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明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名
  “生”是辈字,“明”寓意为“聪明毓秀,洞察是非”;字季澧,“季”是因为排行第四,“澧”取自澧水——遵照父命,唐家后人的表字均取自湖南各大水系。
  外号
  唐生明生于豪绅世家。祖父是湘军将领;父亲唐承绪善于经营,富甲一方;长兄是独霸一方的军阀唐生智。唐生明正是在这枝繁叶茂的关系网下成长起来的。他从24岁起就肩负要职,但从未专心于公务,而是混迹于灯红酒绿之中。时人也从不称呼其职衔,而是称他为“四少爷”或“四公子”。由于交际圈子广泛,抗战期间,蒋介石命令他前往敌占区,利用在汪伪政权上层的社会关系搜罗情报。在潜伏的六年中,他没有经历一次刀光剑影,而是游走于歌舞升平之中,期间成功掩护了上海的军统组织,借日军之手毒杀了汪伪政权的特工负责人李士群,同时说服陈公博、周佛海和汪伪海军部长任道援等人反正,由此在间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他曾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汪伪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很多著作称其为“世界上军衔最高的间谍”。
  星座
  生于1906年10月10日,星座为天秤座。天秤座交际能力高强,但随心所欲、轻佻浮躁——与他的做派百分之百吻合。
  出生地
  永州府东安县芦洪市大枧塘村(今属湖南省永州市)。唐生明出生在光绪年间修建的祖宅中,整个大院气势恢宏,规模堪比王府,前来登门拜访的名流乡绅络绎不绝。他善于交际、八面玲珑的性格便是在这深宅大院中养成的。
  职业
  拙劣的军人,出色的间谍。唐生明在黄埔军校以不学无术著称,但为拉拢唐生智,蒋介石还是将这位纨绔子弟任命为中将——此时他还不到30岁。而真正让他在历史上留名的并不是军旅生涯,而是他的社交能力。作为间谍,他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情报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少数能接触日伪核心的成员,并获得其信任的间谍之一,其情报的政治价值可想而知。国共内战末期,他协助陈明仁率部起义,解放后历任国务院参事、政协委员等职。
  私生活
  生性风流倜傥,年轻时是十里洋场的常客,花边新闻不计其数。后来与电影明星徐来邂逅,1936年结为夫妇,自此轻浮本性开始收敛,对妻子忠贞不二。
  最崇拜的人
  唐生明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他而言,“崇拜”的概念或许并不存在。他和蒋介石关系密切,与戴笠私交甚笃,与毛泽东则有师生之谊。但对前两人,他的敬畏多于敬重,对毛泽东,其态度中则有几分敬仰。1927年秋收起义期间,唐生明甚至不顾蒋介石的命令,亲自为起义军运送武器弹药。
  最讨厌的人
  唐生明一生颇善交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能相处融洽。他平时虽然举止高调,但为人处处小心,不好树敌,这也是他潜伏六年毫发未损的原因。
  最喜欢的事
  打麻将。唐生明从少年时代便精于此道,夫人徐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而牌桌则是他们潜伏期间的主要情报搜集场所。两人的牌友包括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及其夫人,还有日本情报机构的官员等,几乎涵盖了伪政权的每个角落。
  最讨厌的事
  被公众误解。潜伏期间,唐生明在上海和南京结交权贵,挥金如土,爱国人士见之尤为愤恨,而知道其真正使命者又寥寥无几。长兄唐生智曾与其断绝关系,次子唐仁鄂因受牵连在桂林被谋害致死,直到解放后,还有不少著作称其为“特务和汉奸”。唐生明虽极力争辩,但始终无济于事。
  最深远的影响
  唐生明的人生不可谓不成功。其一方面经历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另一方面始终身居高位,最终安享天年。后人将唐生明的功劳归结为两点,即掩护军统,分化汪伪内部,但这些似乎不足以使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换言之,让他留名历史的真正原因,或许是来自间谍生涯之外。
  我们知道,完善的情报体系应当包括间谍、破译和战场侦察三大部分,但在可靠性方面,间谍注定无法同后两者相提并论,而民国情报机构又不具备完善的破译和战场侦察手段,作为弥补,他们只能一味扩充间谍队伍,三教九流、名望士绅纷纷摇身一变,成为情报战的主角。而另一方面,公众心中又存在着严重的历史误区,在他们看来,间谍就应该是风度翩翩,间谍生活就应该是声色犬马,而翻遍中国间谍史,符合上述条件的似乎只有唐生明一人,由此他的传奇故事便应运而生。平心而论,唐生明的情报虽然颇有价值,“前可以汇报于重庆,后可表功于后人”,但其中以政治内容居多;而民族的命运实际决定于前线,因此其活动固然卖力,但作用却难免被严重高估。另外,唐生明的情报搜集完全仰赖于举止高调,这与职业间谍的守则背道而驰。与其说他是一名职业间谍,不如说是一个联系重庆与南京之间的传声筒,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交文化,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个间谍史上的畸形产物。
  但今人不应苛责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最大的忌讳乃是脱离背景。在评判唐生明之前,不妨放眼民国的军政两界,其中种种乱象令人发指,“无过”已不是公众人物的基本素养,而是退化成为一种美德。纵观唐生明一生,其虽无大功,亦无大过,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心存苛责?
