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考古中能获取的知识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不是一般的政治史,而是活生生的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对您个人而言,考古学意味着什么?
李伯谦:对我来讲,真正能让我下定决心从事考古学的契机是1959年的田野考古实习。我们搬到了陕西的华县,发掘仰韶文化遗址的居址和墓葬,那次经历让人特别兴奋。我当时是在元君庙那个组参与发掘仰韶文化的墓葬区。发掘到有的墓葬里有十几个人埋在一块儿,对遗骨鉴定发现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老师就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埋在一块儿,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也争论,很有意思。
我感觉从中能获取的知识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不是一般的政治史,而是活生生的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这让我特别有兴趣,觉得考古学可以获得很多新鲜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是一般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布莱恩·费根:我自己是碰巧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专业,于是才接触到考古学的。之后,我获得了在非洲赞比亚的工作。其间参与了当地一个古代农业村落的考古发掘工作,这项发掘工作我一做就是7年。
于是,我发现自己纠结于一个问题,即我该怎么与公众交流那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之后,我就开始了写作,在考古工作的同时向公众解释我们所做的工作。所以可以说,我是个考古学家,但是我是一个与大部分同行都不同的考古学家。我的工作还包括让人们了解过去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意义。
马克·莱纳:我觉得考古学就是一种“寻找”,寻找究竟什么是真实的。
对于我来说,考古是一种检验信仰的手段,无论对于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我以考古为手段来检验自己的观念,通过挖掘去检验某种成见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用实实在在的证据来讲述故事、寻找过去、追寻真相。借由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探索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考古学告诉我们的是社会状况和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境,而绝非仅仅如金字塔似的庞然大物般的“纪念碑”。
考古学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除非他们向公众解释清楚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而且不是为了搞钱,否则遗址就会被盗贼无情地毁坏
考古学研究成果是否应该积极与公众分享?考古的成果应当如何与公众分享?
李伯谦:当然应当分享。总的来说,考古学一直没有把自己像古文献学那样关在书斋里来做研究,而是真正跟公众打成一片。另外,我们当时去做田野考古发掘,都借住在老乡家里。
我觉得公共考古应该是考古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我看到在秘鲁发掘太阳神庙,他们的考古学家也是尽量地和老百姓融合在一块儿。不光是考古学家在工地上发掘,而是在发掘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组织人来参与、来了解,我觉得这样子很好。
布莱恩·费根:考古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但却绝对不是研究凋亡中的东西的学问。现在,这门研究过去的人的学问,变得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了。
公共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一部分与公众交流考古学领域的发现,这点现在已经变得特别重要了。很多考古学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除非他们向公众解释清楚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而且不是为了钱,否则遗址就会被盗贼无情地毁坏。如此看来,开展公共考古活动,也对学术性的考古发掘研究有很大好处。
谈到如何将考古成果同大众分享,我想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瓶子,你要怎么向别人描述这个瓶子的制作工艺,它曾经的用处,以及它为什么具有重要性?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讲故事。
但是这故事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基于工具或者动物骨骸为基础的故事。历史是一条有继承关系的长河,今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先人创造的世界基础上的。无论中国、英国、美国,还是非洲各国的人类文化,都是历经数千年的缓慢地演变至今的结果。通过考古学,人们能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如何变化的。考古学在这种观察中很重要,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互相理解与认识的视野变得特别重要。
如此可见考古学对于每个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因为考古学终究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今天,我们谈论着登月技术或者制造高速火车的技术,似乎人类无所不能,但是我们最不了解的也恰恰是人自己。
马克·莱纳:我认为向公众解释明白自己所正在从事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假使公众不理解你的工作,那又如何能指望他们来一起参与保护遗迹与遗物?
