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农村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是师德建设的基石。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连云港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着眼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立足全市农村教师队伍实际,以满足教师的幸福感为核心,以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为突破口,以培养教师“爱教、爱生”情怀,造就“乐教、善教”教师队伍为目标,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有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努力打开全市农村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高速通道。近年来,连云港市农村教师的幸福指数持续提高,来自农村学校的先进师德典型不断涌现,农村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立足实际,搭建平台,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专业发展途径相对狭窄,对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很难享受教师特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长此以往,直接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激情活力不足,工作状态懈怠,工作责任心减弱,进取心淡化。为了激活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重新唤起农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近年来,连云港市教育局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提升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1.实施“333工程”,让农村各层次教师都品尝成功的喜悦
2009年起,连云港市制定并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三支梯队,每支梯队分别构建三个层次,三支梯队三个层次共培养3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工程立足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明确要求培养对象的遴选必须着眼均衡,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并注重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逐级考核、择优晋升,工程实施以来,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三个梯队共培养优秀骨干级、优秀级、模范级人才两千余人,其中近一半教师来自农村中小学。目前,第二周期培养工作已进入第三阶段,一大批农村教师借助“333工程”,在专业成长之路上有了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追求,有了追求成功的动力和目标。通过“333工程”,使农村各层次教师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以此推进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
2.借助各类培训,让农村各学科教师都找到成长的阶梯
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与名师沟通途径有限。理念更新的不及时,客观上容易让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之路上陷于迷茫。为此,借助近年来省级培训项目的实施,连云港市教育局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连续8年面向农村各学科教师实施“送培到市”“送培到县”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村教师15000余人次。同时,市级培训也重点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近年来市教育局年培训教师10000余人次。2013年,我市首次组织实施“千百教师出乡村培训工程”,通过这一工程完成了对全市乡村完小、教学点8个学科960余名教师的专业培训。此外,连云港市还组织了“双百”工程,即“百名名师百乡行”活动,由市内名师将教学观摩、讲座送到基层农村学校。2013年初,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连云港市又启动了“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对全市所有村小、完小、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这些培训活动帮助农村教师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3.依托科学机制,让农村所有教师都能感悟到成长的意义
体验成功、享受成功是激发教师内驱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爱岗奉献、业务精湛的团队,连云港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为农村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2012年起,全市以名师为引领,在基层学校建立了50余个学科研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将一大批积极进取、富有潜力的优秀农村教师纳入重点培养的范围,同时借助实施“青蓝课程”,让农村教师在名师指导下和名师同台“献艺”,让广大农村教师既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又增强了成长信心。感悟到成长的意义,就享受了成长的幸福,从而激发了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二、正面引导,强化宣传,唤起农村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豪感
1.定期组织开展先进典型评比与表彰
为激励包括广大农村教师在内的全市教师爱教、乐教,连云港市教育局加大表彰力度,每年表彰300名优秀教育园丁,每两年表彰20名师德标兵和100名师德模范,每三年表彰一批港城名师。从2011年起,在各类表彰都充分保证农村教师占比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农村教师特别贡献奖”,每次表彰30人左右,重点表彰农村教师队伍中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通过评比表彰活动,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如“心系山区学生,扎根农村教育的黑林小学吴彩花老师”,“生命不息,敬业不止的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季洪开老师”,“安守清贫,坚守师魂的东海县高级中学王广伟老师”等。几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已成为引领广大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献身农村教育的重要标杆。
2.定期组织师德先进事迹巡回报告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实际,连云港市和各县区两级教育局,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典型激励为主的原则,积极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开展先进师德事迹宣讲活动。1998年,连云港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决定以长期默默奉献农村教育的普通教师作为主要对象,每两年组织一次师德模范评比,每次表彰100人。2011年,又决定在表彰师德模范的同时,借助网络媒体公示推荐人选事迹,通过公众投票等手段,开展20佳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每次评选表彰后,连云港市教育局都组织面向全市教师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012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师德标兵巡回报告活动达50余场,许多农村学校都自发邀请师德标兵面向本校教师进行宣讲。常态化的师德先进事迹宣讲活动,既为宣讲者增添了践行高尚师德的动力,也使他们源自爱岗敬业的幸福感感染、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高尚师德追求者。这些活动,营造了农村学校良好的师德氛围,激励了广大农村教师自觉提升师德修养。
