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钢铁年代》,令陈宝国再现爷们气概:“看完这本子我就想这是一爷们,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就有欲望了。”
屏幕的霸气,人物的张狂,他从不掩饰:“我要演,就想演成这类型角色中最突出的。”
演戏的沉迷,角色的揣摩,他自有绝招:“我最后有一招,一般不敢用,很折磨人、很摧残人的一招,就是把自己关起来。”
生活的随意,性格的质朴,他坚持平实:“我该去哪就去哪,人家爱说不说,爱跟不跟,我就那样。”
陈宝国的“霸气”并不会将人拒之千里之外,谦和低调成为他主要的处事姿态,但你却无法忽视,在他轻描淡写的言辞间隐藏的力量:对角色始终存有的王者野心,对表演近乎残酷的苛求追逐,以及对生活不加修饰的随心所欲……20余载的演戏岁月,无论是威震四方的君王将相,还是浓重地根味儿的平民百姓,陈宝国将每个人物都诠释得丝丝入扣,成为经典。
一看电影苗头不对
哥们儿就改拍电视剧了
抱着对电影艺术的理想,他一头扎进电影里一潜就是10年,而中国电影的萧条使得他越演观众对他越陌生。人到中年的陈宝国无奈地看到观众们不再进影院,自己也便从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开始向电视靠拢。
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就登上银幕的男人,在影视圈内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果年过不惑再不出人头地,以后恐怕也很难火起来了。陈宝国有点像晚熟的西瓜、秋天的番茄,再不红就烂了。可是翻开陈宝国的艺术史,在演了10年电影后忽然一夜之间醒酬灌顶蟠然醒悟,发现电视剧更容易混个脸熟,于是改投他门。关于这一点,从某个角度说陈宝国是成功的,从电视荧屏上,他再度浮出水面,并很快红红火火起来。
“我演着演着就觉得不对劲儿了,中国的电影进入萎靡阶段,电影演员没有观众,影坛处于尴尬境地。我一个演员,有什么办法。”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型。
从电影转向电视,这期间也有一代影人的无奈。“我特别喜欢电影,我干这行就是奔着电影来的,有10年没干别的,就演电影。但我正好赶上电影没人看的时候,演来演去都没人看了。我一看苗头不对了,得了,哥们撤了吧,拍电视剧吧,就干电视剧了,但是电影就成我的一个梦了。”
他甚至透露,自己在前几年选择拍电视剧时,还会提出特别条件要用电影镜头拍摄电视剧,其实都是为了过自己的“电影瘾”。陈宝国感叹电视是年轻人的职业,工作量和周期与电影不可同日而语。拍完《大宅门》,陈宝国头顶白了一片,调整了很长时间才恢复。
也许正是电影人走向电视,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才有了一定的提高。
做演员别那么圆滑世故
陈宝国挺神的。他那张令人熟悉的脸不但没被大家看腻,且人气呈上升态势。《大宅门》火爆之后,陈宝国更忙了。回首20多年来的影视界,大浪淘沙,只有寥寥的演员坚持着,陈宝国是其中始终保持着旺盛创作精力的一员。看看他的创作轨迹就可明了,他今天的成绩不应该仅仅归功于他的幸运,而应该归功于他的智慧和体悟。
“做演员的,生活当中别那么圆滑,别太世故,要有点童心,这对演员这个职业来说特别有好处。圆滑,世故,在生活当中可能会是有利的,但在表演上,这无疑是在给自己下套、挖坑,因为演戏需要真实的情绪。”在演艺圈几经沉浮,如今的陈宝国对待现实生活更低调,更容易满足。他说干这行得认清两点:一个是名利场,一个是娱乐圈。几十年来的领悟尽在其中。
对于自己的演技,陈宝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演员到了这把年纪,也就是说到了一个坎儿上,再往上迈一个台阶其实特别难。每个演员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戏演得愈来愈多,经验愈来愈丰富,技巧愈来愈熟练,感觉、状态都特别好,创作的环境和条件也比过去好,所以大家的心气儿都很高,都在等待一个机会,这时候就要靠运气了。运气好等到机会了,就看你能不能把握,拿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手里有没有那金刚钻儿。”
