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教育培训对提升员工的素质能力、打造核心人才队伍、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国有企业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强烈需求下,不断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如何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成为一个难题,文章从责任体系、考核评价、培训需求、师资建设、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培训质量;责任体系;考核评价;培训需求;师资建设;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责任体系,将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一提起教育培训工作,往往认为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其实不然。要想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单凭人力资源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应建立和完善一种广泛的培训责任体系,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各级管理者、员工本人在教育培训方面各自应负的责任。只有各级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作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有大的突破。
(一)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
人力资源部门对教育培训工作负有归口管理、政策引导和规范各级工作的管理责任。企业应将培训主管专员、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和分管人力资源领导的职责落实到位,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评价与考核。
(二)各级管理者的责任
各级管理者的重视是教育培训工作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企业应对各级管理者建立起责任体系,将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写进各级管理者的岗位说明书,将其带领团队学习情况、支持下属参加培训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等列入述职内容,并纳入其绩效评价与考核。如此,各级管理者就会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组织开展本部门的培训。
(三)员工本人的责任
员工本人是自身发展、岗位能力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为胜任当前岗位并为职位晋升做准备,员工必须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积极主动地通过参加培训、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研讨交流、自学、培养新人等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员工自身发展的要求。由于相当一部分员工对自己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判断和计划,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单位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对员工本人在教育培训方面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并严格考核,督促其进步提高。例如将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对员工的考核评价,与薪酬激励、职务晋升等挂钩,教育培训工作不达标者不能评为年度优秀、职务不能晋升等。
通过责任体系分解,把培训责任制度化后,只需严格进行考核落实,就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严格评价考核,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有了完善的责任体系,要想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既是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培训责任体系的基础上,评价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培训课程的评估;二是对员工、各级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评价考核。
(一)对培训课程的评估
要通过对培训课程的评估来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具体培训课程的评估可以参考业界广泛提及的柯氏四级评估法,但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既要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更要关注培训课程对参训人员的影响,即参训人员的真正收获以及参训后产生的行为改变和业绩提升等。
(二)对员工和各级管理者的评价考核
对员工本人和各级管理者的评价考核要与教育培训责任体系紧密相关,按责任体系确定的责任和考核标准,对员工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各级管理者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价和考核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员工是否按要求参加了培训活动,各级管理者是否按要求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第二,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评价要与职务晋升、薪酬激励等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岗位能力,激励各级管理者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三)对各部门的评价考核
对各部门年度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价考核要融入目标责任体系,要把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具体培训项目的考核、所承担计划内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起来,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起到对各部门正面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计划
责任体系和评价考核好比是用外力“推”,而抓住需求、提高兴趣就好比是用内力“引”。只要抓住、抓准了员工的培训需求,将“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教育培训工作就能达到顺水行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需求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任务分析、员工分析三个层次进行。
(一)战略分析
现代战略管理的奠基人、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提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企业要对未来在生产技术、市场服务、组织管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分析预测,依据其确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结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内外部环境、员工素质结构等制定培训内容。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要结合单位的具体工作,分析其中的任务,梳理出要想顺利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技能、知识、态度和行为,为该工作岗位制定培训内容。
(三)员工分析
员工分析主要是用来确定哪些人需要培训,需要培训哪些具体内容。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关键者咨询法、访谈法、群体讨论法、关键事件法等。应充分考虑不同岗位、职级、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当前阶段的培训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员工目前的工作状态以及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目标和需求也是具有明显差异的。
在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后,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可信度较高的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依据报告分层分类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计划。 四、抓好师资建设,挖掘内外部资源优势
授课老师是实施教育培训的主体,建设一个素质高、能力强、内外部资源兼顾的师资团队是企业培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充分发挥内部专业人才优势,整合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企业应建立内部培训师资选拔培养机制,把师资选拔与教育培训的责任体系、课程体系紧密挂钩,使选拔培养的目标更明确,使师资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更具系统性,流程更清晰,逐步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师资体系和动态管理的内部师资库。同时要从制度上广开外部师资选用渠道,通过清晰的流程,发挥各方渠道优势,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先单位、专业培训机构等外部资源,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动态管理的外部师资库。
师资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既要有历史数据的积累,又要有考核评价分析,既要有进入机制,又要有淘汰退出机制。通过动态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内外部师资的优势,持续为企业培养实用、适用人才。
五、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形式
培训方式创新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参加的积极性。
(一)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细化不同人才队伍培训层次,采取外派参加高端讲座交流研讨、内部专项培训、境外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网络培训和自学、考取资格证书等多种培养方式,系统提升人才能力和水平。
(二)扩大教育培训范畴
将员工撰写论文、专利申请、参加学术技术交流、培养下属、内部培训授课、编写教材等活动纳入教育培训范畴,通过合理的学时认定作为员工的有效学时。
(三)发挥网络教学作用
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充分缓解工学矛盾。让员工能够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和培训评估,通过网络记录学习情况,作为员工有效学时的组成部分。
六、结语
