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后为大家熟知,有着很大的成就。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从民族、文化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现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尤其是它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复调性。复调是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所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现从人物语言上的对话性、结构上的对位法和文化上来浅析这部小说的复调性,体会复调手法如何使《尘埃落定》成为一部有文化内涵的复调小说,从而感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阐释的意义。
【关键词】:小说;《尘埃落定》;复调性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中,这部小说的出现如一颗耀眼的新星,熠熠生光,阿来也成为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藏族作家。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它的文本形式和内容意义上都做了很多的研究,尤其是它独特的文本形式——复调小说,格外引人注意。
复调理论是由巴赫金提出。二十年代末,巴赫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一书,提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随着时间的发展,复调理论也越来越成熟。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
阿来的《尘埃落定》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点,评论界也对其做了很多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都是从小处着眼,细节出发,没有宏观的分析介绍。现从大处入手,总结补充,全面分析这部作品的复调性,从而更深地理解这部小说。
一、人物语言上的对话性
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对白”是被作为“复调”的理论基础提出来的,巴赫金认为,生活本身是一种对白性现象,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如对白一般。他说:“复调小说整个就是对话的。”[《尘埃落定》中便有很强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首先体现在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上,其次还有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作品中其他人。
(一)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
在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思想上自成权威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被看作为一个自身有充分完整的思想观念的创造者,各自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热衷于自我分析,观念成分极强,“自我意识”则是“主人公结构中的主要艺术成分”。
《尘埃落定》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是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爺,不仅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是叙述者。看似很傻,实则聪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惊人的预感,见证了土司制度兴衰的历史,总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取代了他聪明的哥哥成为了最后一个麦其土司。傻子每天醒来,都会问两个问题“我在哪里?”、“我是谁?”。这是小说中主人公典型的自我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遭遇的问题,“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他自己心目中是什么。”主人公一直在和自己进行对话,探寻自身的价值,追求生活的真谛。
主人公除了自我对话,还以叙述人的视角进行思考讲述,来看待外面的世界和内部世界,以“我”的意识来倾听外部的声音,这种自我的对话,即巴赫金阐发的“内心独白中的对话”,在独白构思中,主人公是封闭的。小说的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来写,“我”是麦其土司酒醉后与汉族女人生下的傻瓜儿子,“一个月时坚决不笑”, “我一咧嘴,一汪涎水从嘴角掉了下来”,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傻子。整个故事都是在“我”这个傻子的叙述下展开。另外,傻子的叙述视角还是一种上帝式的全知全能视角,比如,“我”可以洞察父亲、母亲及其他人的心理,“我”能预测重大事情的发生,“我”甚至可以预见土司的未来。
这种独特的自我对话形式,独特的叙述视角,是小说复调性的一大体现。
(二)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
主人公不仅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还是参与者。主人公在小说里,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观点看法,和作者的观点看法有着同样平等的价值。主人公不是作者思想的传达者,二者是在产生一个对话,针对一个事情进行辩论。
在《尘埃落定》中,傻子作为所有事件的参与者,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傻子对自己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傻子,只要看看他的笑容就行了。傻子笑时,脸上的肌肉不听使唤,所以,傻子只能做出冻死在冰雪中的人脸上那种表情。那种人的笑,把牙齿全都露出来了,脸上却见不到一点漾动的光彩。”傻子在关于如何辨识傻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思想,没有按照作者的傻而顺势进行,是与之辩论反抗的。
(三)主人公与他人的对话