戏演到遥控器随便一扫,处处是一张烂熟脸的时候,还能保持一颗童真平实的心是极为不易的,陈宝国就行。他在镁光灯闪得最亮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是一流演员,但要努力往一线走。”在演员出了名就以为自己是太阳的今天,听到这句话让人有种特别的感动。
我是沾了角色的光
回顾30度演艺春秋,陈宝国可谓过足了戏瘾:正的反的,红的黑的,灰的蓝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各种类型的角色几乎被他演遍了:从《北洋水师》中的邓世昌到《青春之歌》中的于永泽;从《红岩》中的徐鹏飞到《老店》里全聚德的掌柜杨明全;再到《小井胡同》里那个酸儒文人查四爷;从《活个模样给你看》里的那个流氓无产者到《大宅门》里复杂的白景琦;从《汉武大帝》里的一代帝王刘彻到《茶馆》里的老实本分的王利发……正如陈宝国自己所说:“30年以后我还能搁在这,和我选角色很有关系,老卖自己这张脸早就完了。老看你这张老脸,有什么意思?人家看的是角色。”
中国的电视观众向来眼光挑剔,能让绝大部分人都认同陈宝国演绎的白景琦,实属不易。但处理人物性格似乎一直是他的强项:“在角色面前,演员个人的魅力是有限的,顶多也就是有特点或者说是味道,或者说是个性,这就够了。再有魅力,在人家眼前站10分钟也就厌烦了。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角色的魅力是无限的。有的是角色沾演员的光,有的是演员沾角色的光,我总是后面一种。”
中年星运亨通,但陈宝国依然不甘懈怠,仍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正像他所说的:“到了这个年纪还在演的人肯定是非常用功的,否则也不会演到现在。”
演了一辈子戏,陈宝国还在不断地“变脸”。他也有想演而没机会演的人物,比如一些在境遇、性格、生理上都有点缺陷的人物。这样的角色,内心世界比较有特点也比较丰富,在创作上有较大的发挥余地。看得出来,陈宝国仍在寻找新的突破。
陈宝国不喜欢单纯追求戏剧化和情节化的东西,他在意的是人物和生活的内容,专注原始真挚的情感。
他说,如果自已演的一部戏,被圈里人看后说:“嘿,这小子还能演这个。”就觉得挺实在的。如果观众看完后说:“陈宝国,你演的戏我挺爱看的。”这就是对他是最高的评价。所以,他想趁机多演几个角色,等老的时候,想想自己演的几个角色,觉得还可以,也就说明自己没白干。
屏幕的霸气,人物的张狂,他从不掩饰:“我要演,就想演成这类型角色中最突出的。”
演戏的沉迷,角色的揣摩,他自有绝招:“我最后有一招,一般不敢用,很折磨人、很摧残人的一招,就是把自己关起来。”
生活的随意,性格的质朴,他坚持平实:“我该去哪就去哪,人家爱说不说,爱跟不跟,我就那样。”
陈宝国的“霸气”并不会将人拒之千里之外,谦和低调成为他主要的处事姿态,但你却无法忽视,在他轻描淡写的言辞间隐藏的力量:对角色始终存有的王者野心,对表演近乎残酷的苛求追逐,以及对生活不加修饰的随心所欲……20余载的演戏岁月,无论是威震四方的君王将相,还是浓重地根味儿的平民百姓,陈宝国将每个人物都诠释得丝丝入扣,成为经典。
一看电影苗头不对
哥们儿就改拍电视剧了
抱着对电影艺术的理想,他一头扎进电影里一潜就是10年,而中国电影的萧条使得他越演观众对他越陌生。人到中年的陈宝国无奈地看到观众们不再进影院,自己也便从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开始向电视靠拢。
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就登上银幕的男人,在影视圈内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果年过不惑再不出人头地,以后恐怕也很难火起来了。陈宝国有点像晚熟的西瓜、秋天的番茄,再不红就烂了。可是翻开陈宝国的艺术史,在演了10年电影后忽然一夜之间醒酬灌顶蟠然醒悟,发现电视剧更容易混个脸熟,于是改投他门。关于这一点,从某个角度说陈宝国是成功的,从电视荧屏上,他再度浮出水面,并很快红红火火起来。
“我演着演着就觉得不对劲儿了,中国的电影进入萎靡阶段,电影演员没有观众,影坛处于尴尬境地。我一个演员,有什么办法。”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型。
从电影转向电视,这期间也有一代影人的无奈。“我特别喜欢电影,我干这行就是奔着电影来的,有10年没干别的,就演电影。但我正好赶上电影没人看的时候,演来演去都没人看了。我一看苗头不对了,得了,哥们撤了吧,拍电视剧吧,就干电视剧了,但是电影就成我的一个梦了。”