3.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首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依托,组织包括农村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意识。全市农村教师在活动中全部面向社会公布了师德承诺。东海县教育局在组织全县教职工隆重承诺宣誓活动的同时,还邀请了社会各界代表15000余人,共同见证这一盛大宣誓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次,大力开展“向最美教师张丽莉”学习活动。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征文比赛,近200名教师的作品获奖。结合向张丽莉老师学习活动,连云港市教育工会2013年6月5日发出《关于开展向季洪开老师学习的决定》,决定要求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教师,这对于激励广大教师坚守岗位、献身农村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以人为本,突出和谐,提升农村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针对农村教师面临的特殊工作环境,连云港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始终把关爱教师放在重要位置,尽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并坚持以真情感动人,以真心感化人,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1.充分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权益
一是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足额按时发放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连云港市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给教师生存的幸福,让教师幸福地教书”这一理念,将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问题纳入对县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并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教师的“三金五险”足额缴纳。二是保证农村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方面占有一定比例。每年评优,在名额分配上均明确规定“各县区农村教师推荐比例应不低于本地区城乡教师实际比例”;职称评审中,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优先,并一直坚持实施分级分类评审,农村教师按照学段、学科分组评审。这些举措客观上保证了农村教师参评通过率不低于城区教师。
2.加大奖励农村优秀教师的力度
连云港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表彰各类优秀教师,为“农村教师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一次颁发奖励3000元。对于工作在农村的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教育局出台政策,将其津贴数额提高到高于城区教师200元的标准。完善农村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为全市农村教师奉献农村教育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广大农村教师安居并乐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3.大力实施关怀农村教师工程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部署,指导农村学校依据自身客观实际,大力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如赣榆县柘汪二中实施了安居工程、健康工程、休闲工程等;赣榆县班庄小学不但为教师解决了住宿问题,还为教师安置了太阳能洗浴设施等。有的学校专门建有教师休闲茶吧,许多学校开展了“教师生日送祝福”活动,有的学校经常性邀请专家为农村教师做心理疏导,努力培养教师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让农村教师感到温馨和关爱的细微举措,让广大农村教师充分享受到了职业幸福,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也因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农村教师价值观的认同
任何工作的有效推进,都必须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为保障优秀农村教师充分享受作为优秀者的荣耀,也为了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自觉践行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全市教育系统在师德建设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约束机制
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制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连云港市教育局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进一步细化师德建设规范,结合师德建设现状,又将新海高级中学制定的《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教师行为十不准》作为对全市教师基本的师德要求在全市推广。建立并大力推广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提拔调动、参加培训、教师奖惩、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为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不少学校建立了师德师风档案制度,如东海县教育局实行一人一档集中管理,并定期组织档案抽检活动,让师德档案成为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记录。
2.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督查机制
自觉畅通社会群众监督渠道,建立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监督模式。连云港市教育局开通了举报电话,和市广播电台合作,每月开播一次“行风热线”;学校设立意见箱,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有些学校还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代表为义务监督员。群众对师德师风问题的监督和投诉实现多途径多渠道。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市教育局对县区、学校的督导内容。2012年,出台《连云港市规范办学行为“六严”规定》,将“坚决制止有偿家教”作为必查必督内容,定期检查督导。各基层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本单位师德师风检查工作常态化,确保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对失德违纪行为能及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3.创新农村教师师德评价方式
连云港市教育局鼓励各县区教育局指导各农村基层学校积极探索科学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全市农村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各有特点、贯穿全年的“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社会评”五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如2011年,东海县多所农村学校施行涵盖“师德表现、能力素质、主要业绩”的师德师风考核细则;2013年,东海县教育局根据师德考核机制的实际运用情况,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工作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师德考核各档次比例,改变评议形式,拉大结果差距,建立了师德考核末位警示和不合格教师处理机制,健全了教师待岗培训和退出机制,确保了师德考核的严肃性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4.科学推进师德问题专项治理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严肃惩处为辅的原则,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连云港市教育局坚持分类处理、有序推进。针对社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教育形象的“有偿家教之风愈演愈烈、并逐渐由城市向农村学校蔓延的趋势”的问题,连云港市教育局于2012年启动了有偿家教专项治理活动。活动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对举报投诉的154个电话和信访件逐一进行了调查核实,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活动开展以来,近十个农村教师组织的培训点被取缔,对多位教师进行了诫勉性质的谈话。目前,全市有偿家教之风得到有效遏制,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
