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用观为基础的文化危机意识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贺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的研究,在中西哲学及其比较研究中都做出了很独到的贡献。在文化意识上以他的体用观为基础,分析文化层面的“体”和“用”,并在分析和介绍贺麟的体用观的基础上,对他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融合意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用观;文化危机;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59-02
  贺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的研究,在中西哲学及其比较研究中都做出了很独到的贡献。贺麟先生学贯中西,治学严谨,有着很强的学术担当意识,用自己独特的思想架构阐述了他的“学术救国”的思想,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建立在他的“心”的基础上,他阐述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理合一”“心物合一”的思想,注重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自觉,树立“主体的意志自由”。贺麟既关注“心”,又关注外在的“理”、“绝对精神”,以心融合理。在思想上希望融合程朱、陆王的学说而不偏执“心”“物”,融合西方的斯宾诺莎、费希特、康德、黑格尔的思想,又希望能够融合中西,在方法上注重科学的辩证法和直觉法的统一。
  他的融合中西的思想有其体用合一的哲学基础。他的学术思想有他的人学的基础,注重主体的“意志自由”。
  一、绝对和相对相结合的体用观——文化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
  贺麟的体用观首先区别了常识上的体用和哲学意义上的体用。常识上的体和用是主和辅的意思,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常识的体用是相对的,没有逻辑的必然性。
  哲学上的体和用,可以分为两层来说,一为绝对的体和用,体指形而上本体或本质,表现为逻辑、道理、法则、精神等。用,指形而下的现象,是具体事物。体一用多,用有动静的变化,体则超动静变化。他说绝对的体用观相当于柏拉图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分别,亦可称为柏拉图式的体用观,中国则认为朱子的“理气合一”理为体,气为用,可以看作起绝对的体用观。将许多不同等级的事物,依价值为准,依逻辑的次序排列成宝塔式的层级。最上层的为真实无妄的纯体或纯理念,最下层的为具有可能性或可塑性的纯用或纯物质。中间各层较上层以较下层为用,较下层以较上层为体。他举例说明,就如雕像,雕像为体,而大理石为用,而相对美的形式而言,雕像为美的形式的用,美的形式是雕像的体。心理的关系,那么心为理之用,理为心之体,身与心的关系,则身为心之用,而心为身之体。在相对的体用观中,体用的关系是范畴与材料的关系,最低的用材料到最高的体范畴形式绝对精神是有次序的发展过程。贺麟认为相对的体用观是亚里士多德的体用观,中国则认为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阴阳而五行,五行而万物”可以看作是相对的体用观[1]。
  相对的体用观是绝对的体用观的发展,相对的体用观一方面包含了绝对的体用观,都认为纯理念或纯范式为体,以现象世界为用,另一方面将现象界事物排列成等级而指出其体用关系。按照绝对精神(理)、心、身、物等把世界分为不同的层级,高的为低一级的体,低的为高一级的用。
  哲学上的体用关系和科学上的因果关系不同,认为科学上的因在国前,体用是逻辑的存在合一,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科学的因果都是形而下的事物,哲学的体为形而上,用形而下,体在价值上高于用,“心为身之体”不能说心是身之因,心所以为心之理,身的活动,意义目的等,都需要从心的内容去求解释。
  哲学上的体用关系有三个特征。首先体用永远不可分离,体用必然合一而不可分,用必然包含其体,体中必然有其用,无体即无用,无用即无体,没有无体的用,也没有无用的体。片面地认为朱子的哲学是有体无用,西方的文化则是有用无体是不知体用关系。其次,体用关系不可颠倒。体是本质,用是表现,体是规范,用是材料,不能以体为用,不能以用为体。西方的宗教、艺术、哲学在西方为体,决不因介绍到中国而为用,科技在西方为用,决不因介绍到中国因为实用主义的影响而变为体。再次,各部门的文化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都是一个道或精神的显现。
  贺麟认为他的相对的体用观和绝对的体用观可以概括所有的体用观,对体用观进行分析。朱子和王阳明都可以用绝对和相对的体用观进行分析,而且也都符合。他的體用观是其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他的思想的各个层面,比如心物关系、知行关系都是用他的体用观来解释的。贺麟处于国难的时刻,他认为中国的危机不仅是政治上的危机,而且也是文化的危机。提出了“文化救国”,所以他的文化观是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文化观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各个哲学思想。
  二、文化的“体”与“用”
  贺麟从文化的体与用的层面先分析了文化。引朱子的“道之显者为之文”解释就是道是文化的体,文化是道的用。“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万事万物的准则,亦即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文化万物自然莫不是道的显现。文化与自然有着很大的区别,“道是凭借人类的精神的活动显现为‘文化’,道未通过人类精神的活动而隐晦地显现为自然。”文化是道的自觉显现。文化的体与用涉及四个概念,道的概念,它是文化之体,文化的观念,是道之自觉的显现;自然的观念,道之味觉的显现;精神的观念,道之显现为精神的凭借。
  精神就是心灵与精神的契合。精神就是道或理活动于人类内心而言,精神就是为真理所鼓舞的心!精神在这个意义下就是洋溢了意义价值的生命。精神就是具体化、实力化、社会化的真理,精神在文化哲学中处于主要、主宰、主动的地位,自然是精神活动的或实现的材料。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改造的自然,是道蕴藉在人内心深处的规则。蕴藉在内心深处的理或则,发扬光大称为自觉的具体的真理。理不透过精神的活动,便不能为文化,只是潜伏的有体而无用的道理。
