分的叙述来自凯恩最亲近的人——第二任妻子苏珊,政治生活中失败的凯恩试图用“造星行动”来重塑自己的辉煌,却因无视妻子没有天分的事实而最终落得个一无所得的下场。影片的第六部分是管家雷蒙见证了凯恩在妻子离去后的疯狂和崩溃,一个孤独绝世者踟躇彷徨的凄凉晚景。
   应该说,没有哪种结构比“多重倒叙”更适合讲述一个公众人物的生平了,普通人看到和听到的,是他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而他的监护人掌握着一些他身世中不为人知的细节;他的同事兼崇拜者对他的了解更全面,却无法触及他的内心深处;深深了解他的朋友也有看不见的盲点;惟有同床共枕的另一半才可能知道某些私人的细节;最后,当所有人都离去后,身边的仆人见证了这个辉煌人物的终极孤独。
   《公民凯恩》并非为结构而结构的影片,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瓣式结构”和“复杂主题”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结构成为全部意义的一部分,承担起了手段和目的的双重任务。
   《公民凯恩》发现了第五堵墙——天花板,同时大量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为了表现凯恩的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甚至把摄影机放置在地板下拍摄从未有过的大仰角镜头。还有那些独特的拍摄角度,摄影机的运动,灯光的史无前例的大胆运用,剪接手段的眼花缭乱等等,都使得这“七层大蛋糕”的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电影技巧的繁复上,在电影语言的创新上,应该说,《公民凯恩》震惊了当时的世界,也仍然在震动着后世的观众。
  
   二 诗电影之深——表意的多重性
  
   导演奥逊·威尔斯被称为“电影诗人”,他的电影总是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多重的主题,《公民凯恩》在表意的丰富性上也值得探究。
   1、美国人和美国梦
   本片的原剧本曾经命名为《美国人》,后来才改名为《公民凯恩》。影片中,凯恩自己也说“我曾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美国人”。从某种角度来讲,这部片子展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的一生。
   凯恩原本出身贫寒,命运的改变纯属偶然,一张废矿井的契约用来抵偿拖欠的房租,不料废矿井突然挖出了黄金,凯恩由此被母亲委托给银行家柴契尔带到大城市接受教育,从而脱离了闭塞的环境,但同时也失去了弥足珍贵的亲情。长大后的凯恩对于属于自己名下的矿业、公司均无兴趣,只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报人。他的口号是要为底层人张目,他的报纸的确站在弱势群体一边。他的办报主张深深打动了李蓝,他甚至收集了凯恩办报声明的原稿。随着报业的成功,凯恩已不满足仅仅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他要进军政界,在一系列的竞选活动中,为达到目的,他不惜使用最卑劣的手段,当对手用同样的手段来威胁他时,他却宁愿冒牺牲家人的危险也不愿退出竞选。
   凯恩曾对李蓝说过他的第二任妻子苏珊是美国公众的代表,大概在他眼中,苏珊和那些蓝领工人一样,是需要凯恩拯救的。政治生涯失败的凯恩,把精力投向了“造星运动”,一心希望把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捧成歌剧巨星。造星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因为苏珊其实在歌唱方面几无天赋可言,终至将苏珊逼到崩溃的边缘,服毒自尽以求解脱。直到那时,凯恩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又一次失败,尽管他竭力回避和自欺。晚年的凯恩弃世独居,在摆满了收藏品的巨大的宫殿中做自己的国王,妻子苏珊也因他的自私而最终离去。凯恩孤独死去的时候,喃喃自语“玫瑰花蕾”——那是他童年玩过的雪橇,那是他一生中失去的所有的东西。
  纵观凯恩的一生,这里有美国人的美国梦的实现,发财,经商成功,事业辉煌,但同时,也充满了梦想的失落。“玫瑰花蕾”雪橇正是凯恩失落的灵魂、人生的意义、心灵的慰藉和一切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的象征。在凯恩不顾一切追求财富、权利和欲望的过程中,他把这一切统统丧失了。
   凯恩年轻时代目空一切,甚至可以操纵舆论挑起两国战争,他把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工具,打着为他们说话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谋求政治资本,个人野心极度膨胀的结果使他想要进入政界从而操控整个国家的命运,失败后不甘心至少要操纵一个身边的人。
   这种盲目自大之下对权利的狂热追求必然导致自我过度膨胀和最终失败,从这一点上看,凯恩不仅仅是个“大国”公民的典型,更能成为充斥着这样“大国民”的“大国家”的心态的一种体现。
   2、徒劳的努力与权利的傲慢
   导演奥逊·威尔斯谈到影片创作时曾说,“世上几乎所有的严肃故事都是失败和死亡,但其实更是失乐园而非失败。对我而言,西方文化的中心主题即是失乐园。”
   纵观凯恩的一生,他不断地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他向别人施予爱,也是为了得到别人对他的爱。他的确成功过,也不惜耗费巨资购买欧洲的艺术品,这并非是因为他热爱艺术,他只是想更大程度地占有。在有生之年,他似乎达到了金钱所能给予人的物质顶峰,但是,尽管庞大的宫殿里堆满了尚未及开封的奢侈品,他的心灵却始终空虚。
   仅仅是因为他在童年失落了母爱吗?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世界的”,人"无家可归”,人的本质是充满畏惧、寂寞、痛苦。凯恩的一生即是如此,青年时代的成功让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然而自我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等待他的却是一系列失败,他的每次努力的结果几乎都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他曾固执地不肯承认失败,但是失败和死亡仍然在人生尽头等待着他。
   失败的命运不仅仅是因为努力总是徒劳,更是因为凯恩自身无法规避的缺点——权利的傲慢——“公众人物因骄傲自大而招致败亡,权利和财富令人堕落,而堕落吞没了他们自己:纯真的人可以存活,不过总是遍体鳞伤。”威尔斯如是说:“我扮演的角色多半是浮士德的不同版本,那全是些出卖灵魂而迷失的角色。”
   本片导演奥逊·威尔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凯恩式的人物,他年少得志,银幕处女作即让他暴得大名,他也的确有可骄傲的资本:犀利独到的眼光,敏锐精确的感觉,精彩绝伦的呈现。他也如凯恩一般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然而最后他竟不能避免重复自己塑造的人物式的悲剧。当年他第一次拍片就拥有全部自主权,当他参观完电影厂所有的设备时说:“这是小孩可以拥有的最大的电动火车玩具。”电影界的人都认为他过分强调艺术,自大又傲慢。《公民凯恩》曾获九项奥斯卡提名,在颁奖典礼上,每次他的名字一被提及,观众便抱以嘘声。最后电影只得了一个最佳编剧奖。骄傲自负的奥逊·威尔斯终于失去了最佳影片、导演和表演等各项大奖。
   大概是因为《公民凯恩》远远走在了时代和观众前面,所以本片在当年极不卖座,也为奥逊·威尔斯的好莱坞生涯画下了休止符。
