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5日。董干镇。
我随文山州文联组织的“强边固防”采访团麻栗坡小分队赴董干镇采访。
一阵风雨过后,蔚蓝色的天空艳阳高照,董干格外清新起来,我也一扫从麻栗坡县城出发时,一路雨雾绵绵所带来的心绪郁闷。透过车窗,视野里的董干,夏日所带来的躁动,让边关尽显热闹氛围,满目葱茏,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并没有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而变得寂寥!
我见到马林村民委员会大弄村民小组的王声和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种久别重逢一见如故的喜悦写满脸颊。我是第二次采访王声和了,思绪随采访话题的起伏回到第一次采他的情景,同样是这屋檐落座的位置,那是2016年我参加县政协组织编写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麻栗坡县支前参战纪实》文史资料的采访活动。
眼前,还是那间土木结构的老屋,几十年了依然坐落在中越边境的喀斯特地带,经受住风雨雷电的侵蚀,烈日的暴晒,坚固如磐石。当然,所不同的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老屋经过一番修饰,变得更有文化韵味。
我在王声和热情洋溢招呼来人的笑声里用苗话向他问候:“支奏,噶戎,波贾岛沃?”(叔,你好,还记得我吗?)他先是惊讶,继而端详,然后开怀大笑。
“哈哈——噶亚朵杨,鸟背麻栗坡嘛,拉宅绕!”(你是姓杨的小侄,家住麻栗坡嘛,家里坐)王声和用苗话答道。
大家落座在屋檐下,我赶紧给王声和递过去一支烟。他笑着摇摇手,说:“你晓得我不会抽烟的”。我只好点燃烟自己抽起来,印象里的王声和是中共党员,长期担任村干部和界务员。
镇上陪同采访的同志向王声和说明来意,大家彼此寒暄“你是界务员,负责哪几块界碑?”采访组领队边富斌拉开话题。
“我主要负责410号、411号、412号界碑。410号有3块,1块正碑2块副碑。411号就多了,有7块,有1正6副。412只有1块。总的有11块。”王声和如数家珍。
“你从哪年开始管理界碑?”
“我是1983年开始担任界务员的,是麻栗坡县第一批组建的界务员”。
采访话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如同拉家常般侃侃而谈。
“我叫王声和,1945年6月28日出生,从1972年担任生产队长开始到如今一直都是村干部,现在叫村小组长,担任民兵排长的时候是1978年。1979年参加支前作战。1987年到老山支前参战,任民兵骡马连班长。
打仗那些年,我当时只有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带领民兵打起仗来干劲十足。我们这个民兵排,记得名字的有王汝才,他是机枪手,人还健在,已经有60多岁,身体很好。他当年扛机枪的时候,天天跟部队在一起执行任务,参战积极,现在享受参战人员补助待遇。我们寨子当年参加民兵的人已经有好几个离开人世,比如王天强,他当时是生产队的统计员,支前参战很积极,任何时候只要有任务,从不請假,从不耽误。还有王声云、王汝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服从命令,随时配合部队出去执行任务,无论任务多艰苦,环境多危险,他们从不怕苦受累,无怨无悔去完成任务。这些人还跟着我两次上老山前线支前,第一次驻扎猛硐对面的高棚阵地,配属35134部队,驻三个月,我立三等功。第二次已经是战争后期,配属部队驻天保的船头,驻四个月。”
思绪穿越时空,将我拉回现实,但王声和的往事如同电影画面,又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访谈热烈进行着,主访者仍然是边富斌。
“你去过北京了没有?”
“我只去过昆明。受表彰两次,1986年去过一次,1991年去过一次。”
“这几年边界上的两国边民还有来往吗?”
“没有啦,疫情暴发以来,都没有再往来,连马崩街、马林街都停赶了。中国和越南都控制很严,大家封锁边境了嘛。”
“这些年来,你感觉边境有什么变化?”
“确实,边境变化大了,比过去好得多啦,特别是巡逻路修得好。我们年纪大,虽然不会开车,但叫小年轻人开车把我们送到界边,查看完界碑,又叫他们去接回来。我去看界碑如果不坐车,就从小路上去,很方便,路也近。”
“平时你们多长时间去巡逻一次界碑?”
“我们是不分时间的去,最少一个月去一次,有时候两次三次都有。疫情暴发以来,随时巡查。”
“界务员有没有报酬?”
“我们一直都有报酬的,从2019年到2020年每个月给500元。”
“你自己一个人要走完11块界碑,一天走得完吗?”
“走得完,每块界碑之间的距离,我都丈量过。”
“你是党员吗?哪年入党?”
“我是,1986年入党。”
“你最近一次去巡逻界碑是什么时候?”
“五天前,因为那天是七一建党节,所以记得最清楚。”
……
大家瞬时沸腾起来。
我说道:“建党一百周年那天又去巡查一次界碑,太有纪念意义了。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无论是当年的支前参战守土固边,还是今天打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战争,你都做到一个普通少数民族党员不忘初心,使命不变,忠心耿耿为新时期强边固防尽心尽责,不容易啊!”
“我们祖国边疆有你这样爱国的普普通通人很多很多,为中国的好边民点赞。”边富斌又问道,“目前,你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呢?”
“没有啦,现在政策太好了,又外出打工呀,娃娃们长期出去打工,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寄回几千元的生活费,没有什么困难,生活越来越好。”王声和乐呵呵说道。
欢快的笑声响彻苗寨,回荡山间。
黄昏时,我们踏上返程,车子缓缓出村,车窗外车来人往,鸡鸣狗吠,暮归的牛铃声,牧童的吆喝声与袅袅炊烟编织成一道晚霞里的边关祥和风景。
我随文山州文联组织的“强边固防”采访团麻栗坡小分队赴董干镇采访。
一阵风雨过后,蔚蓝色的天空艳阳高照,董干格外清新起来,我也一扫从麻栗坡县城出发时,一路雨雾绵绵所带来的心绪郁闷。透过车窗,视野里的董干,夏日所带来的躁动,让边关尽显热闹氛围,满目葱茏,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并没有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而变得寂寥!
