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一】那是发生在我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课文里面有一个生字“详”,出现在“端详”这个词里。在备课的时候,我就预设了“详”与“祥”的区别,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些学生即使到小学毕业了,还是分不清这两个字。所以,在备课时,我把这个字作为了生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上课了,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端详”写在了黑板上,还特意把“详”字用红笔描了一遍,意在提醒学生注意。然后,我又问,“看到这个字,你们觉得它和哪个字最容易混淆啊?”同学们说出了“祥”字,我就随手进行了板书。
第二天上课,我照例让学生们听写了几个生字词。课后收上来一改,真不明白,我昨天明明是重点讲了,为什么今天听写依然是这个字错得那么多呢?全班43人,有二十多人这个字写错了,大部分写成了“祥”,还有几个写成“衤”字旁。我开始反思,觉得导致过半的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跟我的教学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我在课上过多地强调字形,进行反复比较,反倒强化了学生的错误印象,加重了他们的前摄抑制,使他们反而对这两个字产生了混淆,从而导致了这么高的错误率。
之后,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我连续几天和同学们都纠缠在“详、祥”中,经过我的反复唠叨,不懈努力,终于大部分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的不同。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看拼音写词语正好有“端详”这个词,还是有一两个学生“顽强”地又写错了。这次教学的失败,被我写进了日记。
【故事二】再遇“详”字,已是三年之后。送走了那届毕业班,我又回到了四年级,再教这个生字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这次上课我将“端详”这个词出示以后,先问了学生们“详”还能组哪些词?他们根据课前预习说出了“详细、详略”等词语,然后我让他们找到了“端详”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我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句子,然后想一想这里的“端详”是什么意思,他们联系上下文,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是“仔细地看”,进而我就提醒学生——仔细地看就需要看得周全,看得详细,所以,这个“详”就应该是“详细”的“详”。最后,我还让他们把课后的生字描红描写了一遍。为了检测效果,第二天我也进行了一次听写,结果38个学生只有3人写错了,而且他们3人还不是平时书写错误特别多的学生,因为他们早就认识这两个字,反而有些混淆。看来我的教法改进初见成效了,我不禁有些飘飘然,赶紧打开电脑,又写下一篇教学日记《二教“详”字》。
可是喜悦之情还没持续多久,一盆兜头凉水又让我失望之极。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月测,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写出含有以下读音的不同字形
xiánɡ慈()安()
端()吉()
我看了卷面的结果,学生们错得五花八门,连平时掌握得挺好的“端详”,由于受到另外三个词的干扰也是错误一大把。看到那一个个红叉叉,我的心真是凉了大半截。本以为这次不强调这两个字就能避免一些错误,却没想到我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绕过问题,暂时回避罢了。怀着沮丧的心情,我又重新编辑了那篇教学日记,加了一小段自己的反思。
【故事三】学校让我去上一节公开课,选来选去,我还是选了这篇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次我总结了以前的经验,先让同学们把我出示的生字词都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哪些生字最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在给了同学们充分的讨论时间之后,我胸有成竹地让同学们开始交流。很快就有学生关注到了这个“详”字:
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个“详”字,这个字看起来不是很难写,可是还是比较容易和另外一个“祥”字混起来的。我想提醒大家,这个“详”是“详细”的“详”,请大家不要写错了。
师:(随手板书“祥”字)那你们怎么区别这两个字呢?大家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互相说说,当然更需要静心想想。
生:我刚才查了字典,“详”在字典里是表示细密、周全的意思,而“端详”就是仔仔细细地看,所以是这个“详”;“祥”是表示吉祥、幸运的意思。它们两个的意思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意思来区分它们。
生:我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而且它们是同音字,我觉得把含有这两个字的词语分别都写出来,就能记住它们了。
生:我是这样记住它们的:“祥”是“礻”字旁,这个偏旁的字多和祭祀,吉凶有关。所以含有“祥”字的词,大多都是表示吉祥、祭祀意思的词;“详”是“讠”字旁,就是要用嘴巴讲,也就是要说明,解释,而且还是那种很充分,具体的解释,所以含有这个字的词一般都是和具体、周全有关的词。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刚才我也查了字典,看了字典上的组词,我有个问题不明白,“安详”和“慈祥”都有表示人的神态的意思,为什么它们不一样呢?
