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口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不但影响着人口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而且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深度及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带来了人口生育率的下降,2010年黑龙江省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0.75,出生人口急剧减少;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口不断流失,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际净流出人口为200多万人,人口外流带走了劳动力资源,加剧了人口结构的老化。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给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人口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老龄化将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使劳动力负担系数不断上升,养老金需求增加,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压力增大,老年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人口老龄化使人力资源缺乏,人口红利消失,抑制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实质上是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人口发展失去可持续性,人口结构风险较大,进而威胁到人口安全。因此,应关注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做好人口预测,实行人口数量控制与结构控制并重,在做好人口数量控制的同时,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逐步放开生育限制,缓解人口结构压力;积极进行晚婚晚育的宣传,实质性地推进晚婚晚育;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人口外流,改善经济环境,为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留住省内人才,以实现黑龙江省人口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黑龙江;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112-0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将对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适时调整人口控制策略,以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
一、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现状
据黑龙江省2016年人口年鉴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 812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为423.1万人,15~64岁的人口为2 973.4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5.5万人,80岁及80岁以上人口为60.1万人[1]43。
(一)老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2015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5.5万人,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增加了97.7万多人,增加了30%;80岁及80岁以上人口60.1万人,增加了33.9%。
(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从年龄结构来看,2015年黑龙江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為11.1%;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8%。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和7.8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68个百分点和上升了2.4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2.52个百分点和5.38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详见表1:
(三)人口结构压力大于全国水平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0~14岁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4.6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5.2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59个百分点。虽然当时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与全国相比低了0.59个百分点,但15~64岁人口的比重高了5.26个百分点,并且0~14岁人口的比重低了4.6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未来,黑龙江省面临的老龄化压力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黑龙江省2015年人口数据来看,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上升,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
二、黑龙江省人口结构迅速老化的原因
黑龙江省人口结构老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近年来人口流失等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育率和死亡率。一般规律是,生育率高,死亡率高,人口结构年轻化;生育率低,死亡率低,人口结构向着老龄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处于高生育、高死亡的阶段,从人口结构上看,属于年轻化阶段。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卫生保健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有所提高。黑龙江省人均寿命1961年为57.47岁,1981年为68.56岁,2006年为72.95岁,大多年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出生率为6.0‰,死亡率为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新生人口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新生人口逐年递减和人均寿命逐年提高的双重作用下,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人口结构逐渐趋于老化。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状况与全国情况类似,2000年以后逐步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2%,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重已达8.28%,2015年年末达到了10.8%。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快,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生育率过低。自国家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的号召后,计划生育政策在黑龙江省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4年的4.21降至1990年的2.1,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调整后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0.75[2] ,这一结果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18,更远远低于2.16的更替水平。这意味着过低的生育率不但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着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的平衡,更影响到黑龙江省的人口安全。
(三)人口流失加剧 另一个影响黑龙江省人口实际老龄化程度的因素是人口外流。人口流动的规律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人力资源充分地区流向人力资源匮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流动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黑龙江省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边疆省份,是主要的劳动力人口和人才输出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人口省际流入506 397人,流出2 553 648人,净流出人口为2 047 251人,从人口流动数量上看,人口流出数量大于流入数量。在流出的人口中,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这对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三、人口老龄化给黑龙江省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危及人口安全和影响到人口政策的制定。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老年人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群体,也是对社会保障需求最强烈,社会保障消费最大的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增多,社会保障需求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1.劳动力负担系数不断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加之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龄化趋势愈来愈严重,人口结构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伴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老年抚养比呈现出上升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抚养比达到了10.38%,60岁及以上的人口抚养比达到了17.37%。平均每5.76个劳动力人口负担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9.63个劳动力人口负担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10年黑龙江省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873.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8%,而离退休人员344.2万人,增长了8.9%,离退休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参保职工的增长速度。参保职工的抚养系数为39.4%。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劳动力的负担系数愈加沉重。
2.养老金需求增大。老年人口的增多,给社会保障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越多,养老保险金的需求就越大。根据穆怀忠等人的测算,从2001年到205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9.4倍,退休人数将增长4.7倍,养老保险金的需求将增长12.4倍,养老保险金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2014年黑龙江企业职工养老金收入比支出少183亿元,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巨大。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3.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压力增大。医疗保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医疗消费需求。就疾病而言,老年人口是健康最為脆弱的人群,因为进入老年后,人体会因生理老化而导致病理老化,因此一个社会的老年人越多,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就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42%上升为10.8%,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需求的增加,使老年人医疗服务压力增大。
