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区现有各类残疾学生近2500多名,其中40%的残疾学生在各所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教学和康复服务。而60%的残疾学生(多以智力障碍为主)则安置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涉及的学校有180多所。由于普通学校对这些学生实施康复训练缺乏方法、专业师资力量与场所,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为智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了机会,各方面正在不断地完善。本文就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阶段的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康复的作用及如何加强感觉统合训练,从而提高新区随班就读智障学生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实验比照,效果分析
选自浦东新区65所小学中的随班就读学生共180名,其中实验组90人,对照组90人。生理年龄8~12岁,智商40~69,所有学生均做过韦克斯勒智商测试筛查和社会适应能力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选用台湾编制的感觉统合检核表和北京医科大学制定的儿童感觉统合评定表常模),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感觉统合训练一年前后的五个观察指标: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肌张力不足和动作不协调、书写问题、拖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量表分别作比照结论与t检验分析。各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训练前后分别根据教师及家长反映,由训练老师填写。训练后症状减轻两个等级及以上的为显著改善,减轻一个等级为改善,没有减轻为无改善。无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处于何种状况,一般不存在倒退的现象。训练效果与检验结果如下。
(一) 实验组日常观察指标训练效果
实验组经感觉统合训练半年和一年后,根据训练记录、家长反馈、教师反馈得出训练效果依次为:动作协调改善(61.11%)、注意力改善(76.66%)、书写改善(58.88%)、拖拉改善(53.33%)、情绪及行为改善(48.89%)。研究发现,感学统合训练的改善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肌张力、协作协调性及灵活性效果显著,并且奏效快,而拖拉和情绪及行为问题的改善次之。
(二) 实验组训练前后及对照组一年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的比较
在实验组训练一年后,进行了感觉统合评定的后测,得出大肌肉运动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及平衡、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比较,并与对照组学生一年后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进行比较,并进行显著性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分析为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康复是有效的。
二、遵循规律,科学设计
(一) 依据能力,确定方案
感觉统合是人脑的一种基本能力,虽然不是最高级的,但它却是高级智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人类生命早期的智能发展完全依赖于感觉,感觉学习越充分,大脑就能越有效地发展成完整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内动力。不仅如此,人类一生的智能活动都离不开感觉统合的基础,感觉统合促使感觉神经的交通顺畅、有序,从而保证所有的学习和行为顺利进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小学生心理与生理表象都接近融合教育环境中的同伴,但智商值却明显低于同伴。测试表明,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伴随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导致他们在学习成绩、注意力、动作协调、情绪和作业完成等5项评定结果中都处于相对低的水平。
感觉统合的关键期在6至12岁,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的生理年龄在8~12岁,而他们的心理年龄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训练设计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年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差异,训练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感觉统合初测量表结果特别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案,采用一人一设计,每周训练2课时,每课时60分钟,共一年。训练中对每位学生的训练方案进行 “评定→制定→实施→反馈→调整→实施……”的修订。训练设计侧重于促进学生身体各感觉区域的成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学生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获得不同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通路)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以及适应性反应的能力。训练内容从传统的大运动项目、精细运动项目、感知训练项目入手,辅以空间、语言、图形、感知辨别、生命科学、逻辑思维等智能训练训练项目和团体游戏。
(二) 紧扣生活,兼顾趣味
对于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来讲,完成机械的动作是十分枯燥的,很难维持他们训练的内动力。基于他们的身心特点,在活动中完成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结合感觉统合器材本身的特点,通过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最易接触到的事物与环境,设计一系列有目的,有相关性的训练内容,如“穿针引线”、“搓小圆子”、“折纸垃圾袋”、“画棋格”、“竖读信”、“夹花生”、“正倒走单绳”等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所要使用的器具十分简易,受环境的限制也是最小的,不仅在训练场所可以完成,在家也同样较易完成,在学校课余时间也有条件练习。
结合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设计了如“跳房子”、“袋鼠搬家”、“投篮高手”、“盲人听音走路”等,改变以机械重复练习为主的练习模式,更好地达到训练的效果。辅助的团体游戏设计,有别于一对一的交流, 情境自然,虽然训练难度强,但学生在和同伴进行互动的游戏中,情绪积极,通常情况下都能够较好完成训练活动,各方面能力提高显著。例如“勇敢者的道路”:创设情境,滑板爬、平衡木、跳跳床、平衡台、羊角球等多个项目接连进行。学生能体会训练前后的变化,起到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动的灵敏性与协调性的作用。
三、家长配合,促进发展
