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泉学院:“神秘”的“牛”校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yy5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南京外国语学校一名优等生放弃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读书的机会,选择去一所国人几乎闻所未闻的学校——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以下简称“深泉”)求学。消息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所什么学校?这所学校到底有什么特色和魅力?
  
  与世隔绝的学校
  深泉坐落在美国加州东部沙漠的山谷里,1917年由实业家兼教育家卢西恩·纳恩(Lucien Nunn)出资创办。纳恩认为,物质世界充满罪恶,真正的伟人要能倾听“荒漠的声音”,于是他找到了这块占地130平方公里的荒漠山谷,开办了这所与世隔绝的学校。
  去深泉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从洛杉矶出发,要先向北驱车5个小时,再坐3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最后乘校园巴士翻过一座2000多米的高山,才能到达这所位于沙漠深处的学校。这里离最近的小镇毕晓普也有35公里。深泉四面环山,地理位置十分孤立,每到冬季经常会因为积雪而中断与外界的道路联系。
  深泉选择这么偏僻的位置也是为了体现学校的哲学观之一:提倡在物质上的孤立。孤立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学校原来使用买来的蓄电池供电,到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在2006年又配置了一部分太阳能设备。在用电低峰时期,学校也会把电卖给太平洋瓦电公司”太平洋天然气电力公司。
  深泉原来有一条直拨的电话线贯穿“怀特山脉”,但是因为维修困难所以未能长久支撑。电话线在20世纪90年代被无线电接收取代,无线电信号被传输到毕晓普地区的接收站。单一的无线电可以通过移动电台将信号传送出怀特山脉,但是在大风和暴雨这类恶劣的气候情况下,信号很容易受干扰。学校也接通从人造卫星传输下来的互联网信号,但电话和互联网经常由于恶劣的天气而中断。报纸则是通过邮局寄过来的,通常都要晚两天。
  种种与世隔绝给这所学校平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
  
  别具特色的学校
  深泉的位置虽然与世隔绝,犹如世外桃源,但却是美国一所颇具声誉的私立文理学院,也是目前美国仅存的几所男校之一。它每年只招10〜15名男生,学制两年。学校为学生提供全额助学金,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可以省下每年大约5万美元的学费和食宿费,但代价是他们每周必须劳动至少20个小时。学校目前有26名学生,3名管理者(一名院长和两名系主任),8名教授以及5名职工。现任的院长是知名历史学家罗斯·彼得森(院长的工作主要是经营这所大学、管理校友的捐款和基金会的资金)。
  这样特立独行的牛仔式学校,是许多优秀学生向往的现代乌托邦,同时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实验的成功典范。学校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名声,是因为在办学之初,创始人纳恩就为深泉定下了影响至今的校训:劳动,学术,自治(labor, academics, and self-governance)。纳恩认为,体力劳动、书本知识以及自我管理的生活方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样的办学理念也造就了深泉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育人模式。
  第一个特色就是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种劳动。每天天刚亮,学生就要起床去干活,从放牛、挤牛奶、捆干草、喂马、养猪、开拖拉机、开车拉货、打树桩到做饭菜、洗碗碟、清理下水道等牛仔式的活计,每个人都要轮做一遍,机会一律平等,大家都得到锻炼。每天都由学生负责烧早饭和晚饭;午饭由专门的厨师负责,学校目前的厨师是深泉毕业的学生,刚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生们经常是靴子上还粘着牛粪就回到教室里去探讨严肃的文学、科学等问题了。每个人都要理解自己的职责,无论是厨师、送牛奶的、技工,还是饲料工和图书管理员,都对整个团体的利益至关重要。如果你修不好拖拉机,可能谁都吃不上饭。可见,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自给自足的小社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山姆·艾伦表示:“这种教育方式是独特的,能丰富知识。过去6个月,我一直负责屠宰加工牲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深泉因此而自给自足,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学习才是免费的,这在美国大学中非常罕见。”
  第二个特色是深泉有着很好的学术氛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相当高,经常在下课时间到了之后,请教授到草地上继续讨论;学生还反复要求每周多开几节课。曾任耶鲁大学文学教授的戴夫·阿恩特每个学期(8周)布置的阅读作业包括4000多页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和几百页文学评论,“我看美国不会有哪所大学会布置这么多作业、上课还有学生像他们这样积极回应的。”学校的教授中有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校的名师,也有曾经在深泉学习过的校友,他们不惜降低年薪到深泉来执教。学校有一条规定:夜间教授房屋走廊的灯不能关,以便学生们可以随时敲门进去一对一地讨论问题。学校教授的敬业乐业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学校里很多班只有几个人,甚至是一对一的教授课程;每堂课都是讨论式的,而且人文学科科目较多;学生们还广泛地学习希罗多德历史著作、哥白尼日心说以及线性代数等专题。学校也有“德育课”,课程内容与“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等有关,目的是教导学生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和人类。
