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广作外销扇,是中西海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艺术品,为广州工匠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而生产制作的中西艺术风格共融的扇子。其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风情。早在1699年,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就在广州一次性订制了8万件外销扇,这些扇子一到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被抢购一空。欧洲的宫廷贵妇,皆竞相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州外销扇为最新时尚。时至19世纪,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是拿着把来自广州的外销扇,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中的。
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的广东省博物馆,珍藏有中国外销艺术品30余种、2万余件,其中清代广作外销扇的馆藏有200余件。这些外销扇品类齐全、质量上乘、赏心悦目,不但有制扇名家的代表作,且还有丰富详实的档案记载,故富有极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而本文所介绍的清代广作外销扇,皆为该馆的馆藏精品。
清代广作外销扇的主要形制
其主要有骨扇、折扇、平扇、羽扇这四种:
骨扇,是以竹、木或牙、骨等制成骨子,再以韧性纸或绫帛制成扇面,最后将骨子均匀地粘入扇面而构成的扇子。如此“清代红漆骨纸本彩绘人物故事瑞兽风景折扇”(图1)。该种形制的扇子在中国传统扇中从所未见,为西方来样加工订制的欧洲造型之扇。骨扇亦为存世所见最早的广作外销扇的形制,在17世纪晚期的康熙年间即已大量出现,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风行200余年而不衰,为清代广作外销扇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款式。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以及“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紧头扇”。它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如清代檀香开光彩绘西洋人物纹折扇(图2)。中国传统折扇出现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因携带方便、开合自如、集诗书画艺于一身,故有“怀袖雅物”之称。在扇骨的选择上,“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例,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为中国传统;而外销折扇的审美取向,与传统折扇则大相径庭。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在制作工艺上,象牙、玳瑁、砗磲、黑漆描金、檀香木甚至是金银累丝,这些外销扇的扇骨均极尽奢华繁复、精工奇巧之能事。其扇面或绣、或绘,注重运用西方技法再现东方风情,尤其是它们色彩绚丽、装饰华美、中西艺术风格融合的特征,十分明显。