我笑而不语,只是把这两个词也写在了黑板上。我提醒学生们问题从哪儿出来,还应该到哪儿去找答案。于是他们又开始翻字典和词典,很快,他们从词典上找到了两个词的区别,“安详”是指人的神态从容不迫,而“慈祥”是指老人的态度和蔼安详。这时,我对同学们说:“有些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字义来识记字形,有些词语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推断字形,而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强制记忆,记住一些比较特殊的,比较容易混淆的字形。”接下来,我还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抢答游戏,给“祥”和“详”分别标上1和2,然后我说词,学生报1号或2号,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就区别了这两个字,也记住了这两个字。
【反思】
三次教学,发生在我不同的时期,是我在语文教学路上的一个缩影,也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
思考一:教学智慧源自实践的摸索。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教育大家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杰出的教学智慧,殊不知,这样的智慧不同于“小聪明”,它是模仿不来也抄袭不来的,它源于课堂,源于生活,源于岁月的积淀,源于底蕴的丰厚。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智慧应该源于在实践中的摸索,探寻与追求。
我把三个教学片段连缀起来看的时候,发现过去的我太拘泥于自己怎么教,所以,尽管花了很多力气,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而现在备课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的是——学生要怎么学才能学得更有效?通过教学我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我能不能在课堂上少讲一些,再少讲一些?我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们学得有趣,又能考得满意?等等,当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敲打在我心上的时候,我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课前我最焦虑的是我的教学内容是否能顺利进行,现在课前我最看重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通过预习的掌握程度;过去课上我最关注的是我的教案实施的情况,现在课上我凝神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过去我常常为自己讲了,学生们还掌握不好而懊恼,现在更多的时候我为他们在课堂上的独特见解欣喜……其实,每一个教师也许都要经过这样一个成长过程,但是我深深地感到,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摸索出来的“真知”,永远都不会成为“智慧”。
思考二:教学经验来自不懈的积累。一直以来,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虽然这名为“日记”也并非天天都写,但是凡是一节课下来,我若有些什么想法,总是及时地写上几笔。虽然常常只有寥寥数语,但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每每要上公开课或第二遍,第三遍教同样的教材时,我就会把以前的“旧账”拿出来翻翻,时不时地也能让我灵光一现。其实,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一节课下来,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触,有所收获,比如,教材处理是否得当,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法运用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是否适宜,学生的潜能是否被激发,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教育资源是否被开发利用,教学灵感是否被捕捉,等等。这些宝贵的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我们应及时回忆,及时记载,哪怕只是只言片语,这对于以后的教学也是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的。我之所以能有三教“详”字的不同案例,也得益于我在教学日记中有过这样的简短记录。它让我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思考三:教学效果体现于学生的成长。都说课堂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摇篮”,那么检测我们教学效果的标准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而是学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看我的第一个故事,不难发现我的方法简单,目标也单一,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方法的习得;在第二次的教学里,我虽然体现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渗透了解词方法的指导,但课堂依旧不够开放,所传授的依然是以知识为主,教学还是缺少联系和发散;而在第三次的教学中,我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组合作到师生互动,从查阅字典到推义识形,从自主汇报到教师点拨,我悄悄地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话语权让给了他们,也把方法种进了学生心里。
