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管理上彰显“和而不同”的人文关怀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慧萍,浙江省黄岩实验中学校长,兼任民盟台州市委会副主委、台州市政协常委,政协浙江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优秀班主任,台州市劳动模范、台州市十杰女园丁、台州市名教师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张慧萍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并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努力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基础上,打造“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管理个性和风格。
  张慧萍注重教育科研,一直以来,将学校的发展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多项课题成果获各级各类成果奖,其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研究》获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张慧萍撰写的论文有2篇获国家级奖项,3篇获省级奖项,6篇获市级奖项,其中1篇获国家基础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记 者 张校长,您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做法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温情”,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具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张慧萍 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义和归宿,而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一项具体表现。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它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与对“事”的管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这是因为活生生的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后,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否则,管理者的指令就有落空的危险。因此,只有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并做好人的管理工作,促使被管理者对指令或目标的认同,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
  记 者 除了学校管理的特殊要求之外,您的管理理念的形成是否还跟贵校的实际情况有关?
  张慧萍 是的。2006年学校办学体制从国有民办转变为公办后,生源的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校从原来的择优招生,到现在的采取电脑派位、随机录取、面试入学,生源的质量大幅度下降,后30%学生的比例是过去的15倍多,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依然没变,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增加了。如何让教职工依然保持奋发和团结协作的状态,继续保持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我走上校长这个岗位后,一直在思考并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只有在前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后一层次的需要。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中,校长所能做到的就是给他们以尊重,给他们以关怀。人是社会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物。人在生存的时候,除了对物质层面的渴求外,还有渴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有时,精神鼓励和人文关怀比物质奖励还要重要。于是,我倡导学校领导要经常过问教师的日常生活,对教师的实际困难要善于换位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解决。如调解教师的家庭矛盾,看望生病教师,关心单身教师的衣食住行等。此外,教师家中的婚、丧、嫁、娶,孩子入托、上学等事,学校领导都要放在心上,并及时送上一份祝福或慰问,对能予以帮助解决的困难尽力予以帮助解决。上个学期,七年级有2个英语教师同时请产假,4个班一下子没人上课,备课组的其他4位老师都加入了代课3个月并教3个班的行列。有一阶段,我看到其中的一位教师总是闷闷不乐,于是就找她聊。交谈中我发现,上三个班的课不仅增加了她的工作时间、工作压力,使她嗓子都嘶哑了,而且也打乱了她的家庭生活,造成了家属的许多怨言和家庭矛盾。于是我向她要来了她家属的手机号,给他丈夫发了短信,感谢他对妻子在校超负荷的工作给予的理解以及对学校工作给予的支持。几句暖心的话,使这位教师和她的家属都感受到了校长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情,消解了他们因工作忙碌所带来的怨言和矛盾。还有一次,上午7:00左右,在九年级教室外的走廊上,我遇见年级段长正在督促学生快速进入早读状态。见此情景,我心中怦然一动,当即拿出手机给她发了一条三个字的短信:“辛苦了!”她也当即回复了一句:“谢谢您的夸奖,我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这些看似细微但却蕴涵深情的关怀,使教师得到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记 者 听说您还几乎每天早上7:00都在校门口迎接全体师生。
  张慧萍 是的。只要不出差,我已经习惯于7:00在校门口迎接全校师生进校。有一天早上,我特意在校门口记录下每一位教职工进校的时间,我惊讶地发现全校117名教职工中竟然有42位7:10前进校,有73位教师7:30前到校,84位在第一节(7:40)上课前到校,虽然有个别老师没有在规定时间到校,但我心里仍感到很欣慰。那么多的教职工很自觉地按时到校或提前到校,还有那么多的教师为学校事业超负荷地工作,远远地超出规定的工作时间,甚至放弃自己节假日休息时间。作为校长,我从内心里感谢他们。在教师周前会上,我高度赞扬了老师们默默奉献的可贵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教师群体,学校在15年办学过程中,迭经改制,才能够经受住风风雨雨的阵痛。对于个别没有按时到校的教职工,我猜想他们或许临时有急事,因此给予理解和善意的提醒。我常想,在我们的管理中,不能“一个人生病,大家吃药”,作为管理者如果有了理解和宽容的姿态,有了“和而不同”的心态,管理者的心中就充满了阳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处也就变得更加融洽,发展下去,它就可以使这浸润着五千年文明灵气的“和”逐步演化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理性文化、高雅文化,从而成为教师精神力量的核心,成为学校最宝贵的一种资源。
  记 者 虽然您的本意是对教师的关怀和赞赏,即便对没能按时到校的教师也抱以理解和宽容,但是客观上来说,校长每天早上在校门口迎接会不会对教师造成压力?
