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前,我因羡慕县城的繁华,选择了城郊中学读高中。这所学校也是第一年在我们镇招生,它在全县高中的排名不靠前,我的同学基本没有选择填报,最后只有我一人被录取。
报名那天,父亲安顿好我,就急忙坐车回了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家中。白天还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的寝室,等到夜幕降临时,一下子冷清下来。原来,其他同学家都比较近,报名有两天时间,他们基本都是报了名,放好行李就回家了,等第二天下午再回学校。长长的一排宿舍,十几个房间顿时空空荡荡。我一人在寝室内、在院子内胡乱地转悠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第一次一人独自在陌生的地方。此时的心境正是“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这份孤独如同一片落叶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漂泊,落叶随时会被大海吞噬,寂寞和恐惧顿时由心底升起。
就在孤独、恐惧和黑夜一起快要吞噬我的时候,远处传来“哐啷,哐啷”的声音。我急忙从寝室内冲出,抬头看去,只见院门口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推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出现在我眼前。昏暗的路灯下,自行车金属部分的油漆显得更加斑驳,后轮轮胎已经瘪了,钢圈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不停地颠簸着,再加上很多配件的老化,螺丝的松动,自行车就在“哐啷,哐啷”的响声中前行着。他突然发现了我,疲惫又失落的脸上露出笑意,友好地向我笑了笑。我顿时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兴奋地上前紧紧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同学,你好!”短短的一番交谈后,我们便有了“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的感觉。也正是这第一次的见面,这第一次的握手,我们竟成了高中三年内最好的朋友,也成了一生的挚友。
他叫永干,家离学校十多里路。他报名来得晚,放好行李后就想往回赶,可骑了没多远,车胎坏了。一路上也没有找到修车的,只好折返回来。本来他以为今晚要自己一个人待在寝室,没有想到遇到了我。我们不仅在同一寝室,而且还是一张床的上下铺。这缘分也许就是“千生百世,缘起缘灭,皆已注定”吧。
我的父母以种田为主,收入本来就低,再要供我上高中,就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节省每次来回的几元车费,高中三年,我基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每到月底,回家拿一个月几十元的生活费,再背几十斤米回学校交给食堂,算是自己一个月的口粮。在那个年代,农村富裕的人家也不多,永干的家境也不富裕。因为离得近,他每周周末都会骑上那台老爷车回去。每次回来时,他都会带点他奶奶煮的小鱼,或者带点切得薄薄的腊肉。这样后面的日子,中午吃饭时,我碗内就会多条小鱼,或者我的饭盒内会悄悄地多了几片腊肉。这些小小的鱼和薄薄的肉片不光给我的味蕾带来了满足,也温暖了我的心。冬夜,我们俩将各自的薄薄的被子合起来,挤在一张狭窄的床上互相取暖,共克严寒,也许这才算是真正的“抱团取暖”吧。
每天清晨,他早早地叫醒我,我们一起跑步、晨读;晚自习后,我们再悄悄溜进一间空教室,点起蜡烛多看一会儿书。这三年内,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憧憬未来。他的理想是将来自己开公司做老板,而我的理想却是做一名老师,教书育人。然而事与愿违,高考放榜后,他被镇江师专录取,而我却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
是复读一年,重新再战,还是早点走上社会,为父母分忧?我痛苦地思考了整整一夜。这一夜我静静地躺在床上,任泪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第二天,父亲几次提出,他去借钱继续供我再复读一年。看着父母早已苍老的容颜,我真不想让父亲为了我复读的学费,去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于是,我选择了后者。
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涯。为了能赚钱,我摆过地摊,也挑过货郎担游走于乡村的沟沟坎坎。后来,我学会了开车,开着卡车拉着货物,全国到处跑。每次,当我从外地身心疲惫地回到家中时,总会收到永干从学校寄给我写的信。问一问我的近况,分享一下他的近况,信中总会写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等鼓励我的诗句,最后署名都是“你的好兄弟永干”。每次看到他的信,我都会一阵眼热,所有的疲惫又化成动力,鼓励我再次出发。
后来,我来到上海,经营起自己的公司,永干也成了一名高中教師。我们的联系也由书信变成了QQ和微信,平时的一句问候,节日的一个祝福,虽短短的几行字,我却觉得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关心,这其中包含了暖暖的情谊。在我迷茫时,我向他倾诉,他是我最好的倾听者;当我有点成就骄傲时,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奉承我、恭维我,总能及时地、冷静地指出我的其他不足,时刻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总会幽默地说:“你是在帮我实现当老板的理想,一定要认真,诚信,踏踏实实做事。就像我也在为实现你的理想努力一样,让我们为彼此的理想努力吧。”
《史记》云:“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我们的友谊虽没有经历过生死,但它经历过贫富、贵贱,互相之间虽没有甜言蜜语,也不会经常聚在一起觥筹交错,但一条信息、一句问候、一句好兄弟,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这就足矣。