虽说现在的我,已不像过去那样,那么在乎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一道题目。再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同学们一个题目没答好就懊恼,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都能够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所以,在研究教学的时候,我也研究考试,我常常把试卷中会出现的一些题型用小竞赛、小抢答、小练习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训练。让学生们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熟悉一些题型,掌握一些方法,总结一些窍门,训练一些胆量,培养一些能力。
我想说的是,没有实践的摸索就没有真知灼见的智慧,没有不懈的积累就没有金声玉振的经验,没有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就谈不上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民生实验小学)
上课了,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端详”写在了黑板上,还特意把“详”字用红笔描了一遍,意在提醒学生注意。然后,我又问,“看到这个字,你们觉得它和哪个字最容易混淆啊?”同学们说出了“祥”字,我就随手进行了板书。
第二天上课,我照例让学生们听写了几个生字词。课后收上来一改,真不明白,我昨天明明是重点讲了,为什么今天听写依然是这个字错得那么多呢?全班43人,有二十多人这个字写错了,大部分写成了“祥”,还有几个写成“衤”字旁。我开始反思,觉得导致过半的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跟我的教学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我在课上过多地强调字形,进行反复比较,反倒强化了学生的错误印象,加重了他们的前摄抑制,使他们反而对这两个字产生了混淆,从而导致了这么高的错误率。
之后,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我连续几天和同学们都纠缠在“详、祥”中,经过我的反复唠叨,不懈努力,终于大部分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的不同。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看拼音写词语正好有“端详”这个词,还是有一两个学生“顽强”地又写错了。这次教学的失败,被我写进了日记。
【故事二】再遇“详”字,已是三年之后。送走了那届毕业班,我又回到了四年级,再教这个生字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这次上课我将“端详”这个词出示以后,先问了学生们“详”还能组哪些词?他们根据课前预习说出了“详细、详略”等词语,然后我让他们找到了“端详”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我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句子,然后想一想这里的“端详”是什么意思,他们联系上下文,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是“仔细地看”,进而我就提醒学生——仔细地看就需要看得周全,看得详细,所以,这个“详”就应该是“详细”的“详”。最后,我还让他们把课后的生字描红描写了一遍。为了检测效果,第二天我也进行了一次听写,结果38个学生只有3人写错了,而且他们3人还不是平时书写错误特别多的学生,因为他们早就认识这两个字,反而有些混淆。看来我的教法改进初见成效了,我不禁有些飘飘然,赶紧打开电脑,又写下一篇教学日记《二教“详”字》。
可是喜悦之情还没持续多久,一盆兜头凉水又让我失望之极。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月测,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写出含有以下读音的不同字形
xiánɡ慈()安()
端()吉()
我看了卷面的结果,学生们错得五花八门,连平时掌握得挺好的“端详”,由于受到另外三个词的干扰也是错误一大把。看到那一个个红叉叉,我的心真是凉了大半截。本以为这次不强调这两个字就能避免一些错误,却没想到我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绕过问题,暂时回避罢了。怀着沮丧的心情,我又重新编辑了那篇教学日记,加了一小段自己的反思。
【故事三】学校让我去上一节公开课,选来选去,我还是选了这篇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次我总结了以前的经验,先让同学们把我出示的生字词都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哪些生字最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在给了同学们充分的讨论时间之后,我胸有成竹地让同学们开始交流。很快就有学生关注到了这个“详”字:
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个“详”字,这个字看起来不是很难写,可是还是比较容易和另外一个“祥”字混起来的。我想提醒大家,这个“详”是“详细”的“详”,请大家不要写错了。
师:(随手板书“祥”字)那你们怎么区别这两个字呢?大家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互相说说,当然更需要静心想想。
生:我刚才查了字典,“详”在字典里是表示细密、周全的意思,而“端详”就是仔仔细细地看,所以是这个“详”;“祥”是表示吉祥、幸运的意思。它们两个的意思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意思来区分它们。
生:我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而且它们是同音字,我觉得把含有这两个字的词语分别都写出来,就能记住它们了。
生:我是这样记住它们的:“祥”是“礻”字旁,这个偏旁的字多和祭祀,吉凶有关。所以含有“祥”字的词,大多都是表示吉祥、祭祀意思的词;“详”是“讠”字旁,就是要用嘴巴讲,也就是要说明,解释,而且还是那种很充分,具体的解释,所以含有这个字的词一般都是和具体、周全有关的词。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刚才我也查了字典,看了字典上的组词,我有个问题不明白,“安详”和“慈祥”都有表示人的神态的意思,为什么它们不一样呢?