  第三个特色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学生们在两年之内要独立地生活并作好对未来的打算。除此以外,他们可以作任何决定——包括学校开设课程、任免教授、新生录取等,学生都可以参与,而且决定权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全体学生还要举行一次公投,决定是否开始招收女生。不过,这么多年的投票结果一直没有改变——只招收男生。院长有可能在冬天凌晨4点敲响学生宿舍的门,宣布说,“牛奶场被淹了”,却并不指挥大家行动。这也正是深泉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在没有建议的情况下处理问题。这一“另类”学校的管理异常严格,不经允许不得离开校园,严禁接触酒精和毒品,也不提倡看电视。不过,每逢过节时,教职工都会请学生到家里开派对,大家其乐融融。
  
  确实难考的学校
  深泉对于申请人的要求十分严格,所有申请人均需要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前上交申请表格,申请流程也相当复杂,分为两轮:
  第一轮中,首先像申请别的学校一样,申请人需要提供“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成绩、高中成绩单以及在校时发表文章的题目。可能被选中而进入下一轮所需的条件非常之高,SAT阅读成绩范围是750〜800分,数学成绩须有710〜750分。写作成绩仅作参考,因为深泉更看重学生对本校出的文章题目的回答水平。
  如果通过第一轮选拔,学生便会被邀请到学校参加第二轮的选拔。很多国际申请人就是因为需要到学校参加“复试”所以退缩了。第二轮选拔需要申请人提交两封推荐信及附加论文。申请人还必须接受为期3天的农场劳动和课堂考验,以检验他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教学方式”。面试时,申请人坐在由八名在校学生和两名资深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面前,回答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鲨鱼和北极熊在中性的胶状物介质中打架,谁会赢,为什么?”学校在每年的2月底将决定最终合格的申请人。
  由于深泉“够牛”,不少优等生都纷纷慕名去报考。不少学生都是放弃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录取机会投奔而来的;还有的学生从名校转学而来,如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就是在厦门大学读大三时转到深泉学习的。
  《纽约时报》曾给予深泉这样的评论:“这是世界上最挑剔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
  
  英才辈出的学校
  创校90多年来,深泉仅毕业了1000余名学生(其中有70名国际学生),这个数量比不上当今哈佛大学一届毕业生的数量(2000人左右)。但“物以稀为贵”,加之常年紧张的课程学习,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自律与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还有在沙漠里培养出来的坚韧性格与合作精神,使这些毕业生具有良好素质和发展潜力,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欢迎。
  在深泉完成两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将得到专科学位,当然很少人只满足于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转学进入其他常规大学完成剩下两年的学业。因为学校生源质量高、风格独特、学术声誉高,以及吃苦耐劳的生活培养出的领袖气质,学生在转学时有着极大的优势。近80%的毕业生离开深泉后直接进入哈佛、耶鲁、布朗、斯坦福、伯克利、康奈尔、普林斯顿、哥伦比亚、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牛津大学等名校读大三,超过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能够获得硕士学位,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最终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其他人则会先志愿服务一年,如1999级的尼古拉斯·戈森离开深泉后推迟去哈佛,而是先到波斯尼亚为国际救援委员会服务了一年。
  近5年来,深泉的在校生中有5人拿到杜鲁门奖学金(一项奖励为公众服务的学生的至高荣誉),多人拿到罗德兹奖学金(一个世界级的奖学金,专供外国优等生前往牛津大学学习之用)。
  深泉9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许多精英人才。校友中除了国会议员基姆·沃林外,还有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威廉·汉佛、联邦大法官托马斯·法尔查德、互联网大亨大卫·希兹、空中客车公司日本分公司总裁福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知名记者查尔斯·科林伍德等。另外,不少校友都获得过大奖,如地球物理学家雷蒙德·卿勒和汉学家埃立克·米格勒分别获得“麦克阿瑟奖”(该奖是颁发给那些在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奖金50万美元),数学家格斯特瓦斯·西蒙斯获得“劳伦斯奖”,作家彼得·罗克获得“亚历克斯奖”,等等。
  最让深泉人感到自豪的是:本着提高非洲落后地区农耕水平和做慈善的信念,1996级学生安德烈·豪斯尼在当地创办了有机农耕公司,并拿出公司利润的70%做慈善;他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做法受到了肯尼亚等国政府和农民的赞扬。
  深泉的校友对母校充满感情,都乐于为母校捐款。迄今为止,校方收到的校友捐款已超过1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这奇特的两年学习和生活定义了他们的一生,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办学有特色、毕业生优秀,《名利场》《纽约人》《洛杉矶时报》等著名媒体都对深泉做过专题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在学生素质和服务社会的层次方面,深泉排在全美高校的第三名,仅次于普林斯顿和耶鲁。
其他文献
在澳大利亚众多高校中,迪肯大学一直是中国学子追逐的热门学校之一。它在应用性教学方面具有的特点与优势,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就读。    享有盛誉的学府  迪肯大学成立于1974年,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现有五个校区,分别位于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吉朗市和瓦南布三个城市。在校生约4万多人,此外还有近3万人接受学校提供的网络及远程教育。迪肯大学是澳大利亚著名高校之一,是澳大利亚唯一一所两次荣获年度重点大学
