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30日,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以涉嫌受贿罪决定对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予以逮捕。蔡荣生案暴露的招生黑幕持续发酵,引发自主招生改革“怀疑论”。对自主招生的最大质疑在于,权力腐败导致自主招生不公,使得自主招生成为权贵谋利的工具。
自主招生被腐败拖住脚步
如果把事物发展的进程比喻成波浪式前进,那么,自主招生的发展正遭遇其自身的第一个低谷。今年,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9所省属高校,首次暂停已持续开展几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这是否有意味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发生了回潮?
有专家表示,高考和自主招生,正如计划经济年代的价格双轨制,有制度空子可钻。“自主招生出现问题的根源不在自主招生本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我国的高校招生类似于当年价格双轨制,当时出问题不在于有了市场,而在于行政主导的计划体制下,人为操纵市场。自主招生出问题,不是因为高校有了自主权,而是因为这种自主权依然是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受到人为影响。蔡荣生案并非孤例。分数不够拿钱来,学校大门朝你开。今年1月,因为招生、基建等问题,湖北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刚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据湖北省纪委调查,刘刚利用职务便利,在招生、基建、干部人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2013年,湖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查办权力相对集中部门的腐败案件,其中教育部门违纪违法案件384件,同比上升52.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然而,一些高校被曝自主招生丑闻后,自主招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表示,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裁量权越大,腐败空间就越大。他说:“自主招生是为提高素质教育设计的,但是老问题没解决,又产生教育不公等新问题。只要统计一下,各个层面、各个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招录的学生就可知,弱势群体的孩子很少。有些学校录取的分差高达100分,给予了有社会资本的家庭极大的操作空间。”
农村学生难过“自主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到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到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1978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年到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有专家表示,对于上述现象,自主招生制度应负有一定责任。自主招生的考题,往往是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5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城乡学生的知识面从初中就拉开了差距。某地中考前三摸有这样一道英语单选题“Jilin province is in the of China”(吉林省位于中国的 ),答案很明显应该选择“northeast”(东北),但就是一道这样的送分题,出现了城乡得分率的极大差距。原因让人出乎意料:当地中考不考地理,于是农村中学便不开设地理课,再加上学生课外阅读量过低,导致大量农村籍考生根本不知道吉林省在哪里。后来这道题成为当地教研室避免学生家庭出身对答题影响的反面典型。
橘生淮,北为枳
自主招生试题考出来的学生之间差距,明显是城乡差距和重点与非重点中学的差距。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可能会被学校包办,一条龙参加竞赛;而小城市或者偏远乡村的普通中学学生却连报名途径都不知道。能组织起来成规模准备竞赛的往往是超级中学。考虑到不同水平中学的学生分布差异,更能看出五项学科竞赛不仅是名校生的搏击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小资和中产子弟的俱乐部。
从最具代表性的“985”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模式和考试难度可以看出,本来就已在高考中出现的阶层分化被进一步加强。笔试的难度和深度,以及面试时对学生言谈举止以及课外阅读量的考察,天然的对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不利,更何况自招资格往往直接被重点中学瓜分,偏远乡镇的中学只能望而兴叹。
自主招生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度下大学独立于社会政治结构之外的制度性选择。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下,教育权成为基本人权,教育选拔人才的功能不再重要,才能产生自主招生制度。该体制与中国现状天然不相符。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贵族垄断知识的时代,到举孝廉进而形成士族、阶层固化的时代,最终稳定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上。科举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成为国学,为皇帝家族统治服务,皇帝之下,人人平等。可以说,考试制度和封建帝制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制度平衡。中国当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民主选举、贵族继承和举孝廉等制度的混合体。因而,教育考试制度既难以置身事外,又难以找准落脚点。可以说,单纯靠教育本身的力量来创造出一个符合全体中国人心理预期的考试制度,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于中国文化水土不服就不足为奇了。
机制导致阶层固化
