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着眼于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说明了传授自学方法的重要。纵观古今中外有作为的青年,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进过正规的学校,更没有上过大学,然而,他们却通过自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英国的道尔顿只在乡村学校读了几年书,全靠自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原子学说的创始人。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但他一生中却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成功。我国的华罗庚,早年在杂货店当学徒时,数学底子并不好,他完全靠自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由此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在小学工作了10年,在这10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为此我有几点认识与大家斟酌。
一、自学要会看书。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恨之。”自学方法好似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从而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也即以书本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但是有的老师仅把它单纯作为习题集,只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接触书本;有的老师偶尔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读读定义、法则等结论而已。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全是靠“听会”的。他们不会自主地、独立地阅读数学课本,即使反复看了,也提不出问题。而且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一般学生根本 “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有的一看例题会做了,以为全会了,但是题目一有变化就无从下手。
培养学生自学课本时,要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阅读走过场。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三个层面学习。①直观感知:观察各种圆柱形物体。②操作验证:把自己的带来的圆柱体盒子剪开,讨论。③巩固强化:制作圆柱模型。当学生都自学完后,教师提一人疑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一个长方形吗?(有学生回答是长方形,有的回答是正方形,有的回答是平等四边形。)请学生回答在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正方形,什么情况下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回答: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剪才是长方形。剪开后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如果斜线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是圆柱的高。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学习过程。
二、用旧知过渡新知。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大量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遇到新问题时,绝大多数是可以将其转化成旧知识解决的。利用转化方法去获取新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运用转化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新知识和与之有联系的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共同点,弄清新知是建立在什么基础知识之上的,它新在什么地方。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一拼),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s=ah÷2,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公式,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长期地训练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就能善于应用自己掌握的旧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对其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常言道:“为学之道,贵在于恒。”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自学亦不例外。学生自学时,往往是开始热情高,干劲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挫折与失败的降临,这种热情就会逐渐消失,难于持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盲目追求深、难问题的自学,而又屡屡失败是造成学生自学欲望难于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根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高难综合题分解成若干个简易“子问题”,例如一个复杂的应用题,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弄懂“子问题”,然后由几个“子问题”组成这题。这种将综合性问题进行分解置疑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综合题的来龙去脉、解答方法掌握得一清二楚,降低了综合性问题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了自学效率,增强了自学信心,收到了很好的自学效果。
四、及时检查自学效果。
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学习生理学机制告诉我们,学习者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经多次强化和内外相互作用后,才使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这种转化必须采用有效练习,强化认识和方式,显示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以提高学习效果。
在自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真正做到了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更充裕。练习完成后,学生对照答案自评分数。学生的自学“反馈”,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们注意纠正。由学生的个别差异较大,教师要全面照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安排他们做指定补充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意个别辅导。这样的做法能尽量满足班上大多数学生的不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各尽其才。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对教师来说能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是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并及时评价学习情况,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人的气质和脑力各异,自学亦各有同风格:有的人作风泼辣,学习喜欢一气呵成,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人善用零散时间,自学愿意细水长流,可得到集腋成裘之功效;有的人长于记忆,有过目成诵之本领;有的人长于多思,有据理辨析之能力。为此,在自学指导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只要培养学生有持之以恒的自学毅力,自学会提高。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正是贯彻素质教育、实现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本人在小学工作了10年,在这10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为此我有几点认识与大家斟酌。
一、自学要会看书。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恨之。”自学方法好似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从而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也即以书本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但是有的老师仅把它单纯作为习题集,只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接触书本;有的老师偶尔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读读定义、法则等结论而已。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全是靠“听会”的。他们不会自主地、独立地阅读数学课本,即使反复看了,也提不出问题。而且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一般学生根本 “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有的一看例题会做了,以为全会了,但是题目一有变化就无从下手。
培养学生自学课本时,要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阅读走过场。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三个层面学习。①直观感知:观察各种圆柱形物体。②操作验证:把自己的带来的圆柱体盒子剪开,讨论。③巩固强化:制作圆柱模型。当学生都自学完后,教师提一人疑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一个长方形吗?(有学生回答是长方形,有的回答是正方形,有的回答是平等四边形。)请学生回答在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正方形,什么情况下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回答: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剪才是长方形。剪开后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如果斜线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是圆柱的高。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学习过程。
二、用旧知过渡新知。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大量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遇到新问题时,绝大多数是可以将其转化成旧知识解决的。利用转化方法去获取新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运用转化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新知识和与之有联系的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共同点,弄清新知是建立在什么基础知识之上的,它新在什么地方。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一拼),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s=ah÷2,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公式,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长期地训练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就能善于应用自己掌握的旧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对其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常言道:“为学之道,贵在于恒。”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自学亦不例外。学生自学时,往往是开始热情高,干劲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挫折与失败的降临,这种热情就会逐渐消失,难于持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盲目追求深、难问题的自学,而又屡屡失败是造成学生自学欲望难于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根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高难综合题分解成若干个简易“子问题”,例如一个复杂的应用题,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弄懂“子问题”,然后由几个“子问题”组成这题。这种将综合性问题进行分解置疑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综合题的来龙去脉、解答方法掌握得一清二楚,降低了综合性问题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了自学效率,增强了自学信心,收到了很好的自学效果。
四、及时检查自学效果。
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学习生理学机制告诉我们,学习者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经多次强化和内外相互作用后,才使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这种转化必须采用有效练习,强化认识和方式,显示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以提高学习效果。
在自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真正做到了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更充裕。练习完成后,学生对照答案自评分数。学生的自学“反馈”,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们注意纠正。由学生的个别差异较大,教师要全面照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安排他们做指定补充的练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意个别辅导。这样的做法能尽量满足班上大多数学生的不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各尽其才。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对教师来说能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是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并及时评价学习情况,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人的气质和脑力各异,自学亦各有同风格:有的人作风泼辣,学习喜欢一气呵成,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人善用零散时间,自学愿意细水长流,可得到集腋成裘之功效;有的人长于记忆,有过目成诵之本领;有的人长于多思,有据理辨析之能力。为此,在自学指导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只要培养学生有持之以恒的自学毅力,自学会提高。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正是贯彻素质教育、实现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