   《公民凯恩》是伟大的,英国《视与听》杂志自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凯恩》每次都名列榜首。它繁复的技巧,深远的内涵总是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带着敬意走进它,它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一个神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凯恩》不仅是美国的,更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贾内梯:《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2] [英]彼得·康拉德、奥逊·威尔斯:《人生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赵茜,女,1977—,吉林白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第五代电影体现的安逸现实的认识以及对商业性批判的同时,新兴起的所谓第六代的年轻导演们,使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在数次国际电影节上,他们都获得了大奖。张元、贾樟柯、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他们用电影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某些现实情况,用现实的手法表现对边缘人的关心同情。但是他们的电影,距离一般观众都能理解的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界限的。那么,第六代导演的困
期刊
摘要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兼收并蓄的设计理念,随着日本国人的长期探索,已日趋成熟。本文针对这种现代与传统设计,双轨并行发展的特色进行研究,旨在引发我们对设计的深层次思考,关注本土文化与设计的密切关系,对探索和发展本国设计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兼收并蓄 双轨并行发展 双重性格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在历史上无论是民族传统、文化根源、传统设计思想,都与西方国家历史文化传
期刊
摘要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只有通过表演者的展示,才能把作品真正传递给欣赏者,实现它的审美价值。本文选取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为出发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他的艺术见解及其作品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拉威尔 钢琴作品 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莫里斯·拉威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长期以来,他的音乐风格一直较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印象主义或泛印象主义;有
期刊
摘要 敦煌艺术浩瀚无边,光辉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飞天。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研究是了解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和线条美的研究,体会敦煌飞天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以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美好的化身。  关键词:敦煌飞天 装饰美 线条美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飞天
期刊
摘要 本文对赵派坠子《汨罗悲歌》中浓郁的悲情意象,从创作风格、曲体结构、人物主题音调、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多元悲情色彩所累积的那种强势的抒愤之势、抒悲之情,进而形成的正气凛然、挚情悲怆的楚骚意象。  关键词:悲情音调 曲体结构 色彩层次 楚骚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1990年,赵铮选择了青年曲艺作家李广宇撰写的剧诗《汨罗悲歌》,作为坠子演唱的文本。诗
期刊
摘要 近年来王海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婚姻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她笔下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都是按照男性视野和男性的心理期待、性别恐惧来展开想象的。王海 作品中的女性,间接地满足了男性的欲望期待以及对男性文化秩序的重构。  关键词:王海 女性形象 男性视野 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被称作是“中国婚恋第一写手”的王海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尽管王海 以女性的身份在进行写
期刊
2008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和奥运火炬风波之后,中国网民所表现出的空前的爱国热情使得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大众媒体都比以往更加重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所传达出来的民意,而与此同时,2009年1月5日,中央七部委在全国部署了为期一个月的净化网络专项行动。可见,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而对网络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一种显学。本期热点正是从网络的匿名性、时尚性等几个方面来检视这种不断强大的网络力量。
期刊
摘要 李碧华以写情闻名。她笔下的“情”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与她超人的想象力密不可分。有别于现实情感的功利与浮躁,她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都充满了自然母性的光辉。但是,现实的环境并没有为这种自然母性提供适合的土壤,她们陷入母性的泥淖里,无一不以悲剧命运收场。李碧华小说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没有局限在个体的层面上,她同时在思考女性整体和永恒的命运。她们常常在轮回里上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在李碧华的小说里找不到男
期刊
摘要 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荒山之恋》冲破了父权意识的禁锢,摈弃了男权话语的束缚,真诚地张扬女性的能力。在大胆塑造叛女的同时,弱化了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形成了作品中“女强男弱”的性别倒错,透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男权话语 性别倒错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是一个父权社会,强烈的男权文化意识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虽然自古至今
期刊
摘要 余华的前期小说通过对疯狂、暴力、绝望和死亡等主题的聚焦,展示了一幅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谬世界图景,这正是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直觉”外化、表现为小说世界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余华 前期小说 冷酷 表现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批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从1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