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聋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应以教师指导,聋生主体、自主的探究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励聋生学习信心,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数学能力;实际生活
朱慕菊司长说:“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二十一世纪中国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宣言》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聋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并逐步建立起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施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校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融入社会和自立,自强于社会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为主导,耳聋学生为主体方式,逐步提升为教师指导,耳聋学生主体、自主、探究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实际的教学法中,大部分聋校教师普遍感到,聋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太“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纵观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展,不能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使聋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传授知识,渗透学法。 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部分未接受正规的学前教学,又缺乏学习目的性,家中的一些坏习惯带到学校,许多良好习惯要靠教师精心教诲。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渗透学法指导,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执教数的教学中,为了让聋哑学生正确认数、识数、数数和写数,教者千方百计采用听、比、感、验的四字方法。“听”就是让有残余听力的学生看口形。“比”就是让学生通过各个数的不同对比,掌握他们的特征。“感”就是把数制成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去感应。“验”通过学习让学生去验证对与错,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评,使学生明确对与错之分。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提高了学习自觉性。
2、顺应心理,指导学法。 模仿性强是聋哑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如聋哑学生在观察上往往是无序的,抓不住重点,以偏概全。于是在教图文应用题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执教这样一道图文应用题:“图上有12只小蝌蚪,游走了5只,还剩多少?”当时,学生不理解图意,于是就做了一个游戏,让12个学生模仿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儿,游走了5只,还剩下7只(还剩多少?)再把学生思路拉到图文应用题上,学生很快就会看图,并且能理解图意。
二、降低难度,调动耳聋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能力,激励耳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弹性,使各类耳聋学生都有所得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激发聋儿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指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新课的导入内容。新奇巧妙地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通过“给像框配玻璃”的问题设问,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提问:能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课桌面的面积吗?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需要更大面积的欲望,自然地引入平方分米,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维空间。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及单色圆珠笔的长度,增加1毫米、1分米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积极寻找周围长度接近1毫米、1分米的物体。最后让学生量出曲别针、铁钉及测绳的长度,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认识。
2、将游戏寓于教学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单纯地让聋生听课、做题,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将游戏寓于教学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在二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利用实物钱币让聋生进行模拟买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口算练习的教学时,可采用“排火车”、“争红旗”、“找朋友”等形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通过做游戏,同学们学习时所感到的疲倦消除了,学得轻松愉快。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在聋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应以教师指导,聋生主体、自主的探究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励聋生学习信心,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聋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了解和教育特殊儿童》 江西省特殊教育研究论文集 江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印出版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⒊《现代特殊教育》2005年九月.苏教育报刊社出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数学能力;实际生活
朱慕菊司长说:“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二十一世纪中国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宣言》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聋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并逐步建立起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施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校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融入社会和自立,自强于社会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为主导,耳聋学生为主体方式,逐步提升为教师指导,耳聋学生主体、自主、探究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实际的教学法中,大部分聋校教师普遍感到,聋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太“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纵观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展,不能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使聋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传授知识,渗透学法。 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部分未接受正规的学前教学,又缺乏学习目的性,家中的一些坏习惯带到学校,许多良好习惯要靠教师精心教诲。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渗透学法指导,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执教数的教学中,为了让聋哑学生正确认数、识数、数数和写数,教者千方百计采用听、比、感、验的四字方法。“听”就是让有残余听力的学生看口形。“比”就是让学生通过各个数的不同对比,掌握他们的特征。“感”就是把数制成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去感应。“验”通过学习让学生去验证对与错,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评,使学生明确对与错之分。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提高了学习自觉性。
2、顺应心理,指导学法。 模仿性强是聋哑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如聋哑学生在观察上往往是无序的,抓不住重点,以偏概全。于是在教图文应用题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执教这样一道图文应用题:“图上有12只小蝌蚪,游走了5只,还剩多少?”当时,学生不理解图意,于是就做了一个游戏,让12个学生模仿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儿,游走了5只,还剩下7只(还剩多少?)再把学生思路拉到图文应用题上,学生很快就会看图,并且能理解图意。
二、降低难度,调动耳聋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能力,激励耳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弹性,使各类耳聋学生都有所得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激发聋儿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指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新课的导入内容。新奇巧妙地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通过“给像框配玻璃”的问题设问,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提问:能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课桌面的面积吗?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需要更大面积的欲望,自然地引入平方分米,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维空间。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及单色圆珠笔的长度,增加1毫米、1分米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积极寻找周围长度接近1毫米、1分米的物体。最后让学生量出曲别针、铁钉及测绳的长度,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认识。
2、将游戏寓于教学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单纯地让聋生听课、做题,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将游戏寓于教学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在二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利用实物钱币让聋生进行模拟买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口算练习的教学时,可采用“排火车”、“争红旗”、“找朋友”等形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通过做游戏,同学们学习时所感到的疲倦消除了,学得轻松愉快。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在聋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应以教师指导,聋生主体、自主的探究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激励聋生学习信心,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聋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了解和教育特殊儿童》 江西省特殊教育研究论文集 江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印出版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⒊《现代特殊教育》2005年九月.苏教育报刊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