爱尔丝博士指出:感觉统合能力是每个儿童生下来便有的本能,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但这种本能必须在儿童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中,在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够作高度和健全的发展。在随班就读学生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听、写、读、看等基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要求与对普通学生要求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普通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处于绝对优势,其动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有效动作及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决定了他们智力水平、学业水平、行为和情绪等的相对高水平。因此,融合环境中随班就读学生的感统训练的有效性将直接改善智障学生的各项水平,真正达到随着班集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安置目标。 基于以上共识,训练老师、学生家长必须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康复训练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及时给予理解与援助。训练老师在每一次康训活动后分别与每一位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反馈与指导。强化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有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家长的思想理念出现了质的变化,不再把学习成绩的进步放在首位,开始注重对孩子运动能力、协调能力、专注力的培养以及情绪的关注。家校连动,康复训练活动进行得规范而有序,家长愈来愈融入其中,学生与训练老师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有效促使学生身心愉快发展。诸多感觉统合训练项目需要在周期内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因此,家长的后续指导与督促更显重要。我们发现,在家积极配合训练的学生进步更为明显。例如:浦东新区进涛小学顾同学的家长反映,孩子从原先不肯挪动半步到现在居然能从灵山路的家里走到张扬路而不停半步。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杨同学的家长、海桐小学章同学的家长、洋泾实验小学王同学的家长等多位家长反映孩子可以主动完成小作文了。实验组的老师也纷纷反映,学生上课注意力比过去集中,切橡皮、撕碎纸、啃手指、咬指甲、搓红领巾、时不时身体歪靠墙向外张望的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四、反思
训练中我们体会到,动作协调和注意力两项指标显示改善显著性高于其他三项,究其原因是这两项训练的完成是以在校教师辅导和监控为主,综合成功的个案表明,学校老师关注多,家长配合的学生,相对训练效果较好。因此,康复训练、融合教育环境、家庭相互协调合作才能使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进而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目前每周2课时的感觉统合训练均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完成,没有纳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因此,如何将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样值得思考。
感觉统合训练在于感觉输入的控制,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建立和完善平衡感,建立和发展协调性,改善和矫治重力控制和运动的企划能力,抑制和消退过敏信息,使得大脑信息加工过程更精密,达到巩固机体内适应性良好的行为的目标。研究显示,日常康复训练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提高。对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的比较研究显示,未接受感觉统合治疗的对照组一年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的比较没有差异,实验组经过一年的训练,在大肌肉运动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及平衡、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或改善。可见,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阶段随班就读的智力碍障学生的康复是有效的,虽然其改善的过程中无法立竿见影,但却是融合教育环境下智力障碍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实验比照,效果分析
选自浦东新区65所小学中的随班就读学生共180名,其中实验组90人,对照组90人。生理年龄8~12岁,智商40~69,所有学生均做过韦克斯勒智商测试筛查和社会适应能力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选用台湾编制的感觉统合检核表和北京医科大学制定的儿童感觉统合评定表常模),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感觉统合训练一年前后的五个观察指标: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肌张力不足和动作不协调、书写问题、拖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量表分别作比照结论与t检验分析。各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训练前后分别根据教师及家长反映,由训练老师填写。训练后症状减轻两个等级及以上的为显著改善,减轻一个等级为改善,没有减轻为无改善。无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处于何种状况,一般不存在倒退的现象。训练效果与检验结果如下。
(一) 实验组日常观察指标训练效果
实验组经感觉统合训练半年和一年后,根据训练记录、家长反馈、教师反馈得出训练效果依次为:动作协调改善(61.11%)、注意力改善(76.66%)、书写改善(58.88%)、拖拉改善(53.33%)、情绪及行为改善(48.89%)。研究发现,感学统合训练的改善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肌张力、协作协调性及灵活性效果显著,并且奏效快,而拖拉和情绪及行为问题的改善次之。
(二) 实验组训练前后及对照组一年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的比较
在实验组训练一年后,进行了感觉统合评定的后测,得出大肌肉运动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及平衡、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比较,并与对照组学生一年后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进行比较,并进行显著性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分析为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康复是有效的。
二、遵循规律,科学设计
(一) 依据能力,确定方案
感觉统合是人脑的一种基本能力,虽然不是最高级的,但它却是高级智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人类生命早期的智能发展完全依赖于感觉,感觉学习越充分,大脑就能越有效地发展成完整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内动力。不仅如此,人类一生的智能活动都离不开感觉统合的基础,感觉统合促使感觉神经的交通顺畅、有序,从而保证所有的学习和行为顺利进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小学生心理与生理表象都接近融合教育环境中的同伴,但智商值却明显低于同伴。测试表明,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伴随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导致他们在学习成绩、注意力、动作协调、情绪和作业完成等5项评定结果中都处于相对低的水平。