要想把企业培训做好,需要做的远不止以上几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培训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应该结合实际,不断以创新的思维引领教育培训工作突破性发展,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昊民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俊宏.世界500强企业培训精粹[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养正】
关键词:培训质量;责任体系;考核评价;培训需求;师资建设;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责任体系,将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一提起教育培训工作,往往认为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其实不然。要想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单凭人力资源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应建立和完善一种广泛的培训责任体系,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各级管理者、员工本人在教育培训方面各自应负的责任。只有各级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作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有大的突破。
(一)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
人力资源部门对教育培训工作负有归口管理、政策引导和规范各级工作的管理责任。企业应将培训主管专员、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和分管人力资源领导的职责落实到位,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评价与考核。
(二)各级管理者的责任
各级管理者的重视是教育培训工作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企业应对各级管理者建立起责任体系,将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写进各级管理者的岗位说明书,将其带领团队学习情况、支持下属参加培训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等列入述职内容,并纳入其绩效评价与考核。如此,各级管理者就会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组织开展本部门的培训。
(三)员工本人的责任
员工本人是自身发展、岗位能力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为胜任当前岗位并为职位晋升做准备,员工必须投入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积极主动地通过参加培训、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研讨交流、自学、培养新人等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员工自身发展的要求。由于相当一部分员工对自己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判断和计划,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单位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对员工本人在教育培训方面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并严格考核,督促其进步提高。例如将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对员工的考核评价,与薪酬激励、职务晋升等挂钩,教育培训工作不达标者不能评为年度优秀、职务不能晋升等。
通过责任体系分解,把培训责任制度化后,只需严格进行考核落实,就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严格评价考核,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有了完善的责任体系,要想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既是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培训责任体系的基础上,评价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培训课程的评估;二是对员工、各级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评价考核。
(一)对培训课程的评估
要通过对培训课程的评估来不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具体培训课程的评估可以参考业界广泛提及的柯氏四级评估法,但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既要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更要关注培训课程对参训人员的影响,即参训人员的真正收获以及参训后产生的行为改变和业绩提升等。
(二)对员工和各级管理者的评价考核
对员工本人和各级管理者的评价考核要与教育培训责任体系紧密相关,按责任体系确定的责任和考核标准,对员工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各级管理者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价和考核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员工是否按要求参加了培训活动,各级管理者是否按要求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第二,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评价要与职务晋升、薪酬激励等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岗位能力,激励各级管理者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三)对各部门的评价考核
对各部门年度教育培训工作的评价考核要融入目标责任体系,要把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具体培训项目的考核、所承担计划内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起来,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起到对各部门正面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三、重视培训需求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计划
责任体系和评价考核好比是用外力“推”,而抓住需求、提高兴趣就好比是用内力“引”。只要抓住、抓准了员工的培训需求,将“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教育培训工作就能达到顺水行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需求分析可以从战略分析、任务分析、员工分析三个层次进行。
(一)战略分析
现代战略管理的奠基人、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提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企业要对未来在生产技术、市场服务、组织管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分析预测,依据其确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结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内外部环境、员工素质结构等制定培训内容。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要结合单位的具体工作,分析其中的任务,梳理出要想顺利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技能、知识、态度和行为,为该工作岗位制定培训内容。
(三)员工分析
员工分析主要是用来确定哪些人需要培训,需要培训哪些具体内容。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关键者咨询法、访谈法、群体讨论法、关键事件法等。应充分考虑不同岗位、职级、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当前阶段的培训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员工目前的工作状态以及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目标和需求也是具有明显差异的。
在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后,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可信度较高的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依据报告分层分类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计划。 四、抓好师资建设,挖掘内外部资源优势
授课老师是实施教育培训的主体,建设一个素质高、能力强、内外部资源兼顾的师资团队是企业培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充分发挥内部专业人才优势,整合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企业应建立内部培训师资选拔培养机制,把师资选拔与教育培训的责任体系、课程体系紧密挂钩,使选拔培养的目标更明确,使师资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更具系统性,流程更清晰,逐步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师资体系和动态管理的内部师资库。同时要从制度上广开外部师资选用渠道,通过清晰的流程,发挥各方渠道优势,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先单位、专业培训机构等外部资源,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动态管理的外部师资库。
师资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既要有历史数据的积累,又要有考核评价分析,既要有进入机制,又要有淘汰退出机制。通过动态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内外部师资的优势,持续为企业培养实用、适用人才。
五、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形式
培训方式创新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参加的积极性。
(一)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细化不同人才队伍培训层次,采取外派参加高端讲座交流研讨、内部专项培训、境外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网络培训和自学、考取资格证书等多种培养方式,系统提升人才能力和水平。
(二)扩大教育培训范畴
将员工撰写论文、专利申请、参加学术技术交流、培养下属、内部培训授课、编写教材等活动纳入教育培训范畴,通过合理的学时认定作为员工的有效学时。
(三)发挥网络教学作用
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充分缓解工学矛盾。让员工能够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和培训评估,通过网络记录学习情况,作为员工有效学时的组成部分。
六、结语
要想把企业培训做好,需要做的远不止以上几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培训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应该结合实际,不断以创新的思维引领教育培训工作突破性发展,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昊民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俊宏.世界500强企业培训精粹[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