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纪》(2019年第6期)上看到张云教授的《潘汉年在南京会见汪精卫之谜》,很受启发。文章讲潘汉年见汪精卫是被动的,并且没说不当的话,符合实际。文章中提到潘有“心病”。什么心病呢?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为什么迟迟不汇报呢?这是我长期关注的敏感问题。30年前我向扬帆、张承宗、梅达君等老领导请教过。
最近3个月,我同几十位百岁上下的老领导朝夕相处。老领导中有好几位是潘汉年的部下,有的还因潘汉年事件入狱14年。聊天时,大家免不了把话题扯到潘汉年的心病上。百岁上下的老人,有的记忆力惊人,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记忆力不错,也能表达,但是耳聋听不见,把问题写给他(她)看了以后,马上滔滔不绝。对潘汉年拖了11年才汇报见汪的事,大家作了如下的分析。
在潘汪见面后,汪派为了往脸上贴金,立即发布消息声称:汪精卫会见中共要员。国民党为了抹黑共产党,也随即发布消息:汪精卫会见中共要员。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不知道潘见过汪,马上辟谣:绝无此事。这三方面的公开报道,潘可能是知道的,心情自然沉重。
潘汉年是1943年3月在国民党大特务李士群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后,才见汪精卫的。也就在这时候,延安破获了多起伪装革命者的人,原来是国民党派遣来刺杀毛泽东的特务。于是,4月开始“审干”,5月发动“抢救运动”。“抢救运动”的浩大声势对潘汉年多少有点威慑。紧接着,6月新四军的“黄花塘事件”整人事件,致使潘汉年欲说还休,说了肯定挨整,不说也罢,他就没说。人无完人,潘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感染”,也是一种负面的思维共振。
上海解放后,潘汉年威望极高,做报告满堂喝彩,尽管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少拍掌”,可是听众给他的仍然是掌声如雷。人无完人,他那患得患失的缺点,让他没有提及此事。1949年饶漱石提出“以特制特”,本无可非议。不料1954年批饶漱石的“以特制特”,不消说,潘汉年是做了不少“以特制特”工作的。他见大势不妙,回想过去,便主动向陈毅作了匯报。陈毅立即向毛泽东报告,潘汉年得到的报应是“永远不得重用”,“穿着拖鞋被押走”。可以断言,对潘汉年的这般处理是过分的,失当的。不过,如果换位思考,汪、蒋过去在他身上大作文章,使得延安把不是谣辟成谣,给党制造了麻烦,是不是对那过重的报应也有可理解之处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央看在潘汉年功劳卓著的面上,对他的关押是有特殊照顾的,只是不允许随便外出。
纵观潘汉年的全部历史,我们应该反思。第一,要充分理解地下工作之艰难。他们远离党组织,不像正规部队,遇事可以开会讨论,转身可以向上级请示。可是地下党连开会的机会也难找到,随便见上级说不定是害了上级,说不定会给上级招来杀身之祸。地下党可谓孤胆英雄,对时时处处把脑袋拴在裤带上过日子的地下党的失误,应当充分谅解,对他们的政治安排至少应当与正规军平行,甚至高出半格。第二,出了事故以后,对更多人和事产生怀疑,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前面提到的“心理感染”中的一种“爆发性”感染,是难免的,但是怀疑不等于事实,不可以匆忙作结论,否则会酿成“大群体感染”,那就成了“刮飓风”。 “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的思维方式祸国殃民。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嘛!第三,在政治生活中,切忌大轰大嗡。大轰大嗡不是群众运动,而是“左”得出奇的“运动群众”。《人民日报》曾经披露一个消息,在潘汉年被关押后的大量外调中,替潘说好话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潘已离异的前妻。有人说,潘已离异的妻子之所以敢替潘说好话,是因为她是“不懂政治的普通人”。如此评价她是不恰当的,但其中也有发人深思之处。再想一想,八届十二中全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时,无一人投反对票。唯一一位被“四人帮”以反对开除刘少奇之罪而打压的女性中委,其实她也不是公开反对。她是既不举手赞成,也不举手反对,也没举手弃权,而是埋首漠然置之。对大事没有不同意见是不正常的,立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侧面,很难一认就同。后来证明好多人内心里是不赞成开除刘少奇的。刘少奇平反后,只有襟怀坦白的胡耀邦就自己曾举手赞成而作了自我批评。只有胡一人公开自责,这也是不正常的。毛泽东就延安整风扩大化向受害者鞠躬道歉,对陕甘宁贯彻“三三制”不力而鞠躬道歉。由此必须引出第四条教训。第四,要学会道歉,勇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依我之见,圣贤也是有不少过错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不可忘却的初衷。中央宣传部老副部长周扬整过人,“文革”后他诚恳地向被他整过的人道歉,再道歉,取得谅解,博得好评。