人们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城市里的好学校,是因为高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考知识,知识是任何人都可以努力学到的,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而能力建立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农村孩子就不占优势。这说明,高考的出题方向以城市文化为背景。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农村孩子处于高考的话语和逻辑体系之外。自主招生考试强化了对能力和见识的考察,身处农村的学生,就更加处于劣势了。 自主招生考察筛选的功能机制,直接导致了阶层固化。
当代中国,政府官员的任免是由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企业的招聘主要看个人学识和能力。这些都不需要考察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能力。即使是从就业率角度看,考察学生能力也毫无必要。2012年,北大教育学院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他们跟踪了北大教育学院的一个班学生,连续跟踪了3年,主要关注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结果90%以上的男同学找到工作是靠父亲的关系。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用考察能力的方法,来决定那些高中毕业生有资格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全没有必要。优质的高等教育毕竟是稀缺资源,在决定这一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保公平。至于哪些人能最终脱颖而出,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大数法则,是自然规律,一个自然选择出来的群体必然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人为干预筛选出的只是更努力的上一代——他们把子女送进了优质高中,这些学生才有机会得到某些见识和能力。人为选择性干预的结果,是某一方面的加强,代价则是其他更多方面的退化。从宏观和长远看,任何的考试制度都是得不偿失,专门考查能力的自主招生更是不可取。
但是,总要有一种考察来做抉择。怎么办?《蚁族》作者之一梁剑认为,自主招生中,比考察学生能力和知识更好的作法是,选择那些对某种专业更有志向、有爱好的学生,忽略禀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忽略禀赋?因为人们的出身、家庭背景、种种社会关系,在道德上不应该成为实现个人梦想的障碍和阻力。
政策有“回收”迹象
如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个问题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同时,严格控制规模,完善招生程序,确保公开透明,克服“掐尖”“小高考”等弊端。杜玉波称,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俗称的“偏才怪才”,这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2.5万名左右。杜玉波表示:总的看,这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杜玉波同时强调,这次改革,主要明确5项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教育部将尽快制定相关文件,各试点高校也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自主招生政策的“回收”,是在中国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也意味着,过去几年高校自主招生加大了社会不公,辜负了人们的期望。
自主招生被腐败拖住脚步
如果把事物发展的进程比喻成波浪式前进,那么,自主招生的发展正遭遇其自身的第一个低谷。今年,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9所省属高校,首次暂停已持续开展几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这是否有意味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发生了回潮?
有专家表示,高考和自主招生,正如计划经济年代的价格双轨制,有制度空子可钻。“自主招生出现问题的根源不在自主招生本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我国的高校招生类似于当年价格双轨制,当时出问题不在于有了市场,而在于行政主导的计划体制下,人为操纵市场。自主招生出问题,不是因为高校有了自主权,而是因为这种自主权依然是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受到人为影响。蔡荣生案并非孤例。分数不够拿钱来,学校大门朝你开。今年1月,因为招生、基建等问题,湖北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刚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据湖北省纪委调查,刘刚利用职务便利,在招生、基建、干部人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2013年,湖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查办权力相对集中部门的腐败案件,其中教育部门违纪违法案件384件,同比上升52.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然而,一些高校被曝自主招生丑闻后,自主招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表示,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裁量权越大,腐败空间就越大。他说:“自主招生是为提高素质教育设计的,但是老问题没解决,又产生教育不公等新问题。只要统计一下,各个层面、各个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招录的学生就可知,弱势群体的孩子很少。有些学校录取的分差高达100分,给予了有社会资本的家庭极大的操作空间。”
农村学生难过“自主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到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到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1978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年到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有专家表示,对于上述现象,自主招生制度应负有一定责任。自主招生的考题,往往是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5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城乡学生的知识面从初中就拉开了差距。某地中考前三摸有这样一道英语单选题“Jilin province is in the of China”(吉林省位于中国的 ),答案很明显应该选择“northeast”(东北),但就是一道这样的送分题,出现了城乡得分率的极大差距。原因让人出乎意料:当地中考不考地理,于是农村中学便不开设地理课,再加上学生课外阅读量过低,导致大量农村籍考生根本不知道吉林省在哪里。后来这道题成为当地教研室避免学生家庭出身对答题影响的反面典型。
