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東省潍坊市(以下简称“潍坊市”)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与此同时,课题组通过对潍坊市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发现,潍坊市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从政府、高职院校自身和企业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探究潍坊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潍坊市;高职教育;区域经济;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尽管目前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拥有的高职院校数量居山东省第二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有了一定的适应性,但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深入发现问题,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课题组以“潍坊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为题编制了调查问卷,以全市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问卷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数据分析
1.政府因素
基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关于“政府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是否明显”问题的调查中,52%的教师选择“不明显”,认为增加明显的仅占所调查人数的20.4%。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问题,62.2%的被调查者选择“学生学费”,也就是说,当前潍坊市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还是通过收取学生学费获取,政府的教育拨款仅占到19.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尽量多地争取生源,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由于潍坊市“蓝黄”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区域间主导产业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因此,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62.24%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布局结构,也就是说,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备受关注。
2.高职院校自身因素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方面欠缺因素”的调查中,37.8%的教师认为“办学方向不明确”是主要因素,另外“与市场接轨不够”和“培养目标偏离”也占较高比重,分别为32.6%和29.6%。关于“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教育经费的缺乏、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监管不够、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都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原因”的数据分析显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监管不够(39.8%)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4.5%)是主要原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也必然会影响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
3.企业因素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程度一般(占40.8%),仅有11.2%和16.3%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程度非常好或很好,由此可见,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有41.8%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对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满意度一般,但有31.7%和17.3%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工作能力方面高职教师对自己院校培养的学生还是有信心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对潍坊市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发现,潍坊市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主导作用欠缺
高职教育具有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为此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从目前状况来看,政府对潍坊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整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政府在潍坊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
第一,高职教育法制体系尚未健全。各级政府在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有效对接方面并未出台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法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具体的调控机制不够完备,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与潍坊区域经济的深入有效对接,也不利于潍坊市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程度。对潍坊市而言,由于政府在高职教育资金投入方面责任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发展缓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潍坊市部分高职院校只能采取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来增加教育经费,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学设备相对简单,专业发展所需的实习实训资源短缺,极大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潍坊市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逐渐与行业和社会脱节,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个潍坊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三,政府对高职院校监管不够。目前,潍坊市有10所高职院校,其中,7所设在潍坊市区,2所在青州市,1所在诸城市。高职院校在潍坊的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潍坊市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力度不够,并未切实尽到对高职院校发展给予充分评价和监督的义务,如对办学模式监管不够、对教育经费支出监管不力等。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问题重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弥补了高等教育模式单一的局面。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潍坊市高职教育发展问题重重,不利于健康良性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首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盲目求全,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缺乏特色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本科专业区分度很小,几乎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严重的定位偏差使部分高职院校失去了应有的办学特色。有些学校在实习实训中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即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与产业行业联系不紧密等,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部分高職院校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目前潍坊市高职院校所设专业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高职院校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职教专业,但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尽管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但各专业招生比例严重失调。据调查,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财经类、制造类、生物医药类招生过剩,语言类、轻纺食品类、旅游类、计算机类等招生远不尽如人意。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专业设置不能根据经济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专业设置重复,缺乏专业特色。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热门专业,吸引学生报考,而忽略自身发展优势,盲目增设热门专业,盲目满足学生的报考需求而不进行宏观调控,导致热门专业过热,冷门专业过冷,师资配置严重失调,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再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虽然潍坊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教师人数还是学历层次都有显著提高,但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潍坊市很多高职院校是通过中专院校升格或者合并发展起来的,本身师资队伍就比较薄弱,加之近些年大量引进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真正“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与此同时,兼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补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但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受到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的限制,影响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兼职教师除了专业技术要过硬,还应具有教学经验和课堂组织教学能力,这导致高职院校很难聘到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兼职教师。
最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潍坊市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然而,相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而言仍存在差距。一是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合度不高,与真实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以及生产环境等存在差距,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不强;二是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或者几个专业共用一个实习实践场地,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根本无从谈起;三是部分专业教师和社会接触较少,无法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专业实践。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教学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到某个公司或工厂进行参观,学生根本得不到动手操作的训练,实践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在这些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也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3.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
目前,不少潍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仍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合作内容仅限于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设置与规划、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员工培训、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等形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深入。有些企业仅将学生视为免费劳工来使用,无法锻炼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也得不到切实提高,校企合作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周期较长,企业无法在短期内享受到学校为其提供的技术创新,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受市场影响,具有很大灵活性,而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相对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学生却未能完成理论学习;而学生完成理论学习需要进行实践时,企业却没有足够的生产订单任务,这也影响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2]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施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黄宝章,薛 磊.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0-33.
