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國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有10年的时间,合拍片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电影合拍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竞争力。在参与竞争的同时,提高国产电影的创作水平、提升产业升级、创新产业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进步的空间。
【关键词】:中外电影;合拍
一、简述合拍历史
中外电影合拍片最早可以追述到1938年世界著名导演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这部纪录片给合拍电影开了先河,也为中国“红色电影”奠定了开端。5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法国卡洛菲尔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儿童故事片《风筝》正是开始合拍片的历史。随后与俄罗斯合拍影片《风从东方来》,这次合作从编剧、主题、导演、演员、摄影、美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这部电影同时也得到了电影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合拍片真正发展起来还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出,由意大利与中国合拍的影片《马可波罗》获得巨大的成功。该影片投资多大2000多万美元,演员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它的规模和演员都成为世界电影史之最,影片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同时拍摄的电视剧获得了美国、意大利两国的最近电视剧奖。影片放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中国的风俗民情、自然景观、人文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八十年代后期,由中国、英国、意大利的电影,描写我国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生的电影《末代皇帝》。该部影片由贝托鲁奇执导,投资达到2500万美元,历时4年时间拍摄,演职人员多达万名。这部影片收获许多赞誉和奖项,其中获得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九项大奖,获得第45届“全球奖”四项大奖。同时,也获得德国电影艺术协会“金协会奖”,法国第13届凯撒电影节获得最佳外语片大奖。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了这部影片,观众被大气、厚重的紫禁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由于这部影片影响巨大,在电影史上是难得的佳作。2015年,该片导演贝托鲁奇将3D版《末代皇帝》重新搬回大荧幕,影片将会重映。新世界以来,中国与国际上的合作越来越多,无论是内地与港台、内地与日韩、内地与欧美等,超过半数的电影都是合拍片。合拍片正是中国电影当中的一种潮流。
飞速成长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世界电影的重要市场,投资方全部瞄准中国。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升,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进 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面对着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进口片受到配额的限制,大家慢慢把目光聚集到“合拍”片上,挂起了“合拍”风的热潮。“合拍”热潮的兴起,主要是近几年内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庞大,电影票房增长迅速,据统计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率为百分之三十六,屏幕增长14,668块。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所有投资方都想在中国这个地方掘金,国际合作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制片方瞄准的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更是看中了埋藏在其中中国电影的巨大潜力。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 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合拍片的制作模式以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最先开始。香港由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时间早,技术与资金又相对成熟,因此在合拍片上香港算是主力军。而在内地电影改革的这十年中,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得到了强化。根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统计,2002年至2012年仅仅十年间,中国内地与境外各国家和地区的合拍片总数为42部,涉及三个地区、19个国家,其中内地与香港合拍数量为293部,占据了68.5%的份额,远远超出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合拍的总和。同时,2002年到2012年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票房也占据了合拍片票房的主体,除了2003年(50%)、2005年(70.5%)、2008年(84.5%)、2012年(87.5%)的票房份额稍低,其他各年占比都在90%以上,2004年和2007年更是分别达到了98.3%和98.9%。三、合拍片的未来的发展情况
中国电影改革10年多时间,从合拍片数量由少到多,在到投资的由少到多,票房由低到高,模式由简到深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文化交流。希望在以后的合作与发展中,合拍片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互动,在深入提高电影的技术、内涵的同时,朝着良性的前景发展。
(一)由粗糙到精品
合拍片在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制作粗糙等现象普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许多内地的电影制片厂将厂标卖给香港自己并不参与其中的拍摄,导致大量合拍片粗制滥造,内地观众反应强烈。有些电影只拍摄了半个月的时间,便匆忙上映。在这种合拍的生产模式下,合拍片的质量大大下降,更不利于整体合拍片的发展,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在竞争激励的背景下,伴随着电影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绝对不再是轻易就能获得票房的。这要求电影工作者要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影片,精心的制作、有效的投资、合理的播放平台的合拍片。
从2004年开始,如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开始调整策略,不仅仅是加强了影片的质量,更是建立起了一整套制作、发行的产业链条,在影片筹划只初,就开始与内地发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了能够更好的取得票房收入,适应内地市场的需要。
(二)由隔阂到融汇
合拍片除了资金、市场的融汇,更是理念、文化的相互碰撞。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切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电影中出现了“资金融会贯通,风格格格不入”的现象。
第一,要根据文化的差异而调整电影的创作理念。合拍片在内容、主题上的设置比较有限,不能忽略电影的审美需求。合拍片既要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也要有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另一个方面,全球化的资金流动,在竞争中具有普世价值观主题的电影作品更具有优势。如周星驰的《功夫》《长江7号》就尽量打破隔阂去掉港味,转向普世主题。
第二,通过不同的形式,建立一种共通的电影艺术核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必然有着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和电影语言,作为文化作品的合拍片承载文化内涵。《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投名状》等电影都在保持电影语言流畅的前提下,提高和创新了电影美学,挖掘和提升了中西方的文化内涵。
(三)开发电影文化产业链
电影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产业”全凭借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线上、线下产品的开放上,加强电影前期开发和后电影市场,使之成为这个电影制作中的特色环节。目前,合拍片的电影文化产业较其他电影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潜力巨大的电影市场为其后续的产品开放、电影的衍生品提供巨大的可能性。如电影《投名状》在上映同时,网络游戏也同步上市,是电影与电影衍生品结合的新尝试。
结语:合拍片作为目前和以后吸引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必然会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世界的有效方式,也会是中国电影开放的重要方式。合拍片有着强烈的整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和传播性,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了某种形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合拍片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竞争到融合,最终将会以一个整体的内核走出别样风格的电影世界,而走向了世界市场也是未来合拍片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外电影;合拍
