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难有新意。他们有的是因为忽视观察生活的细节,而人云亦云;有的是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不能形成作文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而不深不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开发习作资源,帮助学生牵起习作与生活的手,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以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促进学生快乐表达。
一、有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一般来说,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可以分为四类:自然现象、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观察这些正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捕捉自然景象,获取习作素材。
自然景象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姿态万千的鸟兽虫鱼、一岁一枯荣的花草树木……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材料。如何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让它们成为学生鲜活的习作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观察自然现象的时机,给学生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强烈的冲击,让学生充满兴趣,积极地去观察、感受与体验自然景象,这样在描叙自然景象时,才能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台风经过我市时,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学契机,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风中的人和物,并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外面狂风骤起,昏天黑地,仿佛地球就要毁灭似的。我胆战心惊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行人一个个急匆匆往家赶,大树在风中狂舞。突然狂风把我身上的一个塑料袋吹跑,我冲向前,想把它捡回来,可是狂风猛地一下子将它吹到空中,那个塑料袋子在空中得意洋洋地飞舞着,还发出呼呼的声音,似乎在嘲笑我的无能……”
这样有个性的表达就是缘于老师敏锐地捕捉观察对象——台风,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学生才会在亲历这场台风时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体验台风,对台风的了解才更为深刻,描写台风时才能做到内容具体,富有真情实感。如果台风过后,让学生回忆台风来临时的情景,学生对台风的认识会那么深刻吗?感受与体验会那么强烈吗?因此,敏锐地捕捉自然景象,及时指导观察,才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快乐表达。
2.留心学校生活,汲取习作素材。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最为常见的是各种课程活动,如体育课上的跳绳、跑步、运球等活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各种主题活动;数学课堂上解答难题的学习过程;科学课上无土栽种豌豆苗的实验……这些活动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因此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让学生把活动过程、感悟、体验写出来,学生就有话可说,习作时就有激情,表达就会有个性。因此,留心学校生活,密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3.观察家庭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家庭生活是温馨的,充满了情与爱。但独生子女大多自私,他们视长辈辛劳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如何让学生懂得爱,懂得感恩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以“心中最美的一幅画”为主题的习作训练,鼓励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从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结果有同学发现平日自己觉得唠唠叨叨的妈妈,原来很了不起,每天忙里忙外,照顾生病的奶奶任劳任怨,从而体会了妈妈的辛劳,妈妈孝顺老人的美好品质也在自己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有的同学终于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寒冷的冬天里妈妈帮自己抹冻疮药膏,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感恩,更可以帮助学生从中积累习作素材。
4.关注社会生活,形成习作素材。
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观察身边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社会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悟、认识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笔者曾注意到班上的孩子们经常在一家远近闻名的锅盖面馆吃早餐,就组织学生利用吃早饭的时间观察面馆里的人和事,每天把观察到的结果写成观察日记,在语文课上安排五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今日新发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学生的观察内容逐步丰富了起来,锅盖面的历史、锅盖面独特的制作方法与煮面方式、锅盖面的样子与鲜美味道,服务员端面招呼客人的样子、食客吃面的情景、面店里的故事等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学生对镇江的面食文化、历史、风俗人情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老师对学生吃锅盖面这一现象司空见惯,没有指出锅盖面这一观察对象,学生也就可能对这一生活现象熟视无睹,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这道美食时,恐怕学生的描述就会如浮光掠影,不会这么真切。
5.创设日常生活,生成习作素材。
有时习作需要学生必须拥有某种生活经历,才能顺利完成习作。但学生刚好缺少这段生活经历,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段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生成习作素材,达到习作目标。