另外,如果我们无法将研究成果向公众解释清楚的话,或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没法把道理简洁地说明白的人,才会用一堆学术术语来表达。
将文物置于其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更充分的关于它的信息,对它的了解才会更多,才不至于见物只有物
如何看待民间文物收藏与考古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李伯谦:民间收藏热是难免的。但是,我觉得考古学家一定要跟搞古董买卖的划清界限,同时也要对收藏文物的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其收藏的爱好引导成一种提高人文修养的途径。另外,也要引导收藏家能将其收藏面向公众且回报公众。
布莱恩·费根: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人天性喜欢拥有,尤其是对于美的东西或者贵的东西。因此对物崇拜现象存在于全世界各种形态的社会中。当我们去博物馆,能发现人们都流连在美术品和精美的文物前,甚至流露出崇拜的神色。但是,你必须牢牢记住,在这件物品背后的是制造它的人,是人在物品中倾注了技艺。先人在何种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物品,那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物仅徒有形式,能工巧匠为何目的、以何技艺创作此物,这都是能促人思考的话题。
马克·莱纳:说句玩笑话,考古学家遇到古董商就好像遇上了吸血鬼。
不过我不喜欢收藏,因为,将文物置于其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更充分的关于它的信息,对它的了解才会更多,才不至于见物只有物。即使文物最后辗转入藏博物馆,它仍然也已经无法挽回地丢失了大量信息。
就像在凶案犯罪现场,我们能看到被砸破的窗户,于是我们拍照、取证、做笔记,通过这种种线索了解曾经发生过的罪案,田野考古也恰似这种对于犯罪现场的调查,我们需要每样东西都在它原来的位置,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物必须依赖其背景来述说故事。因此,我们才必须给每一件出土物标记位置并制图,如果有人偷偷把东西的位置变动了,那就几乎是在捏造新的故事。
当然,收藏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像人们喜欢明代的瓷器或者汉代的玉器。但是假设有人发现了十分精美的文物,他不告诉任何人,仅仅把它占为己有,那么他就失去了研究这件东西是如何创造的机会了。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十分精美,如果你把它占为己有那么也仅仅能对物做直接研究而已,但是卡特发掘图坦卡蒙墓之后,把发掘资料公之于众,让公众都能了解它,使得更多人能通过这批材料参与到了对那个时代的研究中。
可见考古学研究其实是在做一种间接的研究,是通过物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有时候蛛丝马迹很难各自解释清楚,只有努力把线索集中,方才可以得到确凿可信的结论。
(摘编自《东方早报》2013年9月2日)
对您个人而言,考古学意味着什么?
李伯谦:对我来讲,真正能让我下定决心从事考古学的契机是1959年的田野考古实习。我们搬到了陕西的华县,发掘仰韶文化遗址的居址和墓葬,那次经历让人特别兴奋。我当时是在元君庙那个组参与发掘仰韶文化的墓葬区。发掘到有的墓葬里有十几个人埋在一块儿,对遗骨鉴定发现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老师就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埋在一块儿,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也争论,很有意思。
我感觉从中能获取的知识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不是一般的政治史,而是活生生的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这让我特别有兴趣,觉得考古学可以获得很多新鲜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是一般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布莱恩·费根:我自己是碰巧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专业,于是才接触到考古学的。之后,我获得了在非洲赞比亚的工作。其间参与了当地一个古代农业村落的考古发掘工作,这项发掘工作我一做就是7年。
于是,我发现自己纠结于一个问题,即我该怎么与公众交流那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之后,我就开始了写作,在考古工作的同时向公众解释我们所做的工作。所以可以说,我是个考古学家,但是我是一个与大部分同行都不同的考古学家。我的工作还包括让人们了解过去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意义。
马克·莱纳:我觉得考古学就是一种“寻找”,寻找究竟什么是真实的。
对于我来说,考古是一种检验信仰的手段,无论对于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我以考古为手段来检验自己的观念,通过挖掘去检验某种成见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用实实在在的证据来讲述故事、寻找过去、追寻真相。借由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探索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考古学告诉我们的是社会状况和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境,而绝非仅仅如金字塔似的庞然大物般的“纪念碑”。
考古学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除非他们向公众解释清楚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而且不是为了搞钱,否则遗址就会被盗贼无情地毁坏
考古学研究成果是否应该积极与公众分享?考古的成果应当如何与公众分享?
