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那么高中的语文课程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高中老师对于高中语文课程该教什么都不能明确。我们应该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确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从而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思维,探索新问题,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更显得重要。在平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一定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探究高中语文课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往往因学生基础水平和高考而较少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平时能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
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性质中也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由此可见,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现在大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父母离婚、学校同学歧视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他们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有些学生喜欢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作为人类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语言天生就是需要表达出来的,那么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要让学生知道,脑子里有想法就要表达出来,不善于表达的人也无法在现代社会获得较大成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乐于去跟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多起来朗诵;在学习戏剧时,可以让学生起来扮演角色表演;在学习小说时,可以让学生概括小说的发展过程。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多开口,从而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紧密联系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提高方式同时也训练学生大脑和语言的协调能力。要令语言听起来优美动听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在训练中不断梳理学生说话时的逻辑性、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以及言语表达的生动性,令学生在适合的地点和环境能够从容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在表达之前会先在脑子里进行思考和梳理,他在思考的这过个程就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主要推动学生发挥求知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识,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该学科学习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口语与书面语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规程当中应该注意从语言教育这一方面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1]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因为语文课要求学生形象思维极强,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非读不可,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或穿插一两句幽默感的语句,使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始终积极活跃,每当讲解一个新问题、一个新概念时,首先应给学生提供掌握这些知识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诱发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以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味语言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的功能是促进思维、传承文化、提高审美。而文化的传承不是一味的遵从古代的东西而没有实质的内容,我们要从古代文化中领略到人文思想,进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
现在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秉承的态度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网络发达,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有些学生会因为某些国际问题而对一些国家产生偏见,不愿意去接收该国家的任何东西,包括文化。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跟学生进行沟通。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值得吸取的部分,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对待。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跟学生讲清楚哪些是传承词,哪些是新词,哪些是外来词。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处事思维和审美观,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也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四、加强学生对文本蕴含性意义的理解
我们有些时候也会思考,现代语文教学是要给学生灌输一种传统思想观念?语文课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单单就让学生理解文本?古代的作家在写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有些还是政治活动的附属品。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一些古代文章时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文本里的一些蕴含性意义。
现在,现代词大家潜意识里都会知道它的蕴含性意义。例如:土豪,指有钱人。蕴含性意义指的是那种没文化有钱的暴发户。所以在讲解文本的时候,不要为了讲解而讲解。要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这篇课文的文本意义、人文思想、蕴含性意义。例如:在《长恨歌》里面,皇字表面指皇上。蕴含性意义指有钱,有地位的男性。加强学生对文本蕴含性意义的理解后,学生在阅读时不会只看到文本的表面。而是会深入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突出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语文教学的设计者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有效学习为己任,通过连贯的、真实有意义的任务,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动他们从思维到语言的最大可能的参与和投入,使之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并发展成为同时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人。
注释:
[1]孔繁凯.谈高中语文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9.No21
参考文献:
[1]吴戌皎.通过语言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基础英语教育,2011年4月
[2]孔繁凯.谈高中语文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9.No21
[3]李森.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教育探讨,2015年11月
[4]謝欣宜.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李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思维,探索新问题,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更显得重要。在平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一定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探究高中语文课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往往因学生基础水平和高考而较少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平时能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
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性质中也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由此可见,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现在大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父母离婚、学校同学歧视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他们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有些学生喜欢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作为人类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语言天生就是需要表达出来的,那么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要让学生知道,脑子里有想法就要表达出来,不善于表达的人也无法在现代社会获得较大成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乐于去跟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多起来朗诵;在学习戏剧时,可以让学生起来扮演角色表演;在学习小说时,可以让学生概括小说的发展过程。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多开口,从而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紧密联系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提高方式同时也训练学生大脑和语言的协调能力。要令语言听起来优美动听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在训练中不断梳理学生说话时的逻辑性、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以及言语表达的生动性,令学生在适合的地点和环境能够从容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在表达之前会先在脑子里进行思考和梳理,他在思考的这过个程就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主要推动学生发挥求知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识,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该学科学习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口语与书面语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规程当中应该注意从语言教育这一方面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1]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因为语文课要求学生形象思维极强,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非读不可,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或穿插一两句幽默感的语句,使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始终积极活跃,每当讲解一个新问题、一个新概念时,首先应给学生提供掌握这些知识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诱发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以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味语言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的功能是促进思维、传承文化、提高审美。而文化的传承不是一味的遵从古代的东西而没有实质的内容,我们要从古代文化中领略到人文思想,进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
现在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秉承的态度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网络发达,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有些学生会因为某些国际问题而对一些国家产生偏见,不愿意去接收该国家的任何东西,包括文化。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跟学生进行沟通。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值得吸取的部分,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对待。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跟学生讲清楚哪些是传承词,哪些是新词,哪些是外来词。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处事思维和审美观,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也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四、加强学生对文本蕴含性意义的理解
我们有些时候也会思考,现代语文教学是要给学生灌输一种传统思想观念?语文课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单单就让学生理解文本?古代的作家在写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有些还是政治活动的附属品。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一些古代文章时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文本里的一些蕴含性意义。
现在,现代词大家潜意识里都会知道它的蕴含性意义。例如:土豪,指有钱人。蕴含性意义指的是那种没文化有钱的暴发户。所以在讲解文本的时候,不要为了讲解而讲解。要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这篇课文的文本意义、人文思想、蕴含性意义。例如:在《长恨歌》里面,皇字表面指皇上。蕴含性意义指有钱,有地位的男性。加强学生对文本蕴含性意义的理解后,学生在阅读时不会只看到文本的表面。而是会深入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突出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语文教学的设计者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有效学习为己任,通过连贯的、真实有意义的任务,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动他们从思维到语言的最大可能的参与和投入,使之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并发展成为同时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人。
注释:
[1]孔繁凯.谈高中语文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9.No21
参考文献:
[1]吴戌皎.通过语言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基础英语教育,2011年4月
[2]孔繁凯.谈高中语文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9.No21
[3]李森.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教育探讨,2015年11月
[4]謝欣宜.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李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