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说的?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_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
  “名人?”你为什么要使用“名人”的“名言”?
  “说过?”你为什么要将“名人”的一句“名言”当作行为的解释?
  “哈哈,这句话来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啊!”
  名人的言论就是对的?难道就因为他们名声大,有权有势,地位高?你的生活只是他们“名言”的成功实践?作文只是对他们名言的另外一种解读?
  我偶然看到了罗曼·罗兰说了一句和我想法一样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于是在劝诫厌世的他人热爱生活时,我空口无凭,必须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来证明我想法的正确。无奈,相比于百年前的文学大师,我只是一个在普通学校排名靠中后的普通高中生,无论地位、名声,甚至提出的时间他都远超于我——或许我提出这个观点时比他当时年龄小,即使我句句在理,赢在了“相对年龄”,却输在了“绝对年龄”。于是将永远失去这个思想的“所有权”,因为他已经“提前申请了专利”。于是,谁先说,算谁的;谁名声大,算谁的……这还需要什么思考呢?
  于是网络上的各种文化垃圾开始盛行,各个与时间赛跑,谁先创作出来谁就是原创;借着人们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合法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说具有极强实用主义的句子。为了受众广,于是为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说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即使情节突兀、断层,驴唇不对马嘴也没有关系,因为人们要的只是一个可以说富有哲理性对话应答话的情境。不需要情节,只要所谓的“精华”并靠读者在作文中引用来增加点名气。
  真正的大师自我闭关修行感悟,只有急于求成的小人通过背诵“名人名言”来展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反正最终说出来的话都是一样的,谁会在意呢?我可以不用思考,不用批判,不用有自己的想法。反正最终是一个结果,让那些“名人’去创造,我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我的价值观就直接算名人的?不是啊,我的价值观只是与他们的不谋而合而已。
  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1895年在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说的:“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现在大多表现为获得更多的赞,被挂上热评。于是电影公司可以轻轻松松地控制大众的审美倾向,轻松地影响口碑(人们往往会选择看高分电影),于是乎,看评论也许是人类长期身为社交动物,出于对集体融合而做出的一个“最优”选择。
  在充满分歧的世界中,人们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将多人的评论整合起来,再“帮助”他们整合一下观点;再到只看大多数情况下评论正确的人的评论;最终只看大众的看法——人们开始慢慢很少反思思考,最终停止思考。思想的统一轻而易举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在群体评论的诱惑下,那些没有思想的人就容易多了,他们是白纸,可以“画上最纯粹的颜色”。
  徐贲在《不要把说理当成了诡辩》一文中提到:“为不合理的事情辩护,首先已经输掉了道义的立场。辩论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想、价值判断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将学生陷入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远远不能够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是学生独立思想,价值判断力教育的缺失?还是名人说的效应或集体舆论直接冲击了我们的教育成果呢?
  老师推荐
  朱昊阳同学的文章,视角相当独特。行文有着自己的独特体验,以各种贴近我们生活的地方,來说明了现代社会上存在的严重思考危机。这很难得。文章以对“名人?谁?说过?”等所谓的字眼一再质疑,通过刨根问底抽丝剥茧的方式,终于追问到我们的思想的“所有权”为何丧失、何时丧失等根本性问题上。
  行文批判力度大,思考范围很广,从“名人”到社会热点,热评大行其道的背后,却是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并以《乌合之众》佐证自己的观点。最后以徐贲的文字,直指当下社会现象的背后,是个体早已放弃思考权利和丧失理性思考能力。行文有理有据,有推断有引证,有判断有结论。
  但是,论证上,还可注意思辨性。苏格拉底就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的确,未经独立思考就去附和别人的“名言”,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名言,就不可引用吗?毕竟,朱同学的文章,也有对《乌合之众》和徐贲在《不要把不说理当成了诡辩》等文字的引用。议论文,要自圆其说,还是要多注意思维上的缜密和思辨。
  (指导老师:陈婧)
其他文献
红尘滚滚,杂念纷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似乎随处可见成功秘籍、人生宝典。家长说、教授说、网上说……这是个众说纷纭的世界。而正是在这喧嚣的红尘之中,我们更应守住自己的本心。  如果一个人无法守住自己的本心,就很容易失去真正的自我,最终会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权,以致只能让自己随着大众奔走。《河南两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一则新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引爆了一个夏天,高考的威严和公正被质疑,大众多年累积的
期刊
2019年,放胆作文大赛18岁了。巧合的是,2019年参加我们放胆作文征集活动的,恰恰是2001-2003年出生的学子们。00后,他们真正登上了生活的舞台,正在用自己青春的声音表达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  00一代,他们的成长期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没有经历战乱、饥饿和伤痛,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物质持续繁荣,知识不断爆炸,电子产品风靡……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  1.