平扇,有粗、细之分,是一种扇面保持固定,不能开合折叠的扇子,如清代象牙柄丝绸彩绘花蝶团扇(图3)。平扇在中西方扇子的发展史中,均为出现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扇子形制。在中国的考古资料中,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有古籍曾提“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资料却发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距今约2200年的战国错金银铜壶上刻画的长柄大扇,为象征身份权威的礼仪扇。在西方國家,平扇的历史亦可追朔到3000年前,古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罗马人皆有使用平扇的考古图像资料出土,其用途同样是礼仪多、实用少。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最早的折扇,但因使用、携带不便,便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19世纪,广作外销平扇以用料奢华、工艺考究、充满东方风情的特点,流行于中西贸易中的美国市场,就不足为奇了。
羽扇,即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其材质除了常见的鹅毛,还有雉尾、鹤尾、雕翎、鹰翎、孔雀翎、鹊翅等,如清代白鹤羽折扇(图4)。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持白羽扇指麾众军之事。其初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在19世纪中期,广作外销羽扇由于材质丰富、款式各异、色彩华丽,且既有中国传统式样,又有按照西方市场需求特别生产制作的品种,因此在美国市场上大行其道、备受欢迎。
清代广作外销扇的工艺特色
因清代广作外销扇这种工艺品,集多种精细工艺于一身,故只要涉及到绘画、雕刻、织绣、漆器、金银器等各个行业的工匠艺人,皆不同程度地加入到了其生产制作过程之中。其包含的工艺技法,不仅有彩绘、广绣、透雕、剔地浅浮雕、镂通雕,还有劈丝、阴刻、描金漆、金银累丝等多种工艺,从而使得匠心独运、因材施艺、精工细作的广州制扇艺人,能够生产制作出让全世界为之折服、赞叹的广作外销扇品牌。
这是一件由22档象牙扇骨以丝绳连缀而成,制于康熙晚期的清代象牙透雕彩绘洋人狩猎图骨扇(图5)。扇面采用红绿彩描金彩绘工艺分四层装饰,顶部倭形开光内透雕花卉纹;主体纹饰通景彩绘洋人狩猎图景,以瑞兽穿花卷草纹围饰;底部红彩装饰带内以三开光红彩描金花卉山水纹装饰;最末端红彩弦纹扇形开光内描金彩绘花蝶纹样。这种装饰风格与同时期中国“伊万里”外销瓷上的装饰技法如出一辄,扇形狭长细窄,扇面展开角度呈锐角状,均构成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早期广作外销骨扇的鲜明特征。
这是一件由24档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制于乾嘉年间的清代檀香透雕花卉徽章纹折扇(图6)。其通体采用透雕拉花技法,每档扇骨顶部透雕菊花纹,骨身由数百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孔眼构成,巧妙地组合成对称分布的团花纹和几何纹图案,扇面中央浅浮雕盾形花体字母纹章。扇面顶部透雕菊花纹,居中处以盾形纹章装饰,是18世纪末期骨扇的典型风格。
这件由62档象牙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制于嘉庆早期的清代象牙骨通雕开光山水亭台花卉团扇(图7),扇面展开后角度呈现360度圆形。这种造型的扇子也是舶来品,英文称之为cockade fan,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故销量不广,后逐渐退出了生产。此扇两大骨剔地浮雕菱格花卉和海棠形开光山水风景图案;薄如蝉翼的扇面,采用单面镂通劈丝薄意浅浮雕技法,由同心圆向外做九重装饰。顶部饰折枝花卉一周;中部主体以椭圆形开光为中心,两端对称雕十二开光,内饰山水、亭台、花卉纹,辅以缠枝花鸟点缀其间;每层纹饰之间以圆珠带状纹相隔,扇背光素。通体劈丝锦地纹,细如发丝;针眼大小的圆珠,疏密有致,连绵贯穿整个扇面。此扇以玲珑剔透的质感、犀利流畅的刀法、细腻繁复的纹饰、鬼斧神工的技艺,令世人惊叹。广州象牙雕刻以牙丝编缀和多层镂通雕刻工艺闻名于世。其中的牙丝工艺,是将象牙泡在药水中软化后劈成宽不足一毫米,薄如细篾的牙丝进行编织的工艺。而镂雕工艺,则是将象牙旋削成轻薄牙片,再用钻孔梭锯进行细致锼镂的雕刻技法。牙丝宫扇也是广东独有的地方贡品,享有“南派象牙仙工”之誉。 这件通体采用银累丝烧蓝工艺制成,产于嘉庆年间的清代银鎏金累丝烧蓝花卉纹折扇(图8),由26档银鎏金扇骨丝带连缀。累丝工艺,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首饰的一种精细工艺。烧蓝,又称点蓝或银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花纹之内,经过多次低温焙烧而成的装饰技法。银累丝烧蓝扇是最奢华的外销扇种,它成本高昂,工艺精湛,存世量稀少,主要流行于清嘉庆年间,其后少量用在折扇扇骨的装饰上面。
