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构建 优化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u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创想”课程群是学校核心课程群之一,它包含数学、科学、信息学科。它们有时是独立分科的个体,有时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科学创想课程通过学科的融合、体系的建构、评价的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为最终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程;科学创想;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44-03
  【作者简介】潘香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教师,一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需要革新教育思维,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开放创新、跨界融合的视角,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统整式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联结。统整课程的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关的学习活动,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统整式学习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
  儿童创想课程是体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梳理和统整,将学校实施的整体课程分成了核心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支撑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都会延展出若干个分支课程。“科学创想”课程是学校核心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创想课程包括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科学、信息学科,这些学科有时是独立分科的个体,有时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融为一体。基于科学认知,立足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与体系,以儿童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创想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科融合:创想课程的生长土壤
  课程是土壤,儿童犹如一颗颗种子在土壤中孕育积淀,破土而出。科学创想课程的土壤在多种元素的“融合”中,变得松软而丰盈,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由自在地发挥着想象力、不拘一格地进行创造。
  1.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科学创想课程中的数学、科学、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融合为一体,成为一条核心枢纽。作为科学之源的数学,在这发展迅猛的时空里要寻找到儿童喜欢数学、玩转数学、创造数学的兴趣之源,需要延伸科学知识、借力信息技术,促进思维生长。而作为科学探索的实践,需要数学的逻辑和技巧方法。人类解决问题,几乎所有的探究都离不开数学。信息学科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可以让看似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成为学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协同发展的凭借;可以让科学实验更精细化,更可视化。
  三门学科各有特点:数学的严谨、科学的求实、信息的与时俱进,需要教师在梳理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并创新实施,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2015年10月,星河小学面向全省展示了实验课例《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以数学学科知识为主,科学、信息技术为辅。课堂中一部分学生围绕研究小课题进行实验,一部分学生在场馆中借助3D打印机打印车轮,或借助方轮自行车的实物进行体验式探究。三门学科互相融通,有机结合,融合后的课程更具有综合性,在核心课程群中绽放独特的精彩。
  2.类型上的多元丰富。
  科学创想课程实施基于学校的特色,设置了多元丰富的课堂类型,如游戏化课堂、实验式课堂、数字化课堂。
  游戏化的课堂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开展游戏活动时,不仅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学到知识,增长智慧,而且能让儿童从中学会分辨事物、协调关系,甚至体验社会。中高年级的学生徜徉在实验课堂中,从“看客”向“创客”转变,让思维“逻辑”与“非逻辑”结合,“经历”和“经验”相长。数字化课堂则借力信息技术,努力使学习变得更加自主、个性、有效,支持学生实现异步学习与差异发展。
  3.时间上的长短相间。
  科学创想课程在课堂类型上多元丰富,学科间又会相互交叉融合,这会因课堂内容的差异性导致课程时间的长短不同。因此,我们的课程按时间长短又分为三类,即微课程、常规课程、长课程。
  例如,创想课程中的《我在学创造》单元,有十二种奇思妙想,我们是以微课程的形式开展的。低年级的“我是小问号”,中年级的“我爱小研究”,高年级的“我能小发明”,每个班都以常规课程的形式开展。而对于“木头的研究”,儿童们从“森林世家”“筷子结构”“木头魔术”“神奇的木杯”“益智城堡”“小小工程師”一路研究,进行了不同学段的系列探索,这是一个长课程。数学中的实验课也会因内容的不同而有微课程、常规课程、长课程等不同的选择。
  二、体系建构:创想课程的成长养料
  课程是养料,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儿童成为独特而精彩的自己,成为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
  1.体系化梳理。
  科学创想课程中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承接。学生在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只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某个环节的某个知识层面。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首先整理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的前延后续。例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认识,苏教版教材中分别在三上、三下、五下、六上循序渐进安排系统学习,我们梳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我校在数学学科中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体系化的思考,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的特点,我们系统梳理了一至六年级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图,呈现的是三年级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体系化梳理的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连接前后、纵横贯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系统培养,逐级提升。
  2.结构化推进。
  我校的核心课程群课堂模式初见雏形,形成前学、合学、创学的结构化模式。在“前学”中能帮助学生架起新知与旧知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儿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合学”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新知、掌握学习的方法,它是学习旅程中的通行证。“创学”是较高的挑战,它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更开放,激发学生活用所学知识,抵达知识的彼岸,抵达思维的深水区。   3.共同体前行。
  创想课程的实施推动了我校共同体的建设,目前教师、学生两支共同体队伍齐头并进。教师共同体是以课程群为单位建立,学生共同体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建立。
  在科学创想领域,共同体并不唯一,可以自由组合。如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中,相关的教师可以建立成一个教师共同体,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过程。而学生共同体也不是固定的小组成员,比如可以是研究同一主题的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我校在开展项目组研究时,一般先自由组合,分别选出组长,确定研究项目。共同体成员的兴趣相近,有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方法,更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课堂优化:创想课程的伸展平台
  课程是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成长的机会,能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绽放,更能让儿童的思考落地有声。创想课程聚焦于“星式”课堂的特质,利用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
  1.聚焦“星式”特质。
