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崇山峻岭里的弹丸之地,同时有秦驿道、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五道”错落呈现在这张巨大的五线谱上,不同的运行工具、不同的声音震波,联袂上演一道潆洄于历史河谷的交通变奏曲。这就是“滇川门户”石门关。
崇山峻岭里的隋唐关隘
石门关地处云贵高原北端的盐津县豆沙关镇,四周山川险阻,处处千仞绝壁、深涧高壑。
今年6月底,我带家人自驾去豆沙关镇游玩,从四川乐山市经犍为县进入云南境内,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豆沙关镇时已是傍晚。
下榻客栈的名字颇有意趣——“老马店”,与不远处的马帮雕塑遥相呼应。三条环山的小街把整个镇子分成三层,青石板的街两侧是各种商铺与“马栈”,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白墙、灰瓦、青砖、琉璃瓦,以及悬挂在瓦岩边一排排醒目的红色灯笼,让这个深山小镇看上去格外古朴。
从客栈步行五六分钟,来到石门关遗址。眼前,云横雾锁的乌蒙山麓的峡谷里,千仞壁立,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一道天堑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这就是石门关。伟岸的石门关至今向世人述说“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沧桑——踏过石门关,便挺进了中原。
石门关被称为绝壁险关。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故石门关又被当地人称为“情关”。
石门关之巅,屹立着一座巍峨城堡,当地人称其为叫关楼。关楼下面是始建于宋代的观音寺。几只白鸽从观音寺琉璃瓦上腾空飞起,将我的视线拉向天空。脚下,一级级粗粝石路缓缓上升,犹如铺向天际的阶梯。
国内最长的秦五尺道遗迹
石门关下保存着国内最长的秦五尺道遗迹。这里是国内秦五尺道遗址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最多的地方——长约350米,道宽1.7米,马蹄印243处,有的深达三四寸。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斑驳的历史链条。
古时,五尺道不仅具有传达中央王朝政令和军令的功能,也是滇、夜郎、巴蜀之间文化交流、商贸活动的友好通道。
走在上面,仿佛穿越到遥远的过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往返于古道,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站在关楼顶上隔河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离水面百米高的绝壁岩缝中,有八九具僰人悬棺。这是川南、滇北的一道历史符号。僰人悬棺多流传于川南珙县、高县、筠连县一带,没想到这里也有。
悬棺多用整木凿成,用木杠搁在避雨的岩缝当中。古人将悬棺凌空搁置,危乎高哉,盗棺者无力攀达。至于悬棺是如何安放上去的,是个謎。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
在半山腰,我透过树丛看到观音寺上方的岩壁上镌刻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石门关。这是隋朝开修这道关隘时镌刻上去的,历经岁月风吹雨打,字迹已有些模糊。
当地人说,石门关还有个名字:豆沙关。当年诸葛亮率兵南征,来到石门关。守关将领想考验一下诸葛亮的智慧,把豌豆混入沙中,说如果诸葛亮能在三天内从沙中捡出豌豆,就放他们过关。诸葛亮苦思良久,看到满山绿幽幽的竹子,灵光一现,就想出了用竹编筛子筛豆的方法,结果一个晚上就把豌豆和沙子分离开来。守关将领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依允放大军过关。后人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崇敬,将石门关也喊成了“豆沙关”。
蓄积移山之力的大关河,将壁立千仞的石岩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石门。石门周遭,蹄印深深的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让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
站在石门关口向南眺望,蓝天悠远,大地苍茫,阵阵鹞鹰飞过关楼上空。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五道并行”令人震颤。它们几乎完全并排而高低错落地汇奔于眼前,各行其道,成就了“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的奇景。
摩崖石刻铭记“南诏归唐”
石门关西侧崖壁上,至今保留着《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铭记了“南诏王归唐”的峥嵘往事,这件碑刻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唐遣巡官崔佐时与异牟寻会盟于大理点苍山,南诏叛唐42年后又与唐重归于好。翌年唐朝廷派御史中巫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持册御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
担任主要使者并出色完成任务的袁滋,两唐书有传。他少时“强学博记”,曾依著名诗人元结读书。后以才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异牟寻上书归唐,唐王朝在先派前往谕的官吏时,“皆以西南遐远惮之,兹独不辞”。当时云南被看成瘴烟蛮荒之区,路途遥远,路多险阻,而袁滋能不辞辛劳,承担重任,这是值得肯定的。他回到长安,还著有《云南记》5卷,惜已散佚,仅在樊绰的《蛮书》中吸收了他的部分材料,并附录了一些片断。
袁滋摩崖在书法史上也可圈可点。清人叶昌炽《语石》称:“唐代篆书,世推李阳冰……同时袁滋、瞿令问,鼎足而三。”袁滋手迹世传极少,今存盐津边陲,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实物典籍,弥足珍贵。
编辑 周晓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