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让我们深刻认识了幼儿创造教育的“基础性”,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勇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幼儿也不例外。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几乎表现在他的所有的活动之中。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1.不受规范,不受约束,彰显个性。
幼儿处在一个心理松弛的阶段,这为获得和发挥创造力量提供了最理想的先决条件。幼儿拥有得天独厚的体验能力,兴趣广泛,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反应,这使得幼儿以好动、好奇、好问的态度对待世界。而且此时,幼儿的行为尚未以成就定向,其兴趣的发展是自发的,没有外在压力强制和规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几乎对他们所接触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没有有意的“尝试”,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2.创造机会 ,满足欲望 ,体验乐趣。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使儿童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他们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了。因此,创造性思维成为儿童自我满足的巨大源泉。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创造性的巨大驱动力。在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二、利用一切活动形式,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认知图式,这种新的图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越是积极,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有可能成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越的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或手工做一件工艺品,也不是培养他们成为画家,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然而,幼儿不会凭空想象,我们会带领孩子投入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要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制作得像不像,好不好,更重要的是看看这幅作品中有没有独立创造的地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然音乐、舞蹈、文学、体育等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通过让孩子创编舞蹈动作,仿编儿歌内容,续编故事,一物多玩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对幼儿的创作给予肯定与赞赏,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三、家长转变观念,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有意或无意地抹杀掉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孩子,变得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应变能力差。例如轻视孩子提出的“异想天开”的问题,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等等,时代在进步,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作为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和谐环境中享受动手动脑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如把玩具拆开再装上,缠着父母问个没完。这时候,家长应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多鼓励、多支持、多欣赏,俯下身子,多倾听幼儿的提问或建议,多参与他们的讨论,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担心出错而受到批评与责骂,让他们在创造的空间自由飞翔。
四、抓住随机教育,提供培养创造思维的机会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提问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这时的我们应该不厌其烦的对孩子的提问给予解答,如果当幼儿提出的问题很难解答时,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各种途径,把问题搞清楚立即回答;对孩子提出的较容易的问题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动脑筋探索以便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成功的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幼儿创造的潜力是无穷的,是需要我们成人探究与挖掘的,所以我们成人应该利用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创造和想象中得到快乐,为未来的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潜能,幼儿也不例外。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际观察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几乎表现在他的所有的活动之中。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1.不受规范,不受约束,彰显个性。
幼儿处在一个心理松弛的阶段,这为获得和发挥创造力量提供了最理想的先决条件。幼儿拥有得天独厚的体验能力,兴趣广泛,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反应,这使得幼儿以好动、好奇、好问的态度对待世界。而且此时,幼儿的行为尚未以成就定向,其兴趣的发展是自发的,没有外在压力强制和规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自发性较强,针对性较差,借以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几乎对他们所接触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没有有意的“尝试”,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2.创造机会 ,满足欲望 ,体验乐趣。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使儿童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他们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了。因此,创造性思维成为儿童自我满足的巨大源泉。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创造性的巨大驱动力。在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二、利用一切活动形式,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认知图式,这种新的图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越是积极,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有可能成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越的各种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或手工做一件工艺品,也不是培养他们成为画家,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然而,幼儿不会凭空想象,我们会带领孩子投入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中,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要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制作得像不像,好不好,更重要的是看看这幅作品中有没有独立创造的地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然音乐、舞蹈、文学、体育等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通过让孩子创编舞蹈动作,仿编儿歌内容,续编故事,一物多玩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对幼儿的创作给予肯定与赞赏,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三、家长转变观念,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有意或无意地抹杀掉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孩子,变得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应变能力差。例如轻视孩子提出的“异想天开”的问题,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等等,时代在进步,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作为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和谐环境中享受动手动脑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如把玩具拆开再装上,缠着父母问个没完。这时候,家长应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多鼓励、多支持、多欣赏,俯下身子,多倾听幼儿的提问或建议,多参与他们的讨论,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担心出错而受到批评与责骂,让他们在创造的空间自由飞翔。
四、抓住随机教育,提供培养创造思维的机会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提问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这时的我们应该不厌其烦的对孩子的提问给予解答,如果当幼儿提出的问题很难解答时,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各种途径,把问题搞清楚立即回答;对孩子提出的较容易的问题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动脑筋探索以便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成功的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幼儿创造的潜力是无穷的,是需要我们成人探究与挖掘的,所以我们成人应该利用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创造和想象中得到快乐,为未来的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