由19档玳瑁扇骨丝带连缀,产于道光早期的这件清代玳瑁通雕花鸟人物徽章折扇(图9),大骨双面雕刻,运用镂通雕和浅浮雕的技法雕刻亭台树木和菱格纹。小骨运用劈丝浅浮雕技法,分多层装饰,顶部圆形开光内饰花卉;中部主体扇面形开光内饰亭台楼阁、花鸟树木,居中处雕椭圆形留白纹章,四周辅以回纹、双鱼、神仙、凤鸟、花篮等吉祥纹样。此扇尺寸偏小,扇骨增厚,与乾隆、嘉庆年间大而薄的透雕骨扇有明显不同。玳瑁扇的制作工艺与象牙扇工艺相近,多采用镂雕、劈丝、透雕、隐起、浮雕、深雕等雕刻技法,也常采用描金或描银的技法装饰,以提高色彩的亮度,增强奢华美感。
这是件由21档黑漆描金扇骨丝带连缀,产于道光时期的清代黑红漆描金凤纹开光人物折扇(图10)。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常以黑漆或朱漆为地,用金粉或银粉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乾嘉之际的描金漆扇以葡萄藤蔓纹装饰为主,并常伴有来样定制的徽章纹样;道光中早期流行以山水动物纹为主,以葡萄藤蔓纹为辅;道光中晚期庭院人物故事题材成为主流纹饰。此扇大骨双面以金、红两色漆绘福庆有余、童子麒麟等吉祥纹饰;小骨顶部以人物、庭院纹饰相间装饰;扇面主体双凤纹云头形开光内绘男女老幼手中持扇,在西式庭院中纳凉悠闲的生活情景,边饰辅以花蝶、麒麟、宝书、画卷、珍禽等纹样;底部饰西洋卷草花卉,扇背图纹相近,有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之气。
这件道光年间的清代银累丝镀金贝牙檀香骨纸本彩绘人物折扇(图11),由18档材质各异的扇骨组成。两大骨镀金地上贴银累丝折枝花卉,立体感强,小骨以象牙、檀香木、银累丝、砗磲、镀金累丝、玳瑁等名贵材质交错组合,通体以劈丝透雕、浅浮雕、银累丝等多种工艺技法饰花卉亭台人物纹。纸本扇面双面彩绘,一面绘群仙祝寿通景画,六十位形态各异的仙人手执佳果,足踏祥云,骑乘瑞兽,前往天宫,贺寿祈福;另一面居中处如意形开光内绘岭南风光西洋人物,辅以西洋卷草花卉为边饰,开光外满绘官邸家居人物。此扇用材讲究,构思巧妙,贯通中西,集多种技艺于一体,见证了清代广州制扇艺人精湛高超的技艺水平。这种以彩绘官邸家居人物故事为主题,以象牙贴绘装饰人物面部,以织锦剪贴装饰人物服饰风格的扇子,在西方称之为“官扇”,或者“百头扇”,是1825年左右开始流行于西方的一种外销扇款式,19世纪中后期发展至鼎盛阶段,20世纪以后日渐衰落。大体而言,19世纪中前期此类折扇制作工艺精良,一幅扇面之上通常聚集着百余位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画面繁复却规整有序;19世纪后期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出现的人物数量也大为减少。依此可以推断,此扇应制作于19世纪中前期。
而这件道光年间的清代象牙骨透雕双面广绣花鸟折扇(图12),则由16档象牙扇骨组成。大骨剔地浮雕柳亭人物,小骨劈丝锦地,浅浮雕通景庭院人物花卉纹样。米色缎扇面,双面五彩丝线广绣花鸟纹,以平针、咬针、插针绣花卉,续针、扭针绣花枝,渗针、舒针、转纹续针、洒插针、勒针绣飞禽,绣画中的花卉设色淡雅,珍禽羽翼用色艳丽,画面清静中又多几分活泼。在绸缎纱绢罗等质地上织绣花鸟图案是中国传统团扇常见的装饰技法,广州制扇艺人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在融合广雕和广绣精湛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织绣工艺装饰在开合自如的折扇之上。
集漆、绣、绘技艺于一体的,还有由八角形丝质扇面与木质黑漆描金扇框、扇柄组成,制作于19世纪的清代黑漆描金柄绒绣彩绘人物八角团扇(图13)。扇柄中部做海棠形开光,外绘花草、人物,八角形扇面,绣绘结合,扇面主体双面彩绘《红楼梦》人物故事图景,彩色绒线绣山石、花草、树木,突出立体质感。此扇画工细腻,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色彩亮丽。