  创想课程的关键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的星河学生。因此,我们在不断的研究中设计了星河小学“星式”课堂教学评价表,从好奇心、思维量、表达力、方法值、学习组、创新点六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每一个维度都有对应的评价要点。“好学”“乐创”是“星式”课堂的关键词。构建“星式”课堂,就是要建立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建构、自觉创造的课堂。自主自觉地学习,让学习基于自我的需要真正发生;自由自在地想象,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思维有广度和厚度;有根有据地研究,能根据找到的资料开展针对性的学习与研究;有滋有味地分享,乐于交流发现的成果,让知识与能力不断增长;一分为二地批判,看到优势,也看到不足,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拘一格地创造,学生成为课堂中重要而极具活力的因子,课堂生成有价值的成果。
  2.让思维“可视化”。
  采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是我校教与学的一大特色。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思考、资源等融会贯通成可视化的信息。课堂中既能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形成方法体系,又能起到及时反馈检测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或快或慢,认识问题或深或浅,这都是思维整体内在运动机制的差异,是人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观照、呵护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思维导图用于对一节课的整理,如在研究数学中的“握手问题”后,从“握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首先想到“数线段”问题,再用思維导图的方式整理与它相似的其他问题,就能清晰地看出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表达情况;有时思维导图用于对一单元知识点的归纳,如在我们编制的《数学好学手册》每一单元的最后部分,都有这样的练习要求。
  科学创想课程的建设始终以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能为前提,通过学科的融合、体系的建构、课堂的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为最终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想课程的建设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学生成长的孵化场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谢彬,朱春雷.如何通过课程领导推进学校内涵发展[J].教育家,2015(8):68-70.
  [2]唐文红.以课程建设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美好成长[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5(5):31-32.
  [3]傅骞,王辞晓.当创客遇上STEAM教育[J].教学研究,2014(10):37-42.
其他文献
【摘 要】“十二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研究服务于“率先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内容聚焦、范式转型与成果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问题导向,服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质量内涵提升;在研究范式上,注重深度剖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运行特征;在研究成效上,较好地服务了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决策与教育实践创新。“十三五”期间,江苏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综合科研能力,推进
【关键词】《画家和牧童》;情境教学;激活体验;学用互哺  【作者简介】1.冷依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十八小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一级教师;2.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画”字“
【关键词】成功教育;目标管理;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7-0065-04  走进射阳县初级中学,首先映入眼帘并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是校门右侧几棵香樟树下的“有一个快乐的地方叫学校”的红字黄底石刻,它耀眼、靓丽,与谈笑风生、漫步于旁边的几位学生相映成趣,和谐悦目。校园里名人画像、励志名言随处可见。穿过办公楼大厅,西边过道橱窗里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基于一定的学材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在基于学情、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在进行教材开发时不可轻易改动或放弃使用教材。我们所提供的学材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内容呈现的时机与方式,都要给学生以学习的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作者以苏教版四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剖析了教材选择安排的学材,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困与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实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和资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正面临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为了生存,要求数学教育能培养出具有更高数学素质、更强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数学教育内部来看,随着“新数”运动的急剧衰落,人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认识到数学教学模式应在综合化的过程中达到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它的出现是时代呼唤的结果。  数学开放
每个儿童的身上,都蕴藏着一位天然的“教育家”——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与教育基因。如果教师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条件,儿童自带的“教育家”便会走出来,与知识建立有效的连接、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发生了。  有效教学必须唤起儿童固有的“原欲”。学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患了没有感觉的症状,思维处在疲沓、懒惰和“无所谓”的状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而不觉,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打破这种症状的良方,就是创生
主持人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成绩卓著,但问题依然很多。在理论研究和理念引领这一领域,从来就没有停止。课改热还远未消退,翻转课堂和“核心素养”又开始登陆“置顶”,牢牢占据了从教育教学研究到实践领域的很多追新创新者话语中心。但素养是什么?素养的核心又是什么?而且“素养”究竟关乎谁?是关乎学生、教师和校长这一类“人”的,还是关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这一类“学科”“课程”的?本组文章选择校长这一群体的核心素养
把学生放在“心”上,让课堂回归理性——这是杨文胜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杨老师用自己独到的理解、扎实的功底演绎了一节大气、开放、简约并且有味道、有挑战的数学课,着实令人叹服。这节课的精彩,主要源自它的理性回归,回归数学本原,回归儿童立场,回归教学本质。  一、回归数学本源:抓数学之“根”  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教师常常会过度关注“是什么”的教学,即对数对的认识与应用,而
【摘 要】基于玄武区音乐学科现状,提出学科建设愿景,并用愿景分解来澄清学科的教育价值,继而围绕“学科课程建设”“学科特色研究”“学科团队提升”谋划音乐学科区域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区域学科建设愿景;学科建设思路;学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24-03  【作者简介】张艳丽,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
2D和3D都属于动画制作技巧的名词,不同的制作方式一定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课外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这样的动画制作元素引进来,探索一种3D式的课外阅读课。  所谓“2D”式的课外阅读课,我认为是针对一本书或是一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课上能够对这本书或这类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一种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从整体看来,笔者以为这样的阅读课,显得平面化,单一化,孩子的阅读内驱力、新鲜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