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潘汉年的“心病”作个“解”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纪》(2019年第6期)上看到张云教授的《潘汉年在南京会见汪精卫之谜》,很受启发。文章讲潘汉年见汪精卫是被动的,并且没说不当的话,符合实际。文章中提到潘有“心病”。什么心病呢?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为什么迟迟不汇报呢?这是我长期关注的敏感问题。30年前我向扬帆、张承宗、梅达君等老领导请教过。
  最近3个月,我同几十位百岁上下的老领导朝夕相处。老领导中有好几位是潘汉年的部下,有的还因潘汉年事件入狱14年。聊天时,大家免不了把话题扯到潘汉年的心病上。百岁上下的老人,有的记忆力惊人,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记忆力不错,也能表达,但是耳聋听不见,把问题写给他(她)看了以后,马上滔滔不绝。对潘汉年拖了11年才汇报见汪的事,大家作了如下的分析。
  在潘汪见面后,汪派为了往脸上贴金,立即发布消息声称:汪精卫会见中共要员。国民党为了抹黑共产党,也随即发布消息:汪精卫会见中共要员。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不知道潘见过汪,马上辟谣:绝无此事。这三方面的公开报道,潘可能是知道的,心情自然沉重。
  潘汉年是1943年3月在国民党大特务李士群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后,才见汪精卫的。也就在这时候,延安破获了多起伪装革命者的人,原来是国民党派遣来刺杀毛泽东的特务。于是,4月开始“审干”,5月发动“抢救运动”。“抢救运动”的浩大声势对潘汉年多少有点威慑。紧接着,6月新四军的“黄花塘事件”整人事件,致使潘汉年欲说还休,说了肯定挨整,不说也罢,他就没说。人无完人,潘的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感染”,也是一种负面的思维共振。
  上海解放后,潘汉年威望极高,做报告满堂喝彩,尽管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少拍掌”,可是听众给他的仍然是掌声如雷。人无完人,他那患得患失的缺点,让他没有提及此事。1949年饶漱石提出“以特制特”,本无可非议。不料1954年批饶漱石的“以特制特”,不消说,潘汉年是做了不少“以特制特”工作的。他见大势不妙,回想过去,便主动向陈毅作了匯报。陈毅立即向毛泽东报告,潘汉年得到的报应是“永远不得重用”,“穿着拖鞋被押走”。可以断言,对潘汉年的这般处理是过分的,失当的。不过,如果换位思考,汪、蒋过去在他身上大作文章,使得延安把不是谣辟成谣,给党制造了麻烦,是不是对那过重的报应也有可理解之处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央看在潘汉年功劳卓著的面上,对他的关押是有特殊照顾的,只是不允许随便外出。
  纵观潘汉年的全部历史,我们应该反思。第一,要充分理解地下工作之艰难。他们远离党组织,不像正规部队,遇事可以开会讨论,转身可以向上级请示。可是地下党连开会的机会也难找到,随便见上级说不定是害了上级,说不定会给上级招来杀身之祸。地下党可谓孤胆英雄,对时时处处把脑袋拴在裤带上过日子的地下党的失误,应当充分谅解,对他们的政治安排至少应当与正规军平行,甚至高出半格。第二,出了事故以后,对更多人和事产生怀疑,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前面提到的“心理感染”中的一种“爆发性”感染,是难免的,但是怀疑不等于事实,不可以匆忙作结论,否则会酿成“大群体感染”,那就成了“刮飓风”。 “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的思维方式祸国殃民。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嘛!第三,在政治生活中,切忌大轰大嗡。大轰大嗡不是群众运动,而是“左”得出奇的“运动群众”。《人民日报》曾经披露一个消息,在潘汉年被关押后的大量外调中,替潘说好话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潘已离异的前妻。有人说,潘已离异的妻子之所以敢替潘说好话,是因为她是“不懂政治的普通人”。如此评价她是不恰当的,但其中也有发人深思之处。再想一想,八届十二中全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时,无一人投反对票。唯一一位被“四人帮”以反对开除刘少奇之罪而打压的女性中委,其实她也不是公开反对。她是既不举手赞成,也不举手反对,也没举手弃权,而是埋首漠然置之。对大事没有不同意见是不正常的,立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侧面,很难一认就同。后来证明好多人内心里是不赞成开除刘少奇的。刘少奇平反后,只有襟怀坦白的胡耀邦就自己曾举手赞成而作了自我批评。只有胡一人公开自责,这也是不正常的。毛泽东就延安整风扩大化向受害者鞠躬道歉,对陕甘宁贯彻“三三制”不力而鞠躬道歉。由此必须引出第四条教训。第四,要学会道歉,勇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依我之见,圣贤也是有不少过错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不可忘却的初衷。中央宣传部老副部长周扬整过人,“文革”后他诚恳地向被他整过的人道歉,再道歉,取得谅解,博得好评。
  逝者已矣,生者还在。从剖析潘汉年的“心病”中还能引出什么哲理,我将继续向我周围百岁上下的老人请教,继续……
