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开展与其文化息息相关,与其法事仪式相伴相生,是中国唯一汉传佛教(青庙)与藏传佛教(黄庙)珠辉玉映的地方,青庙与黄庙仪式音乐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五台山丰富的佛教音乐文化。本文以五台山青庙黄庙仪式音乐及其特点的研究为主,从世界民族音乐学角度结合人文学,探究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的独特风格特征,使宗教音乐以更加完整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青庙;黄庙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发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音乐与我国民间音乐及宫廷音乐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在五台山发展中贯穿始终,它的发展离不开佛教仪式,并以佛教典礼为载体,其在法事仪式中的运用更加体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作为兼有青庙与黄庙的佛教圣地,其仪式音乐在青庙黄庙中也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
一、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变迁
(一)五台山佛教音乐历史概述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发展与五台山佛教史的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步调,五台山佛教音乐虽奠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但北周建德三年开始的“周武灭法”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刚刚成型的五台山佛教音乐随着灭佛运动的开展成为几乎失传的音乐。
进入隋朝后,隋文帝重视佛教并提倡经论学习,使得五台山佛教音乐恢复生机,直至唐朝,佛教已广为普及,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开始走入宫廷,走进民间,五台山佛教音乐也迅速发展起来。而后唐武宗“会昌法难”将五台山佛教又一次推进深渊之中,寺庙尽毁,大量僧侣被迫还俗,五台山佛教音乐暂时销声匿迹。之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的发展都有所扶持,尤其到了宋朝,统治者对佛教实行扶持保护政策,使得五台山佛教音乐再次兴盛并与民间音乐互相影响且不断世俗化,在此时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并逐渐建立起来,使五台山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
元朝时,散曲被应用于五台山佛教法事仪式中,使得五台山佛教法事仪式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直至清朝,统治者都在对佛教进行大力扶持,使五台山佛教音乐达到继唐朝后又一次的繁荣时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而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及社会动荡,五台山虽有一些法事仪式并未完全中断,但佛教音乐整体还是开始衰落,直到1987年,由于宗教政策的完善,五台山佛教才逐渐恢复。
(二)五台山佛教音乐类别及形式分类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发展中虽不断与各类音乐相互融合,但最主要可分为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青庙是指中原的佛教,多为汉族;而黄庙是指从西藏传入的佛教,即喇嘛教。青庙在五台山的传入比黄庙早一千三百年左右,不论是青庙音乐还是黄庙音乐,都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歌唱,包括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主体。器乐是指部分法器和吹管乐器及打击乐器所组成的乐队,可用于为声乐伴奏,也可单独演奏,是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的特征之一。
二、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形态特征
(一)青庙佛事仪式音乐形式及特征
青庙仪式音乐主要是汉传佛教法事仪式中的音乐,包括早晚课、放焰口、“北方”殿堂佛事等仪式中所应用的音乐,这些佛事活动可以分为日常性活动、节日性活动和专门性活动三类。
早晚课属于日常性活动,是寺院中僧人每天按照固定时间必须做的仪式活动,也是出家后最先学习的佛事。早课于每日太阳出山前开始进行,一般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并伴以鼓、磐、木鱼等法器。晚课于每天日落前后进行,持续时间比早课要长,但也不超过两个小时。在早晚课中是不使用乐器的,但会使用法器来打拍子,讽诵多为令调、吟诵、直数这三种形式,并有一定的伴唱。