集雕、绘、织、刻技艺于一体,既是外销羽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进奉宫廷之地方贡品的,则有如这件清代象牙柄鹅毛彩绘花蝶执扇(图14)。它由38支鹅毛与一圆柱形象牙扇柄组合而成,鹅毛以竹子相串,围成上尖下圆之桃形扇面,嵌入于圆柱形象牙扇柄,扇柄通体剔地浮雕雕花叶、盘龙、柱础纹。扇柄与扇面相接处,以棕色双层菊花纹编织物装饰,贝雕双层花蕊点缀其中。扇双面随形彩绘花鸟、花蝶纹饰一周,扇心处钉一粉色绒线花,系红色丝穗。
另有这件由21支鹅毛与象牙扇骨组合而成,19世纪产的清代象牙骨鹅毛描蓝填银仕女折扇(图15)。两大骨剔地浅浮雕柳亭人物,小骨劈丝锦地,浅浮雕通景庭院人物。鹅毛扇面运用描蓝填银技法,是双面绘制的;其中一面居中绘闲情仕女,周边辅以满地花卉纹;另一面通体满绘蝶恋花图案。其扇面布局得当,清雅又不失华丽,为西方国家来样私人定制的代表作。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广作外销扇,还有一些名家之作。虽然它们与多数外销艺术品一样,皆为在广州贸易体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繁荣,又因海外市场需求的转变而衰落,且其专供外销使得国内罕有留存,也从未被中国主流审美意识形态所接纳,所以其相关的文献记载非常匮乏,一般制扇艺人的名姓身世无法考证。但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有少数制扇名家在扇盒内盖处,按西方人的习惯留有英文商标,简单记录了铺面的商号名称、经营范围或商铺地址。如该馆的外销扇与扇具中,有19世纪中叶一位多产的制扇艺人浩晟(HOACHING)的作品。而名噪西方的制扇名家之作,则有制作象牙扇的TYSHING、制作漆扇的HOUQUA、兼营象牙扇和漆扇的LINHING等,该馆亦有藏品。
清代广作外销扇的文史内涵
在中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扇子,其最初皆为身份、地位和礼仪的象征。中世纪以来,扇子被欧洲女性视为服装必不可少的点缀品,是优雅时尚的体现,也是社交礼仪中的必需品。因价格昂贵,欧洲宫廷贵妇往往以拥有一柄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在全球贸易黄金时代的18世纪,广州工匠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从而生产制作出了大量融贯中西艺术风格的广作外销扇。如此清代象牙透雕亭园人物‘LO’徽章纹折扇(图16),既有代表东方文化的花卉、庭院、人物,又有蕴含西方文化的徽章。其材质名贵、奢华精致、物美价廉,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場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使得“中国趣味”成为当时最时尚的代名词。而“广州制作”,则成为了誉满全球的知名品牌。
当时,大量销往西方市场的广作外销扇,曾经对欧洲的制扇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在1752年,为维护本地制扇市场的良性运转,英国制扇工人还一度联合,抗议从东方进口扇子的商贸行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销量、适应市场需求,欧洲工匠一方面采用从广州进口扇骨半成品,生产加工本地扇,以求尽量降低制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绘制具有东方风情的扇面来迎合市场需求,欧洲制作的“中国风”扇由此产生。
而广作外销扇业的兴盛,在当时也推动了广州本地制扇的发展,并使得其不仅扇铺数量与日俱增不断增多,分工也日益精细;更有甚者,是“城厢扇馆遍东西,花样之多折叠齐”之言。《广东工艺美术史料》曾载:广州制扇作坊和扇庄主要集中在今广州的大新路、状元坊、德星路、长寿路一带,其中“扇仔行”专制拍扇胚;“贡牙行”专做扇骨拉花;“牛骨行”专刨骨料;“雅风行”专裱扇面;“仁风行”装配成品。以至于一些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的广作外销扇,还被选作地方贡品进奉到清宫里。除供皇室夏日拂暑、猎奇把玩之外,也常被作为赏赐之物远赐邻邦;甚至还有此类销往海外之扇,又被清廷使臣作为礼品,从海外进呈到宫里。