李伯谦:当然应当分享。总的来说,考古学一直没有把自己像古文献学那样关在书斋里来做研究,而是真正跟公众打成一片。另外,我们当时去做田野考古发掘,都借住在老乡家里。
我觉得公共考古应该是考古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我看到在秘鲁发掘太阳神庙,他们的考古学家也是尽量地和老百姓融合在一块儿。不光是考古学家在工地上发掘,而是在发掘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组织人来参与、来了解,我觉得这样子很好。
布莱恩·费根:考古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但却绝对不是研究凋亡中的东西的学问。现在,这门研究过去的人的学问,变得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了。
公共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一部分与公众交流考古学领域的发现,这点现在已经变得特别重要了。很多考古学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即除非他们向公众解释清楚他们的工作是重要的,而且不是为了钱,否则遗址就会被盗贼无情地毁坏。如此看来,开展公共考古活动,也对学术性的考古发掘研究有很大好处。
谈到如何将考古成果同大众分享,我想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瓶子,你要怎么向别人描述这个瓶子的制作工艺,它曾经的用处,以及它为什么具有重要性?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讲故事。
但是这故事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基于工具或者动物骨骸为基础的故事。历史是一条有继承关系的长河,今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先人创造的世界基础上的。无论中国、英国、美国,还是非洲各国的人类文化,都是历经数千年的缓慢地演变至今的结果。通过考古学,人们能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如何变化的。考古学在这种观察中很重要,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互相理解与认识的视野变得特别重要。
如此可见考古学对于每个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因为考古学终究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今天,我们谈论着登月技术或者制造高速火车的技术,似乎人类无所不能,但是我们最不了解的也恰恰是人自己。
马克·莱纳:我认为向公众解释明白自己所正在从事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假使公众不理解你的工作,那又如何能指望他们来一起参与保护遗迹与遗物?
另外,如果我们无法将研究成果向公众解释清楚的话,或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没法把道理简洁地说明白的人,才会用一堆学术术语来表达。
将文物置于其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更充分的关于它的信息,对它的了解才会更多,才不至于见物只有物
如何看待民间文物收藏与考古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李伯谦:民间收藏热是难免的。但是,我觉得考古学家一定要跟搞古董买卖的划清界限,同时也要对收藏文物的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其收藏的爱好引导成一种提高人文修养的途径。另外,也要引导收藏家能将其收藏面向公众且回报公众。
布莱恩·费根: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人天性喜欢拥有,尤其是对于美的东西或者贵的东西。因此对物崇拜现象存在于全世界各种形态的社会中。当我们去博物馆,能发现人们都流连在美术品和精美的文物前,甚至流露出崇拜的神色。但是,你必须牢牢记住,在这件物品背后的是制造它的人,是人在物品中倾注了技艺。先人在何种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物品,那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物仅徒有形式,能工巧匠为何目的、以何技艺创作此物,这都是能促人思考的话题。
马克·莱纳:说句玩笑话,考古学家遇到古董商就好像遇上了吸血鬼。
不过我不喜欢收藏,因为,将文物置于其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更充分的关于它的信息,对它的了解才会更多,才不至于见物只有物。即使文物最后辗转入藏博物馆,它仍然也已经无法挽回地丢失了大量信息。
就像在凶案犯罪现场,我们能看到被砸破的窗户,于是我们拍照、取证、做笔记,通过这种种线索了解曾经发生过的罪案,田野考古也恰似这种对于犯罪现场的调查,我们需要每样东西都在它原来的位置,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物必须依赖其背景来述说故事。因此,我们才必须给每一件出土物标记位置并制图,如果有人偷偷把东西的位置变动了,那就几乎是在捏造新的故事。
当然,收藏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像人们喜欢明代的瓷器或者汉代的玉器。但是假设有人发现了十分精美的文物,他不告诉任何人,仅仅把它占为己有,那么他就失去了研究这件东西是如何创造的机会了。图坦卡蒙的金面具十分精美,如果你把它占为己有那么也仅仅能对物做直接研究而已,但是卡特发掘图坦卡蒙墓之后,把发掘资料公之于众,让公众都能了解它,使得更多人能通过这批材料参与到了对那个时代的研究中。
可见考古学研究其实是在做一种间接的研究,是通过物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有时候蛛丝马迹很难各自解释清楚,只有努力把线索集中,方才可以得到确凿可信的结论。
(摘编自《东方早报》2013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