我笑而不语,只是把这两个词也写在了黑板上。我提醒学生们问题从哪儿出来,还应该到哪儿去找答案。于是他们又开始翻字典和词典,很快,他们从词典上找到了两个词的区别,“安详”是指人的神态从容不迫,而“慈祥”是指老人的态度和蔼安详。这时,我对同学们说:“有些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字义来识记字形,有些词语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推断字形,而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强制记忆,记住一些比较特殊的,比较容易混淆的字形。”接下来,我还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抢答游戏,给“祥”和“详”分别标上1和2,然后我说词,学生报1号或2号,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就区别了这两个字,也记住了这两个字。
【反思】
三次教学,发生在我不同的时期,是我在语文教学路上的一个缩影,也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
思考一:教学智慧源自实践的摸索。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教育大家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杰出的教学智慧,殊不知,这样的智慧不同于“小聪明”,它是模仿不来也抄袭不来的,它源于课堂,源于生活,源于岁月的积淀,源于底蕴的丰厚。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智慧应该源于在实践中的摸索,探寻与追求。
我把三个教学片段连缀起来看的时候,发现过去的我太拘泥于自己怎么教,所以,尽管花了很多力气,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而现在备课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的是——学生要怎么学才能学得更有效?通过教学我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我能不能在课堂上少讲一些,再少讲一些?我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们学得有趣,又能考得满意?等等,当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敲打在我心上的时候,我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课前我最焦虑的是我的教学内容是否能顺利进行,现在课前我最看重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通过预习的掌握程度;过去课上我最关注的是我的教案实施的情况,现在课上我凝神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过去我常常为自己讲了,学生们还掌握不好而懊恼,现在更多的时候我为他们在课堂上的独特见解欣喜……其实,每一个教师也许都要经过这样一个成长过程,但是我深深地感到,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摸索出来的“真知”,永远都不会成为“智慧”。
思考二:教学经验来自不懈的积累。一直以来,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虽然这名为“日记”也并非天天都写,但是凡是一节课下来,我若有些什么想法,总是及时地写上几笔。虽然常常只有寥寥数语,但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每每要上公开课或第二遍,第三遍教同样的教材时,我就会把以前的“旧账”拿出来翻翻,时不时地也能让我灵光一现。其实,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一节课下来,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触,有所收获,比如,教材处理是否得当,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法运用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是否适宜,学生的潜能是否被激发,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教育资源是否被开发利用,教学灵感是否被捕捉,等等。这些宝贵的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我们应及时回忆,及时记载,哪怕只是只言片语,这对于以后的教学也是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的。我之所以能有三教“详”字的不同案例,也得益于我在教学日记中有过这样的简短记录。它让我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思考三:教学效果体现于学生的成长。都说课堂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摇篮”,那么检测我们教学效果的标准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而是学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看我的第一个故事,不难发现我的方法简单,目标也单一,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方法的习得;在第二次的教学里,我虽然体现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渗透了解词方法的指导,但课堂依旧不够开放,所传授的依然是以知识为主,教学还是缺少联系和发散;而在第三次的教学中,我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组合作到师生互动,从查阅字典到推义识形,从自主汇报到教师点拨,我悄悄地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话语权让给了他们,也把方法种进了学生心里。
虽说现在的我,已不像过去那样,那么在乎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一道题目。再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同学们一个题目没答好就懊恼,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都能够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所以,在研究教学的时候,我也研究考试,我常常把试卷中会出现的一些题型用小竞赛、小抢答、小练习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训练。让学生们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熟悉一些题型,掌握一些方法,总结一些窍门,训练一些胆量,培养一些能力。
我想说的是,没有实践的摸索就没有真知灼见的智慧,没有不懈的积累就没有金声玉振的经验,没有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就谈不上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民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