橘生淮,北为枳
自主招生试题考出来的学生之间差距,明显是城乡差距和重点与非重点中学的差距。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可能会被学校包办,一条龙参加竞赛;而小城市或者偏远乡村的普通中学学生却连报名途径都不知道。能组织起来成规模准备竞赛的往往是超级中学。考虑到不同水平中学的学生分布差异,更能看出五项学科竞赛不仅是名校生的搏击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小资和中产子弟的俱乐部。
从最具代表性的“985”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模式和考试难度可以看出,本来就已在高考中出现的阶层分化被进一步加强。笔试的难度和深度,以及面试时对学生言谈举止以及课外阅读量的考察,天然的对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不利,更何况自招资格往往直接被重点中学瓜分,偏远乡镇的中学只能望而兴叹。
自主招生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度下大学独立于社会政治结构之外的制度性选择。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下,教育权成为基本人权,教育选拔人才的功能不再重要,才能产生自主招生制度。该体制与中国现状天然不相符。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贵族垄断知识的时代,到举孝廉进而形成士族、阶层固化的时代,最终稳定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上。科举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成为国学,为皇帝家族统治服务,皇帝之下,人人平等。可以说,考试制度和封建帝制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制度平衡。中国当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民主选举、贵族继承和举孝廉等制度的混合体。因而,教育考试制度既难以置身事外,又难以找准落脚点。可以说,单纯靠教育本身的力量来创造出一个符合全体中国人心理预期的考试制度,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于中国文化水土不服就不足为奇了。
机制导致阶层固化
人们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城市里的好学校,是因为高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考知识,知识是任何人都可以努力学到的,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而能力建立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农村孩子就不占优势。这说明,高考的出题方向以城市文化为背景。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农村孩子处于高考的话语和逻辑体系之外。自主招生考试强化了对能力和见识的考察,身处农村的学生,就更加处于劣势了。 自主招生考察筛选的功能机制,直接导致了阶层固化。
当代中国,政府官员的任免是由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企业的招聘主要看个人学识和能力。这些都不需要考察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能力。即使是从就业率角度看,考察学生能力也毫无必要。2012年,北大教育学院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他们跟踪了北大教育学院的一个班学生,连续跟踪了3年,主要关注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结果90%以上的男同学找到工作是靠父亲的关系。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用考察能力的方法,来决定那些高中毕业生有资格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全没有必要。优质的高等教育毕竟是稀缺资源,在决定这一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保公平。至于哪些人能最终脱颖而出,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大数法则,是自然规律,一个自然选择出来的群体必然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人为干预筛选出的只是更努力的上一代——他们把子女送进了优质高中,这些学生才有机会得到某些见识和能力。人为选择性干预的结果,是某一方面的加强,代价则是其他更多方面的退化。从宏观和长远看,任何的考试制度都是得不偿失,专门考查能力的自主招生更是不可取。
但是,总要有一种考察来做抉择。怎么办?《蚁族》作者之一梁剑认为,自主招生中,比考察学生能力和知识更好的作法是,选择那些对某种专业更有志向、有爱好的学生,忽略禀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忽略禀赋?因为人们的出身、家庭背景、种种社会关系,在道德上不应该成为实现个人梦想的障碍和阻力。
政策有“回收”迹象
如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个问题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同时,严格控制规模,完善招生程序,确保公开透明,克服“掐尖”“小高考”等弊端。杜玉波称,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俗称的“偏才怪才”,这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2.5万名左右。杜玉波表示:总的看,这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杜玉波同时强调,这次改革,主要明确5项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教育部将尽快制定相关文件,各试点高校也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自主招生政策的“回收”,是在中国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也意味着,过去几年高校自主招生加大了社会不公,辜负了人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