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境遇中的神圣之爱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俄文学中,能激起我多次阅读欲望的只有一部作品,这就是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有精神的深度与高度,那里浸润着俄罗斯苦难的大地和大地上苦难的人们。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蔷薇》被译介到了中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珍贵的尘土》是其开卷之作,在全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初读时,觉得遇上了一种罕见的文本结构,一个几乎不能叫爱情的爱情故事——夏米的金蔷薇,以及从故事中升华出的一段看似平淡的创作谈。谁是主体?爱情还是创作谈?我百思不得其解,文本的题记是这样一句话:“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作者进一步强调:“这本书仅仅是我对作家劳动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经验的札记而已。”显然,我发现,这个占据了广大篇幅的故事,仅仅是为引出创作谈的一个具体的范例。
  我的阅读直感是遗憾,故事有意蕴,文字感性柔美。一篇好文字原该就此结束,但作者抻长了结尾。从具体的故事中抽象出了真理,就像把本來具体的人抽取出骨骼,却忽视了那丰富光彩的血肉,也就是故事本身,似乎不如让故事就是故事本身。
  夏米的故事与作家创作究竟有什么关联?像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这样一个不朽的写作天才,借助不朽的想象虚构的一则爱情童话,仅仅是想传达一个创作体会吗?我发现故事与创作谈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极其深刻的联系,这不仅是一个疑点,更是一个解读文本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创作谈和故事之间有个衔接,它像个按钮,藏在文本的暗处,是一位文学家,就是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自己,他理解了夏米,把夏米的劳动和作家的劳动等同起来。
  夏米的故事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首先,无法略过的是夏米的经历,他原是拿破仑军团里过着好日子的士兵,后来失去了他的伊甸园,沦落为“尘土”,成为巴黎街头卑贱贫穷的清扫工。其次,是夏米后来的生活状态,被弃、孤苦、荒凉、苦难。再次,是夏米对苏珊娜的爱情,我把它视为“一个人的爱情”。爱,对夏米而言,是幻想,也是构成守护和抵御沉重现实的双重力量。怀着对苏珊娜的爱,白天辛劳后的夏米不惜牺牲健康在夜间偷偷筛金粉,想为她铸造一朵代表着深挚的爱与祝福的金蔷薇。夏米的劳动危险、辛劳、紧张和惊惶,备受心灵的折磨,同时,怀着爱的夏米又是幸福的,温情充溢着心胸。夏米的“金蔷薇”最终虽打造完成但无法送达,与苏珊娜充满温情地相见的愿望,最后幻灭成为一块致命的锈铁戳入他的心脏。
  我想,有一个人终其一生,筛簸尘土,情愿献出自己卑微的生命,铸造一朵爱的金蔷薇,这在人们内心引起的不是一时的震撼,而是长久的感动。夏米的爱,是苦难境遇中的神圣之爱。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夏米的痛苦和光荣,就是文学家的痛苦和光荣。夏米的劳动与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及其同时代的俄国文学家的劳动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读一篇作品,既不能割裂作品诞生的时空背景,也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孤立的篇目,我先把它放入《金蔷薇》这个集子:
  蔷薇的主人(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还在低头写作。夜深,他踱到井台,汲水煮茶。古老的乡村果园里整夜不停地飘下落叶,苍凉又静谧。他的旁边,盖达尔在果园与屋子间进进出出,不时大声地念出好得出乎意料的句子;费定一边倾听着大海的波涛,一边把文字锤炼成钻石般的硬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竭尽全力又不无遗憾地完成那些救命又催命的小说;在雅尔塔的秋天邂逅善良而谦逊的契诃夫,他独自一人在漆黑的夜色中久久地徘徊,忧思丛生;亚历山大·勃洛克,这个让人震惊的魔幻诗人,有着像莱蒙托夫一样令人难解的传奇,他那巫术一般的爱情诗,“让你的睫毛都涌起叹息”;伊凡·蒲宁,感情总是那么细腻又宽广,层峦叠嶂,妙意无穷,色彩、味道与声音,珠落玉盘,锦绣天成。
  这一群是什么样的人?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为什么怀着敬仰为他们写传记?从这些优美柔和的文字中,我无法看清他们的遭遇。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是童话作家,余杰却称之为“黑色阅读”,而我想把它定义为“受难者的写作”。我注意到文本中的一个细节:小说中的金蔷薇,供奉在那座哭过、绝望过的耶稣受磔刑的十字架上。真正的文本解读,应是基于文本作者意义的解读。优美的《金蔷薇》原来饱含着隐秘的泪水,它是苦涩的!
