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是目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必要性
德育是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灵魂,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对德育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它永远是人们讨论的教育问题。
一,德育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多方面的才能去迎接各种挑战。现代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成人,在读好书与做好人之间,做好人比读好书更重要。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指学校德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活动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情景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生命质量。
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需,主要表现: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表现为重社会政治功能,轻个人的发展功能;从德育的对象观来看,学生被视为被动体、“美德袋”,而非生命个体和道德的建构主体等。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他们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他们的生活被扭曲、被异化。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对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化德育。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传统德育转型,要求学校德育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现代德育要求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因此,回归世界,回归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三,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德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让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所有学生一颗爱国心,因此“树魂立根”、“立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以德树人”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整体构建中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担当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紧紧把握语文科目的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把德、智、美相结合,发挥文与载道,以文育情,用文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道德情感得到激发和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增强。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热爱”,主动去 “热爱”,把知识传授、熏陶和德育、美育教育熔为一炉,让语文课堂变为增知育情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成为“集体”、“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有效进行“德”与“美”渗透,对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集体和生活的主人至关重要。
四,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多元发展、主动探究、协作互动、全面成长等为本的空间场所。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否有效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学生“有效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打造的“有效课堂”,教师打造的“有效课堂”的核心载体是“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实现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承担着巨大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一是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本领;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是要努力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高效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在寓教育于情趣、寓教育于情境、寓教育于快乐。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师的精心组织、有效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快乐学习、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提升对教书育人真谛的认识,而其实质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弘扬教师的“大爱”精神。从技术层面上讲,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制定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即自己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得到充分尊重,才能真正调动每一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的有效教育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达成。二是要“意在情趣”。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不管实在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堂教学后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乐于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要在“情、趣、意”上下功夫:即师有情、生有情,师生才会有情;教有趣、学有趣,教学才会有趣;教有意、学有意,教学才会有意义。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实现“传道授业”就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对语文教学、对语文课堂教育的感情、热情和激情,就必须赋予规程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生趣、活力和艺术。在这种幸福、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下,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教学所感染、所激活,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意义才能自然而然的得到实现,在“意在情趣”的语文课堂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必要性
德育是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灵魂,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对德育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它永远是人们讨论的教育问题。
一,德育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多方面的才能去迎接各种挑战。现代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成人,在读好书与做好人之间,做好人比读好书更重要。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指学校德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活动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情景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生命质量。
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需,主要表现: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表现为重社会政治功能,轻个人的发展功能;从德育的对象观来看,学生被视为被动体、“美德袋”,而非生命个体和道德的建构主体等。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他们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他们的生活被扭曲、被异化。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对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化德育。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传统德育转型,要求学校德育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现代德育要求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因此,回归世界,回归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三,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德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让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所有学生一颗爱国心,因此“树魂立根”、“立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以德树人”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整体构建中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担当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紧紧把握语文科目的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把德、智、美相结合,发挥文与载道,以文育情,用文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道德情感得到激发和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增强。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热爱”,主动去 “热爱”,把知识传授、熏陶和德育、美育教育熔为一炉,让语文课堂变为增知育情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成为“集体”、“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有效进行“德”与“美”渗透,对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集体和生活的主人至关重要。
四,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多元发展、主动探究、协作互动、全面成长等为本的空间场所。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否有效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学生“有效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打造的“有效课堂”,教师打造的“有效课堂”的核心载体是“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实现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承担着巨大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一是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本领;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是要努力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高效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在寓教育于情趣、寓教育于情境、寓教育于快乐。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师的精心组织、有效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快乐学习、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提升对教书育人真谛的认识,而其实质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弘扬教师的“大爱”精神。从技术层面上讲,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制定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即自己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得到充分尊重,才能真正调动每一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的有效教育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达成。二是要“意在情趣”。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不管实在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堂教学后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乐于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要在“情、趣、意”上下功夫:即师有情、生有情,师生才会有情;教有趣、学有趣,教学才会有趣;教有意、学有意,教学才会有意义。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实现“传道授业”就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对语文教学、对语文课堂教育的感情、热情和激情,就必须赋予规程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生趣、活力和艺术。在这种幸福、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下,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教学所感染、所激活,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意义才能自然而然的得到实现,在“意在情趣”的语文课堂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