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播,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今语文阅读教学重心转向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这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对待“能力培养”上,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和操作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的单一化”、“答案的统一化”、“思维的一致化”等“一化”现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将课文按照自己的思路采取客观的、理智的分析,而对学生个体的整体直观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较少顾及,这恰恰忽略了课文的阅读主体——学生(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而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上往往强调了求同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克服上述这种不良的倾向,从而提高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呢?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三读”的方法,即“初读——研读——品读”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认识、理解和审美层次上较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较好效果。
一、初读
初读,就是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就课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作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整体理解。此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做讲解,最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思想内涵,从而对教材作出没有干扰的属于他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出发,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心里形成一种主观的整体知觉,借助课文提示和教师点拨,直接把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艺术特色等。这样一来,悟性好的学生甚至在初读课文之后便能从整体上一下子捕捉到课文特色和其内在的情韵,不至于把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个性情感淹没在“一化”式的课文分析当中。
例如教读《荔枝蜜》一文中,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由此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
1、找出文章所选的材料;
2、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理解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文中的作用及其写作特点;
4、理解文章第八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5、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样,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把握,不强求面面俱到,不强求答案一致,不强求一下子弄懂全部课文内容,但必须注重前后联系,特别是要有个人见解,体现阅读个性,为进一步阅读理解作好准备。
初读阶段是粗读、速读,教师不讲不授,从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一个纯洁的、带有个性思维特点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去感知、理解文章的情感,而将那些具体的内容、复杂的感受留待下一阶段解决。
二、研读
研读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掌握文章艺术特点等。研读是精读、细读,在精读细读中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此阶段应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作比较具体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到“主体”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方法中从正音、释字到分段讲解再到概括文意,把具体知识拆散、孤立地讲解段落与层次,从而导致了整体情境不足的现象,而要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理解和训练方面特别注重段与段、层与层的联系和作用。
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初读时只要求学生阅读指定内容并就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在研读阶段则要让学生从词语应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等方面去揣摩妙点,以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阅读过程,教师必须以学生个性思维为主,强调学生个性的参与。当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时时注意顺着其个性思维将其引导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上来。例如让学生精读《故乡》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段。我在进行妙点揣摩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揣摩。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妙在对中年闰土外貌写非常细腻”;有的说:“妙在比喻与写人方法的运用”;有的说:“妙在用一两个句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神情心态”;有的则说“妙在文中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语不成句,显示他的生活濒临绝境,揭示他内心的困苦不堪”……有的见解更出人意料,如有个同学对“啊! 闰土哥,——你来了?……”一句话分析说:虽然句子短小,却用了五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悲凉的感慨。研读时能读到着个味上,做教师的还有什么不感欣慰的呢?
又如,教学《荔枝蜜》一文中,在研读阶段,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如:第八自然段由蜜蜂联想到农民是否合理?本段是否可以删去?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说:“由蜜蜂联想到农民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劳、无私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本段虽然可以删去,但删去之后,作者的赞美对象就是蜜蜂,而不是赞美像蜜蜂这样的人,这样以来,本文的主题就显得狭窄了些。”……当然,学生能够理解到如此地步,说明他对第八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已经掌握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就达到了。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反过来,在准确掌握具体知识后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
三、品读
“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上,而需要养成鉴赏的习惯与能力”。品读阶段是课文教学中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它的主要内容应是对全文技巧和情韵上的充分领悟。经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层次,知觉的整合作用又在具体性上恢复了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一切在初读阶段的浑沌、朦胧之感,到此时已变得清晰,“形象”在“内视觉” 的屏幕上显得更加真切、生动,原来心灵的瞬间感受,此时也将体味得更准确,更深刻。这样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来完成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就自然顺畅了。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到品读这个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说话活动,可以对课文语言进行三个层次的品析: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情感;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厚情感。
在《故乡》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同学们就人物的身份、形态、性格和命运进行人物形象的品评。
这个环节相当重要。我们在教学时常常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往往忽视了其审美性。而恰恰是这个环节,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在这里自由翱翔,创造意识可以在这里尽情发挥,主体意识可以更充分地体现。