期刊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电脑,各种信息汹涌而至。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今天,“有图/视频有真相”已经成为过去式了,通常上一秒看似言之凿凿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下一秒就有可能被推翻。  在此起彼伏的热点转换和新闻反转中,我们缺乏等待事实的耐心和审慎的判断力,很容易随波逐流,先是无脑地一边倒点赞,等新事实出现了,再不加辨别、一边倒地谩骂,公众一次次地在“反转新闻”中情绪化地
期刊
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不同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感官。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大喇叭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的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为我们搭建了各种跨越时空的社交平台,人们借着这一优势,开始任意且随意地交换起自己的观点来。那么,如何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呢?  要想拥有独立的思维,首先便必须要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没有知识储备,纵使你有再精妙的辩论技巧,有再三寸不烂之口舌,也缺乏立足上层建
期刊
题目一:  【故事,我独一无二的表达】  总是喜欢写点什么,又不喜欢长久地纠结于必须写点什么——世间的事就是如此矛盾。  常常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自由、漫无边际叙写的机会,那我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我会选择诗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去描述我内心的波澜,只是诗歌的内敛与典雅,恐怕无法传递我散乱而琐碎的念头;可能我需要用议论,用逻辑与雄辩去教导这个世界,但我深知我思想的单薄,甚至带点无知,最
期刊
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观察——热点或是新鲜事,网友的怪诞说法,专家又有什么新的惊人语……略知半懂后,便将一百四十字堆积,如导弹般不断发射,浑然是一位雄姿英发的大将军。  无声的血沾满了校服,随后流淌到了沥青马路上,那红色如此美丽;“禁止入内”的黄色胶带被粘贴在各处,相关人员疏散着人们,“请大家离开”!反而引来了更多围观的人们。他们炸开了锅似的,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屏幕中不断播放着这样
期刊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我行进不止,网络犹如一根缄默的绳索,牵扯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丢失了人类个体的甄别力,信任成了最廉价的东西?网络时代赋予它的子民麦克风,于是人们振臂高呼,畅所欲言。大众置身于光怪陆离的信息中左顾右盼,终是在鼎沸人声中失了方向。  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前段时间,重庆一女司机在大桥上急速连转。视频经微博大V截取发布“小轿车逆向撞大巴使其坠江”,立马引发热议。不明真相
期刊
文前导读:  自然界有太多太多的寒风,树木凋零,滴水成冰;朔风劲吹,狂雪飞舞……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寒风,疾病缠身,亲人离去;时光飞逝,命途多舛……  《寒风吹彻》写了三种寒风:一种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还有一种,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  作者刘亮程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春天很少,被寒风吹彻的冬天却很多。是啊,寒冬季节,冷风吹彻身体;
期刊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早在20世纪,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曾这样预言这个时代。  在2009年的希腊电影《狗牙》中,父亲对他的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
期刊
一盏淡茶,不去细细品味,你不会嗅到其中的芬芳;一幅墨画,不去用心观察,你无权评判它的真假优劣。当扑朔迷离的现象冲你而来时,请慢下你沸腾的热血,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斟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斟酌,是看透本质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它应当如网络一样,为我们所常用。可现实是这样的:各式各样的言论铺天盖地,不尽相同,人们不断地对各种言论唯唯诺诺,同时又在不停地发表自己所谓的“见解”——其实都是缺乏思考,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