放焰口属于专门性活动,是用来祭奠亡人的仪式,一般都在黄昏举行,后来成为了追思亡人的一种佛事仪式,不仅用于僧人圆寂,在百姓过世后,也可以用这种仪式来超度亡灵。尽管这个仪式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思想,但却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的综合性仪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五台山的“放焰口”独特之处就是带有乐器的伴奏,且和念、令调、吟诵、直数这四种讽诵形式在放焰口仪式中也被全部应用。
“北方”殿堂佛事是指僧人们在佛事大殿内举行的“交供”仪式,是五台山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佛事仪式,但现在已经基本不再举行了。这是比较综合的佛教仪式。仪式中多使用和念的形式,其中插入的小曲、吟诵、直数和器乐的伴奏更加丰富了仪式的音乐性。
青庙乐队通常由14人组成,乐队排列分为“一字班”和“桶字班”两种,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在为仪式伴奏时,青庙仪式音乐必须严格遵守原曲调,不能即兴改变,这体现出了青庙仪式音乐的严谨性。青庙仪式音乐所用的调被称之为“管调”,也可称为“官調”,“管调”较低,使青庙音乐仪式音乐更加平和,增添了仪式氛围。青庙仪式音乐中的板式也分为三种,分别是慢板、紧板和过板,这三种板式在青庙黄庙中都有应用,但节奏型却是不同的,这也是造成青庙黄庙风格不同的主要特征。
五台山佛教音乐乐曲的曲体可分为分节歌体、曲牌体、变奏体三种类型,这三种曲体类型在青庙仪式音乐中都有应用。青庙仪式音乐的乐器、音阶、调式、板式及曲体结构的特点,构成了旋律幽雅、节奏平稳、意境深远的青庙音乐,呈现出远、虚、淡、静之特点,使五台山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佛乐圣地。
(二)黄庙佛事仪式音乐形式及特征
黄庙仪式音乐是藏传佛教法事仪式中的音乐,包括迎、送太阳和跳布扎等仪式,喇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较晚,相对于汉传佛教来说,其保留下来的仪式较少,但在五台山佛教中依然独树一帜。
迎、送太阳仪式是黄庙仪式中的日常性活动,性质与青庙仪式中的早晚课相似,除了念经时间、地点与青庙相同外,还会在讽诵结束后随着佛教音乐的伴奏开始进行迎太阳送太阳的活动,黄衣僧们伴着唢呐的吹奏开始绕文殊殿而行,并且边绕边进行讽诵,乐器所奏的曲调是小曲《八板》。 跳布扎是黄庙仪式中的一种舞蹈类型的仪式,也被称为“跳鬼”,是一种与“傩舞”相似的带有面具的宗教舞蹈,也是五台山“奉旨道场”的一种仪式,进行时有音乐与舞蹈贯穿其中。仪式中的音乐由管、笙、梅等吹奏乐器和鼓、铛等打击乐器及一些常见的法器所组成的鼓吹乐队来吹奏。
黄庙乐队通常由11人组成,除了乐器还会用到唢呐、法鼓、大号、筚篥等法器,但在一般的法事仪式中不常用,主要被用来渲染气氛。乐队的排列与青庙仪式音乐的“桶字班”相似,位置不固定,但在伴奏方面,黄庙乐队可以在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加花”,从而使得曲调更加丰富,具有独特色彩。黄庙仪式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也更加活跃,且曲调多为羽、商调式,体现出黄庙仪式独有的藏蒙风韵。黄庙仪式音乐所用的调被称为“结调”,相比青庙仪式音乐的“管调”要高一个小二度左右,在为仪式伴奏的时候更能体现出宗教仪式的神秘氛围。板式的运用同样有慢板、紧板、过板三类。黄庙仪式音乐中最多的一种体式是分节歌体,而曲牌体和变奏体在黄庙仪式音乐中基本没有。
(三)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特征
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主要以经文为主,而曲调则从属于经文,也就是“以词度曲”的创作方法,“五声音阶”是五台山仪式音乐的主体,但在器乐演奏方面以“七声音阶”为主;调系统是以“合为宫”为本调,但青庙音乐的“管调”要比黄庙音乐的“结调”低一个小二度;节奏型虽然包括慢板、紧板、过板三种,但运用最多的基本板式是慢板;五台山佛乐的曲体结构则以分节歌体为主,曲牌体和变奏体数量较少,曲式结构则有单段体和多段体两种,但不论是青庙仪式音乐远、虚、淡、静的特点还是黄庙仪式音乐的山野之风,它们共同构成了五台山的佛乐风韵。
三、结论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其宗教仪式丰富多样,并具有开放性和固定性。中国传统认为无乐不足以成礼,所以五台山佛教音乐以法事仪式为载体不断发展,并形成独有的风格,青苗仪式音乐幽静深远,黄庙仪式音乐恢弘高亢,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使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更加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佛之风韵,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以音乐为载体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可以以更好地姿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陈家滨.五台山寺庙音乐初探[J].音乐研究,1981.
[3]孔繁洲.五臺山的佛教音乐[J].中国音乐,1995.4.
[4]赵培成.试谈五台山佛教音乐[J].五台山研究,1988.
[5]王保国.造化——话说五台山之三[J].五台山,2015.12.
[6]丁雪雯.五台山佛教音乐特点及其在青庙仪式中的运用[J].燕山大学,2015.