通过广东省博物馆的珍藏,我们了解到一柄小小的清代广作外销扇,其所蕴藏的主要形制、工艺特点和它承载的深厚文史内涵。还可知它是中西相遇之际,广州本地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一次“亲密无间”的相遇,及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硕果累累”的碰撞。
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的广东省博物馆,珍藏有中国外销艺术品30余种、2万余件,其中清代广作外销扇的馆藏有200余件。这些外销扇品类齐全、质量上乘、赏心悦目,不但有制扇名家的代表作,且还有丰富详实的档案记载,故富有极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而本文所介绍的清代广作外销扇,皆为该馆的馆藏精品。
清代广作外销扇的主要形制
其主要有骨扇、折扇、平扇、羽扇这四种:
骨扇,是以竹、木或牙、骨等制成骨子,再以韧性纸或绫帛制成扇面,最后将骨子均匀地粘入扇面而构成的扇子。如此“清代红漆骨纸本彩绘人物故事瑞兽风景折扇”(图1)。该种形制的扇子在中国传统扇中从所未见,为西方来样加工订制的欧洲造型之扇。骨扇亦为存世所见最早的广作外销扇的形制,在17世纪晚期的康熙年间即已大量出现,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风行200余年而不衰,为清代广作外销扇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款式。
折扇,又名“撒扇”“纸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以及“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紧头扇”。它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如清代檀香开光彩绘西洋人物纹折扇(图2)。中国传统折扇出现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因携带方便、开合自如、集诗书画艺于一身,故有“怀袖雅物”之称。在扇骨的选择上,“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例,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为中国传统;而外销折扇的审美取向,与传统折扇则大相径庭。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在制作工艺上,象牙、玳瑁、砗磲、黑漆描金、檀香木甚至是金银累丝,这些外销扇的扇骨均极尽奢华繁复、精工奇巧之能事。其扇面或绣、或绘,注重运用西方技法再现东方风情,尤其是它们色彩绚丽、装饰华美、中西艺术风格融合的特征,十分明显。
平扇,有粗、细之分,是一种扇面保持固定,不能开合折叠的扇子,如清代象牙柄丝绸彩绘花蝶团扇(图3)。平扇在中西方扇子的发展史中,均为出现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扇子形制。在中国的考古资料中,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有古籍曾提“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资料却发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距今约2200年的战国错金银铜壶上刻画的长柄大扇,为象征身份权威的礼仪扇。在西方國家,平扇的历史亦可追朔到3000年前,古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罗马人皆有使用平扇的考古图像资料出土,其用途同样是礼仪多、实用少。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最早的折扇,但因使用、携带不便,便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19世纪,广作外销平扇以用料奢华、工艺考究、充满东方风情的特点,流行于中西贸易中的美国市场,就不足为奇了。