4.老年社会服务需求的提高。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素质会每况愈下,因此,老年人除了经济需求和医疗需求外,对老年福利院、托老所等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方面社会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多。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约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黑龙江省将需要20万张床位,但现实的差距较大,亟须加快发展,以满足老年社会服务的相关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家庭养老是我国世代的传统,这种“反馈式”的养老模式仍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感情上的交流是社会服务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中国老年人更希望过“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单胎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家庭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主要的家庭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老龄甚至高龄,仅从日常照料来看,4∶2∶1家庭养老模式中的年轻人根本无力承担老人的养老义务,养老负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随着家庭和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照料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变得非常短缺。”[3] 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水平又严重滞后,使得当前养老问题陷入了困境。黑龙江省目前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达到了2 305 384户,发展社会养老的功能是解决好这些家庭的养老关键。家庭养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家庭空巢化。空巢家庭形成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因为子女到外地就学,有的是子女到外地工作,也有的是因为子女发生意外死亡,造成空巢,但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于多子女家庭而言,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的概率更高。黑龙江省目前有单身老年人380 125户,对于他们而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而又因经济困难无法入住养老院的高龄空巢老人,存在经济、生活、精神等多方面困难,这样的空巢老人是非常不安全的,随时会发生危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一般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并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属于“未富先老”,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黑龙江省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承受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会更加明显。
1.人力资源的缺乏。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的短缺。老龄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而生育率下降又带来了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减少。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4] 2015年黑龙江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1.1%,近年来持续下降。这意味着虽然当前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充足,但由于0~14岁人口的比重在下降,而15~64岁人口在未来一定时期将步入老龄化。可以预见,未来一定时期劳动力人口将减少,而老龄人口不断增长,人力资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由“人口红利”变为“人口负债”。当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人口老龄化还没有到来之前这一时期,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负担相对较轻,对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称之为“人口红利”。在这一时期,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轻,因此,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蔡昉的研究,我国人口抚养比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便会增加0.115个百分点。然而,“人口红利”既然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中间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就将消失。“红利”和“负债”往往是对应的,在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人口红利”有转向“人口负债”的风险。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使得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这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人口老龄化威胁着人口安全
人口老龄化实质上是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0~14岁的人口为69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9%;15~64岁的人口为2 7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5.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2%。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94%;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9.78%;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28%。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在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却在上升。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相对年轻,65岁以上人口只有5.42%,距离7%的老龄化标准尚有1.58个百分点,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8.28%,2013年年末达到了9.36%,黑龙江省真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2013年年末0~14岁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1.74%,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7.2个百分点。这说明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已严重失衡,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结构风险较大。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黑龙江人口控制策略的调整
面对当前的人口形势,黑龙江省应科学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口控制策略,保证人口的均衡发展。
(一)数量控制与结构调整并重
我国以往的人口政策主要侧重于数量控制,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控制方式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但却客观上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程度加深,使我国人口陷入了数量控制与结构失衡的两难境地之中。黑龙江省人口政策与国家一致,所面临的人口问题相似,也存在着数量控制与结构失衡的两难选择。因此,必须协调好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做好人口数量控制的同时,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采取恰当的措施,保证黑龙江省人口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逐步放开生育限制
面对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结构压力,是否放开生育限制成了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争论焦点是放开生育限制是否再次带来人口的膨胀,使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成果付之东流,引发新的人口数量危机。面对当前的人口现状,适当放开生育限制是理想的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极其低下,即使在农村,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数农民不希望生育过多的孩子。另外,当前单身人口和“丁克”家庭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放开生育限制人口,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因此,放开二胎生育并不会带来人口的膨胀。黑龙江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5人,比全国低52人,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位,人口数量的压力相对较轻。0~14岁人口比例过低,而15~6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相对较高,并有断续升高的趋势,人口结构压力较大。因此,放开生育限制既可能缓解人口结构压力,又不至于带来人口的过快增长。
(三)实质性地推进晚婚晚育
虽然我国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像“一对夫妇一个孩”那样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落实,造成全国和黑龙江省早婚早育現象依然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颇为盛行。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岁以下初婚年龄人口占调查人口的19%,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达到了23.41%。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20岁以下初婚人口占初婚人口的19.55%,22岁以下初婚人口占初婚人口的45.69%。也就是说有1/5的人是在20岁以前结婚的,近1/2的人是在22岁以前结婚的,早婚现象非常严重。与早婚相类似,早育现象也非常严重。一般而言,从初婚到初育的平均间隔年数为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5~19岁人口的平均生育率为5.71‰,20~24岁人口的平均生育率为48.99‰。早育不但对生育妇女和新生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也影响到后天对儿童的教育,同时不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晚婚晚育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二胎生育带来的人口增长,又可以避免“少子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困境。因此,当前应将人口数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晚婚晚育的控制上。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晚婚晚育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早婚早育的打击和惩罚。
(四)采取措施以减少劳动力人口外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加,省际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口流出量大于流入量,并且表现为年轻人口成为流出的主体。大量的年轻人外流,一方面使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人口结构,使人口结构进一步老化。影响人口和人才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和人才环境,一般规律是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人口外流,一方面,黑龙江省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环境,为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留住省内人才和吸引省外或国外人才。只有采取各种重视人才的政策,劳动力人口外流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参 考 文 献]
[1]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大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43,41.