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教材中的习作六《我的调查和统计》,有的学生有调查和统计的经历,但已经淡忘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此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统计的活动,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发表自己的感想。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才会拥有习作素材,才会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否则,学生只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笔。
二、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习作的有效联系。
1.即兴观察,口头“写生”。
即兴观察同学的新衣服,观察走进教室的老师,观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就如美术课上的素描写生一般,学生即兴口头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及时予以纠偏拨正,让学生注意到自己没有观察到的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现场感极强的即兴观察和表达,具有反馈及时、指导性强、感受深刻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习作素材能力和提高表达能力。 2.多种日记,同伴互助。
个人日记,每人每天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录下来;小组日记,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学校内发生的事;班级日志,首先集体为日志起名,然后全班同学轮流记录。记录过程中,学生会相互翻看他人记录的日记,学习他人选择材料、表达技巧等优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来创作。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审题”“选材”,专项指导。
重视“审题”指导,教师多种角度去理解习作目标,多种角度向学生演绎习作目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另外还要着力做好“选材”的指导工作。通过聊天回忆、情景再现等手段,触动学生小小的心房中最温柔的地方,勾起他们对有情有趣的往事的回忆,引起他们的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路打开后,就有了材料可写,趁着学生的这种情绪还在,让学生写下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学生的材料就变得越来越多。交流完毕,分析材料或更新材料,再从中选择自己独有的材料来写。
“审题”、“选材”习作专项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生活材料中选出新颖的习作素材,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4.情景再现,修改表达。
学生文章写不具体是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习作内容,采用师生表演、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还原生活,帮助学生发现没有表达具体清楚的地方,重新修改,渐渐地就会提高学生通过习作表现生活的能力。
例如一位学生在习作《暑假我和哥哥捉鱼》中写道:“突然,哥哥捉了一条鱼给我。”老师扮演哥哥,如木偶一般,一声不吭,表情木讷,机械地递过……老师采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把该生写的内容表演给全体学生看,所有学生都哈哈大笑。笑声透露出学生已经发现习作没有全面表现生活,遗漏掉了一部分生活内容,那就是哥哥捉到鱼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哥哥当时兴奋的心情。再让该生把哥哥捉鱼的情景演示给大家看,让所有的同学一起帮助该生抠出这段生活中哥哥的动作、神态、语言。最后让该生修改此处的表达。如此一番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秘诀。
老师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的手牵起来,学生的习作材料才会丰富多彩,习作思路才会更开阔,表达才会生动,富有灵气。《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真正实现。
一、有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一般来说,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可以分为四类:自然现象、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观察这些正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捕捉自然景象,获取习作素材。
自然景象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姿态万千的鸟兽虫鱼、一岁一枯荣的花草树木……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材料。如何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让它们成为学生鲜活的习作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观察自然现象的时机,给学生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强烈的冲击,让学生充满兴趣,积极地去观察、感受与体验自然景象,这样在描叙自然景象时,才能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台风经过我市时,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学契机,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风中的人和物,并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外面狂风骤起,昏天黑地,仿佛地球就要毁灭似的。我胆战心惊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行人一个个急匆匆往家赶,大树在风中狂舞。突然狂风把我身上的一个塑料袋吹跑,我冲向前,想把它捡回来,可是狂风猛地一下子将它吹到空中,那个塑料袋子在空中得意洋洋地飞舞着,还发出呼呼的声音,似乎在嘲笑我的无能……”
这样有个性的表达就是缘于老师敏锐地捕捉观察对象——台风,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学生才会在亲历这场台风时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体验台风,对台风的了解才更为深刻,描写台风时才能做到内容具体,富有真情实感。如果台风过后,让学生回忆台风来临时的情景,学生对台风的认识会那么深刻吗?感受与体验会那么强烈吗?因此,敏锐地捕捉自然景象,及时指导观察,才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快乐表达。