羽扇,即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其材质除了常见的鹅毛,还有雉尾、鹤尾、雕翎、鹰翎、孔雀翎、鹊翅等,如清代白鹤羽折扇(图4)。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持白羽扇指麾众军之事。其初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在19世纪中期,广作外销羽扇由于材质丰富、款式各异、色彩华丽,且既有中国传统式样,又有按照西方市场需求特别生产制作的品种,因此在美国市场上大行其道、备受欢迎。
清代广作外销扇的工艺特色
因清代广作外销扇这种工艺品,集多种精细工艺于一身,故只要涉及到绘画、雕刻、织绣、漆器、金银器等各个行业的工匠艺人,皆不同程度地加入到了其生产制作过程之中。其包含的工艺技法,不仅有彩绘、广绣、透雕、剔地浅浮雕、镂通雕,还有劈丝、阴刻、描金漆、金银累丝等多种工艺,从而使得匠心独运、因材施艺、精工细作的广州制扇艺人,能够生产制作出让全世界为之折服、赞叹的广作外销扇品牌。
这是一件由22档象牙扇骨以丝绳连缀而成,制于康熙晚期的清代象牙透雕彩绘洋人狩猎图骨扇(图5)。扇面采用红绿彩描金彩绘工艺分四层装饰,顶部倭形开光内透雕花卉纹;主体纹饰通景彩绘洋人狩猎图景,以瑞兽穿花卷草纹围饰;底部红彩装饰带内以三开光红彩描金花卉山水纹装饰;最末端红彩弦纹扇形开光内描金彩绘花蝶纹样。这种装饰风格与同时期中国“伊万里”外销瓷上的装饰技法如出一辄,扇形狭长细窄,扇面展开角度呈锐角状,均构成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早期广作外销骨扇的鲜明特征。
这是一件由24档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制于乾嘉年间的清代檀香透雕花卉徽章纹折扇(图6)。其通体采用透雕拉花技法,每档扇骨顶部透雕菊花纹,骨身由数百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孔眼构成,巧妙地组合成对称分布的团花纹和几何纹图案,扇面中央浅浮雕盾形花体字母纹章。扇面顶部透雕菊花纹,居中处以盾形纹章装饰,是18世纪末期骨扇的典型风格。
这件由62档象牙扇骨以丝带连缀而成,制于嘉庆早期的清代象牙骨通雕开光山水亭台花卉团扇(图7),扇面展开后角度呈现360度圆形。这种造型的扇子也是舶来品,英文称之为cockade fan,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故销量不广,后逐渐退出了生产。此扇两大骨剔地浮雕菱格花卉和海棠形开光山水风景图案;薄如蝉翼的扇面,采用单面镂通劈丝薄意浅浮雕技法,由同心圆向外做九重装饰。顶部饰折枝花卉一周;中部主体以椭圆形开光为中心,两端对称雕十二开光,内饰山水、亭台、花卉纹,辅以缠枝花鸟点缀其间;每层纹饰之间以圆珠带状纹相隔,扇背光素。通体劈丝锦地纹,细如发丝;针眼大小的圆珠,疏密有致,连绵贯穿整个扇面。此扇以玲珑剔透的质感、犀利流畅的刀法、细腻繁复的纹饰、鬼斧神工的技艺,令世人惊叹。广州象牙雕刻以牙丝编缀和多层镂通雕刻工艺闻名于世。其中的牙丝工艺,是将象牙泡在药水中软化后劈成宽不足一毫米,薄如细篾的牙丝进行编织的工艺。而镂雕工艺,则是将象牙旋削成轻薄牙片,再用钻孔梭锯进行细致锼镂的雕刻技法。牙丝宫扇也是广东独有的地方贡品,享有“南派象牙仙工”之誉。 这件通体采用银累丝烧蓝工艺制成,产于嘉庆年间的清代银鎏金累丝烧蓝花卉纹折扇(图8),由26档银鎏金扇骨丝带连缀。累丝工艺,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首饰的一种精细工艺。烧蓝,又称点蓝或银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花纹之内,经过多次低温焙烧而成的装饰技法。银累丝烧蓝扇是最奢华的外销扇种,它成本高昂,工艺精湛,存世量稀少,主要流行于清嘉庆年间,其后少量用在折扇扇骨的装饰上面。
