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三读”教学 培养个性思维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播,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今语文阅读教学重心转向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这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对待“能力培养”上,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和操作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的单一化”、“答案的统一化”、“思维的一致化”等“一化”现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将课文按照自己的思路采取客观的、理智的分析,而对学生个体的整体直观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较少顾及,这恰恰忽略了课文的阅读主体——学生(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而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上往往强调了求同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克服上述这种不良的倾向,从而提高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呢?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三读”的方法,即“初读——研读——品读”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认识、理解和审美层次上较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较好效果。
  
  一、初读
  
  初读,就是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独立阅读课文,并就课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作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整体理解。此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做讲解,最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思想内涵,从而对教材作出没有干扰的属于他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出发,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心里形成一种主观的整体知觉,借助课文提示和教师点拨,直接把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艺术特色等。这样一来,悟性好的学生甚至在初读课文之后便能从整体上一下子捕捉到课文特色和其内在的情韵,不至于把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个性情感淹没在“一化”式的课文分析当中。
  例如教读《荔枝蜜》一文中,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由此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
  1、找出文章所选的材料;
  2、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理解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文中的作用及其写作特点;
  4、理解文章第八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5、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样,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把握,不强求面面俱到,不强求答案一致,不强求一下子弄懂全部课文内容,但必须注重前后联系,特别是要有个人见解,体现阅读个性,为进一步阅读理解作好准备。
  初读阶段是粗读、速读,教师不讲不授,从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一个纯洁的、带有个性思维特点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去感知、理解文章的情感,而将那些具体的内容、复杂的感受留待下一阶段解决。
  
  二、研读
  
  研读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掌握文章艺术特点等。研读是精读、细读,在精读细读中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此阶段应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作比较具体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到“主体”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方法中从正音、释字到分段讲解再到概括文意,把具体知识拆散、孤立地讲解段落与层次,从而导致了整体情境不足的现象,而要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理解和训练方面特别注重段与段、层与层的联系和作用。
  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初读时只要求学生阅读指定内容并就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在研读阶段则要让学生从词语应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等方面去揣摩妙点,以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阅读过程,教师必须以学生个性思维为主,强调学生个性的参与。当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时时注意顺着其个性思维将其引导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上来。例如让学生精读《故乡》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段。我在进行妙点揣摩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揣摩。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妙在对中年闰土外貌写非常细腻”;有的说:“妙在比喻与写人方法的运用”;有的说:“妙在用一两个句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神情心态”;有的则说“妙在文中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语不成句,显示他的生活濒临绝境,揭示他内心的困苦不堪”……有的见解更出人意料,如有个同学对“啊! 闰土哥,——你来了?……”一句话分析说:虽然句子短小,却用了五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悲凉的感慨。研读时能读到着个味上,做教师的还有什么不感欣慰的呢?
  又如,教学《荔枝蜜》一文中,在研读阶段,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如:第八自然段由蜜蜂联想到农民是否合理?本段是否可以删去?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说:“由蜜蜂联想到农民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劳、无私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本段虽然可以删去,但删去之后,作者的赞美对象就是蜜蜂,而不是赞美像蜜蜂这样的人,这样以来,本文的主题就显得狭窄了些。”……当然,学生能够理解到如此地步,说明他对第八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已经掌握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就达到了。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反过来,在准确掌握具体知识后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
  
  三、品读
  
  “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上,而需要养成鉴赏的习惯与能力”。品读阶段是课文教学中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它的主要内容应是对全文技巧和情韵上的充分领悟。经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层次,知觉的整合作用又在具体性上恢复了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一切在初读阶段的浑沌、朦胧之感,到此时已变得清晰,“形象”在“内视觉” 的屏幕上显得更加真切、生动,原来心灵的瞬间感受,此时也将体味得更准确,更深刻。这样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来完成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就自然顺畅了。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到品读这个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说话活动,可以对课文语言进行三个层次的品析: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情感;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厚情感。
  在《故乡》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同学们就人物的身份、形态、性格和命运进行人物形象的品评。
  这个环节相当重要。我们在教学时常常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往往忽视了其审美性。而恰恰是这个环节,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在这里自由翱翔,创造意识可以在这里尽情发挥,主体意识可以更充分地体现。
  当然,在鉴赏和审美上,研读和品读两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同步的,如前面提及的学生对《故乡》中一个短句五个标点的理解就是如此。
  “三读”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个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又是在具体方面升华提高的过程。因为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化、单向化和静态化。特别是“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其他文献
完型填空是一种要求学生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所学知识的理解性质的题型。近几年的完型填空题更注重突出语篇的完整性,强调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性,语法知识不再是考查的重点。那种把单纯语法知识简单地“对号入座”式的解题方法已经应付不了现在的试题要求。所以必须了解并掌握这种题型的特点及正确的解题方法,绝不能提笔就做、见空就填。    一、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完型填空着眼于语篇理解,而
期刊
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
期刊
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活动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然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显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这不仅因为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只有经过被
期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就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将肩负着教育转轨的重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哪些关系呢?下面就以素质教育和考试之关系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一些重要问题要辩证地看待,基础教育要转轨,而不是越轨。其转轨主要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以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我们教育的对象在从合格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个性
期刊
单元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培养情况,以此来反馈教学,进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我认为在上试卷讲评课时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教师态度积极,采用激励机制,刺激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鼓起求胜热情    无论成绩好与坏,科任教师应注意不要带着阴暗心理状态去上课。如果教师认为这个班成绩不好是因为课堂气氛不好,学生
期刊
曾经听同事讲过一个笑话:文革时期,一个代课教师把“棉桃”读成了“棉挑”。学生当堂举起手,告诉老师,是“棉táo”,而不是“棉tiāo”。老师本来已经意识到读错了,可是碍于面子,不但没有更正自己的读音,反而强词夺理地说:“这就叫新生事物。如果我们什么都照搬前人的,社会怎么进步?”……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深深思考,那就是“面子”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
期刊
由小学升入初中,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质变,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不允许留级,全部升入初中学习,因而小学时的“差生”随之进入初中学习,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引起的,有的是家庭,也有的是社会;有的是智力方面,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本人从事教学工作有20
期刊
仅是身体的健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不算真正的健康,只有生理、心理都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在学习中因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常使得同学们——特别是高三的同学们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因此,时常调整自我心态,使之正常,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尤为重要。  心理问题指导之一:如何缓解学业焦虑?  高三学生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前途的焦
期刊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样。如果说,一堂课也讲启、承、转、合的话,那么,作为“启”的语文课的开场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能否在短短的五分钟,甚至两三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实,早在新课改之前,很多教师就开始注重课堂教学导入阶段的艺术化处理,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探索与运用。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导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多媒体展示、小品表演、辩论赛、小组讨论……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热闹闹的课堂是否等同于满满当当的收获?我们常常看见在有些优质课、示范课上,学生参与了不少活动,回答了不少问题,但具体到文中的某个细节,大多流露出一脸茫然。笔者听过一堂《爱莲说》的公开课,课堂上有精美的图片展示,有咏荷名句的品读,有以“心中的荷”为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