一、简述合拍历史
中外电影合拍片最早可以追述到1938年世界著名导演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这部纪录片给合拍电影开了先河,也为中国“红色电影”奠定了开端。5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法国卡洛菲尔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儿童故事片《风筝》正是开始合拍片的历史。随后与俄罗斯合拍影片《风从东方来》,这次合作从编剧、主题、导演、演员、摄影、美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这部电影同时也得到了电影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合拍片真正发展起来还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出,由意大利与中国合拍的影片《马可波罗》获得巨大的成功。该影片投资多大2000多万美元,演员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它的规模和演员都成为世界电影史之最,影片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同时拍摄的电视剧获得了美国、意大利两国的最近电视剧奖。影片放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中国的风俗民情、自然景观、人文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八十年代后期,由中国、英国、意大利的电影,描写我国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生的电影《末代皇帝》。该部影片由贝托鲁奇执导,投资达到2500万美元,历时4年时间拍摄,演职人员多达万名。这部影片收获许多赞誉和奖项,其中获得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九项大奖,获得第45届“全球奖”四项大奖。同时,也获得德国电影艺术协会“金协会奖”,法国第13届凯撒电影节获得最佳外语片大奖。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了这部影片,观众被大气、厚重的紫禁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由于这部影片影响巨大,在电影史上是难得的佳作。2015年,该片导演贝托鲁奇将3D版《末代皇帝》重新搬回大荧幕,影片将会重映。新世界以来,中国与国际上的合作越来越多,无论是内地与港台、内地与日韩、内地与欧美等,超过半数的电影都是合拍片。合拍片正是中国电影当中的一种潮流。
飞速成长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世界电影的重要市场,投资方全部瞄准中国。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升,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进 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面对着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进口片受到配额的限制,大家慢慢把目光聚集到“合拍”片上,挂起了“合拍”风的热潮。“合拍”热潮的兴起,主要是近几年内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庞大,电影票房增长迅速,据统计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率为百分之三十六,屏幕增长14,668块。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所有投资方都想在中国这个地方掘金,国际合作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制片方瞄准的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更是看中了埋藏在其中中国电影的巨大潜力。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 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合拍片的制作模式以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最先开始。香港由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时间早,技术与资金又相对成熟,因此在合拍片上香港算是主力军。而在内地电影改革的这十年中,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得到了强化。根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统计,2002年至2012年仅仅十年间,中国内地与境外各国家和地区的合拍片总数为42部,涉及三个地区、19个国家,其中内地与香港合拍数量为293部,占据了68.5%的份额,远远超出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合拍的总和。同时,2002年到2012年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票房也占据了合拍片票房的主体,除了2003年(50%)、2005年(70.5%)、2008年(84.5%)、2012年(87.5%)的票房份额稍低,其他各年占比都在90%以上,2004年和2007年更是分别达到了98.3%和98.9%。三、合拍片的未来的发展情况
中国电影改革10年多时间,从合拍片数量由少到多,在到投资的由少到多,票房由低到高,模式由简到深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文化交流。希望在以后的合作与发展中,合拍片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互动,在深入提高电影的技术、内涵的同时,朝着良性的前景发展。
(一)由粗糙到精品
合拍片在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制作粗糙等现象普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许多内地的电影制片厂将厂标卖给香港自己并不参与其中的拍摄,导致大量合拍片粗制滥造,内地观众反应强烈。有些电影只拍摄了半个月的时间,便匆忙上映。在这种合拍的生产模式下,合拍片的质量大大下降,更不利于整体合拍片的发展,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在竞争激励的背景下,伴随着电影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绝对不再是轻易就能获得票房的。这要求电影工作者要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影片,精心的制作、有效的投资、合理的播放平台的合拍片。
从2004年开始,如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开始调整策略,不仅仅是加强了影片的质量,更是建立起了一整套制作、发行的产业链条,在影片筹划只初,就开始与内地发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了能够更好的取得票房收入,适应内地市场的需要。
(二)由隔阂到融汇
合拍片除了资金、市场的融汇,更是理念、文化的相互碰撞。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切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电影中出现了“资金融会贯通,风格格格不入”的现象。
第一,要根据文化的差异而调整电影的创作理念。合拍片在内容、主题上的设置比较有限,不能忽略电影的审美需求。合拍片既要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也要有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另一个方面,全球化的资金流动,在竞争中具有普世价值观主题的电影作品更具有优势。如周星驰的《功夫》《长江7号》就尽量打破隔阂去掉港味,转向普世主题。
第二,通过不同的形式,建立一种共通的电影艺术核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必然有着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和电影语言,作为文化作品的合拍片承载文化内涵。《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投名状》等电影都在保持电影语言流畅的前提下,提高和创新了电影美学,挖掘和提升了中西方的文化内涵。
(三)开发电影文化产业链
电影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产业”全凭借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线上、线下产品的开放上,加强电影前期开发和后电影市场,使之成为这个电影制作中的特色环节。目前,合拍片的电影文化产业较其他电影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潜力巨大的电影市场为其后续的产品开放、电影的衍生品提供巨大的可能性。如电影《投名状》在上映同时,网络游戏也同步上市,是电影与电影衍生品结合的新尝试。
结语:合拍片作为目前和以后吸引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必然会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世界的有效方式,也会是中国电影开放的重要方式。合拍片有着强烈的整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和传播性,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了某种形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合拍片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竞争到融合,最终将会以一个整体的内核走出别样风格的电影世界,而走向了世界市场也是未来合拍片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