由19档玳瑁扇骨丝带连缀,产于道光早期的这件清代玳瑁通雕花鸟人物徽章折扇(图9),大骨双面雕刻,运用镂通雕和浅浮雕的技法雕刻亭台树木和菱格纹。小骨运用劈丝浅浮雕技法,分多层装饰,顶部圆形开光内饰花卉;中部主体扇面形开光内饰亭台楼阁、花鸟树木,居中处雕椭圆形留白纹章,四周辅以回纹、双鱼、神仙、凤鸟、花篮等吉祥纹样。此扇尺寸偏小,扇骨增厚,与乾隆、嘉庆年间大而薄的透雕骨扇有明显不同。玳瑁扇的制作工艺与象牙扇工艺相近,多采用镂雕、劈丝、透雕、隐起、浮雕、深雕等雕刻技法,也常采用描金或描银的技法装饰,以提高色彩的亮度,增强奢华美感。
这是件由21档黑漆描金扇骨丝带连缀,产于道光时期的清代黑红漆描金凤纹开光人物折扇(图10)。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常以黑漆或朱漆为地,用金粉或银粉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乾嘉之际的描金漆扇以葡萄藤蔓纹装饰为主,并常伴有来样定制的徽章纹样;道光中早期流行以山水动物纹为主,以葡萄藤蔓纹为辅;道光中晚期庭院人物故事题材成为主流纹饰。此扇大骨双面以金、红两色漆绘福庆有余、童子麒麟等吉祥纹饰;小骨顶部以人物、庭院纹饰相间装饰;扇面主体双凤纹云头形开光内绘男女老幼手中持扇,在西式庭院中纳凉悠闲的生活情景,边饰辅以花蝶、麒麟、宝书、画卷、珍禽等纹样;底部饰西洋卷草花卉,扇背图纹相近,有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之气。
这件道光年间的清代银累丝镀金贝牙檀香骨纸本彩绘人物折扇(图11),由18档材质各异的扇骨组成。两大骨镀金地上贴银累丝折枝花卉,立体感强,小骨以象牙、檀香木、银累丝、砗磲、镀金累丝、玳瑁等名贵材质交错组合,通体以劈丝透雕、浅浮雕、银累丝等多种工艺技法饰花卉亭台人物纹。纸本扇面双面彩绘,一面绘群仙祝寿通景画,六十位形态各异的仙人手执佳果,足踏祥云,骑乘瑞兽,前往天宫,贺寿祈福;另一面居中处如意形开光内绘岭南风光西洋人物,辅以西洋卷草花卉为边饰,开光外满绘官邸家居人物。此扇用材讲究,构思巧妙,贯通中西,集多种技艺于一体,见证了清代广州制扇艺人精湛高超的技艺水平。这种以彩绘官邸家居人物故事为主题,以象牙贴绘装饰人物面部,以织锦剪贴装饰人物服饰风格的扇子,在西方称之为“官扇”,或者“百头扇”,是1825年左右开始流行于西方的一种外销扇款式,19世纪中后期发展至鼎盛阶段,20世纪以后日渐衰落。大体而言,19世纪中前期此类折扇制作工艺精良,一幅扇面之上通常聚集着百余位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画面繁复却规整有序;19世纪后期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出现的人物数量也大为减少。依此可以推断,此扇应制作于19世纪中前期。
而这件道光年间的清代象牙骨透雕双面广绣花鸟折扇(图12),则由16档象牙扇骨组成。大骨剔地浮雕柳亭人物,小骨劈丝锦地,浅浮雕通景庭院人物花卉纹样。米色缎扇面,双面五彩丝线广绣花鸟纹,以平针、咬针、插针绣花卉,续针、扭针绣花枝,渗针、舒针、转纹续针、洒插针、勒针绣飞禽,绣画中的花卉设色淡雅,珍禽羽翼用色艳丽,画面清静中又多几分活泼。在绸缎纱绢罗等质地上织绣花鸟图案是中国传统团扇常见的装饰技法,广州制扇艺人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在融合广雕和广绣精湛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织绣工艺装饰在开合自如的折扇之上。
集漆、绣、绘技艺于一体的,还有由八角形丝质扇面与木质黑漆描金扇框、扇柄组成,制作于19世纪的清代黑漆描金柄绒绣彩绘人物八角团扇(图13)。扇柄中部做海棠形开光,外绘花草、人物,八角形扇面,绣绘结合,扇面主体双面彩绘《红楼梦》人物故事图景,彩色绒线绣山石、花草、树木,突出立体质感。此扇画工细腻,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色彩亮丽。
集雕、绘、织、刻技艺于一体,既是外销羽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进奉宫廷之地方贡品的,则有如这件清代象牙柄鹅毛彩绘花蝶执扇(图14)。它由38支鹅毛与一圆柱形象牙扇柄组合而成,鹅毛以竹子相串,围成上尖下圆之桃形扇面,嵌入于圆柱形象牙扇柄,扇柄通体剔地浮雕雕花叶、盘龙、柱础纹。扇柄与扇面相接处,以棕色双层菊花纹编织物装饰,贝雕双层花蕊点缀其中。扇双面随形彩绘花鸟、花蝶纹饰一周,扇心处钉一粉色绒线花,系红色丝穗。