  《金蔷薇》中几乎集结了所有悲剧性活着而又悲剧性死去的作家的故事,这些人是俄罗斯大地上最优秀的文学家,在血腥残酷的斯大林时代,成批文学家被克格勃在集中营枪毙。作家被赶出了文学的伊甸园,到民间去,成为一粒“珍贵的尘土”。他们普遍的感受是孤苦、荒凉、心痛、断肠。这些都是“十字架受难的灵魂”。《金蔷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将同受煎熬。”这不但是诗人勃洛克的心声,也是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心声,还是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整整两三代饱经蹂躏的俄罗斯文学家的心声。就是这样一群人,生活让他们坠入地狱,爱却让他们在地狱中看见了天堂。他们以民间写作的立场,在尘土中孕育出辉煌灿烂的金蔷薇,抱着对艺术和人格的虔敬,对国家民族的赤诚,支撑着俄罗斯文学始终不曾塌陷的高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段俄国的受难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罕见的文学现象。苦难孕育文化,而这应当归功于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精神的创造者——作家的品质。
  我想,夏米在夜深人静时分偷偷地簸扬尘土等待金粉的情形,就像文学家们在深夜筛选自己的文字。两种劳动的前提都是爱。我在无爱的日子里编织爱的梦幻,就像夏米,不惜在低贱的劳动中损害自己的生命,而筛出金屑,那光明的梦幻般的微光,照耀无边无际的飞扬的尘土,使他快乐,并在最后一刻被无边深厚的尘雾掩埋,被想象中的苏珊娜的微笑所包围。
  其实,作者就是夏米,夏米就是作者,就是一大批负有使命感的俄罗斯文学家。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终其一生也没有受到当局的宠爱,但这位让人尊敬的作家,在那么专制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独立思考、独善其身。临终前,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写下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们是普希金的后代。”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金蔷薇》的这一年,正是苏联独有的精神生态大转型的时期,爱伦堡的名作《解冻》让我们感受到冻土之国文化返春时的风声。“一旦自由理智的时代到来,人们就会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怀念所有那些为了这个时代的到来而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天才和生命的人。”童话落在纸上的时刻终会到来的,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相信。
  《金蔷薇》带给读者的主要是文学与生命的福祉、慰藉、信心与勇气,是 “相信未来”的激昂。我们民族苦难的悠远深重绝不亚于苏俄,译者戴骢说,《金蔷薇》是国人和苏联人遗忘的角落、忽视的角落,甚至被蔑视的角落。我想,哪怕在今天,重温《金蔷薇》仍是一门功课。
其他文献
确认生命的荒诞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加缪  要深入认识《鼠疫》的主题及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就要首先了解作者和其背景。  阿尔贝·加缪,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文学理论家,主要的著作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等。他被称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代表作家。主要的创作时期在二战及二战后。众所周知,这个时期人们因战争而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遭受极大的摧残,再加上文学“虚
期刊
我和爸爸共读了《狼图腾》一书,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狼的血性与残忍、团结、自由独立以及它们的勇猛顽强。我觉得,人如果学习了狼的种种“个性”,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人们对于狼的印象大多是残忍的、可怕的。撇开一些极具争议的观点不谈,仅谈一谈我从狼身上感悟到的一些东西。  一、认识自己的周围环境  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获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
期刊
