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角度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从乡村建设发展的问题、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美丽乡村规划的必要性、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的生态学理论、基于景观生态学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四个角度分析,这对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5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联合起草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这些相关政策和文件给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美丽乡村是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及研发方向、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基于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等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发展乡村产业,依靠新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浅谈美丽乡村建设。
景观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系统的方法研究景观动态变化、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优化结构、美化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
1.乡村建设发展问题
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聚居地,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对乡村产生了巨大冲击,城乡发展水平、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影响着乡村的景观面貌。地域空间格局不平衡,受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快速城市化,2012-2017年城市化率从52.57%增加到58.52%,比例逐年上涨,和2012年相比,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1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农村城市化问题;社会资金进入少等问题。
2.美丽乡村规划的必要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期规划的要求,是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乡村人口生活质量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乡村景观的发展,乡村景观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景观生态学是在优化结构、美化格局、利用和保护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突出的优势。
3.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的生态学理论
生态系统整体性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系统整体性是一个整体的功能单元,破坏任何一个成分都会对发展产生影响,要保持人类与环境的生态平衡,要把环境承载力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数值,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找寻适合本土自身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4.基于景观生态学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尊重生态,转变物质发展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对策,如利用秸秆炭化还田,开发出多种土壤改良剂和炭基缓释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秸秆过腹还田,增加禽畜产品,增加有机肥,提高利用率,解决能量浪费,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土壤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增添乡村生活活力;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种植系统,形成丰富的人工生境,通过合理的管理田地、边际地带来保持野生生境的多样性,对本地区物种的种群、遗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信息库、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建设低碳节能型美丽乡村,增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序地保护原有产业,大力促进多种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坚持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尊重乡村地域特色、利用地域优势,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突出乡土野趣,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加大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群众满意的美丽乡村;完善基础设施,结合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布局,美化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彰显乡村特色;加强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加强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
5.结语
乡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乡村自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速度,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坚持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生态、尊重生态、传扬乡土特色及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为原则,科学规划住宅、道路及公共设施等景观要素,完善景观生态系统,营造有乡村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和高品质的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达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杜小姣,苏进展,周林涛,王岚,赖庆旺.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及研发方向.江西农业学报.2018,30(2):145-150
[2]张斐,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3]韩芳,王红,浅谈景观生态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高梅香,周利军.基于生态观的新农村建设实践[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09).
[5]辽宁秸秆炭化还田破解焚烧致霾难题.
[6]袁红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及途径探析.中国农业信息.2016
[7]陈欣,唐建军,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农业生态环境,2002,18(1):38-41。
【关键词】生态学;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国家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5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联合起草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这些相关政策和文件给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美丽乡村是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及研发方向、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基于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等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发展乡村产业,依靠新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浅谈美丽乡村建设。
景观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系统的方法研究景观动态变化、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优化结构、美化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
1.乡村建设发展问题
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聚居地,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对乡村产生了巨大冲击,城乡发展水平、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影响着乡村的景观面貌。地域空间格局不平衡,受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快速城市化,2012-2017年城市化率从52.57%增加到58.52%,比例逐年上涨,和2012年相比,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1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农村城市化问题;社会资金进入少等问题。
2.美丽乡村规划的必要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期规划的要求,是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乡村人口生活质量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乡村景观的发展,乡村景观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景观生态学是在优化结构、美化格局、利用和保护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突出的优势。
3.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的生态学理论
生态系统整体性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系统整体性是一个整体的功能单元,破坏任何一个成分都会对发展产生影响,要保持人类与环境的生态平衡,要把环境承载力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数值,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找寻适合本土自身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4.基于景观生态学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尊重生态,转变物质发展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对策,如利用秸秆炭化还田,开发出多种土壤改良剂和炭基缓释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秸秆过腹还田,增加禽畜产品,增加有机肥,提高利用率,解决能量浪费,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土壤活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增添乡村生活活力;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种植系统,形成丰富的人工生境,通过合理的管理田地、边际地带来保持野生生境的多样性,对本地区物种的种群、遗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信息库、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建设低碳节能型美丽乡村,增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序地保护原有产业,大力促进多种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坚持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尊重乡村地域特色、利用地域优势,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突出乡土野趣,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加大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群众满意的美丽乡村;完善基础设施,结合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布局,美化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彰显乡村特色;加强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加强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
5.结语
乡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乡村自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速度,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坚持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生态、尊重生态、传扬乡土特色及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为原则,科学规划住宅、道路及公共设施等景观要素,完善景观生态系统,营造有乡村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和高品质的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达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杜小姣,苏进展,周林涛,王岚,赖庆旺.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及研发方向.江西农业学报.2018,30(2):145-150
[2]张斐,基于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3]韩芳,王红,浅谈景观生态学.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高梅香,周利军.基于生态观的新农村建设实践[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09).
[5]辽宁秸秆炭化还田破解焚烧致霾难题.
[6]袁红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及途径探析.中国农业信息.2016
[7]陈欣,唐建军,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农业生态环境,2002,18(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