我见到马林村民委员会大弄村民小组的王声和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种久别重逢一见如故的喜悦写满脸颊。我是第二次采访王声和了,思绪随采访话题的起伏回到第一次采他的情景,同样是这屋檐落座的位置,那是2016年我参加县政协组织编写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麻栗坡县支前参战纪实》文史资料的采访活动。
眼前,还是那间土木结构的老屋,几十年了依然坐落在中越边境的喀斯特地带,经受住风雨雷电的侵蚀,烈日的暴晒,坚固如磐石。当然,所不同的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老屋经过一番修饰,变得更有文化韵味。
我在王声和热情洋溢招呼来人的笑声里用苗话向他问候:“支奏,噶戎,波贾岛沃?”(叔,你好,还记得我吗?)他先是惊讶,继而端详,然后开怀大笑。
“哈哈——噶亚朵杨,鸟背麻栗坡嘛,拉宅绕!”(你是姓杨的小侄,家住麻栗坡嘛,家里坐)王声和用苗话答道。
大家落座在屋檐下,我赶紧给王声和递过去一支烟。他笑着摇摇手,说:“你晓得我不会抽烟的”。我只好点燃烟自己抽起来,印象里的王声和是中共党员,长期担任村干部和界务员。
镇上陪同采访的同志向王声和说明来意,大家彼此寒暄“你是界务员,负责哪几块界碑?”采访组领队边富斌拉开话题。
“我主要负责410号、411号、412号界碑。410号有3块,1块正碑2块副碑。411号就多了,有7块,有1正6副。412只有1块。总的有11块。”王声和如数家珍。
“你从哪年开始管理界碑?”
“我是1983年开始担任界务员的,是麻栗坡县第一批组建的界务员”。
采访话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如同拉家常般侃侃而谈。
“我叫王声和,1945年6月28日出生,从1972年担任生产队长开始到如今一直都是村干部,现在叫村小组长,担任民兵排长的时候是1978年。1979年参加支前作战。1987年到老山支前参战,任民兵骡马连班长。
打仗那些年,我当时只有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带领民兵打起仗来干劲十足。我们这个民兵排,记得名字的有王汝才,他是机枪手,人还健在,已经有60多岁,身体很好。他当年扛机枪的时候,天天跟部队在一起执行任务,参战积极,现在享受参战人员补助待遇。我们寨子当年参加民兵的人已经有好几个离开人世,比如王天强,他当时是生产队的统计员,支前参战很积极,任何时候只要有任务,从不請假,从不耽误。还有王声云、王汝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服从命令,随时配合部队出去执行任务,无论任务多艰苦,环境多危险,他们从不怕苦受累,无怨无悔去完成任务。这些人还跟着我两次上老山前线支前,第一次驻扎猛硐对面的高棚阵地,配属35134部队,驻三个月,我立三等功。第二次已经是战争后期,配属部队驻天保的船头,驻四个月。”
思绪穿越时空,将我拉回现实,但王声和的往事如同电影画面,又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访谈热烈进行着,主访者仍然是边富斌。
“你去过北京了没有?”
“我只去过昆明。受表彰两次,1986年去过一次,1991年去过一次。”
“这几年边界上的两国边民还有来往吗?”
“没有啦,疫情暴发以来,都没有再往来,连马崩街、马林街都停赶了。中国和越南都控制很严,大家封锁边境了嘛。”
“这些年来,你感觉边境有什么变化?”
“确实,边境变化大了,比过去好得多啦,特别是巡逻路修得好。我们年纪大,虽然不会开车,但叫小年轻人开车把我们送到界边,查看完界碑,又叫他们去接回来。我去看界碑如果不坐车,就从小路上去,很方便,路也近。”
“平时你们多长时间去巡逻一次界碑?”
“我们是不分时间的去,最少一个月去一次,有时候两次三次都有。疫情暴发以来,随时巡查。”
“界务员有没有报酬?”
“我们一直都有报酬的,从2019年到2020年每个月给500元。”
“你自己一个人要走完11块界碑,一天走得完吗?”
“走得完,每块界碑之间的距离,我都丈量过。”
“你是党员吗?哪年入党?”
“我是,1986年入党。”
“你最近一次去巡逻界碑是什么时候?”
“五天前,因为那天是七一建党节,所以记得最清楚。”
……
大家瞬时沸腾起来。
我说道:“建党一百周年那天又去巡查一次界碑,太有纪念意义了。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无论是当年的支前参战守土固边,还是今天打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战争,你都做到一个普通少数民族党员不忘初心,使命不变,忠心耿耿为新时期强边固防尽心尽责,不容易啊!”
“我们祖国边疆有你这样爱国的普普通通人很多很多,为中国的好边民点赞。”边富斌又问道,“目前,你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呢?”
“没有啦,现在政策太好了,又外出打工呀,娃娃们长期出去打工,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寄回几千元的生活费,没有什么困难,生活越来越好。”王声和乐呵呵说道。
欢快的笑声响彻苗寨,回荡山间。
黄昏时,我们踏上返程,车子缓缓出村,车窗外车来人往,鸡鸣狗吠,暮归的牛铃声,牧童的吆喝声与袅袅炊烟编织成一道晚霞里的边关祥和风景。