[2]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221.
[3] 中国发展研究会.中国发展报告2011/12: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43.
[4] 蔡昉,张车伟.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7.
〔责任编辑:徐雪野〕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黑龙江;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4-0112-0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将对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适时调整人口控制策略,以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
一、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现状
据黑龙江省2016年人口年鉴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 812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为423.1万人,15~64岁的人口为2 973.4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5.5万人,80岁及80岁以上人口为60.1万人[1]43。
(一)老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2015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5.5万人,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增加了97.7万多人,增加了30%;80岁及80岁以上人口60.1万人,增加了33.9%。
(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从年龄结构来看,2015年黑龙江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為11.1%;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8%。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和7.8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68个百分点和上升了2.4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2.52个百分点和5.38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详见表1:
(三)人口结构压力大于全国水平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0~14岁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4.6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5.2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59个百分点。虽然当时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与全国相比低了0.59个百分点,但15~64岁人口的比重高了5.26个百分点,并且0~14岁人口的比重低了4.6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未来,黑龙江省面临的老龄化压力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黑龙江省2015年人口数据来看,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上升,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
二、黑龙江省人口结构迅速老化的原因
黑龙江省人口结构老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近年来人口流失等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育率和死亡率。一般规律是,生育率高,死亡率高,人口结构年轻化;生育率低,死亡率低,人口结构向着老龄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处于高生育、高死亡的阶段,从人口结构上看,属于年轻化阶段。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卫生保健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有所提高。黑龙江省人均寿命1961年为57.47岁,1981年为68.56岁,2006年为72.95岁,大多年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出生率为6.0‰,死亡率为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新生人口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新生人口逐年递减和人均寿命逐年提高的双重作用下,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人口结构逐渐趋于老化。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状况与全国情况类似,2000年以后逐步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2%,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重已达8.28%,2015年年末达到了10.8%。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快,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生育率过低。自国家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的号召后,计划生育政策在黑龙江省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4年的4.21降至1990年的2.1,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调整后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0.75[2] ,这一结果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18,更远远低于2.16的更替水平。这意味着过低的生育率不但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着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的平衡,更影响到黑龙江省的人口安全。
(三)人口流失加剧 另一个影响黑龙江省人口实际老龄化程度的因素是人口外流。人口流动的规律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人力资源充分地区流向人力资源匮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流动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黑龙江省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边疆省份,是主要的劳动力人口和人才输出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人口省际流入506 397人,流出2 553 648人,净流出人口为2 047 251人,从人口流动数量上看,人口流出数量大于流入数量。在流出的人口中,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这对黑龙江省的人口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三、人口老龄化给黑龙江省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危及人口安全和影响到人口政策的制定。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老年人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群体,也是对社会保障需求最强烈,社会保障消费最大的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增多,社会保障需求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1.劳动力负担系数不断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加之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龄化趋势愈来愈严重,人口结构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伴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老年抚养比呈现出上升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抚养比达到了10.38%,60岁及以上的人口抚养比达到了17.37%。平均每5.76个劳动力人口负担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9.63个劳动力人口负担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10年黑龙江省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873.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8%,而离退休人员344.2万人,增长了8.9%,离退休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参保职工的增长速度。参保职工的抚养系数为39.4%。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劳动力的负担系数愈加沉重。
2.养老金需求增大。老年人口的增多,给社会保障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越多,养老保险金的需求就越大。根据穆怀忠等人的测算,从2001年到205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9.4倍,退休人数将增长4.7倍,养老保险金的需求将增长12.4倍,养老保险金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2014年黑龙江企业职工养老金收入比支出少183亿元,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巨大。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3.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压力增大。医疗保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医疗消费需求。就疾病而言,老年人口是健康最為脆弱的人群,因为进入老年后,人体会因生理老化而导致病理老化,因此一个社会的老年人越多,产生的医疗服务需求就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42%上升为10.8%,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需求的增加,使老年人医疗服务压力增大。
4.老年社会服务需求的提高。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素质会每况愈下,因此,老年人除了经济需求和医疗需求外,对老年福利院、托老所等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方面社会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多。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约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黑龙江省将需要20万张床位,但现实的差距较大,亟须加快发展,以满足老年社会服务的相关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