[7]宋婧.藏传、汉传佛教音乐风格之比较[J].东北师范大学,2013.
[8]张晓阳.浅谈佛教仪式中的音声——以早课为例[J].戏剧之家,2016.10.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青庙;黄庙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发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音乐与我国民间音乐及宫廷音乐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在五台山发展中贯穿始终,它的发展离不开佛教仪式,并以佛教典礼为载体,其在法事仪式中的运用更加体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作为兼有青庙与黄庙的佛教圣地,其仪式音乐在青庙黄庙中也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
一、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变迁
(一)五台山佛教音乐历史概述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发展与五台山佛教史的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步调,五台山佛教音乐虽奠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但北周建德三年开始的“周武灭法”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刚刚成型的五台山佛教音乐随着灭佛运动的开展成为几乎失传的音乐。
进入隋朝后,隋文帝重视佛教并提倡经论学习,使得五台山佛教音乐恢复生机,直至唐朝,佛教已广为普及,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开始走入宫廷,走进民间,五台山佛教音乐也迅速发展起来。而后唐武宗“会昌法难”将五台山佛教又一次推进深渊之中,寺庙尽毁,大量僧侣被迫还俗,五台山佛教音乐暂时销声匿迹。之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的发展都有所扶持,尤其到了宋朝,统治者对佛教实行扶持保护政策,使得五台山佛教音乐再次兴盛并与民间音乐互相影响且不断世俗化,在此时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并逐渐建立起来,使五台山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
元朝时,散曲被应用于五台山佛教法事仪式中,使得五台山佛教法事仪式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直至清朝,统治者都在对佛教进行大力扶持,使五台山佛教音乐达到继唐朝后又一次的繁荣时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而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及社会动荡,五台山虽有一些法事仪式并未完全中断,但佛教音乐整体还是开始衰落,直到1987年,由于宗教政策的完善,五台山佛教才逐渐恢复。
(二)五台山佛教音乐类别及形式分类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发展中虽不断与各类音乐相互融合,但最主要可分为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青庙是指中原的佛教,多为汉族;而黄庙是指从西藏传入的佛教,即喇嘛教。青庙在五台山的传入比黄庙早一千三百年左右,不论是青庙音乐还是黄庙音乐,都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歌唱,包括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主体。器乐是指部分法器和吹管乐器及打击乐器所组成的乐队,可用于为声乐伴奏,也可单独演奏,是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的特征之一。
二、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形态特征
(一)青庙佛事仪式音乐形式及特征
青庙仪式音乐主要是汉传佛教法事仪式中的音乐,包括早晚课、放焰口、“北方”殿堂佛事等仪式中所应用的音乐,这些佛事活动可以分为日常性活动、节日性活动和专门性活动三类。
早晚课属于日常性活动,是寺院中僧人每天按照固定时间必须做的仪式活动,也是出家后最先学习的佛事。早课于每日太阳出山前开始进行,一般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并伴以鼓、磐、木鱼等法器。晚课于每天日落前后进行,持续时间比早课要长,但也不超过两个小时。在早晚课中是不使用乐器的,但会使用法器来打拍子,讽诵多为令调、吟诵、直数这三种形式,并有一定的伴唱。
放焰口属于专门性活动,是用来祭奠亡人的仪式,一般都在黄昏举行,后来成为了追思亡人的一种佛事仪式,不仅用于僧人圆寂,在百姓过世后,也可以用这种仪式来超度亡灵。尽管这个仪式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思想,但却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的综合性仪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五台山的“放焰口”独特之处就是带有乐器的伴奏,且和念、令调、吟诵、直数这四种讽诵形式在放焰口仪式中也被全部应用。