2.留心学校生活,汲取习作素材。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最为常见的是各种课程活动,如体育课上的跳绳、跑步、运球等活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各种主题活动;数学课堂上解答难题的学习过程;科学课上无土栽种豌豆苗的实验……这些活动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因此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让学生把活动过程、感悟、体验写出来,学生就有话可说,习作时就有激情,表达就会有个性。因此,留心学校生活,密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3.观察家庭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家庭生活是温馨的,充满了情与爱。但独生子女大多自私,他们视长辈辛劳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如何让学生懂得爱,懂得感恩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以“心中最美的一幅画”为主题的习作训练,鼓励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从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结果有同学发现平日自己觉得唠唠叨叨的妈妈,原来很了不起,每天忙里忙外,照顾生病的奶奶任劳任怨,从而体会了妈妈的辛劳,妈妈孝顺老人的美好品质也在自己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有的同学终于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寒冷的冬天里妈妈帮自己抹冻疮药膏,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感恩,更可以帮助学生从中积累习作素材。
4.关注社会生活,形成习作素材。
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观察身边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社会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悟、认识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笔者曾注意到班上的孩子们经常在一家远近闻名的锅盖面馆吃早餐,就组织学生利用吃早饭的时间观察面馆里的人和事,每天把观察到的结果写成观察日记,在语文课上安排五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今日新发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学生的观察内容逐步丰富了起来,锅盖面的历史、锅盖面独特的制作方法与煮面方式、锅盖面的样子与鲜美味道,服务员端面招呼客人的样子、食客吃面的情景、面店里的故事等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学生对镇江的面食文化、历史、风俗人情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老师对学生吃锅盖面这一现象司空见惯,没有指出锅盖面这一观察对象,学生也就可能对这一生活现象熟视无睹,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这道美食时,恐怕学生的描述就会如浮光掠影,不会这么真切。
5.创设日常生活,生成习作素材。
有时习作需要学生必须拥有某种生活经历,才能顺利完成习作。但学生刚好缺少这段生活经历,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段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生成习作素材,达到习作目标。
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教材中的习作六《我的调查和统计》,有的学生有调查和统计的经历,但已经淡忘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此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统计的活动,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发表自己的感想。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才会拥有习作素材,才会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否则,学生只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笔。
二、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习作的有效联系。
1.即兴观察,口头“写生”。
即兴观察同学的新衣服,观察走进教室的老师,观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就如美术课上的素描写生一般,学生即兴口头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及时予以纠偏拨正,让学生注意到自己没有观察到的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现场感极强的即兴观察和表达,具有反馈及时、指导性强、感受深刻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习作素材能力和提高表达能力。 2.多种日记,同伴互助。
个人日记,每人每天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录下来;小组日记,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学校内发生的事;班级日志,首先集体为日志起名,然后全班同学轮流记录。记录过程中,学生会相互翻看他人记录的日记,学习他人选择材料、表达技巧等优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来创作。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审题”“选材”,专项指导。
重视“审题”指导,教师多种角度去理解习作目标,多种角度向学生演绎习作目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另外还要着力做好“选材”的指导工作。通过聊天回忆、情景再现等手段,触动学生小小的心房中最温柔的地方,勾起他们对有情有趣的往事的回忆,引起他们的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路打开后,就有了材料可写,趁着学生的这种情绪还在,让学生写下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学生的材料就变得越来越多。交流完毕,分析材料或更新材料,再从中选择自己独有的材料来写。
“审题”、“选材”习作专项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生活材料中选出新颖的习作素材,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4.情景再现,修改表达。
学生文章写不具体是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习作内容,采用师生表演、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还原生活,帮助学生发现没有表达具体清楚的地方,重新修改,渐渐地就会提高学生通过习作表现生活的能力。
例如一位学生在习作《暑假我和哥哥捉鱼》中写道:“突然,哥哥捉了一条鱼给我。”老师扮演哥哥,如木偶一般,一声不吭,表情木讷,机械地递过……老师采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把该生写的内容表演给全体学生看,所有学生都哈哈大笑。笑声透露出学生已经发现习作没有全面表现生活,遗漏掉了一部分生活内容,那就是哥哥捉到鱼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哥哥当时兴奋的心情。再让该生把哥哥捉鱼的情景演示给大家看,让所有的同学一起帮助该生抠出这段生活中哥哥的动作、神态、语言。最后让该生修改此处的表达。如此一番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秘诀。
老师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的手牵起来,学生的习作材料才会丰富多彩,习作思路才会更开阔,表达才会生动,富有灵气。《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