一、立足实际,搭建平台,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专业发展途径相对狭窄,对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很难享受教师特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长此以往,直接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激情活力不足,工作状态懈怠,工作责任心减弱,进取心淡化。为了激活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重新唤起农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近年来,连云港市教育局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提升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1.实施“333工程”,让农村各层次教师都品尝成功的喜悦
2009年起,连云港市制定并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三支梯队,每支梯队分别构建三个层次,三支梯队三个层次共培养3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工程立足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明确要求培养对象的遴选必须着眼均衡,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并注重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逐级考核、择优晋升,工程实施以来,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三个梯队共培养优秀骨干级、优秀级、模范级人才两千余人,其中近一半教师来自农村中小学。目前,第二周期培养工作已进入第三阶段,一大批农村教师借助“333工程”,在专业成长之路上有了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追求,有了追求成功的动力和目标。通过“333工程”,使农村各层次教师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以此推进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
2.借助各类培训,让农村各学科教师都找到成长的阶梯
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与名师沟通途径有限。理念更新的不及时,客观上容易让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之路上陷于迷茫。为此,借助近年来省级培训项目的实施,连云港市教育局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连续8年面向农村各学科教师实施“送培到市”“送培到县”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村教师15000余人次。同时,市级培训也重点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近年来市教育局年培训教师10000余人次。2013年,我市首次组织实施“千百教师出乡村培训工程”,通过这一工程完成了对全市乡村完小、教学点8个学科960余名教师的专业培训。此外,连云港市还组织了“双百”工程,即“百名名师百乡行”活动,由市内名师将教学观摩、讲座送到基层农村学校。2013年初,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连云港市又启动了“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对全市所有村小、完小、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这些培训活动帮助农村教师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3.依托科学机制,让农村所有教师都能感悟到成长的意义
体验成功、享受成功是激发教师内驱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爱岗奉献、业务精湛的团队,连云港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为农村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2012年起,全市以名师为引领,在基层学校建立了50余个学科研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将一大批积极进取、富有潜力的优秀农村教师纳入重点培养的范围,同时借助实施“青蓝课程”,让农村教师在名师指导下和名师同台“献艺”,让广大农村教师既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又增强了成长信心。感悟到成长的意义,就享受了成长的幸福,从而激发了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二、正面引导,强化宣传,唤起农村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豪感
1.定期组织开展先进典型评比与表彰
为激励包括广大农村教师在内的全市教师爱教、乐教,连云港市教育局加大表彰力度,每年表彰300名优秀教育园丁,每两年表彰20名师德标兵和100名师德模范,每三年表彰一批港城名师。从2011年起,在各类表彰都充分保证农村教师占比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农村教师特别贡献奖”,每次表彰30人左右,重点表彰农村教师队伍中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通过评比表彰活动,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如“心系山区学生,扎根农村教育的黑林小学吴彩花老师”,“生命不息,敬业不止的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季洪开老师”,“安守清贫,坚守师魂的东海县高级中学王广伟老师”等。几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已成为引领广大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献身农村教育的重要标杆。
2.定期组织师德先进事迹巡回报告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实际,连云港市和各县区两级教育局,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典型激励为主的原则,积极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开展先进师德事迹宣讲活动。1998年,连云港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决定以长期默默奉献农村教育的普通教师作为主要对象,每两年组织一次师德模范评比,每次表彰100人。2011年,又决定在表彰师德模范的同时,借助网络媒体公示推荐人选事迹,通过公众投票等手段,开展20佳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每次评选表彰后,连云港市教育局都组织面向全市教师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012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师德标兵巡回报告活动达50余场,许多农村学校都自发邀请师德标兵面向本校教师进行宣讲。常态化的师德先进事迹宣讲活动,既为宣讲者增添了践行高尚师德的动力,也使他们源自爱岗敬业的幸福感感染、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高尚师德追求者。这些活动,营造了农村学校良好的师德氛围,激励了广大农村教师自觉提升师德修养。