家庭养老是我国世代的传统,这种“反馈式”的养老模式仍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感情上的交流是社会服务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中国老年人更希望过“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单胎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家庭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主要的家庭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老龄甚至高龄,仅从日常照料来看,4∶2∶1家庭养老模式中的年轻人根本无力承担老人的养老义务,养老负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随着家庭和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照料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变得非常短缺。”[3] 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水平又严重滞后,使得当前养老问题陷入了困境。黑龙江省目前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达到了2 305 384户,发展社会养老的功能是解决好这些家庭的养老关键。家庭养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家庭空巢化。空巢家庭形成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因为子女到外地就学,有的是子女到外地工作,也有的是因为子女发生意外死亡,造成空巢,但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于多子女家庭而言,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的概率更高。黑龙江省目前有单身老年人380 125户,对于他们而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而又因经济困难无法入住养老院的高龄空巢老人,存在经济、生活、精神等多方面困难,这样的空巢老人是非常不安全的,随时会发生危险。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一般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并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属于“未富先老”,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黑龙江省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承受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会更加明显。
1.人力资源的缺乏。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的短缺。老龄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而生育率下降又带来了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减少。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4] 2015年黑龙江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1.1%,近年来持续下降。这意味着虽然当前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充足,但由于0~14岁人口的比重在下降,而15~64岁人口在未来一定时期将步入老龄化。可以预见,未来一定时期劳动力人口将减少,而老龄人口不断增长,人力资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由“人口红利”变为“人口负债”。当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人口老龄化还没有到来之前这一时期,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负担相对较轻,对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称之为“人口红利”。在这一时期,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轻,因此,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蔡昉的研究,我国人口抚养比例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便会增加0.115个百分点。然而,“人口红利”既然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中间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就将消失。“红利”和“负债”往往是对应的,在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人口红利”有转向“人口负债”的风险。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使得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这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人口老龄化威胁着人口安全
人口老龄化实质上是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0~14岁的人口为69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9%;15~64岁的人口为2 7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5.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2%。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94%;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9.78%;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28%。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在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却在上升。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人口结构相对年轻,65岁以上人口只有5.42%,距离7%的老龄化标准尚有1.58个百分点,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8.28%,2013年年末达到了9.36%,黑龙江省真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2013年年末0~14岁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1.74%,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7.2个百分点。这说明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已严重失衡,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结构风险较大。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黑龙江人口控制策略的调整
面对当前的人口形势,黑龙江省应科学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口控制策略,保证人口的均衡发展。
(一)数量控制与结构调整并重
我国以往的人口政策主要侧重于数量控制,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控制方式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但却客观上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程度加深,使我国人口陷入了数量控制与结构失衡的两难境地之中。黑龙江省人口政策与国家一致,所面临的人口问题相似,也存在着数量控制与结构失衡的两难选择。因此,必须协调好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做好人口数量控制的同时,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采取恰当的措施,保证黑龙江省人口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逐步放开生育限制
面对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结构压力,是否放开生育限制成了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争论焦点是放开生育限制是否再次带来人口的膨胀,使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成果付之东流,引发新的人口数量危机。面对当前的人口现状,适当放开生育限制是理想的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极其低下,即使在农村,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数农民不希望生育过多的孩子。另外,当前单身人口和“丁克”家庭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放开生育限制人口,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因此,放开二胎生育并不会带来人口的膨胀。黑龙江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5人,比全国低52人,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位,人口数量的压力相对较轻。0~14岁人口比例过低,而15~6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相对较高,并有断续升高的趋势,人口结构压力较大。因此,放开生育限制既可能缓解人口结构压力,又不至于带来人口的过快增长。
(三)实质性地推进晚婚晚育
虽然我国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像“一对夫妇一个孩”那样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落实,造成全国和黑龙江省早婚早育現象依然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颇为盛行。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岁以下初婚年龄人口占调查人口的19%,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达到了23.41%。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20岁以下初婚人口占初婚人口的19.55%,22岁以下初婚人口占初婚人口的45.69%。也就是说有1/5的人是在20岁以前结婚的,近1/2的人是在22岁以前结婚的,早婚现象非常严重。与早婚相类似,早育现象也非常严重。一般而言,从初婚到初育的平均间隔年数为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5~19岁人口的平均生育率为5.71‰,20~24岁人口的平均生育率为48.99‰。早育不但对生育妇女和新生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也影响到后天对儿童的教育,同时不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晚婚晚育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二胎生育带来的人口增长,又可以避免“少子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困境。因此,当前应将人口数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晚婚晚育的控制上。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晚婚晚育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早婚早育的打击和惩罚。
(四)采取措施以减少劳动力人口外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加,省际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口流出量大于流入量,并且表现为年轻人口成为流出的主体。大量的年轻人外流,一方面使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人口结构,使人口结构进一步老化。影响人口和人才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和人才环境,一般规律是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人口外流,一方面,黑龙江省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环境,为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留住省内人才和吸引省外或国外人才。只有采取各种重视人才的政策,劳动力人口外流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参 考 文 献]
[1] 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大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43,41.
[2]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221.
[3] 中国发展研究会.中国发展报告2011/12: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43.
[4] 蔡昉,张车伟.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7.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