  道或理是纯体或纯范形而不是用,自然是纯用纯材料但是不是体,只有精神是体用合一,亦体亦用的真实,道是本体,而精神是主体。文化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是文化的真正的体,它总是处万理而应万事的主体,就个人而言,个人的言行和活动是个人精神的显现;对时代而言,时代的文化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显现;对于民族而言,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精神的显现。所以文化广义上是道的显现,严格讲来,文化是精神的显现;文化的体广义上是道,也是精神,是心和道的契合的精神。用绝对的体用观来讲,文化是道的显现,道是文化之体,文化是道之用,而绝对的体用观来讲,文化是精神的显现,精神是道的显现。道与精神的关系即道是精神的体,精神是道的用;文化和精神的关系即精神是文化的体,文化是精神的道。   精神中蕴含的“道”的真善美不同,故由精神显现的文化有不同,不同部门的文化表现精神价值也不同,道产生相对的体用。如哲学和科学皆是真理的显现,哲学追求价值真理,科学追求自然真理。又如宗教和道德同为善的体现,宗教追求神圣的善,而道德追求人生的善。提出他的体用观必须有三个特征,第一,体用不可分离。体用必然合一,而不可分,有其体必有其用,有其用必有其体,没有无体的用,没有无用的体。第二,体用不可颠倒。体是本质,用是表现。不能以体为用,不能以用为体。各部分的文化皆有去应有的逻辑地位,不能因一时的实用,个人的好恶而随意改变。第三,各部门的文化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部门的文化都是道或精神的显现,一部门的文化可以反映其体的文化,可以反映整个民族的精神,可以集各种文化之大成。
  三、文化忧患意识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贺麟认为中国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他说:“中国近百年的危机,根本上一个文化上的危机。文化上有失调整,就不能应付新的文化局势。中国近代军事上的国耻,也许可以说是起于鸦片战争,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国耻,却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2]为了解决中国文化上的危机,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他提出了他的观点。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他认为现代不可和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2]所以贺麟反对全盘西化,儒家的思想是最旧也是最新的文化,就其在现代及今后的新文化环境的有机体而言,其在发展变迁改造中以适应新的精神需要而言,就是最新的思想。近代中国的危机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所以要用诸子百家的思想重新发挥儒家的思想。西方文化的传入,也是儒家思想新开展的一个动力。吸收、融合、转化西洋文化,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那么儒家的思想才能有新的生存复活和新的发展。
  对于西方文化也要根据文化的体用观,体用不可分离,所以研究、介绍采取任何部门的西洋文化,须得其体用之全。必要对于其文化的用能够见其全体,得其整体,才是对一文化的彻底的了解,得其体用之全,就可以彻底地了解西方文化,对它吸收创造转化,这样中国文化才能予以发展。体用合一的原则,中西文化各有其体,不可割裂体用,西学的体到中国不会变成用,中学的体也不可能成为西学的体。所以要“以体充实体,以用补充用”。中西文化皆是以道为体,以精神为体的,都是绝对精神的表现,所以中西文化是有机的统一体,要以精神为文化之体,以古今中外的文化为用,以自由自主的文化精神文化为体,吸收融化,“取精用弘,含英咀华”,既要接受中国的文化,同时又要继承西方的文化。
  他提出了以西方的艺术宗教哲学来充实中国的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不是建立在排斥西洋文化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彻底地把握西方文化。道德传统的解放,非儒家思想的提倡,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与融合,都可以促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虽然西方文化的贡獻在科学,但是我们既不必求儒化的科学,也无须求科学化的儒家思想。科学以研究自然界的法则为目的,儒家思想也有其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发扬道的价值的特殊效准和独立领域,无须求其科学化,无须附会科学的原则以发挥儒家思想。要充实儒家的思想,就要以西方的哲学艺术宗教来充实中国的理学诗教礼教。吸收西方的哲学以充实儒家的理学,儒家的理学是中国的正宗哲学来充实,因东圣西圣,心同理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与中国的孔孟、老庄、程朱的哲学会合融贯,而能产生发扬民族精神的新哲学。必须吸收基督教的思想精华以充实儒家的礼教。“我敢断言,如中国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精华而去其糟粕,则决不会有强有力的新儒家思想产生出来。”[2]“故今后新儒家的兴起,与新诗教、新乐教、新艺术的兴起,应该是联合并进而不分离的。”[2]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协和体。新儒家思想的开展,要循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的途径迈进。
  贺麟不赞成“中国本位文化”,认为儒家的复兴,必须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其他各个文化都是体现道、绝对精神、理的有机统一体,所以要融合中西,才能日益接近道、绝对精神。所以要以文化之体作为文化的本位。“不管时间或古或今,地域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1]
  参考文献:
  [1]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 教育的基础是过去,而教育的目的是未来,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光要掌握一些必要的事实和理论知识,更要拥有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此而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体会,从马哲史学科本身出发,针对个性化、多元