3.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首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依托,组织包括农村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意识。全市农村教师在活动中全部面向社会公布了师德承诺。东海县教育局在组织全县教职工隆重承诺宣誓活动的同时,还邀请了社会各界代表15000余人,共同见证这一盛大宣誓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次,大力开展“向最美教师张丽莉”学习活动。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征文比赛,近200名教师的作品获奖。结合向张丽莉老师学习活动,连云港市教育工会2013年6月5日发出《关于开展向季洪开老师学习的决定》,决定要求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教师,这对于激励广大教师坚守岗位、献身农村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以人为本,突出和谐,提升农村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针对农村教师面临的特殊工作环境,连云港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始终把关爱教师放在重要位置,尽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并坚持以真情感动人,以真心感化人,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1.充分保障农村教师的基本权益
一是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足额按时发放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连云港市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给教师生存的幸福,让教师幸福地教书”这一理念,将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问题纳入对县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并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教师的“三金五险”足额缴纳。二是保证农村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方面占有一定比例。每年评优,在名额分配上均明确规定“各县区农村教师推荐比例应不低于本地区城乡教师实际比例”;职称评审中,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优先,并一直坚持实施分级分类评审,农村教师按照学段、学科分组评审。这些举措客观上保证了农村教师参评通过率不低于城区教师。
2.加大奖励农村优秀教师的力度
连云港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表彰各类优秀教师,为“农村教师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一次颁发奖励3000元。对于工作在农村的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教育局出台政策,将其津贴数额提高到高于城区教师200元的标准。完善农村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为全市农村教师奉献农村教育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广大农村教师安居并乐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3.大力实施关怀农村教师工程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部署,指导农村学校依据自身客观实际,大力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如赣榆县柘汪二中实施了安居工程、健康工程、休闲工程等;赣榆县班庄小学不但为教师解决了住宿问题,还为教师安置了太阳能洗浴设施等。有的学校专门建有教师休闲茶吧,许多学校开展了“教师生日送祝福”活动,有的学校经常性邀请专家为农村教师做心理疏导,努力培养教师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让农村教师感到温馨和关爱的细微举措,让广大农村教师充分享受到了职业幸福,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也因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农村教师价值观的认同
任何工作的有效推进,都必须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为保障优秀农村教师充分享受作为优秀者的荣耀,也为了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自觉践行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全市教育系统在师德建设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约束机制
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制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连云港市教育局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进一步细化师德建设规范,结合师德建设现状,又将新海高级中学制定的《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教师行为十不准》作为对全市教师基本的师德要求在全市推广。建立并大力推广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提拔调动、参加培训、教师奖惩、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为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不少学校建立了师德师风档案制度,如东海县教育局实行一人一档集中管理,并定期组织档案抽检活动,让师德档案成为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记录。
2.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督查机制
自觉畅通社会群众监督渠道,建立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监督模式。连云港市教育局开通了举报电话,和市广播电台合作,每月开播一次“行风热线”;学校设立意见箱,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有些学校还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代表为义务监督员。群众对师德师风问题的监督和投诉实现多途径多渠道。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市教育局对县区、学校的督导内容。2012年,出台《连云港市规范办学行为“六严”规定》,将“坚决制止有偿家教”作为必查必督内容,定期检查督导。各基层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本单位师德师风检查工作常态化,确保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对失德违纪行为能及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3.创新农村教师师德评价方式
连云港市教育局鼓励各县区教育局指导各农村基层学校积极探索科学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全市农村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各有特点、贯穿全年的“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社会评”五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如2011年,东海县多所农村学校施行涵盖“师德表现、能力素质、主要业绩”的师德师风考核细则;2013年,东海县教育局根据师德考核机制的实际运用情况,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工作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师德考核各档次比例,改变评议形式,拉大结果差距,建立了师德考核末位警示和不合格教师处理机制,健全了教师待岗培训和退出机制,确保了师德考核的严肃性和效能的充分发挥。
4.科学推进师德问题专项治理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严肃惩处为辅的原则,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连云港市教育局坚持分类处理、有序推进。针对社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教育形象的“有偿家教之风愈演愈烈、并逐渐由城市向农村学校蔓延的趋势”的问题,连云港市教育局于2012年启动了有偿家教专项治理活动。活动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对举报投诉的154个电话和信访件逐一进行了调查核实,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活动开展以来,近十个农村教师组织的培训点被取缔,对多位教师进行了诫勉性质的谈话。目前,全市有偿家教之风得到有效遏制,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