当然,在鉴赏和审美上,研读和品读两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同步的,如前面提及的学生对《故乡》中一个短句五个标点的理解就是如此。
“三读”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个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又是在具体方面升华提高的过程。因为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化、单向化和静态化。特别是“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克服上述这种不良的倾向,从而提高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呢?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三读”的方法,即“初读——研读——品读”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认识、理解和审美层次上较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较好效果。
一、初读
初读,就是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就课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作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整体理解。此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做讲解,最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思想内涵,从而对教材作出没有干扰的属于他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出发,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心里形成一种主观的整体知觉,借助课文提示和教师点拨,直接把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艺术特色等。这样一来,悟性好的学生甚至在初读课文之后便能从整体上一下子捕捉到课文特色和其内在的情韵,不至于把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个性情感淹没在“一化”式的课文分析当中。
例如教读《荔枝蜜》一文中,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由此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
1、找出文章所选的材料;
2、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理解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文中的作用及其写作特点;
4、理解文章第八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5、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样,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把握,不强求面面俱到,不强求答案一致,不强求一下子弄懂全部课文内容,但必须注重前后联系,特别是要有个人见解,体现阅读个性,为进一步阅读理解作好准备。
初读阶段是粗读、速读,教师不讲不授,从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一个纯洁的、带有个性思维特点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去感知、理解文章的情感,而将那些具体的内容、复杂的感受留待下一阶段解决。
二、研读
研读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掌握文章艺术特点等。研读是精读、细读,在精读细读中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此阶段应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作比较具体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到“主体”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方法中从正音、释字到分段讲解再到概括文意,把具体知识拆散、孤立地讲解段落与层次,从而导致了整体情境不足的现象,而要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理解和训练方面特别注重段与段、层与层的联系和作用。
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初读时只要求学生阅读指定内容并就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在研读阶段则要让学生从词语应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等方面去揣摩妙点,以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阅读过程,教师必须以学生个性思维为主,强调学生个性的参与。当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时时注意顺着其个性思维将其引导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上来。例如让学生精读《故乡》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段。我在进行妙点揣摩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揣摩。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妙在对中年闰土外貌写非常细腻”;有的说:“妙在比喻与写人方法的运用”;有的说:“妙在用一两个句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神情心态”;有的则说“妙在文中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语不成句,显示他的生活濒临绝境,揭示他内心的困苦不堪”……有的见解更出人意料,如有个同学对“啊! 闰土哥,——你来了?……”一句话分析说:虽然句子短小,却用了五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悲凉的感慨。研读时能读到着个味上,做教师的还有什么不感欣慰的呢?
又如,教学《荔枝蜜》一文中,在研读阶段,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如:第八自然段由蜜蜂联想到农民是否合理?本段是否可以删去?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说:“由蜜蜂联想到农民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劳、无私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本段虽然可以删去,但删去之后,作者的赞美对象就是蜜蜂,而不是赞美像蜜蜂这样的人,这样以来,本文的主题就显得狭窄了些。”……当然,学生能够理解到如此地步,说明他对第八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已经掌握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就达到了。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反过来,在准确掌握具体知识后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
三、品读
“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上,而需要养成鉴赏的习惯与能力”。品读阶段是课文教学中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它的主要内容应是对全文技巧和情韵上的充分领悟。经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层次,知觉的整合作用又在具体性上恢复了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一切在初读阶段的浑沌、朦胧之感,到此时已变得清晰,“形象”在“内视觉” 的屏幕上显得更加真切、生动,原来心灵的瞬间感受,此时也将体味得更准确,更深刻。这样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来完成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就自然顺畅了。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到品读这个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说话活动,可以对课文语言进行三个层次的品析: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情感;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厚情感。
在《故乡》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同学们就人物的身份、形态、性格和命运进行人物形象的品评。
这个环节相当重要。我们在教学时常常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往往忽视了其审美性。而恰恰是这个环节,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在这里自由翱翔,创造意识可以在这里尽情发挥,主体意识可以更充分地体现。
当然,在鉴赏和审美上,研读和品读两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同步的,如前面提及的学生对《故乡》中一个短句五个标点的理解就是如此。
“三读”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个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又是在具体方面升华提高的过程。因为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化、单向化和静态化。特别是“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