他甚至透露,自己在前几年选择拍电视剧时,还会提出特别条件要用电影镜头拍摄电视剧,其实都是为了过自己的“电影瘾”。陈宝国感叹电视是年轻人的职业,工作量和周期与电影不可同日而语。拍完《大宅门》,陈宝国头顶白了一片,调整了很长时间才恢复。
也许正是电影人走向电视,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才有了一定的提高。
做演员别那么圆滑世故
陈宝国挺神的。他那张令人熟悉的脸不但没被大家看腻,且人气呈上升态势。《大宅门》火爆之后,陈宝国更忙了。回首20多年来的影视界,大浪淘沙,只有寥寥的演员坚持着,陈宝国是其中始终保持着旺盛创作精力的一员。看看他的创作轨迹就可明了,他今天的成绩不应该仅仅归功于他的幸运,而应该归功于他的智慧和体悟。
“做演员的,生活当中别那么圆滑,别太世故,要有点童心,这对演员这个职业来说特别有好处。圆滑,世故,在生活当中可能会是有利的,但在表演上,这无疑是在给自己下套、挖坑,因为演戏需要真实的情绪。”在演艺圈几经沉浮,如今的陈宝国对待现实生活更低调,更容易满足。他说干这行得认清两点:一个是名利场,一个是娱乐圈。几十年来的领悟尽在其中。
对于自己的演技,陈宝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演员到了这把年纪,也就是说到了一个坎儿上,再往上迈一个台阶其实特别难。每个演员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戏演得愈来愈多,经验愈来愈丰富,技巧愈来愈熟练,感觉、状态都特别好,创作的环境和条件也比过去好,所以大家的心气儿都很高,都在等待一个机会,这时候就要靠运气了。运气好等到机会了,就看你能不能把握,拿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手里有没有那金刚钻儿。”
戏演到遥控器随便一扫,处处是一张烂熟脸的时候,还能保持一颗童真平实的心是极为不易的,陈宝国就行。他在镁光灯闪得最亮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是一流演员,但要努力往一线走。”在演员出了名就以为自己是太阳的今天,听到这句话让人有种特别的感动。
我是沾了角色的光
回顾30度演艺春秋,陈宝国可谓过足了戏瘾:正的反的,红的黑的,灰的蓝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各种类型的角色几乎被他演遍了:从《北洋水师》中的邓世昌到《青春之歌》中的于永泽;从《红岩》中的徐鹏飞到《老店》里全聚德的掌柜杨明全;再到《小井胡同》里那个酸儒文人查四爷;从《活个模样给你看》里的那个流氓无产者到《大宅门》里复杂的白景琦;从《汉武大帝》里的一代帝王刘彻到《茶馆》里的老实本分的王利发……正如陈宝国自己所说:“30年以后我还能搁在这,和我选角色很有关系,老卖自己这张脸早就完了。老看你这张老脸,有什么意思?人家看的是角色。”
中国的电视观众向来眼光挑剔,能让绝大部分人都认同陈宝国演绎的白景琦,实属不易。但处理人物性格似乎一直是他的强项:“在角色面前,演员个人的魅力是有限的,顶多也就是有特点或者说是味道,或者说是个性,这就够了。再有魅力,在人家眼前站10分钟也就厌烦了。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角色的魅力是无限的。有的是角色沾演员的光,有的是演员沾角色的光,我总是后面一种。”
中年星运亨通,但陈宝国依然不甘懈怠,仍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正像他所说的:“到了这个年纪还在演的人肯定是非常用功的,否则也不会演到现在。”
演了一辈子戏,陈宝国还在不断地“变脸”。他也有想演而没机会演的人物,比如一些在境遇、性格、生理上都有点缺陷的人物。这样的角色,内心世界比较有特点也比较丰富,在创作上有较大的发挥余地。看得出来,陈宝国仍在寻找新的突破。
陈宝国不喜欢单纯追求戏剧化和情节化的东西,他在意的是人物和生活的内容,专注原始真挚的情感。
他说,如果自已演的一部戏,被圈里人看后说:“嘿,这小子还能演这个。”就觉得挺实在的。如果观众看完后说:“陈宝国,你演的戏我挺爱看的。”这就是对他是最高的评价。所以,他想趁机多演几个角色,等老的时候,想想自己演的几个角色,觉得还可以,也就说明自己没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