其他文献
有热气球的风景  让我们听听清朝已有过飞翔体验的中国人,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走了四点钟,已把那气轮停住,渐渐落下,离地十余里,那球便稳住在空中,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推窗四望,那眼界果真来得阔大。纽约的都市好比是画图一幅,中间四五十处楼房,红红绿绿的,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那纵横的铁路,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两人便临窗饮酒,谈些纽约的风俗。用过午餐才把气球渐渐落下……  就像欧洲过去的美好
期刊
舍英雄几无历史  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也有一系列培养引进人才、鼓励刺激创业的法律政策和运作机制,保证了美国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促成了美国在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一直独领风骚。在美国人贡献的所有创新中,互联网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可以说,迄今为止,一部互联网的创新史,就是美国人的光荣史。  美国互联网创新史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政府项目驱动的孵化阶段,确定了互
期刊
税收是理解国家发展的一把钥匙。17世纪以后,普鲁士演变成为一个军事色彩极为深厚的中央集权国家。究其原因,同样是由于国王和贵族之间围绕征税问题所形成的制度安排,一步步地塑造了普鲁士的国家发展之路。  普鲁士的前身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勃兰登堡选帝侯。从13世纪以后,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权力,就处于不断衰落的过程中。到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360个政治实体,所谓的帝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极度的
期刊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司马迁自己称它为《太史公书》,后来又有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的,到了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它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天陕西韩城)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大约在公元前87年去世。司马迁说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在周代就担任周王室的史官,世世代代从事史
期刊
胡适既不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人,也不是一个真正希冀举案齐眉的人,虽然他在留美的时候,写过一首诗给江冬秀,遐想他俩未来“我当授君读,君为我具酒”的画眉之乐。关于这点,敏感的杜威夫人就洞察到了。她在一封家信里说:  胡适回国以后就结婚了。他的妻子来自乡村、裹过小脚。他们说现在二十岁以下的女子都是天足了。尽管胡适才气纵横,但我不相信他会去教育他的妻子。  杜威夫人在另一封家信里,形容胡适是一个对家事三不管的
期刊
◆ 时间:2013年9月13日  ◆ 地点:北京清华附中B106教室  ◆ 人物:清华附中初二创新班学生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圆明园的中心名为“九洲清晏”,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的缩影。然而 150多年前的那场大火,将一切都化
期刊
今儿就从代表胜利的手势“V”开始吧。V是规的形状,用V转出来的轨迹是圆。规是圆规V的名称。  有没有直接显示圆规形象的字呢?  有。这个字是丫头的“丫”。  单字诞生较晚,但作为字符却很早,在甲骨文里就有。  丫,其实就是树叉,把两头削尖了就是个圆规。古人的圆规也有几种样式:如两个钉子一根绳,或两个钉子一根木条,或直接把矩反过来直接画。功能一样形状不一。后来人给这些画圆工具一个总的名称便是规。  
期刊
顾炎武在论及明代宗室时,曾说:这些人大都沉湎在富贵里,狂妄骄横,不知礼义,游手好闲,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名义上是天枝,实际上是“弃物”——也就是废物。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谱。堂堂明王朝的“龙子凤孙”“天枝玉叶”,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是发人深思的。  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比较注意前朝覆亡的教训,从而采取新的措施,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认为,必须加强宗藩势力,洪武三年(13
期刊
作为钥匙的戒指  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为了抵御外敌,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就已经开始使用钥匙。然而,除了这些本原性的用途,钥匙最初也是巫婆和女神等女性持有的物件。因为自古以来,钥匙就是家庭主妇权力的象征。另外,如同《圣经》所说的那样,钥匙还象征着基督的权威,基督曾经亲自将钥匙移交给彼得(Peter),罗马教皇也有将钥匙世代继承下去的规定。  在基督教形成以前,钥匙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
期刊
从茹毛饮血开始,直到火的发现以后,人类才开始进入熟食阶段,而盐作为一种调味品进入人类的生活,实际是较晚的事情。直至中国夏朝,盐还是一种仅限于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到了商代,盐才为人们所了解,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疾病,“以咸养脉”。周之后,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盐则肿”。食盐作为烹饪的核心原料,《汉书》则称之为“食者之将”。  在传统农业社会,虽然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但盐却必须从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