报名那天,父亲安顿好我,就急忙坐车回了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家中。白天还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的寝室,等到夜幕降临时,一下子冷清下来。原来,其他同学家都比较近,报名有两天时间,他们基本都是报了名,放好行李就回家了,等第二天下午再回学校。长长的一排宿舍,十几个房间顿时空空荡荡。我一人在寝室内、在院子内胡乱地转悠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第一次一人独自在陌生的地方。此时的心境正是“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这份孤独如同一片落叶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漂泊,落叶随时会被大海吞噬,寂寞和恐惧顿时由心底升起。
就在孤独、恐惧和黑夜一起快要吞噬我的时候,远处传来“哐啷,哐啷”的声音。我急忙从寝室内冲出,抬头看去,只见院门口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推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出现在我眼前。昏暗的路灯下,自行车金属部分的油漆显得更加斑驳,后轮轮胎已经瘪了,钢圈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不停地颠簸着,再加上很多配件的老化,螺丝的松动,自行车就在“哐啷,哐啷”的响声中前行着。他突然发现了我,疲惫又失落的脸上露出笑意,友好地向我笑了笑。我顿时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兴奋地上前紧紧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同学,你好!”短短的一番交谈后,我们便有了“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的感觉。也正是这第一次的见面,这第一次的握手,我们竟成了高中三年内最好的朋友,也成了一生的挚友。
他叫永干,家离学校十多里路。他报名来得晚,放好行李后就想往回赶,可骑了没多远,车胎坏了。一路上也没有找到修车的,只好折返回来。本来他以为今晚要自己一个人待在寝室,没有想到遇到了我。我们不仅在同一寝室,而且还是一张床的上下铺。这缘分也许就是“千生百世,缘起缘灭,皆已注定”吧。
我的父母以种田为主,收入本来就低,再要供我上高中,就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节省每次来回的几元车费,高中三年,我基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每到月底,回家拿一个月几十元的生活费,再背几十斤米回学校交给食堂,算是自己一个月的口粮。在那个年代,农村富裕的人家也不多,永干的家境也不富裕。因为离得近,他每周周末都会骑上那台老爷车回去。每次回来时,他都会带点他奶奶煮的小鱼,或者带点切得薄薄的腊肉。这样后面的日子,中午吃饭时,我碗内就会多条小鱼,或者我的饭盒内会悄悄地多了几片腊肉。这些小小的鱼和薄薄的肉片不光给我的味蕾带来了满足,也温暖了我的心。冬夜,我们俩将各自的薄薄的被子合起来,挤在一张狭窄的床上互相取暖,共克严寒,也许这才算是真正的“抱团取暖”吧。
每天清晨,他早早地叫醒我,我们一起跑步、晨读;晚自习后,我们再悄悄溜进一间空教室,点起蜡烛多看一会儿书。这三年内,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憧憬未来。他的理想是将来自己开公司做老板,而我的理想却是做一名老师,教书育人。然而事与愿违,高考放榜后,他被镇江师专录取,而我却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
是复读一年,重新再战,还是早点走上社会,为父母分忧?我痛苦地思考了整整一夜。这一夜我静静地躺在床上,任泪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第二天,父亲几次提出,他去借钱继续供我再复读一年。看着父母早已苍老的容颜,我真不想让父亲为了我复读的学费,去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于是,我选择了后者。
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涯。为了能赚钱,我摆过地摊,也挑过货郎担游走于乡村的沟沟坎坎。后来,我学会了开车,开着卡车拉着货物,全国到处跑。每次,当我从外地身心疲惫地回到家中时,总会收到永干从学校寄给我写的信。问一问我的近况,分享一下他的近况,信中总会写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等鼓励我的诗句,最后署名都是“你的好兄弟永干”。每次看到他的信,我都会一阵眼热,所有的疲惫又化成动力,鼓励我再次出发。
后来,我来到上海,经营起自己的公司,永干也成了一名高中教師。我们的联系也由书信变成了QQ和微信,平时的一句问候,节日的一个祝福,虽短短的几行字,我却觉得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关心,这其中包含了暖暖的情谊。在我迷茫时,我向他倾诉,他是我最好的倾听者;当我有点成就骄傲时,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奉承我、恭维我,总能及时地、冷静地指出我的其他不足,时刻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总会幽默地说:“你是在帮我实现当老板的理想,一定要认真,诚信,踏踏实实做事。就像我也在为实现你的理想努力一样,让我们为彼此的理想努力吧。”
《史记》云:“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我们的友谊虽没有经历过生死,但它经历过贫富、贵贱,互相之间虽没有甜言蜜语,也不会经常聚在一起觥筹交错,但一条信息、一句问候、一句好兄弟,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这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