“北方”殿堂佛事是指僧人们在佛事大殿内举行的“交供”仪式,是五台山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佛事仪式,但现在已经基本不再举行了。这是比较综合的佛教仪式。仪式中多使用和念的形式,其中插入的小曲、吟诵、直数和器乐的伴奏更加丰富了仪式的音乐性。
青庙乐队通常由14人组成,乐队排列分为“一字班”和“桶字班”两种,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在为仪式伴奏时,青庙仪式音乐必须严格遵守原曲调,不能即兴改变,这体现出了青庙仪式音乐的严谨性。青庙仪式音乐所用的调被称之为“管调”,也可称为“官調”,“管调”较低,使青庙音乐仪式音乐更加平和,增添了仪式氛围。青庙仪式音乐中的板式也分为三种,分别是慢板、紧板和过板,这三种板式在青庙黄庙中都有应用,但节奏型却是不同的,这也是造成青庙黄庙风格不同的主要特征。
五台山佛教音乐乐曲的曲体可分为分节歌体、曲牌体、变奏体三种类型,这三种曲体类型在青庙仪式音乐中都有应用。青庙仪式音乐的乐器、音阶、调式、板式及曲体结构的特点,构成了旋律幽雅、节奏平稳、意境深远的青庙音乐,呈现出远、虚、淡、静之特点,使五台山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佛乐圣地。
(二)黄庙佛事仪式音乐形式及特征
黄庙仪式音乐是藏传佛教法事仪式中的音乐,包括迎、送太阳和跳布扎等仪式,喇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较晚,相对于汉传佛教来说,其保留下来的仪式较少,但在五台山佛教中依然独树一帜。
迎、送太阳仪式是黄庙仪式中的日常性活动,性质与青庙仪式中的早晚课相似,除了念经时间、地点与青庙相同外,还会在讽诵结束后随着佛教音乐的伴奏开始进行迎太阳送太阳的活动,黄衣僧们伴着唢呐的吹奏开始绕文殊殿而行,并且边绕边进行讽诵,乐器所奏的曲调是小曲《八板》。 跳布扎是黄庙仪式中的一种舞蹈类型的仪式,也被称为“跳鬼”,是一种与“傩舞”相似的带有面具的宗教舞蹈,也是五台山“奉旨道场”的一种仪式,进行时有音乐与舞蹈贯穿其中。仪式中的音乐由管、笙、梅等吹奏乐器和鼓、铛等打击乐器及一些常见的法器所组成的鼓吹乐队来吹奏。
黄庙乐队通常由11人组成,除了乐器还会用到唢呐、法鼓、大号、筚篥等法器,但在一般的法事仪式中不常用,主要被用来渲染气氛。乐队的排列与青庙仪式音乐的“桶字班”相似,位置不固定,但在伴奏方面,黄庙乐队可以在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加花”,从而使得曲调更加丰富,具有独特色彩。黄庙仪式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也更加活跃,且曲调多为羽、商调式,体现出黄庙仪式独有的藏蒙风韵。黄庙仪式音乐所用的调被称为“结调”,相比青庙仪式音乐的“管调”要高一个小二度左右,在为仪式伴奏的时候更能体现出宗教仪式的神秘氛围。板式的运用同样有慢板、紧板、过板三类。黄庙仪式音乐中最多的一种体式是分节歌体,而曲牌体和变奏体在黄庙仪式音乐中基本没有。
(三)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特征
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主要以经文为主,而曲调则从属于经文,也就是“以词度曲”的创作方法,“五声音阶”是五台山仪式音乐的主体,但在器乐演奏方面以“七声音阶”为主;调系统是以“合为宫”为本调,但青庙音乐的“管调”要比黄庙音乐的“结调”低一个小二度;节奏型虽然包括慢板、紧板、过板三种,但运用最多的基本板式是慢板;五台山佛乐的曲体结构则以分节歌体为主,曲牌体和变奏体数量较少,曲式结构则有单段体和多段体两种,但不论是青庙仪式音乐远、虚、淡、静的特点还是黄庙仪式音乐的山野之风,它们共同构成了五台山的佛乐风韵。
三、结论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其宗教仪式丰富多样,并具有开放性和固定性。中国传统认为无乐不足以成礼,所以五台山佛教音乐以法事仪式为载体不断发展,并形成独有的风格,青苗仪式音乐幽静深远,黄庙仪式音乐恢弘高亢,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使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更加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佛之风韵,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以音乐为载体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可以以更好地姿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陈家滨.五台山寺庙音乐初探[J].音乐研究,1981.
[3]孔繁洲.五臺山的佛教音乐[J].中国音乐,1995.4.
[4]赵培成.试谈五台山佛教音乐[J].五台山研究,1988.
[5]王保国.造化——话说五台山之三[J].五台山,2015.12.
[6]丁雪雯.五台山佛教音乐特点及其在青庙仪式中的运用[J].燕山大学,2015.
[7]宋婧.藏传、汉传佛教音乐风格之比较[J].东北师范大学,2013.
[8]张晓阳.浅谈佛教仪式中的音声——以早课为例[J].戏剧之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