  (作者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崖丽娟 王岚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学家。他虽是学习外文出身,早年极力提倡现代文学,致力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以创作新诗为己任,一度还被误认为是崇尚西方文学,打压台湾乡土文学的“打手”。然而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却流露着浓郁的祖国情、同胞爱,他以感人的文字,道出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深深触动了两岸同胞心中深藏的感情,跨越了台湾海峡的地理阻隔,弥足珍贵。  有缘同在高雄,相
期刊
1974年1月5日,复旦大学开展了一场“教授考试”的闹剧,我的父亲李振麟亲身经历此事。  是考试,还是灭“威风”?  那天,我恰好在家。父亲李振麟(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外语系和中文系教授)说:“接到复旦通知,今天要去学校听‘市革会’领导的报告。”于是骑上我自行装配的26英寸永久自行车前往学校了。  待父亲回到家中,他满脸不悦,只说一句“搞突然袭击”。等到他平静下来,我们细细询问才知道了一些情况。原来
期刊
1947年,我曾在广州沙面生活了5个月,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日子。岁月流去,然而沙面满目拾翠、浪花拍堤的情景却依然清晰,不会远去。  1947年2月的一天,上海地下党领导“文委”工作的唐守愚同志突然来到我就职的联华广告图书公司(宁波路470弄4号),紧急通知我:据情报,我已被列入反动派的黑名单之中,随时可能被捕,必须迅速离开上海。于是,在转移至沪、浙郊区几处地方后,我于1947年11月,得岳父之助,
期刊
编辑家、散文家徐开垒先生晚年住在上海新华路413弄,此弄另有个名字叫“文缘村”。徐先生辞世之前的近10年中,笔者曾多次前往看望,为《文学报》《文学港》等报刊写徐开垒人物访谈,也是在徐老寓所完成采访的。徐先生的书房取名“荧荧楼”,我第一次去徐府就向主人询问“荧荧”之名的来由,先生回答说幼年在老家宁波翰香小学念书,家里为节省用电,房间里装了一个只有5支光的小灯泡,他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就着小電灯的荧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上海,梅兰芳先生当时留居上海法租界马斯南路(今思南路)。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为了遮盖其侵略面目,日方大肆宣扬“大东亚共荣圈”,制造老百姓生活在“皇道乐土”中歌舞升平、生活幸福的假象。为此,日伪当局逼迫各类艺人上台出演制造假象来欺骗世界舆论,而梅兰芳作为演艺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自然是日方首选目标。遂多次邀请梅兰芳上台出演,但都遭梅兰芳托病拒演。日伪当局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不少人为了博人眼球,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和演义当作历史,依据片面的不实之词将虚假历史“真实化”。对这种歪曲历史真相、混淆视听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辨析和批驳。如近年来网络广泛流传一些文章,声称毛泽东曾在《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民主颂》。坊间以讹传讹,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正本清源,本期特刊载何志辉先生《“社论”〈民主颂〉作者并非毛泽东》一文,旨在钩沉历史真相,考
期刊
我从小爱看米老鼠、唐老鸭,要感谢迪士尼。而邵宗炼编《儿童故事》要我帮忙译些故事,我到别发洋行买到了迪士尼的《雷木斯大叔讲故事》,译了一篇又一篇,让我走上儿童文学之路,更要感谢迪士尼。现在看来,我的《爸爸的老师》《没头脑和不高兴》小朋友还爱看,我算是开阔了儿童文学的大路。这又是要感谢迪士尼的教导的。  可惜我年老了,进不了迪士尼乐园,只能替小朋友们高兴了。总之我从小到老都要感谢迪士尼。  (作者為儿
期刊
多才多艺的堂叔郭秀士  郭秀士,又名郭蔚然,字浑隺,别名胜钢,晚年别号万松。  1901年8月2日,郭秀士出生在位于崇明堡镇四滧村11队的郭家宅。该宅始建于18世纪末,到了19世纪初,建成为三进三场心的朝南向全封闭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30多间砖瓦房屋,住着十几户人家,都是同姓同宗人。郭秀士的世居住房,在宅院里场心共三间,位于正屋西侧两间正厢房和朝东厢房一间。我家住在郭秀士家的南隔壁
期刊
2019年《世纪》精装合订本已出版,定价60元(挂号费18元),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汇款或前来杂志编辑部购买。为答谢广大新老读者的厚爱,凡购买2019年精装合订本的读者,可获赠《世纪》精装合订本(2008—2013年)其中一册(含6本杂志,60元),数量有限,赠完即止。如购买2014—2018年合订本则可给予优惠。获得赠阅方式:1、通过邮局汇款购买的读者可将付款凭证复印件寄送或传真至《世纪》杂志
期刊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  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  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他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自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读诗四论》后,还先后出版了十二部学术著作,尤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