他人话语与自我意识的对话,是构成《尘埃落定》对话性叙事的本质。所谓“他人话语”,据巴赫金阐释,是指社会语言,一种“社会声音”,它们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主人公傻子除了与自己、作者对话之外,还有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话,这些对话使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尘埃落定》里,与傻子构成对话性的他人话语有:父亲、母亲、哥哥、情人、仆人、书记官、管家、汉人的话语等等。主人公与其他人的对话,交织出不同的声音,尤为明显的是对立的声音。这种对立的声音源于傻子二少爷和他聪明的哥哥。傻子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自己是谁,十三岁开始才有记忆,一直处于混沌的状态,没有权力的欲望,被人欺辱,生于尊贵之家地位却可有可无。然而,他总在一些关键性的事情上做出勇敢而又正确的决策,如在选择种罂粟花还是种粮食的问题上,在与几个土司的周旋中,在边境贸易市场的创建与开拓上,在土司最后的留存问题上,傻子都表现了出了非同于常人的远见卓识和睿智。他的哥哥在别人眼里是一个聪明人,对权力和女人都充满着强烈的欲望,在战争中出尽风头,被人尊崇为大英雄,以“准土司”自居,但在很多重要事情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没有取得土司之位。正是这样的一组鲜明对比,“聪明好还是傻好”的声音在故事中穿梭。聪明与傻并不是绝对,我们希望自己变得聪明,但有的时候傻一点也很好,大智若愚。 二、文本结构的对位法
(一)人物的对位
在小说中,麦其土司领地上的很多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之间,大都是以对位的方式共存并相互作用。如济嘎活佛与翁波意西之间的对位,傻子与哥哥之间的對位,侍女塔娜与公主塔娜之间的对位等。这些对位可以说是文本结构的支柱,支撑起整个框架,各个对位各司其职,阐释出文本的意义。再如麦其土司一家人(麦其土司、土司太太)之间,侍女桑吉卓玛和牧羊女桑吉卓玛之间,几个土司之间,这些对位结构都存在着对话性,从而也使这部小说的共时性文本结构的建构得以很好地建立。
(二)故事情节的对位
作者把故事共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横向层面上又相互关联,每个层面作为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同时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产生出矛盾,交织出不同声音。小说中的我既是主人公,又是故事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叙述者,讲述了“我”以前发生和正在经历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叙述“我”的自我意识,这些事件都成了自我意识的客体。许多情节的对位转述有一些逻辑混乱,松散零碎,跨度大,体现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多种意识的对位融合。因此,在这些故事情节中,包含着双故事,一个麦其土司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故事和一个“我”的自我意识成长蜕变发展的故事。如小说中讲到“我”外出办事,如何做出英明决策,帮助家族带来财富,一边讲述家族的发展,一边讲述自我意识的成熟。
三、文化上的复调性
巴赫金在论及复调小说的创作意义时指出:“在这个社会的世界中,多元的领域不是不同的阶段,而是不同的营垒;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不表现为个人走过的道路,而表现为社会的状态。社会现实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在这里是以一个时代的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在多元的社会中,到处充满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时代的发展特点。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紧紧抓住了生活中充满悖论的声音,又把它们整合到了一部作品中,让这些声音在相互辩论中传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阿来是一位藏族作家,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马尔康地区的藏族人,对于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的那段历史,对于该地区历史的重大变迁,阿来都感受得非常真切,冲击着他的内心。这部《尘埃落定》充满了文化上的复调性,究其原因,在于作家阿来的思想艺术。阿来这样表达自己写作的文化语境:
“我成长的年代,注定要在汉语和藏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穿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更高等的学校。我们学习汉语,使用汉语,回到日常生活中,又依然用藏语交流,表达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他还说“不是自己有意选择而是被命定般地”成为一个“用汉文写作的藏族作家”,“被创造成了一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混血儿”,于是“我的感情就比许多同辈人要冷静一些也复杂一些。所以,我也就比较注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冲突、融汇。从而产生一种有鲜明时代性、更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的文化类型或亚文化类型”。
阿来凭借着自己汉藏双重文化气质和多种文化语言下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创作出了独特的小说形式,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了同样的艺术创作,这说明人类的艺术思维是想通的。在《尘埃落定》对话性的背后,显现的是文化的深刻意蕴,是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艺术思维构建了自己的小说世界。对话不仅仅是小说中故事的对话,还是阿来建构的宗教的对话、东方文化的对话、世界文化的对话。
四、结语
阿来的《尘埃落定》有着独特的文本形式——复调,它的复调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对话性、结构上的对位,还体现在了文化上的复调。藏族作家阿来以自己特殊的藏族与汉族双重文化背景为基础,凭着自己别树一帜的原始宗教思维艺术,完成了这部小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想做聪明人,也应该适当的时候做一下傻子,大智若愚,保留一份纯真。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是平等的,我们身处于不同文化之中,进行着平等的对话,交织出复杂而又奇妙的声音。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中央编辑出版社,2010
[2]程正民.巴赫金文化诗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费希特.人的使命[M]商务印书馆.1982