期刊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研究即将到来的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以及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挑战,专门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该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了21世纪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基于此,结合《马哲史》课程学习,从自主学习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所以这支队伍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西华师大国土学院以党的“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针对学生党员队伍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管理制度,使全院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关键词:争先创优;大学生党员;教育
期刊
摘 要:“基础课”是一门所有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基础课”的实效性并不明显,黑护高专为了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并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课”;网络平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
期刊
摘 要:大学生交往的功利化、虚拟化和被动化给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障碍。洞悉这些负面因素,开展相应的交往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开展良性交往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握好观念、方式和能力这三个向度,是开展大学生交往德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交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69-02  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
期刊
摘 要:2012年9月16日,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西安、长沙、杭州、广州等城市出现了群众自发的游行活动。各类社会群体、各界人士对此都做出了积极强烈的反应。作为时代主人的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在这次突发社会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值得我们关注。通过论述“钓鱼岛”系列事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分析他们的表现和原因,从而理性客观地论证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径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因此要想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其中。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是采用何种有效方法,来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从而真正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法治发展与公民教育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联,法制建设对于公民教育的法律地位的保证有着直接明确的影响;而公民教育对于法制建设又有着反作用,为民主法治发展奠定优越的发展环境。从我国的法制建设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过五次宪法的修改,最终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迫切要求下,公民教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公民教育的深入发展,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创造了更有
期刊
摘 要: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之间最为重要的贸易协定,它规定了三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并消除贸易障碍。但在当年,美国国内对于是否要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存在着意见分歧。借助社会联盟理论,试图探讨签订自贸区协定背后的利益竞争及行业联盟与分化。  关键词:社会联盟理论;北美自由贸易区;行业联盟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44-
期刊
摘 要:老子以“无为”、“无事”、“无欲”,一向给人以消极避世的印象。所谓“无为”、“无事”、“无欲”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他自己只是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反对强作妄为。事实上,老子是非常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老子》;儒道;无为;有为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53-02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