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山探区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由于储层埋深浅,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测井资料显示岩电关系复杂,使得建立统一的解释标准难度增大。本文结合岩心分析、录井及试油资料,从储层“四性”关系入手,分层段建立了适用于哈山探区浅层的测井解释标准。
[关键词]含砾细砂岩;测井响应特征; 储层“四性”特征;测井解释标准
中图分类号:{P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030-01
0 引言
哈山三维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中石化北缘1区块西南端,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与和什托洛盖盆地结合部,处于哈德构造带的西段。哈山浅层砂体发育,白垩系、侏罗系均发育不同程度的底部块砂,其厚度大,横向延伸远,中间泥岩隔层较薄,可以为油气的疏导和储集提供良好的场所。但由于储层埋深浅,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低,变化大,使得测井资料显示岩电关系复杂,油水界限难以把握,没有统一的解释标准,给测井解释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 储层 “四性”特征
1.1 储层岩性特征
(1)白垩系储层岩性特征
白垩系储层共分三个砂组,各砂组的岩性特点如下:
三砂组:岩性较粗,为砂砾岩、含砾粗砂、含砾中砂、含砾粗砂及含砾细砂岩;二砂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分选中等,分选系数在1.3~1.6之间,泥质含量小于12%,碳酸盐岩含量小于12%。夹有砂质泥、泥质砂条,个别井为粗砂岩;一砂组:岩性较粗,以块砂和砾岩组成。
(2)侏罗系八道湾储层岩性特征
八道湾地层共分三段(八道三段、八道二段、八道一段),其中三段、二段储层不发育,一段储层发育,共分三个砂组,各砂组的岩性特点如下:
八道湾一段三砂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含砾细砂岩;八道湾一段二砂组:岩性为砂质泥岩、含砾中砂岩;八道湾一段一砂组:岩性以含砾粗砂岩、含砾细砂岩、细砾岩为主,个别井夹有细砂岩、粉细砂岩。分选中等,分选系数在1.5~2.0之间,泥质含量小于10%。
1.2 物性特征
白垩系1、3砂组岩性致密,物性较差。2砂组物性较好,以哈浅1井的岩心物性分析为依据,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8%~32%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50~100×10-3μm2之间。
侏罗系八道湾一段1砂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9%~33%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00~600×10-3μm2之间。
1.3 含油性特征
从试油、试采资料分析,该区原油粘度大,油质稠,属于重质油。录井、井壁取心一般为油浸、油斑、油迹等较高级别显示,含油岩石颜色以棕褐色为主。主要分布在白垩系1、2砂组和八道湾一段。
1.4 电性特征
储层电性特征为:自然电位有明显的负异常幅度或无异常,自然伽马中、低值,微电极正差异,油层与水层相比,电性响应特征较为突出。
2 储集层解释标准的确定
2.1 白垩系清水河组解释标准
图1是白垩系清水河组电阻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交会图。从该图上可以看出,数据点较乱,油气水层不明显。通过多井对比分析,结合录井资料,发现白垩系清水河组按岩性可分为三个砂组,其中一砂组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含砾泥岩和底砾岩;二砂组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三砂组为一套典型的砂砾层。
2.2 侏罗系八道灣解释标准确定
在八道湾分三段地层中,主力油层主要是八道湾一段,其电性标准详见图2。
3 实例分析
图3为A井八道湾一段测井解释成果图,图中18号层,自然伽马中低值,自然电位异常幅度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呈正差异,但数值高、低不均,说明储层非均质性强,深感应电阻率数值为30~100Ω·m,声波数值为65~110μs/ft,曲线间的对应性较好,岩、电呈正相关关系,中子-密度交会计算的孔隙度在12~36%之间,平均渗透率数值为18~106×10-3μm2之间,含油饱和度在20~60%之间。钻井取心为油浸细砂岩、细砾岩,油斑、荧光细砾岩,井壁取心为油浸细砂岩、细砾岩,油斑含砾细砂岩、细砾岩。该层数据点落在Rt-φ-So交会图(图2)的油层范围内,综合解释为油层。
4 结论