[4]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期刊类:
[1]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4)
作者简介:王颖(1993—),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文学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关键词】:小说;《尘埃落定》;复调性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中,这部小说的出现如一颗耀眼的新星,熠熠生光,阿来也成为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藏族作家。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它的文本形式和内容意义上都做了很多的研究,尤其是它独特的文本形式——复调小说,格外引人注意。
复调理论是由巴赫金提出。二十年代末,巴赫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一书,提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随着时间的发展,复调理论也越来越成熟。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
阿来的《尘埃落定》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点,评论界也对其做了很多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都是从小处着眼,细节出发,没有宏观的分析介绍。现从大处入手,总结补充,全面分析这部作品的复调性,从而更深地理解这部小说。
一、人物语言上的对话性
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对白”是被作为“复调”的理论基础提出来的,巴赫金认为,生活本身是一种对白性现象,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如对白一般。他说:“复调小说整个就是对话的。”[《尘埃落定》中便有很强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首先体现在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上,其次还有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作品中其他人。
(一)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
在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思想上自成权威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被看作为一个自身有充分完整的思想观念的创造者,各自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热衷于自我分析,观念成分极强,“自我意识”则是“主人公结构中的主要艺术成分”。
《尘埃落定》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是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爺,不仅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是叙述者。看似很傻,实则聪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惊人的预感,见证了土司制度兴衰的历史,总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取代了他聪明的哥哥成为了最后一个麦其土司。傻子每天醒来,都会问两个问题“我在哪里?”、“我是谁?”。这是小说中主人公典型的自我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遭遇的问题,“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他自己心目中是什么。”主人公一直在和自己进行对话,探寻自身的价值,追求生活的真谛。
主人公除了自我对话,还以叙述人的视角进行思考讲述,来看待外面的世界和内部世界,以“我”的意识来倾听外部的声音,这种自我的对话,即巴赫金阐发的“内心独白中的对话”,在独白构思中,主人公是封闭的。小说的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来写,“我”是麦其土司酒醉后与汉族女人生下的傻瓜儿子,“一个月时坚决不笑”, “我一咧嘴,一汪涎水从嘴角掉了下来”,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傻子。整个故事都是在“我”这个傻子的叙述下展开。另外,傻子的叙述视角还是一种上帝式的全知全能视角,比如,“我”可以洞察父亲、母亲及其他人的心理,“我”能预测重大事情的发生,“我”甚至可以预见土司的未来。
这种独特的自我对话形式,独特的叙述视角,是小说复调性的一大体现。
(二)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
主人公不仅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还是参与者。主人公在小说里,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观点看法,和作者的观点看法有着同样平等的价值。主人公不是作者思想的传达者,二者是在产生一个对话,针对一个事情进行辩论。
在《尘埃落定》中,傻子作为所有事件的参与者,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傻子对自己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傻子,只要看看他的笑容就行了。傻子笑时,脸上的肌肉不听使唤,所以,傻子只能做出冻死在冰雪中的人脸上那种表情。那种人的笑,把牙齿全都露出来了,脸上却见不到一点漾动的光彩。”傻子在关于如何辨识傻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思想,没有按照作者的傻而顺势进行,是与之辩论反抗的。
(三)主人公与他人的对话
他人话语与自我意识的对话,是构成《尘埃落定》对话性叙事的本质。所谓“他人话语”,据巴赫金阐释,是指社会语言,一种“社会声音”,它们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主人公傻子除了与自己、作者对话之外,还有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话,这些对话使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尘埃落定》里,与傻子构成对话性的他人话语有:父亲、母亲、哥哥、情人、仆人、书记官、管家、汉人的话语等等。主人公与其他人的对话,交织出不同的声音,尤为明显的是对立的声音。这种对立的声音源于傻子二少爷和他聪明的哥哥。傻子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自己是谁,十三岁开始才有记忆,一直处于混沌的状态,没有权力的欲望,被人欺辱,生于尊贵之家地位却可有可无。然而,他总在一些关键性的事情上做出勇敢而又正确的决策,如在选择种罂粟花还是种粮食的问题上,在与几个土司的周旋中,在边境贸易市场的创建与开拓上,在土司最后的留存问题上,傻子都表现了出了非同于常人的远见卓识和睿智。他的哥哥在别人眼里是一个聪明人,对权力和女人都充满着强烈的欲望,在战争中出尽风头,被人尊崇为大英雄,以“准土司”自居,但在很多重要事情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没有取得土司之位。正是这样的一组鲜明对比,“聪明好还是傻好”的声音在故事中穿梭。聪明与傻并不是绝对,我们希望自己变得聪明,但有的时候傻一点也很好,大智若愚。 二、文本结构的对位法