逝者已矣,生者还在。从剖析潘汉年的“心病”中还能引出什么哲理,我将继续向我周围百岁上下的老人请教,继续……
(作者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崖丽娟 王岚
最近3个月,我同几十位百岁上下的老领导朝夕相处。老领导中有好几位是潘汉年的部下,有的还因潘汉年事件入狱14年。聊天时,大家免不了把话题扯到潘汉年的心病上。百岁上下的老人,有的记忆力惊人,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记忆力不错,也能表达,但是耳聋听不见,把问题写给他(她)看了以后,马上滔滔不绝。对潘汉年拖了11年才汇报见汪的事,大家作了如下的分析。
在潘汪见面后,汪派为了往脸上贴金,立即发布消息声称:汪精卫会见中共要员。国民党为了抹黑共产党,也随即发布消息:汪精卫会见中共要员。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不知道潘见过汪,马上辟谣:绝无此事。这三方面的公开报道,潘可能是知道的,心情自然沉重。
潘汉年是1943年3月在国民党大特务李士群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后,才见汪精卫的。也就在这时候,延安破获了多起伪装革命者的人,原来是国民党派遣来刺杀毛泽东的特务。于是,4月开始“审干”,5月发动“抢救运动”。“抢救运动”的浩大声势对潘汉年多少有点威慑。紧接着,6月新四军的“黄花塘事件”整人事件,致使潘汉年欲说还休,说了肯定挨整,不说也罢,他就没说。人无完人,潘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感染”,也是一种负面的思维共振。
上海解放后,潘汉年威望极高,做报告满堂喝彩,尽管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少拍掌”,可是听众给他的仍然是掌声如雷。人无完人,他那患得患失的缺点,让他没有提及此事。1949年饶漱石提出“以特制特”,本无可非议。不料1954年批饶漱石的“以特制特”,不消说,潘汉年是做了不少“以特制特”工作的。他见大势不妙,回想过去,便主动向陈毅作了匯报。陈毅立即向毛泽东报告,潘汉年得到的报应是“永远不得重用”,“穿着拖鞋被押走”。可以断言,对潘汉年的这般处理是过分的,失当的。不过,如果换位思考,汪、蒋过去在他身上大作文章,使得延安把不是谣辟成谣,给党制造了麻烦,是不是对那过重的报应也有可理解之处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央看在潘汉年功劳卓著的面上,对他的关押是有特殊照顾的,只是不允许随便外出。
纵观潘汉年的全部历史,我们应该反思。第一,要充分理解地下工作之艰难。他们远离党组织,不像正规部队,遇事可以开会讨论,转身可以向上级请示。可是地下党连开会的机会也难找到,随便见上级说不定是害了上级,说不定会给上级招来杀身之祸。地下党可谓孤胆英雄,对时时处处把脑袋拴在裤带上过日子的地下党的失误,应当充分谅解,对他们的政治安排至少应当与正规军平行,甚至高出半格。第二,出了事故以后,对更多人和事产生怀疑,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前面提到的“心理感染”中的一种“爆发性”感染,是难免的,但是怀疑不等于事实,不可以匆忙作结论,否则会酿成“大群体感染”,那就成了“刮飓风”。 “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的思维方式祸国殃民。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嘛!第三,在政治生活中,切忌大轰大嗡。大轰大嗡不是群众运动,而是“左”得出奇的“运动群众”。《人民日报》曾经披露一个消息,在潘汉年被关押后的大量外调中,替潘说好话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潘已离异的前妻。有人说,潘已离异的妻子之所以敢替潘说好话,是因为她是“不懂政治的普通人”。如此评价她是不恰当的,但其中也有发人深思之处。再想一想,八届十二中全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时,无一人投反对票。唯一一位被“四人帮”以反对开除刘少奇之罪而打压的女性中委,其实她也不是公开反对。她是既不举手赞成,也不举手反对,也没举手弃权,而是埋首漠然置之。对大事没有不同意见是不正常的,立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侧面,很难一认就同。后来证明好多人内心里是不赞成开除刘少奇的。刘少奇平反后,只有襟怀坦白的胡耀邦就自己曾举手赞成而作了自我批评。只有胡一人公开自责,这也是不正常的。毛泽东就延安整风扩大化向受害者鞠躬道歉,对陕甘宁贯彻“三三制”不力而鞠躬道歉。由此必须引出第四条教训。第四,要学会道歉,勇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依我之见,圣贤也是有不少过错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不可忘却的初衷。中央宣传部老副部长周扬整过人,“文革”后他诚恳地向被他整过的人道歉,再道歉,取得谅解,博得好评。
逝者已矣,生者还在。从剖析潘汉年的“心病”中还能引出什么哲理,我将继续向我周围百岁上下的老人请教,继续……
(作者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崖丽娟 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