感觉统合的关键期在6至12岁,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的生理年龄在8~12岁,而他们的心理年龄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训练设计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年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差异,训练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感觉统合初测量表结果特别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案,采用一人一设计,每周训练2课时,每课时60分钟,共一年。训练中对每位学生的训练方案进行 “评定→制定→实施→反馈→调整→实施……”的修订。训练设计侧重于促进学生身体各感觉区域的成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学生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获得不同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通路)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以及适应性反应的能力。训练内容从传统的大运动项目、精细运动项目、感知训练项目入手,辅以空间、语言、图形、感知辨别、生命科学、逻辑思维等智能训练训练项目和团体游戏。
(二) 紧扣生活,兼顾趣味
对于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来讲,完成机械的动作是十分枯燥的,很难维持他们训练的内动力。基于他们的身心特点,在活动中完成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结合感觉统合器材本身的特点,通过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最易接触到的事物与环境,设计一系列有目的,有相关性的训练内容,如“穿针引线”、“搓小圆子”、“折纸垃圾袋”、“画棋格”、“竖读信”、“夹花生”、“正倒走单绳”等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所要使用的器具十分简易,受环境的限制也是最小的,不仅在训练场所可以完成,在家也同样较易完成,在学校课余时间也有条件练习。
结合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设计了如“跳房子”、“袋鼠搬家”、“投篮高手”、“盲人听音走路”等,改变以机械重复练习为主的练习模式,更好地达到训练的效果。辅助的团体游戏设计,有别于一对一的交流, 情境自然,虽然训练难度强,但学生在和同伴进行互动的游戏中,情绪积极,通常情况下都能够较好完成训练活动,各方面能力提高显著。例如“勇敢者的道路”:创设情境,滑板爬、平衡木、跳跳床、平衡台、羊角球等多个项目接连进行。学生能体会训练前后的变化,起到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动的灵敏性与协调性的作用。
三、家长配合,促进发展
爱尔丝博士指出:感觉统合能力是每个儿童生下来便有的本能,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但这种本能必须在儿童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中,在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够作高度和健全的发展。在随班就读学生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听、写、读、看等基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要求与对普通学生要求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普通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处于绝对优势,其动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有效动作及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决定了他们智力水平、学业水平、行为和情绪等的相对高水平。因此,融合环境中随班就读学生的感统训练的有效性将直接改善智障学生的各项水平,真正达到随着班集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安置目标。 基于以上共识,训练老师、学生家长必须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康复训练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及时给予理解与援助。训练老师在每一次康训活动后分别与每一位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反馈与指导。强化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有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家长的思想理念出现了质的变化,不再把学习成绩的进步放在首位,开始注重对孩子运动能力、协调能力、专注力的培养以及情绪的关注。家校连动,康复训练活动进行得规范而有序,家长愈来愈融入其中,学生与训练老师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有效促使学生身心愉快发展。诸多感觉统合训练项目需要在周期内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因此,家长的后续指导与督促更显重要。我们发现,在家积极配合训练的学生进步更为明显。例如:浦东新区进涛小学顾同学的家长反映,孩子从原先不肯挪动半步到现在居然能从灵山路的家里走到张扬路而不停半步。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杨同学的家长、海桐小学章同学的家长、洋泾实验小学王同学的家长等多位家长反映孩子可以主动完成小作文了。实验组的老师也纷纷反映,学生上课注意力比过去集中,切橡皮、撕碎纸、啃手指、咬指甲、搓红领巾、时不时身体歪靠墙向外张望的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四、反思
训练中我们体会到,动作协调和注意力两项指标显示改善显著性高于其他三项,究其原因是这两项训练的完成是以在校教师辅导和监控为主,综合成功的个案表明,学校老师关注多,家长配合的学生,相对训练效果较好。因此,康复训练、融合教育环境、家庭相互协调合作才能使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进而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目前每周2课时的感觉统合训练均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完成,没有纳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因此,如何将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样值得思考。
感觉统合训练在于感觉输入的控制,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建立和完善平衡感,建立和发展协调性,改善和矫治重力控制和运动的企划能力,抑制和消退过敏信息,使得大脑信息加工过程更精密,达到巩固机体内适应性良好的行为的目标。研究显示,日常康复训练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提高。对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的比较研究显示,未接受感觉统合治疗的对照组一年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的比较没有差异,实验组经过一年的训练,在大肌肉运动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及平衡、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或改善。可见,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阶段随班就读的智力碍障学生的康复是有效的,虽然其改善的过程中无法立竿见影,但却是融合教育环境下智力障碍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