  张慧萍 确实,有部分教师会感到有点压力,会觉得校长这样做有监督之嫌。但是,作为校长,我每天在校门口迎接全校师生进校的出发点并不是监督教师,而是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加上我校实行的是弹性坐班制,除了规定行政后勤人员在校时间和每周一次校领导巡查以外,学校对全校教师的上班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且学校从来不将巡查结果和教师的考评挂钩,只是对个别表现异常的教师作温馨提示。所以,时间久了,教师们并不会因此而感到压力。
  记 者 学校细节管理上的人文关怀离不开日常管理工作的系统规范,如果没有日常管理的制度保障,细节上的人文关怀也会显得没有意义。请问贵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张慧萍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变革,呈现了以解放师生、促进师生发展为特点的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文化的发展态势。人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需要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学校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尊重人的成长发展需要,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关注师生的满意度。管理上要从控制走向服务,从单靠行政命令走向科学民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持续提高。这几年,我们在制度的制定和出台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并体现“人本”和“民主”的思想,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不仅使教学管理与评价做到有“法”可依,减少了管理过程的随意性,也使得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检查、督促更具人性化。如通过构建“学生评教”制度来落实教师的教学常规。学校每学期进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测试和学生抽样积分式评定,分10项对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并将学生评价的结果以小字条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本人。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评教”方式是教与学两方面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通过这一机制来调节、制衡这两个要素间关系的重要机会。科学合理地计算、获取评价数值,且理性化地采纳、使用这一评价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常规的落实。我们没有将评教的结果公开,也没有将它与教师的考核、评先、晋级以及绩效挂钩起来。许多教师就是在评教反思过程中,自觉地调整和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规范了教学常规,从而取得了我们期望的管理效果和教学质量。当教师的常规工作成为自觉行为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常规管理便成了一种文化。制度是刚性的,它往往规定哪些不能做,是他律,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是“要我做”;而文化是柔性的,它常常倡导哪些应该做,是自律,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是“我要做”。在常规管理中我们努力追求后者,基于这种追求,学校自1995年创办以来,通过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构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学校管理机制。当我们的教师在常规工作中出现与学校制度相违背行为时,如“上课拖堂”“作业过多”“试卷过深”等,我们采取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加以提醒,促使教师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学校更加关注教学过程,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降到教学过程中,向过程要质量。学校建立了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考评机制,实施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测评和监控机制,强化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降低考试成绩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在分析、处理教师的教学成绩时,不公开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把成绩通知教师本人。这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学校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主要依靠校长的个人魅力和能力;第二个阶段,主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个阶段,靠的是校园文化。我想我校的发展经历了改制的阵痛后,已经开始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其他文献
“健康促进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致力推广的一个项目,是由英文Health Promoting School直译过来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学校的卫生政策、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社区关系、提高个人健康技能、改善健康服务等几个方面。2003年底,在市教育局的帮助下,我校被确定为宁波市首批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致力倡导的“健康促进学校”项目推广发展学校。  我校是省无吸烟先进单位、市心
期刊
我校是一所偏僻的山区农村初级中学,地处浙江省安吉县最西部,距离县城约35公里,交通十分不便。然而,近几年来,学校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整合,成功出版了《古树名木》校本教材。由于教材源于学生“古树名木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受到学生的欢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身影或自己村里的古树出现在精美的校本教材里时,喜悦与兴奋洋溢在他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出现新的课程因素,给教师带来弹性的教学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对此体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上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不确定性、学生反应的个体化差异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等特性使其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多。在此意义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注定是动态、生成、开放的活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注定是充
期刊
编者按:经历了新课程理论培训和典型经验推广等阶段之后,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入了以实施模式与路径为特征的常态化运行条件的探索阶段,进入了课程实施方法创新与改造的新阶段。本期“课改”,我们专门来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创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也是新课程亮点所在。如何a基于学校教育的现实基础,顺利实现新课程目标是我们一直
期刊
有一堂观摩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英语教材模块三第四单元“Reading: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上课伊始,教师跟学生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他首先用“Do you know me?”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接着特意又提高了一个音调,用近乎当年李阳演讲疯狂英语的气势说道:“I’m Bao.You can just call me Bao.Now call
期刊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
期刊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片面强调了工具性,侧重字词句篇语修逻的训练,而课文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
期刊
“类比”是一种在找出两个不同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点后,把一事物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事物,从而对另一事物做出假定性说明的推理方法。在教学中,它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因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规律和实验过程而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一大“法宝”。在生物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类比化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很有意义。  一、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
期刊
一、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实践—评估”的课程开发方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所以说,校内外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绝不容忽视。 
期刊
有人说:“宽容无错,但学生出现错误时不批评一定有错;批评无错,但批评时粗暴和缺乏真诚一定有错。”我们只有读懂了这句话,才能说真正懂得了批评的艺术。如果说赞扬是抚慰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一、批评的前提是尊重和关爱学生  批评是一剂苦口的良药,这剂良药要发挥疗效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前提。  现在的学生,无论大小,自尊心都特别强。学生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