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9月8日
10位老教授获科教兴国贡献奖
1997年9月8日,“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在北京颁发,雷洁琼、周远清等出席颁奖仪式并向获奖者颁奖。
吴良镛、吴树青、陈琳、陈太一、欧阳山尊、郑小瑛、徐凤翔、梁思礼、潘家铮、潘承孝等10位教授荣获“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为创建中国老教授协会作出贡献的李正文、云光被授予“老教授事业荣誉奖”。
“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老教授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设立,旨在充分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9月10日
南京师大庆祝建校一百周年
200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十八个教师节,也是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全国各地校友及南师大全体师生员工近5万人汇聚南师,共同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有着雄厚的实力,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
1996年9月12日
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
1996年9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目前全国高校第一个研究海外汉学的实体机构。
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后,积极开展与海内外学术界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以海外汉学的发展和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便更深入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同时也推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1987年9月8日 文学教育家曹靖华逝世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1897年8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卢氏县。青年时代即积极投身进步的学生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2年回国。1925年受李大钊同志派遣,赴开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等校任教,1933年秋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除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外,他还担任过文艺界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候补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主编等。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国代表团,为推动和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曹靖华于1987年9月8日凌晨溘然长逝,终年90岁。
1985年9月10日 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建立教师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的第一个节日。从此,每年9月10日前后,全国各地都要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表彰那些优秀教师和在尊师重教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使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恢复和发扬光大。
10位老教授获科教兴国贡献奖
1997年9月8日,“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在北京颁发,雷洁琼、周远清等出席颁奖仪式并向获奖者颁奖。
吴良镛、吴树青、陈琳、陈太一、欧阳山尊、郑小瑛、徐凤翔、梁思礼、潘家铮、潘承孝等10位教授荣获“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为创建中国老教授协会作出贡献的李正文、云光被授予“老教授事业荣誉奖”。
“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老教授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设立,旨在充分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9月10日
南京师大庆祝建校一百周年
200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十八个教师节,也是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全国各地校友及南师大全体师生员工近5万人汇聚南师,共同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有着雄厚的实力,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
1996年9月12日
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
1996年9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是目前全国高校第一个研究海外汉学的实体机构。
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后,积极开展与海内外学术界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以海外汉学的发展和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便更深入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同时也推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1987年9月8日 文学教育家曹靖华逝世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1897年8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卢氏县。青年时代即积极投身进步的学生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2年回国。1925年受李大钊同志派遣,赴开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等校任教,1933年秋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除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外,他还担任过文艺界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候补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主编等。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国代表团,为推动和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曹靖华于1987年9月8日凌晨溘然长逝,终年90岁。
1985年9月10日 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建立教师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的第一个节日。从此,每年9月10日前后,全国各地都要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表彰那些优秀教师和在尊师重教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使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恢复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