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是怎样产生的?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命令第一号”
  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是“二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战后,三八线就成为韩国和朝鲜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1945年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在朝鲜的日军受降问题。助理国务卿邓恩提出美国军队接受日本投降的区域应尽可能向北推移,但国防部长马歇尔的参谋人员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军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抢在苏军进入朝鲜南部地区之前向北部更远地区推进会有困难。于是,陆军助理部长麦克洛伊请腊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搞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分界线。
  腊斯克和查尔斯曾设想按朝鲜的行政区域来划分受降界线,但身边一时没有资料。匆忙中,他们注意到在地图上北纬38度线差不多从朝鲜中部穿过,而且汉城及其附近的集中营都在“三八线”以南,于是决定用“三八线”作为受降区域的界限。
  这个建议迅速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14日被总统杜鲁门批准。15日,杜鲁门给斯大林发出密电,通报了给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有关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的“总命令第一号”,该命令的内容之一就是以“三八线”作为美苏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的分界线。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对命令的内容”,对于有关朝鲜分界线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异议。
  不合理的分界線
  9月2日,麦克阿瑟在日本东京湾密苏里战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后,发布了“总命令第一号”,其内容根据斯大林的提议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驻北纬38度线以北的韩国、满洲、库页岛、千岛列岛等地的日本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和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大本营和驻日本本土及周围诸岛以及驻北纬38度线以南的韩国、琉球列岛等地的日本高级指挥官以及海陆空和辅助部队,应向美国太平洋地区陆军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这样,“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便被明确地规定下来。受降命令传到战地时,分兵进击的苏联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汉城推进。接到关于分界线的命令后,苏军迅速撤回“三八线”以北。9月8日,首批抵达朝鲜的美国军队第7步兵师在仁川登陆,对朝鲜“三八线”以南实施军事占领。
  “三八线”斜穿朝鲜半岛,长约300公里,它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崇山峻岭,穿过18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公路和8条高级公路,以及6条南北铁路线。“三八线”以南农业人口占1/3,基本上是农业区,历来向全国提供粮食;“三八线”以北由于拥有发达的水电资源,全国大部分工厂设在北方,包括化工、钢铁、水泥和化肥工厂等,其产品支援南部的农业经济。南北双方在经济上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对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来说,“三八线”都是一条极不合理的分界线。
  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虑
  “三八线”对于所谓的受降的军事意义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苏美两国对“三八线”的确包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战略考虑。“三八线”对美国来说,其真实含义就是要阻止苏联利用参加对日作战的机会,控制整个朝鲜。同样,苏联接受“三八线”为界的方案,也有其政治目的。按照当时的军事态势,苏联完全可以拒绝“三八线”,提出以“三七线”甚至更南的一条线为军事分界线,而美国从实际出发也会不得不接受这种修正方案。但斯大林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三八线”为分界线的提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两国之间已出现分庭抗礼的趋势,“三八线”的划定为美苏两国在远东和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基础。“三八线”成为美苏两国以及后来形成的以美苏为核心的世界两大敌对阵营在朝鲜半岛对垒的楚河汉界。(来源:《现代阅读》)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总想写点父亲的什么,可不知从何着手,直到有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  父亲出远门旅行,进火车站那一瞬间的背影——满头银发、已不再挺拔的身躯,定格在我的脑海,成为经典的永恒。  曾看过一篇题为《父母老了,你准备好了吗?》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死亡’相比,‘老’是一种更能体现时间残酷的漫长过程。前者是一瞬间的断裂,而后者,则是在你不经意间慢慢侵入你的生活。在父母的老年斑里、在他们逐渐不再
期刊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众人關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最大下潜深度1410米。  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一位82岁高龄、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  走出载人舱,汪品先精神饱满,
期刊
2018年5月14日上午,珠穆朗玛之上,一双钢制的假肢,“砰”地一下,插在了山岩的积雪上,此刻,世界上再没有一座山比这双假肢的主人更高。  据夏伯渝登山团队消息,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时26分,69岁的中国无腿老人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成功!43载坚持的力量,换来的是实现登上世界之巅的梦想,他成为了中国登上珠峰年龄最大的人。  磨难:第一次攀登珠峰,双脚截肢  夏伯渝与珠峰结缘于1
期刊
阿哈水库——贵阳市民饮用水“三大水缸”之一,水库上游的水源地金钟河两岸绿树成荫,清幽静谧。一周有两三天的早晨,金钟河边有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沿河而行,一条藜杖,一个挎包,一边看,一边记,她就是今年81岁的环保志愿者雷月琴。藜杖支撑着她走完近10公里的河坝路,挎包里装着她记录沿岸污染地图的小本子。  雷月琴是贵阳市第一个注册环保志愿者。1984年从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退休,至今34年,她环保的脚步从未停
期刊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是王尽美写于1918年的一首小诗。那一年他刚满20岁,在家乡考取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青年人的笔下,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唯有对时代的冷眼相观,在胸中郁结起一股热血豪气。彼时中华,国虽泱泱,萎靡倾颓,列强斜睨。  王尽美在泉城求学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
期刊
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份份坚定的决心,在贵州高原大地上,开出一朵朵明亮鲜艳的“脱贫攻坚”之花。老同志们理想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只争朝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学习。  乡村医生,最初名叫“赤脚医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他们大多数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维护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遵义市湄潭县复兴镇湄江湖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今年70岁的雍元书
期刊
祖籍浙江宁波的王丹凤,1924年8月23日出生于上海。经营旅店为业的爸爸,给她起了个优雅而又吉利的名字,叫做玉凤。  1941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她撞开了影坛的大门。一天,邻居领她来到徐家汇的合众电影公司。此时摄影棚里,正在拍摄由朱石麟执导的影片《龙潭虎穴》。朱石麟发现王丹凤很上镜,当即让王丹凤扮演一个端茶的小丫头,并将她的名字改成“丹凤”。接着王丹凤便在《灵与肉》《新渔光曲》等多部影片中出镜。她
期刊
1938年12月8日,我出生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父亲任弼时当时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春,父母同时归国,把我留在了伊凡诺沃国际儿童院。当时,我只有1岁2个月,父母没有给我留下丝毫印象。  1948年,当国内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有條件了,我开始和父亲通信。从那时起,父亲走进了我的生活。  这年8月30日,不满10岁的我用俄文第一次给家里写信,讲述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第二年1月20
期刊
1950年4月16日19时许,人民解放军第40军1.87万名指战员,从雷州半岛灯楼角乘木船出发,冒着枪林弹雨,突破敌人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横渡琼州海峡,于次日凌晨在临高角登陆。与此同时,43军的6968名指战员在澄迈县玉包港一带海岸登陆。威武之师渡海作战,全面吹响了解放海南岛的号角……  68年弹指一挥间,这里的一浪一涛堪追忆,一花一木总关情。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期刊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讓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