结合录井、试油资料、岩心资料,利用电阻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交会图确立了该区侏罗系、白垩系的油水界限和解释标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勘探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雍丗和,张超谟等,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含砾细砂岩;测井响应特征; 储层“四性”特征;测井解释标准
中图分类号:{P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030-01
0 引言
哈山三维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中石化北缘1区块西南端,构造上位于准噶尔盆地与和什托洛盖盆地结合部,处于哈德构造带的西段。哈山浅层砂体发育,白垩系、侏罗系均发育不同程度的底部块砂,其厚度大,横向延伸远,中间泥岩隔层较薄,可以为油气的疏导和储集提供良好的场所。但由于储层埋深浅,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低,变化大,使得测井资料显示岩电关系复杂,油水界限难以把握,没有统一的解释标准,给测井解释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 储层 “四性”特征
1.1 储层岩性特征
(1)白垩系储层岩性特征
白垩系储层共分三个砂组,各砂组的岩性特点如下:
三砂组:岩性较粗,为砂砾岩、含砾粗砂、含砾中砂、含砾粗砂及含砾细砂岩;二砂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分选中等,分选系数在1.3~1.6之间,泥质含量小于12%,碳酸盐岩含量小于12%。夹有砂质泥、泥质砂条,个别井为粗砂岩;一砂组:岩性较粗,以块砂和砾岩组成。
(2)侏罗系八道湾储层岩性特征
八道湾地层共分三段(八道三段、八道二段、八道一段),其中三段、二段储层不发育,一段储层发育,共分三个砂组,各砂组的岩性特点如下:
八道湾一段三砂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含砾细砂岩;八道湾一段二砂组:岩性为砂质泥岩、含砾中砂岩;八道湾一段一砂组:岩性以含砾粗砂岩、含砾细砂岩、细砾岩为主,个别井夹有细砂岩、粉细砂岩。分选中等,分选系数在1.5~2.0之间,泥质含量小于10%。
1.2 物性特征
白垩系1、3砂组岩性致密,物性较差。2砂组物性较好,以哈浅1井的岩心物性分析为依据,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8%~32%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50~100×10-3μm2之间。
侏罗系八道湾一段1砂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9%~33%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00~600×10-3μm2之间。
1.3 含油性特征
从试油、试采资料分析,该区原油粘度大,油质稠,属于重质油。录井、井壁取心一般为油浸、油斑、油迹等较高级别显示,含油岩石颜色以棕褐色为主。主要分布在白垩系1、2砂组和八道湾一段。
1.4 电性特征
储层电性特征为:自然电位有明显的负异常幅度或无异常,自然伽马中、低值,微电极正差异,油层与水层相比,电性响应特征较为突出。
2 储集层解释标准的确定
2.1 白垩系清水河组解释标准
图1是白垩系清水河组电阻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交会图。从该图上可以看出,数据点较乱,油气水层不明显。通过多井对比分析,结合录井资料,发现白垩系清水河组按岩性可分为三个砂组,其中一砂组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含砾泥岩和底砾岩;二砂组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三砂组为一套典型的砂砾层。
2.2 侏罗系八道灣解释标准确定
在八道湾分三段地层中,主力油层主要是八道湾一段,其电性标准详见图2。
3 实例分析
图3为A井八道湾一段测井解释成果图,图中18号层,自然伽马中低值,自然电位异常幅度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呈正差异,但数值高、低不均,说明储层非均质性强,深感应电阻率数值为30~100Ω·m,声波数值为65~110μs/ft,曲线间的对应性较好,岩、电呈正相关关系,中子-密度交会计算的孔隙度在12~36%之间,平均渗透率数值为18~106×10-3μm2之间,含油饱和度在20~60%之间。钻井取心为油浸细砂岩、细砾岩,油斑、荧光细砾岩,井壁取心为油浸细砂岩、细砾岩,油斑含砾细砂岩、细砾岩。该层数据点落在Rt-φ-So交会图(图2)的油层范围内,综合解释为油层。
4 结论
结合录井、试油资料、岩心资料,利用电阻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交会图确立了该区侏罗系、白垩系的油水界限和解释标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勘探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雍丗和,张超谟等,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