期刊
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多,各省各地学校校舍、设备等“硬件”资源较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软件”资源——教师素质的提升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日前,为了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河南省教育厅出台了《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教育人才规划》)。本刊特邀请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张涛、《教育人才规划》编制专家组核心成员陈国维和王振存,对《教育人才规划》进行了解读。 
期刊
大学生体育消费作为现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不是一个单独的经济消费问题,而是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问题和社会生活问题。因此,对该群体的体育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和消费动机等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西昌学院是一所综合型高校,在校生人数2万余人,学生生源分布全国各地,家庭经济背景不同。本次调查以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汽车与电子工程学院、轻化工程学院、文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徐建国: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特制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如
期刊
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环境和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可以说,地球的承载能力正面临极限。有鉴于此,一些国际组织和有识之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呼吁实现“我们共同发展”,即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大学需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
期刊
目前,我国在民航飞行员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即培养、生成或培养、成长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把学生锤炼成思想过硬、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技术精湛的飞行员,山东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按照民航行业特殊要求,借鉴军队的管理模式
期刊
山东滨州学院飞行学院是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民航总局同意创建的全国地方高校第一个飞行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18人,设有飞行技术(飞行驾驶)、飞行技术(飞行安全)、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飞行技术(飞行驾驶)养成生292名、飞行技术(飞行安全)学员34名、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方向)学生76名。为海南航空公司、山东航空公司等培养“大改驾”
期刊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极快,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屡创新高,成绩有目共睹。但成绩背后,也不可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职教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尤其是某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像出自一条生产线的标准产品,就连缺陷也是同一个版本。   应当承认,过分单一的结构模式,直接导致许多职校缺乏特色。至于哪所职校出过哪些有名有姓的人才,又是通过何种程序成长成型,家长和求
期刊
开创“渤三角”  职教名城的邢台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邢台市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成绩斐然。尤其是近年来,邢台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打造“渤三角”职教名城的战略,以职教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使得该市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高潮。送教下乡、搭建“职教广场”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实践工程使得邢台职教享誉全国,“北看邢台,南看深圳”已经成为全国
期刊
2011年6月25日,总投资4.85亿元的青海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开工建设;  2011年9月30日,青海省与山东省签署“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协议书。  青海职业教育的两则消息引起了本刊的关注,这也是本栏目第一次将视线投向青海:前者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极大地缓解了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增强了青海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后者以“结对子”的方式,充分利用东部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