另有这件由21支鹅毛与象牙扇骨组合而成,19世纪产的清代象牙骨鹅毛描蓝填银仕女折扇(图15)。两大骨剔地浅浮雕柳亭人物,小骨劈丝锦地,浅浮雕通景庭院人物。鹅毛扇面运用描蓝填银技法,是双面绘制的;其中一面居中绘闲情仕女,周边辅以满地花卉纹;另一面通体满绘蝶恋花图案。其扇面布局得当,清雅又不失华丽,为西方国家来样私人定制的代表作。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广作外销扇,还有一些名家之作。虽然它们与多数外销艺术品一样,皆为在广州贸易体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繁荣,又因海外市场需求的转变而衰落,且其专供外销使得国内罕有留存,也从未被中国主流审美意识形态所接纳,所以其相关的文献记载非常匮乏,一般制扇艺人的名姓身世无法考证。但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有少数制扇名家在扇盒内盖处,按西方人的习惯留有英文商标,简单记录了铺面的商号名称、经营范围或商铺地址。如该馆的外销扇与扇具中,有19世纪中叶一位多产的制扇艺人浩晟(HOACHING)的作品。而名噪西方的制扇名家之作,则有制作象牙扇的TYSHING、制作漆扇的HOUQUA、兼营象牙扇和漆扇的LINHING等,该馆亦有藏品。
清代广作外销扇的文史内涵
在中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扇子,其最初皆为身份、地位和礼仪的象征。中世纪以来,扇子被欧洲女性视为服装必不可少的点缀品,是优雅时尚的体现,也是社交礼仪中的必需品。因价格昂贵,欧洲宫廷贵妇往往以拥有一柄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在全球贸易黄金时代的18世纪,广州工匠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从而生产制作出了大量融贯中西艺术风格的广作外销扇。如此清代象牙透雕亭园人物‘LO’徽章纹折扇(图16),既有代表东方文化的花卉、庭院、人物,又有蕴含西方文化的徽章。其材质名贵、奢华精致、物美价廉,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場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使得“中国趣味”成为当时最时尚的代名词。而“广州制作”,则成为了誉满全球的知名品牌。
当时,大量销往西方市场的广作外销扇,曾经对欧洲的制扇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在1752年,为维护本地制扇市场的良性运转,英国制扇工人还一度联合,抗议从东方进口扇子的商贸行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销量、适应市场需求,欧洲工匠一方面采用从广州进口扇骨半成品,生产加工本地扇,以求尽量降低制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绘制具有东方风情的扇面来迎合市场需求,欧洲制作的“中国风”扇由此产生。
而广作外销扇业的兴盛,在当时也推动了广州本地制扇的发展,并使得其不仅扇铺数量与日俱增不断增多,分工也日益精细;更有甚者,是“城厢扇馆遍东西,花样之多折叠齐”之言。《广东工艺美术史料》曾载:广州制扇作坊和扇庄主要集中在今广州的大新路、状元坊、德星路、长寿路一带,其中“扇仔行”专制拍扇胚;“贡牙行”专做扇骨拉花;“牛骨行”专刨骨料;“雅风行”专裱扇面;“仁风行”装配成品。以至于一些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的广作外销扇,还被选作地方贡品进奉到清宫里。除供皇室夏日拂暑、猎奇把玩之外,也常被作为赏赐之物远赐邻邦;甚至还有此类销往海外之扇,又被清廷使臣作为礼品,从海外进呈到宫里。
通过广东省博物馆的珍藏,我们了解到一柄小小的清代广作外销扇,其所蕴藏的主要形制、工艺特点和它承载的深厚文史内涵。还可知它是中西相遇之际,广州本地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一次“亲密无间”的相遇,及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硕果累累”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