(一)人物的对位
在小说中,麦其土司领地上的很多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之间,大都是以对位的方式共存并相互作用。如济嘎活佛与翁波意西之间的对位,傻子与哥哥之间的對位,侍女塔娜与公主塔娜之间的对位等。这些对位可以说是文本结构的支柱,支撑起整个框架,各个对位各司其职,阐释出文本的意义。再如麦其土司一家人(麦其土司、土司太太)之间,侍女桑吉卓玛和牧羊女桑吉卓玛之间,几个土司之间,这些对位结构都存在着对话性,从而也使这部小说的共时性文本结构的建构得以很好地建立。
(二)故事情节的对位
作者把故事共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横向层面上又相互关联,每个层面作为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同时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产生出矛盾,交织出不同声音。小说中的我既是主人公,又是故事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叙述者,讲述了“我”以前发生和正在经历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叙述“我”的自我意识,这些事件都成了自我意识的客体。许多情节的对位转述有一些逻辑混乱,松散零碎,跨度大,体现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多种意识的对位融合。因此,在这些故事情节中,包含着双故事,一个麦其土司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故事和一个“我”的自我意识成长蜕变发展的故事。如小说中讲到“我”外出办事,如何做出英明决策,帮助家族带来财富,一边讲述家族的发展,一边讲述自我意识的成熟。
三、文化上的复调性
巴赫金在论及复调小说的创作意义时指出:“在这个社会的世界中,多元的领域不是不同的阶段,而是不同的营垒;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不表现为个人走过的道路,而表现为社会的状态。社会现实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在这里是以一个时代的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在多元的社会中,到处充满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时代的发展特点。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紧紧抓住了生活中充满悖论的声音,又把它们整合到了一部作品中,让这些声音在相互辩论中传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阿来是一位藏族作家,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马尔康地区的藏族人,对于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的那段历史,对于该地区历史的重大变迁,阿来都感受得非常真切,冲击着他的内心。这部《尘埃落定》充满了文化上的复调性,究其原因,在于作家阿来的思想艺术。阿来这样表达自己写作的文化语境:
“我成长的年代,注定要在汉语和藏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穿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更高等的学校。我们学习汉语,使用汉语,回到日常生活中,又依然用藏语交流,表达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他还说“不是自己有意选择而是被命定般地”成为一个“用汉文写作的藏族作家”,“被创造成了一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混血儿”,于是“我的感情就比许多同辈人要冷静一些也复杂一些。所以,我也就比较注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冲突、融汇。从而产生一种有鲜明时代性、更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的文化类型或亚文化类型”。
阿来凭借着自己汉藏双重文化气质和多种文化语言下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创作出了独特的小说形式,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了同样的艺术创作,这说明人类的艺术思维是想通的。在《尘埃落定》对话性的背后,显现的是文化的深刻意蕴,是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艺术思维构建了自己的小说世界。对话不仅仅是小说中故事的对话,还是阿来建构的宗教的对话、东方文化的对话、世界文化的对话。
四、结语
阿来的《尘埃落定》有着独特的文本形式——复调,它的复调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对话性、结构上的对位,还体现在了文化上的复调。藏族作家阿来以自己特殊的藏族与汉族双重文化背景为基础,凭着自己别树一帜的原始宗教思维艺术,完成了这部小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想做聪明人,也应该适当的时候做一下傻子,大智若愚,保留一份纯真。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是平等的,我们身处于不同文化之中,进行着平等的对话,交织出复杂而又奇妙的声音。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中央编辑出版社,2010
[2]程正民.巴赫金文化诗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费希特.人的使命[M]商务印书馆.1982
[4]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期刊类:
[1]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4)
作者简介:王颖(1993—),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文学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