[4]彭明生,候长林,郁建生.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9(12).
关键词:潍坊市;高职教育;区域经济;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尽管目前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拥有的高职院校数量居山东省第二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有了一定的适应性,但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深入发现问题,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课题组以“潍坊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为题编制了调查问卷,以全市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问卷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数据分析
1.政府因素
基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关于“政府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是否明显”问题的调查中,52%的教师选择“不明显”,认为增加明显的仅占所调查人数的20.4%。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问题,62.2%的被调查者选择“学生学费”,也就是说,当前潍坊市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还是通过收取学生学费获取,政府的教育拨款仅占到19.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尽量多地争取生源,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由于潍坊市“蓝黄”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区域间主导产业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因此,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62.24%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布局结构,也就是说,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备受关注。
2.高职院校自身因素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方面欠缺因素”的调查中,37.8%的教师认为“办学方向不明确”是主要因素,另外“与市场接轨不够”和“培养目标偏离”也占较高比重,分别为32.6%和29.6%。关于“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教育经费的缺乏、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监管不够、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都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原因”的数据分析显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监管不够(39.8%)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4.5%)是主要原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也必然会影响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
3.企业因素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程度一般(占40.8%),仅有11.2%和16.3%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程度非常好或很好,由此可见,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有41.8%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对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满意度一般,但有31.7%和17.3%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工作能力方面高职教师对自己院校培养的学生还是有信心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对潍坊市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发现,潍坊市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主导作用欠缺
高职教育具有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为此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从目前状况来看,政府对潍坊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整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政府在潍坊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
第一,高职教育法制体系尚未健全。各级政府在促进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有效对接方面并未出台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法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具体的调控机制不够完备,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与潍坊区域经济的深入有效对接,也不利于潍坊市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程度。对潍坊市而言,由于政府在高职教育资金投入方面责任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发展缓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潍坊市部分高职院校只能采取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来增加教育经费,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学设备相对简单,专业发展所需的实习实训资源短缺,极大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潍坊市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逐渐与行业和社会脱节,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个潍坊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三,政府对高职院校监管不够。目前,潍坊市有10所高职院校,其中,7所设在潍坊市区,2所在青州市,1所在诸城市。高职院校在潍坊的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潍坊市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力度不够,并未切实尽到对高职院校发展给予充分评价和监督的义务,如对办学模式监管不够、对教育经费支出监管不力等。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问题重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弥补了高等教育模式单一的局面。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潍坊市高职教育发展问题重重,不利于健康良性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首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盲目求全,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缺乏特色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本科专业区分度很小,几乎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严重的定位偏差使部分高职院校失去了应有的办学特色。有些学校在实习实训中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即专业设置不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与产业行业联系不紧密等,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部分高職院校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目前潍坊市高职院校所设专业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高职院校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职教专业,但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尽管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但各专业招生比例严重失调。据调查,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财经类、制造类、生物医药类招生过剩,语言类、轻纺食品类、旅游类、计算机类等招生远不尽如人意。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专业设置不能根据经济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专业设置重复,缺乏专业特色。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热门专业,吸引学生报考,而忽略自身发展优势,盲目增设热门专业,盲目满足学生的报考需求而不进行宏观调控,导致热门专业过热,冷门专业过冷,师资配置严重失调,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再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虽然潍坊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教师人数还是学历层次都有显著提高,但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潍坊市很多高职院校是通过中专院校升格或者合并发展起来的,本身师资队伍就比较薄弱,加之近些年大量引进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真正“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与此同时,兼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补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但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受到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的限制,影响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兼职教师除了专业技术要过硬,还应具有教学经验和课堂组织教学能力,这导致高职院校很难聘到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兼职教师。
最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潍坊市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然而,相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而言仍存在差距。一是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合度不高,与真实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以及生产环境等存在差距,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不强;二是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或者几个专业共用一个实习实践场地,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根本无从谈起;三是部分专业教师和社会接触较少,无法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专业实践。大多数情况下,实践教学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到某个公司或工厂进行参观,学生根本得不到动手操作的训练,实践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在这些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也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3.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
目前,不少潍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仍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合作内容仅限于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设置与规划、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员工培训、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等形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深入。有些企业仅将学生视为免费劳工来使用,无法锻炼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也得不到切实提高,校企合作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周期较长,企业无法在短期内享受到学校为其提供的技术创新,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受市场影响,具有很大灵活性,而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相对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学生却未能完成理论学习;而学生完成理论学习需要进行实践时,企业却没有足够的生产订单任务,这也影响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2]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施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黄宝章,薛 磊.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0-33.
[4]彭明生,候长林,郁建生.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