太阳几乎天天照常升起,我们却一直喜欢看日出。到海边旅游,会特地起早看海上日出;登泰山、黄山,也要起早租军大衣看云海日出;坐飞机在云层里穿行,也特别期待能在窗边遇见一场奇异的日出;哪怕在每天的上班上学路上,也期待遇见一个平常平淡的日出……只要有机会、有条件,我们都特别喜欢看日出,而且常常看得眼放金光,心潮澎湃,手舞足蹈,虽然很少有人能妙笔生花将瞬间定格成永恒。正如俄国诗人巴尔蒙特·康斯坦丁·德米特里
期刊
撼枕的涛声惊破晓梦,我起身推开了房门。时值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拂晓,身处铫子水明楼中,楼下就是太平洋。  刚过凌晨四时,海上灰蒙蒙的,只是不时传来阵阵涛声,遥望东天,水平线上泛出了淡淡的桦树皮色。一钩弯月高挂在头顶上黛蓝的苍穹中,宛如镇守东海的金弓,发出皎洁的清光。左面黑黝黝的犬吠海峡的尽头,灯塔的回转灯在陆地和大海之间划出一道道白色的光环。  片刻之后,凛凛的晓风掠过漆黑的海面,夜幕悄悄地从东
期刊
疫情未去,“史上最难就业季”已来临,毕业生们或进修学习,或另辟新路,或降维应聘,为解决找不到工作这一困境使出浑身解数。而他们的成功突围告诉我们:要善于突破人生困境。  突破困境,需要我们直面困境,需要我们智对困境,需要我们适应困境。  直面困境,即迎难而上,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冲出困境的重围。前有祖逖闻鸡起舞,孙敬悬梁,苏秦刺股;今有胚胎学研究创始人童第周,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团队;外有自幼患骨结核病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疫情未去,毕业已到。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有人惊呼“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了。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考研、考公务员人数骤增,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学生去街道办工作,零元薪酬就业成了新的求职方式。  有人说:需要更优秀,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胜出;  也有人说,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  还有人说,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今天俯下
期刊
生命中常有许多无奈与惋惜,也包含了无数困倦与疲怠。被落寞和凄楚环绕的每一天,该如何坚守本心,修心如莲?怀着这份崇敬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  书叫《平凡的世界》,书里的内容正如其名,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这里住着一群平凡的人。  孙玉厚是个普普通通又一贫如洗的庄稼人,一辈子庸庸碌碌,要说高的盼头,无非是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子女有个好归属;孙少平是个高中毕业就来到黄原城的揽工汉,只能在白天繁重的劳动后
期刊
“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二)  编者按:本期展示的是《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阅读札记,由两位老师和两名同学共同呈献。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他们属于贵族,只是这个贵族比较特殊,没有封地,没有家臣,只是一种身份而已。他们受过属于贵族的教育,这使他们拥有了不同于平民的才学和智慧,又因为一无所有,他们被逼迫只能去周游各国,凭借自身的才学智慧去博取功名。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们具有独立的
期刊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这段话,是国立西南聯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是当初为了准备《金岳霖先生》一课而摘录的,这节课自己已经上过不止一遍,可每
期刊
除夕的午后,军营旁边的“唯美照相馆”显得特别冷清。  街巷人迹全无,唯有一片一片鹅毛雪花,密密地飘着,不时被呼啸的北风卷起,吹向黑沉沉的空中和空荡荡的雪地。  遠处的鞭炮连绵炸响,此刻却出现了长久的寂静。  “砰!砰!砰砰砰!”  照相馆的卷闸门,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敲门声。  店里,正在闭目养神的老板,被这巨大的声响惊醒,整个人像被针刺似的一耸。他连忙站起身来,扶着椅子把手,撑着身体,伸出手去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